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梧州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西梧州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含答案)

资源简介

梧州市2024—2025学年下学期作业设计质量测试
八年级历史(试题卷)
说明:1.本试卷共8页(试题卷6页,答题卷2页),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75分。
2.答题前,请将准考证号、姓名、座位号写在答题卷指定位置,答案涂、写在答题卷相应的区域内,在测试卷上答题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情境发生在( )
A. 开国大典 B. 土地改革 C. 抗美援朝 D. 解放西藏
2. 战前,美军普遍轻视中国军队的作战能力,认为其装备落后、缺乏现代化战争经验。但战争结果彻底改变了这种认知。美国将领麦克阿瑟评价:“不管是西方哪个将军去朝鲜战场,都不见得能打赢彭德怀”。由此可知,这场战争( )
A.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B. 打破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C.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 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3. 中国过去没有的一些工业,包括飞机、汽车、发电设备、重型机器、新式机床、精密仪表……无线电等,从无到有地建设起来,从而改变了我国工业残缺不全的状况,增加了基础工业实力。材料中“我国工业残缺不全的状况”的改变始于( )
A. 中共八大 B. 一五计划 C. 三大改造 D. 遵义会议
4. 下表是某校八年级九班在学习《三大改造》的课堂上老师展出的PPT,据此可知材料是分析三大改造的( )
改前 改后
农业 农民土地私有制 集体所有
手工业 手工业者私有 集体所有
资本主义工商业 资本家私人所有 国家所有
A. 背景 B. 过程 C. 不足 D. 实质
5. 下图显示了1953—1960年我国财政科技拨款状况。由此可见,当时我国( )
A. 支持科学技术发展 B. 推广杂交水稻技术 C. 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D.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6. “从1959年到1961年,国民经济跌入空前的萧条低迷。全国工厂关停近半,2千多万新招职工被驱回农村。”为克服经济困难,中共中央提出了“八字方针”,于1961年实施,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这说明( )
A. 只要制定政策,就能够推动社会发展
B. 好政策的有效实施利于推动社会发展
C. 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无需考虑群众意见
D. 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可以超越现实限制
7. “据估计,那(文化大革命)十年在经济上仅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期间,有5年经济增长不超过4%,其中3年负增长:1967年增长-5.7%,1968年增长-4.1%,1976年增长-1.6%。”由此可知,“文化大革命”( )
A. 严重破坏国防科技的发展 B. 严重破坏国民教育的发展
C. 严重践踏民主与法治建设 D. 严重破坏国民经济的发展
8. 1978年后,中国农村逐步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自负盈亏;1984年开始,城市改革全面推行,其改革内容包括“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由此可知,我国城乡经济体制改革( )
A. 形成独特的对外开放格局 B. 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
C. 注重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 D. 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9. 20世纪70年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遭遇二战后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这些国家的企业为寻找出路,瞄准了中国市场。1978年5月,邓小平指出:“这些发达国家有很多困难,它们的资金没有出路,愿意把钱借给我们。”经过谈判,中国政府与日本、意大利等国签署了政府贷款协议。这说明当时我国发展经济的有利因素是( )
A. 经济特区设立 B. 拨乱反正的完成
C. 两极格局结束 D. 国际环境的变化
10. 邓小平曾讲到:“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这主张强调( )
A. 要加强理论创新 B. 开展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C. 一切从实际出发 D. 要研究中国的发展道路
11. 邓小平同志曾明确指出:“如果搞得乱七八糟、一盘散沙,那还有什么希望?过去帝国主义欺侮我们,还不是因为我们是一盘散沙?”由此可知,实现中国梦必须要( )
A. 走中国道路 B. 凝聚中国力量 C. 弘扬中国精神 D. 坚持改革开放
12. 党十八大以来,通过产业扶持、易地扶贫搬迁、教育提升等扶持政策,民族地区整体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这表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 )
A. 需要国家的支持 B. 实现了共同富裕
C. 促进了民族团结 D. 维护了国家统一
13. 进入21世纪后,中央政府扩大香港人民币业务,推动内地企业在港上市;支持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中心,在珠海横琴岛建设澳门大学新校区。中央政府的上述举措( )
A. 有利于保持港澳的长期繁荣稳定 B. 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
C. 推动了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D. 表明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14. 1895年,日本强迫清朝政府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霸占了台湾。……1945年,中美英三国共同签署、后来又有苏联参加的《波茨坦公告》规定:“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同年九月,日本《日本投降书》中承诺“忠诚履行波茨坦公告各项规定之义务”。十月二十五日,中国政府重新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这些史实旨在证明( )
A.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 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C. 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D.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果实
15. 邓小平在1984年5月接见外宾时指出,“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其含义是( )
A 中国不支持美国,也不支持苏联 B. 中国不支持苏联,也无需苏联支持
C. 中、美、苏要友好平等 D. 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6. 历史图片的解读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能力。对下列图片解读正确的是( )
A.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 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C. 中国实施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D. 中美关系推动世界格局的变化
17. 中国共产党走过了辉煌的百年历程,科技事业在党和人民事业中始终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为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提供了坚实有力支撑。下列为我国农业科技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是( )
A. 邓稼先 B. 钱学森 C. 袁隆平 D. 屠呦呦
18. 下表反映了1978—2021年全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变化情况,这体现了我国( )
年份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978年 343.4 133.6
2000年 6255.7 2282.1
2021年 47411.9 18930.9
A. 民主政治制度不断完善 B. 外交事业取得巨大成就
C.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D. 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迅速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19题13分,20题15分,21题11分,共39分)
19.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政治制度不断发展与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共同纲领》从起草到最后通过,修改的次数不计其数,是中国共产党和各界民主人士充分协商、达成共识的过程。是中国共产党接受委托起草初稿,交给各方讨论,形成定稿,再提交新政协筹备会常务委员会讨论,直至最后通过,体现了程序的正当性。《共同纲领》中许多重大的政策,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国情进行大胆创造。它描绘出一个比较清晰而完整、具体的新中国的蓝图,是中国有史以来中国人民的第一部大宪章,奠定了新中国的基本格局。
——摘编自牛翠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一次会议研究》
材料二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在决策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要求把在生产中、工作中、社会活动中所了解的实际情况,以及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和代表的意见建议,随时报告人大常委会。
——摘编自申坤《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变迁研究》
材料三 2014年,“壮族三月三”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12月被政府确定为广西地区的法定节假日……民族体育抛绣球将体育活动与民族文化有机结合,保持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性。在举办民族体育抛绣球比赛的同时,开发比赛周边文创产品,尤其是“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系列活动的打造,是广西政府和民间利益共谋下构建壮族文化认同和对外宣传壮族文化的标志性事件。
——摘编自劳承武《“壮族三月三”中民族体育项目抛绣球的传承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共同纲领》制定的特点并指出《共同纲领》的颁布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决策特点。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将“壮族三月三”确定为广西地区的法定节假日体现哪一政治制度?根据材料三,写出广西“保持民族文化延续性”的两条措施。
20.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建国初期,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农业生产跌至谷底,这决定了党和政府必须把恢复国民经济作为当时的主要任务。
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农村土地占有情况表
内容 农村人口比例(%) 土地占有比例(%)
地主、富农 10 80
贫农、雇农、中农 90 20
——摘编自程文朝等《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历史溯源及当代成就》
材料二 从土地改革结束到1956年的五年间,农村生产关系又发生重大变革,经历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小农经济到具有社会主义萌芽的农业生产互助组,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形式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到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形式的农业生产合作社。这样一种三级跨越式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对在全国范围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决定性意义。
——摘编自《党史百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材料三 1978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创造出“包干到户”的尝试。安徽、四川等省一些地方在推进实行联产到组等责任制的同时,也开始试行包产到组。对于新的责任制形式,中央明文规定禁止。……1980年,邓小平发表谈话支持改革,同年,中共中央指出包产到户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此后,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普及。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建国初期进行土地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三级跨越式”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农村生产关系又发生重大变革”的实质。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历程的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当前我国“农村改革、乡村振兴”提一条切实可行的建议。
21.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经“效法欧美”“以俄为师”“中国特色”三个不断超越的递进阶段,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身蕴含着中西文明的碰撞与交融,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和人民在不断推陈比较中借鉴、汲取、继承、发展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产物。
——摘编自纪亚光《现代化视域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研究》
材料二 ……从实践形态上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程中走出的现代化新路,既遵循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具有世界现代化道路的普遍性;又不同于人类过往的文明形态,具有自身的特殊性。……由此可见,这条道路始终坚持全面性与协调性的有机统一,着力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并且致力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日益彰显出协调发展、全面发展的基本特质,科学证明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优越性与生机活力。
——摘编自段妍《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实践与经验启示》
材料三 1978年——202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情况
年份(年) GDP(亿元)
1978 3678.7
1990 18872.9
2000 100280.1
2010 412119.3
2020 1013567
2023 1260582.1
——摘编自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分析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趋势。
(4)请你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炼一个观点,并综合上述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梧州市2024—2025学年下学期作业设计质量测试
八年级历史(试题卷)
说明:1.本试卷共8页(试题卷6页,答题卷2页),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75分。
2.答题前,请将准考证号、姓名、座位号写在答题卷指定位置,答案涂、写在答题卷相应的区域内,在测试卷上答题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题答案】
【答案】A
【2题答案】
【答案】C
【3题答案】
【答案】B
【4题答案】
【答案】D
【5题答案】
【答案】A
【6题答案】
【答案】B
【7题答案】
【答案】D
【8题答案】
【答案】C
【9题答案】
【答案】D
【10题答案】
【答案】C
【11题答案】
【答案】B
【12题答案】
【答案】A
【13题答案】
【答案】A
【14题答案】
【答案】C
【15题答案】
【答案】D
【16题答案】
【答案】B
【17题答案】
【答案】C
【18题答案】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19题13分,20题15分,21题11分,共39分)
【19题答案】
【答案】(1)
特点:民主协商达成共识;程序正当;结合国情大胆创新。
意义:确立新中国基本政治制度,具有临时宪法作用,奠定国家建设基础
(2)
决策特点:充分发扬民主;反映人民意见和实际情况。
(3)
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措施:举办民族体育抛绣球比赛;开发文创产品(或打造“壮族三月三”系列活动)。
【20题答案】
【答案】(1)
国民经济严重破坏,农业生产亟待恢复;农村土地占有严重不均,农民缺乏土地。
(2)
从私有制小农经济→农业生产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
农民自发探索先行;政策由限制转向支持;自下而上试点后全国推广。
(4)
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农业现代化;完善土地流转制度,保障农民权益。
【21题答案】
【答案】(1)
借鉴中西文明成果;不断超越发展;由历史和人民选择形成。
(2)
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全面协调发展(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生态文明);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
(3)
持续快速增长,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经济腾飞。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现代化的正确道路。
论述:①材料一显示道路历经“效法欧美”到“中国特色”,体现立足国情、借鉴创新的正确性;②材料二说明中国式现代化协调全面发展,符合实际需求;③材料三GDP增长证明改革开放后经济成就,验证道路优越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