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深圳市普通高中高一年级调研考试历史本试卷共6页,22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留存试卷,交回答题卡。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 殷商祭祀祖先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祭祀先王先公等获得庇护,避免灾难。周人的祖先祭祀主要是针对有功于民者,发展出对道德价值的肯定。这一变化( )A. 反映了民本思想的倾向 B. 强化了君主专制的色彩C. 否定了天人之间的联系 D. 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2. 西汉建立后,刘邦直接统治的区域只有函谷关以西的关中十五郡;而函谷关以东大多分给了异姓诸侯,他们的实力足以与朝廷抗衡。基于这一现状,统治者实行( )A. 推恩令 B. 郡国并行制度 C. 刺史制度 D. 中外朝制度3. 下表为某学者整理的魏晋南北朝墓室壁画中的生活习俗图像分布表(部分)。据此可推知,当时( )题材 墓主所属民族 图像数量 遗存地域农耕图 羌、氐、月氏、鲜卑 18 西北(河西13、青海1),中原(山西3),东北(辽宁1)穹庐与毡帐图 氐、羌、月氏、龟兹、鲜卑 10 西北(河西7幅穹庐图),中原(山西3幅毡帐图)放牧图 氐、羌、鲜卑、其他少数民族 9 西北(河西6),中原(山西1),东北(辽宁2)采桑图 龟兹、氐 3 西北(河西3)A. 均田制普遍推行 B. 政权频繁更迭 C. 民族交融范围广 D. 经济重心南移4. 唐代的《近试上张水部》一诗是朱庆馀参加进士考试前夕所作,他希望借此博得名士的赞赏,以便先声夺人,类似现象在唐代较为常见。这反映了唐朝科举制( )A. 有利于社会阶层流动 B. 考试的流程规范严密 C. 已被士家大族所把持 D. 存留着察举制的痕迹5. 佣书是汉代兴起的专职抄书的职业,到宋代时,该行业非抄录性的文书业务大量增多,如代写司法文书、契约文书、书信、商业应酬文字等。这一变化反映了宋代( )A. 社会发展推动传统职业转型 B. 雇佣劳动促成人身依附松弛C. 崇文抑武影响社会价值取向 D. 科举发展推动儒家思想下移6. 郑和下西洋每次都会携带大量丝绸、瓷器、茶叶等所到地区民众需要的东西,并为国人换来胡椒、豆蔻、肉桂等国内稀缺的物品。这( )A. 说明民间贸易占据主流 B. 得益于海禁政策的松弛C. 体现了互利互补的理念 D. 促使白银大量流入中国7. 为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湘淮军出身的总督、巡抚多截留或奏请以地丁、漕粮作为军饷。湖南、湖北、四川等省还自行增加新的征收名目以扩大税额。这反映了当时( )A. 洋务运动的局限性 B. 平衡区域发展的需求 C. 政治制度的现代化 D. 清廷权力结构的变动8. 1919年初,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成立。讲演团以“增进平民智慧,唤起平民之自觉心”为宗旨,在李大钊的指导下多次赴长辛店给工人讲演,在当时产生广泛影响。这种探索( )A. 推动了工农运动蓬勃发展 B. 促进了工人待遇极大改善C. 旨在觉醒民众以改造社会 D. 使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9. 下图是1925年中国部分省份的岁入、岁出总额及军费数据示意图,据此可知( )单位:万银元A. 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B. 北洋军阀矛盾加剧 C. 国民革命具有合理性 D. 南方的形势较为稳定10. 1938年5月16日,《抗战漫画》刊登了刘元的漫画《游击战、迂回战、运动战,使暴敌手足失措》(下图)。该漫画( )A. 反映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B. 展现了团结抗战的力量C. 宣传了百团大战的战绩 D. 表明战略决战拉开序幕11. 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上海发挥其雄厚工业基础的作用,支援内地新型工业城市建设,并提供医疗、教育、商业等方面的配套支持。这些举措( )A. 改善了国民经济布局 B. 贯彻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C. 推动了国民经济恢复 D. 推进了三线建设的迅猛发展12. 1979年,广东南海县南沙村因为从事农工商多种经营成为当时全县的首富村。1980年,中央新闻纪录片电影制片厂专程到南海拍摄了两部反映其经济发展的纪录片——《他们做得好》《放开了手脚》。这反映了( )A. 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深化 B. 基层探索积累改革经验C 政企分开助力经济发展 D. 对外开放迈出重大步伐13. 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下令在帝国境内修筑若干驿路,形成驿路网,其中从都城苏萨一直延伸到小亚细亚沿岸的以弗所的驿路,全长达2400多公里,还有由巴比伦开始,通往中亚、中国和印度的驿路。这一举措( )A. 平衡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B. 实现了对行省的直接控制C. 反映了统治中心的转移 D. 推动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14. 1085年,英国国王威廉一世派专员普查贵族的财产情况,并对各级封臣及所有自由人的土地财产、收入数额都进行了详细的核对,作为国王以后征税时的重要参照依据。这( )A. 体现了王权的加强 B. 确立了“王在法下”原则 C. 说明封建经济瓦解 D. 反映工商业的快速发展15. 1789年,法国马拉创办《人民之友报》,以激进的观点抨击贵族和大资产阶级。他说:“为战胜国家的敌人,我将无情地谴责那些窃国贼”。到1792年,该报出版了近1000期,取得了广泛影响力。该报的发行( )A. 稳定了法国的政治局势 B. 表明封建制度彻底走向崩溃C. 促进了革命思想的传播 D. 说明共和已得到一致的认同16. 有学者将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等新机器称为“宏观发明”,理由是这些机器依赖集中能源,需要宽敞空间,使得工人以史无前例的规模和机器集中在一起。这一观点意在说明当时( )A. 生产组织方式发生重大变革 B. 科学技术与生产已紧密结合C. 经济发展依赖于大量劳动力 D. 技术进步促进工人生活改善17. 1837年,前往埃及调查阿里经济改革的英国外交人员说,“埃及永远成不了工业品制造国……但如果她能和平地发展农业,还是对大家有利”。在英国影响下,埃及被迫选择“以农立国”的现代化路径。这使埃及( )A. 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B. 经济的依附性增强 C. 经济得到均衡发展 D. 卷入罪恶三角贸易18. 二月革命结束后,高尔基在给临时政府的贺信中“号召俄国所有的儿子都来帮助建设新的俄国国家大厦。”而列宁却表示担忧,认为只有武装的工人代表苏维埃掌握了政权,才能有和平。据此可知,当时( )A. 列宁坚持和平过渡设想 B. 无产阶级斗争策略的灵活性C. 俄国开辟了发展的新道路 D. 确立正确理论指导的迫切性19. 1947年初,欧洲出现极端寒冷天气,整个欧洲供水系统及其他大部分生活设施瘫痪;食物供应日减,煤的储备不断减少。英国的失业人口在两个月之内增加了100万。为应对危机,英法希望美国重返欧洲。借此机会,美国( )A. 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B. 实施马歇尔计划 C. 提出杜鲁门主义 D. 建立北约组织20. 下表是1973—1975年欧美主要国家的经济数据,表中反映的现象促使他们( )国别 工业生产下降幅度(%) 失业率(%) 消费者物价上涨率(%)美国 10.1 79.1 10西德 12.9 5.1 7.6英国 11.0 5.4 13.2法国 14.0 3.5 11.3A. 缓和与苏联的关系 B. 恢复自由放任政策 C. 实施福利国家政策 D. 减少对经济的干预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40分。21.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清代,关公受到商人的特别推崇。河南泌阳山陕会馆《重修关帝庙碑文》记载:“抑亦去父母之邦,营利千里之外……祈灾患之消除,故竭力崇奉。”当时,山陕商人莫不祀拜关公,山陕会馆亦多称为“关帝庙”,这与《三国演义》的广泛传播密切相关。《三国演义》中描写关羽挂印封金,“财贿不足以动其心,爵禄不足以移其志”,标识着诚信重义的人格特质,体现着中国传统价值观以义制利的理性要求。——摘编自侯杰《关公忠义文化与山陕商人探析》等材料二 在中华关公文化中,关公读《春秋》形象深入人心,体现了“大一统”的价值追求。近代以来,中华关公文化中的“忠义”精神成为国人团结一心、抵御外辱的重要精神力量。1941年底,山西抗日根据地画家彦涵创作了一幅年画,画中关羽手捧书上写着“保卫祖国尽忠心”七个大字。——摘编自任俊华《中华关公文化的价值内涵新探》材料三 十六七世纪西方人著作中对关公的认识出版时间 作者国籍 著作 认识1585年 西班牙 《大中华帝国史》 红脸武将,在中国备受尊崇。三兄弟中一个是白人,另一个是红色或深色,第三个是黑的。红人更机智啊,更有胆力,尽力要立他的白人兄长为王。1670年 荷兰 《荷兰东印度公司使节第二及第三次出访(大清)中国记闻》 介绍了关公奉祀的诸多细节;认为关羽是中国第一位皇帝,发明了衣物织染、造船、火药、建筑工艺等;插图“关公夜读”中,关公髯须随风而起,但具有明显的西方人脸部特征;在关帝公的旁边,站着黑人随从。——摘编自张妮等《十六七世纪关公形象在西方的跨文化传播》(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清代商人推崇关公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要评析抗日战争时期的关公文化。(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十六七世纪西方对关羽认识特点。22.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近代以来,清朝的朝贡体系受到巨大冲击。1879年,日本宣布吞并琉球王国。之后,英、法等西方列强也先后相继夺取了越南、缅甸、暹罗、尼泊尔、锡金等国的宗主权。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丧失了对朝鲜的宗主权。——摘编自任云仙《晚清中国国际秩序观念的变迁》材料二 二战后的国际秩序是在广大中小国家处于无权地位的情况下建立的,为此新中国始终追求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摘编自卫灵《中国国际秩序观的创新与发展》材料三 国际秩序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和行为规范,包括政治秩序、经济秩序。国际秩序的变迁受技术革命、追求承认的斗争、国家间力量格局的变化、世界政治思潮的兴衰、国际政治斗争等因素的影响。——摘编自宋伟、王越《世界政治视角下的国际秩序变迁》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东亚国际秩序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国为“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所作出的努力。(3)综合上述材料,围绕“国际秩序”自选角度拟定论题,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达准确)2025年深圳市普通高中高一年级调研考试历史本试卷共6页,22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留存试卷,交回答题卡。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题答案】【答案】A【2题答案】【答案】B【3题答案】【答案】C【4题答案】【答案】D【5题答案】【答案】A【6题答案】【答案】C【7题答案】【答案】D【8题答案】【答案】C【9题答案】【答案】C【10题答案】【答案】B【11题答案】【答案】A【12题答案】【答案】B【13题答案】【答案】D【14题答案】【答案】A【15题答案】【答案】C【16题答案】【答案】A【17题答案】【答案】B【18题答案】【答案】D【19题答案】【答案】B【20题答案】【答案】D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40分。【21题答案】【答案】(1)原因:关公诚信重义的特质;商品经济发展,长距离贸易的兴起;小说等市民文化对关羽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受到儒家思想义利观的影响。(2)评析:面对日本侵华造成的严重民族危机,抗日战争时期的关公文化继承了古代关公文化中的忠义精神,增加了抵御外辱的新内涵,使用通俗文化形式传播,有利于团结国人共同抗日。(3)特点:伴随着新航路开辟后的殖民扩张而不断深入;中西结合:有想象和失实之处。【22题答案】【答案】(1)变化:传统朝贡秩序走向解体。原因:清朝国力衰落;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冲击。(2)努力: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亚非国家合作;参加日内瓦会议,推动解决印度支那问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推动全球经济规则向普惠方向发展。(3)示例:国家间力量对比的变化是影响国际秩序的重要因素。二战结束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而美国和苏联迅速崛起,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力量对比,为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基础。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后,欧洲经济一体化、日本“经济起飞”,资本主义阵营内部逐渐分化。随着第三世界国家逐渐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新中国成立后,综合国力不断提高。这些力量的发展,冲击了战后的国际秩序,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可见,国家间力量对比变动是导致旧秩序瓦解和新秩序建立的重要推动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