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春季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八年级历史
(历史和道德与法治同堂分卷,考试时间共150分钟,本卷满分75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做答时,请在答题卡上作答(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本小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 革命烈士方志敏勉励大家,“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回首往昔,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不断追梦始于( )
A. 中华民国的成立 B. 新中国的成立
C. 渡江战役的胜利 D. 西藏和平解放
2. 彭德怀说过:“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与这叙述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抗美援朝胜利 B. 炮击金门岛 C. 亚非万隆会议 D. 日内瓦会议
3. 到1953年春,广西的土改基本完成,全省共没收和征收耕地共1005.26万亩分给农民,贫雇农的人均耕地由0.65亩增加到2.26亩,地主的人均耕地由13.1亩下降为1.92亩。该材料可以佐证( )
A. 土地改革的成效性 B. 人民公社建立的必要性
C. 包干到户的迫切性 D.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4. 下面是1977-2005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统计图。序号②段国民生产总值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 D. 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5. 1956年,全国手工业工人代表、雕刻家杨士惠在献给毛主席的喜报信中写道:“毛主席、共产党指出了合作化的方向,给我们开辟了光明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这突出表现了
A. 获得民族独立的自豪 B. 对人民当家作主的骄傲
C. 实现公私合营的喜悦 D. 对中国发展道路的认同
6. 某同学在阅读历史教材时做笔记的关键词有“《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社会主义总路线、八字方针”,据此判断他阅读的内容是( )
A. 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B. 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C. 人民生活方式变化 D. 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7. 《共和国之路》记载,各地就这一主题召开的讨论会达70余次,发表文章650多篇。这场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这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 )
A. 背景 B. 内容 C. 过程 D. 意义
8. 下图为我国《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据图可知,我国的对外开放( )
A. 呈现出逐步扩大的特征 B. 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C. 推动了外贸体制的改革 D. 扩大了中国文化影响力
9. “有一位科学家,终生致力于农业科研,凭借对一粒种子的钻研,极大提升全球粮食产量,缓解人类饥饿困境,他不为名利所累,一心扑在田地里。”这位科学家是( )
A. 杨利伟 B. 袁隆平 C. 邓稼先 D. 王进喜
10. 如下图所示的年代尺可以清晰看到( )
A. 中国革命道路的变化 B. 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历程
C. 现代外交方针的调整 D. 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
11. 如表为《人民日报》社论高频词的统计分析。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是( )
时间 1949—1956年 1957—1965年 1977—1992年 1993—2012年
高频词 人民、工作、和平 人民、生产、社会主义 人民、发展、改革 人民、发展、市场经济
A. 坚持理论创新 B. 坚持统一战线 C. 坚持人民至上 D. 坚持敢于斗争
12. 新中国成立后,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党和政府在民族地区因地制宜,进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优惠政策,加强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兴边富民行动。以上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
A. 强化各民族的文化认同 B. 推动少数民族自由发展
C. 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D. 推动少数民族融合汇聚
13. 进入21世纪后,中央政府扩大香港人民币业务,推动内地企业在港上市;支持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中心,在珠海横琴岛建设澳门大学新校区。中央政府的上述举措( )
A. 有利于保持港澳的长期繁荣稳定 B. 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
C. 推动了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D. 表明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14. 图片史料承载着历史信息,记录了历史进程。下列图片体现的共同内容是( )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1988年,第一个台湾返乡探亲团抵达北京 胡锦涛会见连战
A. 外交事业发展 B. 海峡两岸的交往
C. 伟大的历史转折 D. 经济体制的改革
15. 某同学搜集了“核潜艇”“辽宁舰”“歼-20战机”“东风-41洲际战略核导弹”等资料。由此可知,他学习的主题是( )
A. 对内改革,释放活力 B. 科技强军,钢铁长城
C. 和平外交,独立自主 D. 社会生活,日新月异
16. 正确认识“史实”与“观点”,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以下属于观点的是( )
A.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在西北地区爆炸
B. 1967年,氢弹的成功研制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C. 2008年,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实现了太空行走
D. 2015年,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奖
17. 1962年,为进一步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我国举行了第一届电影百花奖评选活动。仅靠寄信投票,举办方就收到11万多张选票。这反映出当时( )
A. 电视走进千家万户 B. 电影制作水平迅速提高
C. 社会面貌焕然一新 D. 群众积极参与文化生活
18. 20世纪90年代后期,“健康消费”的口号逐渐引领时尚,“请人吃饭不如请人流汗”“生活奔小康,花钱买健康”等体育口号应时而出,并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健康消费宣言。这反映了我国( )
A. 我国已建成小康社会 B. 文化事业持续发展
C.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D.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19题13分,20题13分,21题13分,共39分。)
19.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政治制度不断发展与完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4年确立的这一制度能够在中国成为适宜的政治制度,是因为它体现了国家由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要求,便利人民群众经常通过这样的政治组织参加国家管理,行使自己的权力,从而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中国人民正是用这样的根本政治制度来保证国家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进。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二 2014年,“壮族三月三”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12月被政府确定为广西地区的法定节假日……民族体育抛绣球将体育活动与民族文化有机结合,保持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性。在举办民族体育抛绣球比赛的同时,开发比赛周边文创产品,尤其是“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系列活动的打造,是广西政府和民间利益共谋下构建壮族文化认同和对外宣传壮族文化的标志性事件。
——摘编自劳承武《“壮族三月三”中民族体育项目抛绣球的传承与发展》
材料三 “一国两制”的构想从实际出发,兼顾了各方面的实际利益,因而是各方面可以接受的、合情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方案。这一构想,既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又充分考虑到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和现实,具有高度的灵活性,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摘编自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这一制度”名称。根据材料指出“这一制度”的优越性。
(2)根据材料二,指出“壮族三月三”被确定为广西地区的法定节假日体现的基本政治制度。并概括广西“保持民族文化延续性”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一国两制”构想的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一国两制”构想在我国已取得成功实践的一个范例。
(4)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新中国制度创新的认识。
20. 工业化是国家现代化探索中的必由之路,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广西工农业生产总值占比结构变化表 年份 产业农业轻工业重工业195079.9%18.4%1.7%195764.6%24.5%10.9%
——摘编自雷冬梅《广西“一五”计划研究》 “一五”计划时期在各级党委领导下,广西工业由手工工业为主向机械化工业发展,工业企业规模逐步扩大,为广西工业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础,推动了广西国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摘编自雷冬梅《广西“一五”计划研究》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农村包产到户,不仅使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而且带来农村乡镇企业的兴起和壮大。以轻工业产品生产为主的乡镇企业和城市非国有企业的大发展,解决了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轻工业产品短缺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吸纳了数以亿计的城乡剩余劳动力,使城乡亿万家庭摆脱贫困,从而也创造了对日用轻工业产品的需求。
——夏庆杰《中国的“市场经济”是如何建立的?》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一个农业大国成长为全球唯一具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202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为3.85万亿美元,在全球的占比达28.52%。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市场拓展能力与日俱增,涌现出以华为、海尔、小米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本土企业,在许多行业中已经可以与外资企业相抗衡,高科技产品出口占制成品出口的比重由2000年的18.99%上升到30.78%。
——何志伟、孙新波《党领导下的中国制造业发展历程、演变规律与经验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50-1957年广西工农业生产的变化。并回答“一五计划”对广西社会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乡镇企业发展的背景。并概述乡镇企业发展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取得的重大成果。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为当前中国的工业化发展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21. 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开展外交活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智慧】
材料一 朝鲜战争结束后,为争取国际局势的缓和,为国内即将开展的大规模经济建设争取和平环境,周恩来提出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的提出,可以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界碑,它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形成。
——摘编自章百家《我们怎样走向世界》和牛军《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主要特征》
中国方案】
材料二
2023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北京出席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 2023年9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倡议与行动》白皮书。
中国行动】
材料三
沙特、伊朗因诸多因素导致几十年的政治对立,在中国的外交斡旋下,2023年3月10日,沙伊达成“和解”。 毫无疑问,“北京和解”的达成,中国角色不可或缺。中方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理念推动了斡旋的开展……而中国与沙特和伊朗都保持了友好的关系,具有调节双方关系的深厚基础。事实上中国近期与沙特、伊朗的高层互动直接推动了双方复交,中方近期在同沙特、伊朗方面的双边声明中都提及了相关表述。
——摘编自澎湃新闻《沙特伊朗“北京和解”:和平的胜利与中国角色的彰显》
(1)根据材料一,写出周恩来面对当时的国际形势提出的外交原则,并指出这一原则体现了新中国外交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为世界发展提供的方案。
(3)根据材料三,分析中国能促成沙特和伊朗两国“握手言和”的原因。
(4)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拟定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且符合材料主旨,史论结合,逻辑清晰,价值导向正确。)
2025年春季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八年级历史
(历史和道德与法治同堂分卷,考试时间共150分钟,本卷满分75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做答时,请在答题卡上作答(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本小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题答案】
【答案】B
【2题答案】
【答案】A
【3题答案】
【答案】A
【4题答案】
【答案】C
【5题答案】
【答案】D
【6题答案】
【答案】B
【7题答案】
【答案】A
【8题答案】
【答案】A
【9题答案】
【答案】B
【10题答案】
【答案】D
【11题答案】
【答案】C
【12题答案】
【答案】C
【13题答案】
【答案】A
【14题答案】
【答案】B
【15题答案】
【答案】B
【16题答案】
【答案】B
【17题答案】
【答案】D
【18题答案】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19题13分,20题13分,21题13分,共39分。)
【19题答案】
【答案】(1)名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越性: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或保证人民行使权力);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证社会主义方向。
(2)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措施:举办民族体育抛绣球比赛;开发比赛周边文创产品;打造“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系列活动。
(3)意义:既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又充分考虑到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和现实,具有高度的灵活性,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范例:香港或澳门回归祖国。
(4)认识:新中国的制度创新是基于国情、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制度创新推动了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国家统一;制度创新要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和发展,从而更好地保障人民利益,促进国家发展。(答对一点即得2分,言之有理即可)
【20题答案】
【答案】(1)变化:农业生产总值比重下降:轻工业、重工业生产总值比重上升/工业生产总值比重上升。影响:为广西工业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础;推动了广西国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2)背景: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或包干到户,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
意义:解决轻工业产品短缺问题;吸纳城乡剩余劳动力;推动城乡人民摆脱贫困/为人民致富开辟了一条新路;创造了人们对日用轻工业产品的需求。
(3)成果:中国工业门类齐全:中国制造业规模大:中国国际影响力提高:中国科技产品占比提高。
(4)建议:中国工业化发展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中国工业化要协调均衡发展:要坚持改革开放:要不断科技创新: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要与时俱进:要从国情出发等。
【21题答案】
【答案】(1)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变化: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转变。
(2)方案:倡导“一带一路”;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原因:中方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中国与沙特和伊朗都保持了友好的关系;高层互动的推动。
(4)
示例1 观点:中国智慧促进外交事业的发展。
论述: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由此可见,中国智慧促进外交事业的发展。我们要积极发挥中国智慧,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
示例2 观点:中国方案为全球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论述:中国举办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加强国际合作,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一理念以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为目标,契合了世界各国人民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要进步的共同诉求。
由此可见,中国方案为全球发展贡献了更多力量。我们要积极承担大国担当,提供更多符合世界发展的方案,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