江苏省南通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南通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南通市高一学年度质量监测
历史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6页,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等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答题卡表头规定填写或填涂的项目是否准确。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5.如需作图,必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孟庄遗址位于河南省辉县市,当地适宜农业生产。其文化堆积由灰土层、房址和墓葬叠压而成,包含仰韶、龙山、二里头、殷墟、西周等多个时期的文化遗存。由此可知,该文化遗存( )
A. 证明长江流域农业的发达 B. 说明历史研究依赖考古发掘
C. 尚未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D. 体现中华文明发展的连续性
2. 下表是关于秦汉简牍的考古研究成果,可以用来说明秦汉时期( )
项目 研究成果
《岳麓书院藏秦简》(五) 各县官吏呈送文书时,简牍厚度不得低于十分之一寸,凡违者,罚缴铠甲一副。
敦煌悬泉置驿站遗址 出土汉简三万五千余枚,长度均为22至23厘米,且较为整齐。
A. 法家思想得到尊崇 B.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治理
C. 手工业分工的细密 D. 丝路开通便利中外交流
3. 魏晋时期,皇权和朝代更替在许多士人心中并没有家族利益重要。这一时期的家书内容集中在教子和国事两个方面,家书既是家人之间的交流,更是朝臣之间的国事论争。与这种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
A. 印刷技术的进步 B. 高门士族发展 C. 儒学受佛教冲击 D. 人口流动频繁
4. 开元年间,宰相的工作日益繁剧。于是,朝廷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并设立“五房”储存文书资料,以便随时调取查阅,配合协助宰相的日常工作。这一改革( )
A. 造成外重内轻局面 B. 加剧朝廷朋党之争 C. 有助于提升中枢效率 D. 适应了科举制的发展
5. 下图为宋元时期广州港南北向航线示意图。对下图解读合理的是( )
A. 广州是南方财赋北运的起点 B. 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C. 瓷器成为中华文明物质象征 D. 美洲白银通过贸易流入中国
6. 顺治十年,皇帝发现朝鲜国王呈进的表疏仍然沿用旧制,所钤印篆只有满文,遂让礼部改铸“兼满汉篆文”的新印,颁赐朝鲜使用,“令王国臣民咸与知之”。顺治帝意在( )
A. 宣示政治一统 B. 突破传统宗藩体制 C. 区分满汉文化 D. 推行因俗而治政策
7. 戊戌政变后,梁启超极力宣传卢梭的自由思想,但这种不受限制的自由思想也容易带来社会问题。1903年,他转而引入了国家主义学说。这说明梁启超( )
A. 受三民主义的影响 B. 支持清廷预备立宪 C. 认同托古改制策略 D. 积极探索救亡之路
8. 1915年10月,北洋政府农商部在北京筹办全国国货展览会,会场上布置了不少“赛马图”、配以文字说明:“中国工商,处此竞争时代,如乏力之马,在赛场不赛不能,赛又不可,再不竞争,将必自灭。”据此可知,该展览会举办( )
A. 利于振兴实业发展经济 B. 缘于欧洲列强加紧侵华
C. 宣扬强兵御虏的尚武精神 D. 促进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9. 20世纪30年代,湘赣省苏维埃对外贸易局安排合作社、商人、农民定期在赤白边界地区进行物资转运和交换,输出苏区内部的农产品和工业原料,换回食盐、布匹、牙粉等日用品。这一做法有利于( )
A. 推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B. 动员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
C. 打破国民党的封锁围剿 D. 扩大革命统一战线的范围
10. 下图是1945年11月《晋绥日报》发表的漫画《飞蛾扑火》。画中无数人民的手举着火把,而化身飞蛾的蒋介石拿着美国制造的炸弹冲向这团熊熊之火。该漫画旨在( )
A. 坚定国人的抗战决心 B. 讽喻国民党坚持独裁内战
C. 配合解放军战略反攻 D. 推动北平和平谈判的进程
11. 1951年山东、河南等地农民积极缴纳公粮,卖牛捐款,向国家捐献了“农民号”飞机34架。豫剧演员常香玉义演178场,捐出了一架“香玉剧社号”战斗机。他们的举动( )
A. 配合了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实施 B. 彰显民众对新中国的政治认同
C. 反映出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D. 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2. 20世纪70年代中期,河南刘庄在全国劳模史来贺带领下创立社队企业。80年代企业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发展出制药、机械加工等新产业,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7亿元。刘庄的发展得益于( )
A. 国有企业改革推进 B. 三线建设战略的施行 C. 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 D. 农村经济活力的释放
13. 下表为部分年份中国公民出境相关情况的统计。这反映了我国( )
出境总人数(万人次) 因私出境人数(万人次) 旅游目的地国家数(个)
2009年 4765.63 4220 135
2011年 7025.00 641179 140
2013年 9818.52 9196.90 148
A. 引进来战略取得了成效 B. 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C. 旅游业成为支柱型产业 D. 人民享受改革开放成果
14. 在古埃及第18王朝(公元前16世纪至前13世纪)壁画中,出现许多不同于埃及人的外国人,他们身材苗条皮肤棕红,肩扛产自爱琴海地区的金属器皿作为贡品。这一发现可用来说明( )
A. 亚历山大帝国推广希腊文化 B. 商业贸易是埃及繁荣的基础
C. 地中海地区存在文明的交流 D. 古埃及首先统一了两河流域
15. 德里苏丹国初期,穆斯林军人受封军功田,获得土地上的赋税作为服役的报酬。后来军功田逐渐世袭化,成为身份的象征,造成了他们与普通民众的阶层隔离。军功田的推行( )
A. 逐步扩大王室领地的范围 B. 促进了印度种姓制度的形成
C. 维护了穆斯林贵族的利益 D. 保障了阿拉伯帝国对外扩张
16. 1559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把宗教节日数量限制在27天,较之前有了大幅削减。她还鼓励人民在女王继位日进行祷告和举办庆典。此后,这一庆典活动发展成为国民纪念日。这些改革( )
A. 有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 B. 通过王权废除封建等级制度
C. 推动欧洲宗教改革兴起 D. 瓦解了英国民众的宗教信仰
17. 16世纪末,荷兰人开始跻身于东方竞争。但是自好望角到马六甲各地的要塞还控制在葡萄牙手中。于是,荷兰人在通过好望角之后,利用南半球的西风,直接越过印度洋,进入马来群岛,建立城堡,并获得了香料的经销垄断权。这表明( )
A. 欧洲人率先完成环球航行 B. 葡萄牙不再控制大西洋贸易
C. 荷兰主宰亚洲的商品贸易 D. 殖民竞争促进全球航路开辟
18. 下图是美国部分年代棉花对外出口量和国内消费量的变化示意图。对下图变化理解准确的是,当时( )
A. 工业革命影响到北美地区 B. 内战导致美国棉花产量下降
C. 美国加紧了对外资本输出 D. 电力技术推动棉花出口增长
19. 1921年,管辖全国教育的墨西哥公共教育部在印第安人聚居地大规模设立学校,为土著学生提供服务。1925年,公共教育部要求所管的农村学校向学生普及西班牙语,并派遣教育特派团,为原住民提供各种知识服务。这些措施( )
A. 旨在摆脱半殖民地的地位 B. 利于巩固民主改革的成果
C. 强化了军人专制独裁统治 D. 传播了墨西哥的本土文明
20. 20世纪70年代以后,沙特阿拉伯政府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对农业投资高达200亿美元。政府积极推广先进的灌溉技术,并对购置生产资料和收购农产品给予补贴,小麦生产由此实现了自给自足,还每年出口100多万吨。据此可知,沙特阿拉伯( )
A. 过度依赖于国际资本 B. 利用能源收入大力发展农业
C. 挑战国际经济旧秩序 D. 照搬了苏联模式发展现代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满分40分,其中第21题14分,第22题14分,第23题12分。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时间 中国农业文明代表性成果传播情况
15-17世纪 稻作栽培技术传入到北美的佛罗里达并向西扩展,水稻逐渐成为英属北美殖民地第三大农作物。荷兰人将茶叶运回欧洲,开中西海上茶叶贸易之先河。
18世纪 中国播种农具耧车经过中亚和南亚传入欧洲。法国人魁奈宣扬重农思想,并促使国王路易十五模仿中国古代皇帝,举行了“籍田大礼”。
19世纪 法国学者翻译的农书《蚕桑辑要》广为流行,被译成英、德、意、俄等多种文字,对西欧近代蚕桑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王思明《丝绸之路农业交流对世界农业文明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16世纪后期,西班牙人在菲律宾建立了殖民地,一些美洲作物开始传入菲律宾。玉米由西班牙经东南海路、西北古丝绸之路等多条线路传入我国。甘薯则是最早由陈益从越南引入,而影响最大的是1593年陈振龙从菲律宾引入。玉米、甘薯的种植范围遍及全国,成为人们的重要食材,对养活明清以来中国激增的人口具有重大意义。美洲作物的引入,不仅对中国农业文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表明这一时期的中国与世界之间存在着广泛的交流。
——摘编自崔思朋《明清时期丝绸之路上的中国与世界》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农业文明传播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归纳明清时期美洲农作物传入中国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中外农业文明交流的世界意义。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战后,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民族解放运动促进了五四前后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和发展,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包括车夫、学徒,甚至乞丐等各个阶层都参与到民族主义运动中。1916年3月,列宁发表《社会主义与民族自决权》一文,指出世界各民族均享有决定自身命运的权力,被压迫民族应从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宗主国中解放出来。通过十月革命,俄国把民族自决原则从意识形态变成实践并取得成功。十月革命后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孙中山、陈独秀、李大钊等理性地认识到必须以民族主义作为积聚革命力量的武器,追求国家独立。经由五四运动洗礼,中华民族“精神上从被动转为主动”,中国民族主义的历史内涵和时代意蕴日益彰显。
——摘编自郑大华《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理论建构及其过程》
材料二 九一八事变后,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高涨。从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前夕,为抗日民族主义思潮的第一次高潮,表现为批判国民党不抵抗政策,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从一二·九运动到七七卢沟桥事变前夕,为第二次高潮,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七七事变后,抗日民族主义思潮高涨达到了顶峰,它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国家利益为重的强烈诉求。当时《再生杂志》《评论周报》和《复兴月刊》等刊物,都明确宣布以“民族复兴”作为办刊宗旨,致力于传播全民族整体化的“中华民族”意识,以激发团结抗战的力量,树立民族必将复兴的信念。
——摘编自李治国《抗日战争时期民族主义思潮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五四前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抗日战争时期民族主义思潮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思潮对中国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比学赶帮”运动是特定时期国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开展的群众性生产竞赛运动。1959年8月,毛泽东给地方批示:“竞赛的方针提得很正确,全国都应当这样做”。同年10月,全国社会主义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召开,与会劳模代表在致全国职工书中指出,“大力推广先进经验,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使技术革命和技术革新的花朵开遍全国”。此后,“比学赶帮”运动如同一股热潮,在全国各工厂、矿山、车间奔涌开来。鞍山钢铁厂掀起“对标大庆、赶超先进”的竞赛,技术员组成“攻关小组”日夜泡在高炉旁,将钢材冶炼时间缩短20%,合格率从85%提升至98%。“比学赶帮”运动让工业领域呈现出“你追我赶、互助共进”的生动局面,在设备简陋、技术薄弱的条件下,用汗水和智慧攻克了一个个生产难关,成为当时工业战线破困局、求发展的重要引擎,到1964年全国工业产值达1164亿元,较上一年增长了14.69%。
——摘编自陈碧舟《中国工业企业“比学赶帮”运动(1959—1965年)》
(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1959—1965年“比学赶帮”运动推动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1959—1965年“比学赶帮”运动的历史意义。
2025年南通市高一学年度质量监测
历史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6页,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等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答题卡表头规定填写或填涂的项目是否准确。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5.如需作图,必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题答案】
【答案】D
【2题答案】
【答案】B
【3题答案】
【答案】B
【4题答案】
【答案】C
【5题答案】
【答案】C
【6题答案】
【答案】A
【7题答案】
【答案】D
【8题答案】
【答案】A
【9题答案】
【答案】C
【10题答案】
【答案】B
【11题答案】
【答案】B
【12题答案】
【答案】D
【13题答案】
【答案】D
【14题答案】
【答案】C
【15题答案】
【答案】C
【16题答案】
【答案】A
【17题答案】
【答案】D
【18题答案】
【答案】A
【19题答案】
【答案】B
【20题答案】
【答案】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满分40分,其中第21题14分,第22题14分,第23题12分。
【21题答案】
【答案】(1)内容:稻作栽培技术传入北美;播种农具传入欧洲;中国的重农思想传入法国;中国古代农学著作被翻译并传入欧洲。
(2)原因: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推动了物种交流;美洲农作物高产且适宜种植;民众的推动推广;政府的支持。
(3)意义:促进全球作物品种优化;推动了中外人口增长;加速农业技术传播与经济发展;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22题答案】
【答案】(1)原因: 一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使中国民族主义意识得到进一步觉醒;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民族主义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榜样;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民族主义提供了理论支持;孙中山等先进中国人的推动,使得民族主义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政治力量;五四运动的影响,使得民族主义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和认同。
(2)内容:批判国民党不抵抗政策、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及树立民族必将复兴的信念。
作用:促进了国共合作抗日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激励了国人救亡图存的斗志,同时也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和抗日力量的壮大。
【23题答案】
【答案】(1)因素:计划经济体制的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技术革命和技术革新的发展;国民经济调整需要;群众的支持和参与。
(2)意义:有效调动了地方、企业与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形成全社会参与的生产竞赛氛围;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