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一)基础知识1. 被尊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A. 炎帝和黄帝 B. 尧和舜 C. 禹和启 D. 蚩尤和共工2. 下列哪项不属于黄帝的贡献( )A. 建造宫室 B. 发明文字 C. 制作衣裳 D. 教民农耕3. 传说中发明了农耕和医药的是( )A. 黄帝 B. 炎帝 C. 尧 D. 舜4. 禅让制推选首领的主要标准是( )A. 血缘关系 B. 财产多少 C. 才能品德 D. 武力强弱5. 大禹治水采用的主要方法是( )A. 堵塞 B. 疏导 C. 祭祀 D. 迁徙(二)能力提升6. 传说中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联合打败的部落是( )A. 蚩尤部落 B. 共工部落 C. 三苗部落 D. 东夷部落7. 下列哪项最能反映传说与史实的区别( )A. 是否有文字记载 B. 是否有考古证据 C. 是否经过口耳相传 D. 是否有神话色彩8. 传说中"禅让制"被破坏的标志是( )A. 尧传位给舜 B. 舜传位给禹 C. 禹传位给启 D. 启传位给太康9. 下列哪项不是大禹治水的意义( )A. 促进农业发展 B. 加强部落联盟 C. 推动国家形成 D. 发明青铜器10. 传说中黄帝时期的发明创造反映了( )A. 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 B. 奴隶社会开始形成 C. 国家机构初步建立 D. 文字已经成熟二、材料解析题(共30分)(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11. 根据材料一,概括《史记》对黄帝形象的描述。(6分)材料二:《韩非子·五蠹》记载:"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12. 材料二反映了大禹怎样的品质?这对理解传说与历史的关系有何启示?(9分)(二)材料分析(15分)下面是远古传说与考古发现的材料:传说:黄帝发明舟车考古:新石器时代晚期发现独木舟和轮轴遗迹传说:炎帝教民农耕考古:新石器时代早期出现原始农业传说:仓颉造字考古:新石器时代晚期发现刻画符号13. 分析材料,说明传说与考古发现的关系。(6分)14.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应该如何正确认识远古传说。(9分)三、论述题(30分)15. 结合所学知识,论述禅让制向世袭制转变的历史意义。(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不少于200字)参考答案及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A 【解析】炎帝和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2. D 【解析】教民农耕是炎帝的贡献。3. B 【解析】炎帝号称神农氏,传说他发明了农耕和医药。4. C 【解析】禅让制推选首领的标准是才能和品德。5. B 【解析】大禹采用疏导的方法治理洪水。6. A 【解析】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联合打败了蚩尤部落。7. B 【解析】考古证据是区分传说与史实的重要依据。8. C 【解析】禹传位给启标志着禅让制被世袭制取代。9. D 【解析】发明青铜器与大禹治水无直接关系。10. A 【解析】黄帝时期的发明反映了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二、材料解析题(一)11. ①出身不凡;②聪明睿智;③品德高尚;④能力出众。(每点2分,答出3点得6分)12. 品质:①以身作则;②艰苦奋斗;③为民奉献。(每点2分,共6分)启示:传说中可能包含历史事实的某些成分,需要结合考古发现进行考证。(3分)(二)13. ①传说与考古发现有一定对应关系;②传说可能反映了历史发展的某些真实情况;③考古发现为传说提供了部分佐证。(每点2分,共6分)14. ①传说不是信史,但包含历史记忆;②需要与考古发现相互印证;③反映了先民对历史的解释和认知;④是研究史前社会的重要参考资料。(每点3分,答出3点得9分)三、论述题15. 【参考答案】历史意义:①标志着"公天下"向"家天下"转变;②反映社会分化加剧;③推动国家制度形成;④促进阶级社会产生;⑤为夏朝建立奠定基础。(每点4分,共20分)影响:①权力继承方式改变;②社会管理制度变革;③加速私有制发展;④促进文明进步。(每点3分,共10分)【评分标准】观点明确4分,史实准确12分,逻辑清晰6分,表述完整4分,字数达标4分。总分30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