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柳州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西柳州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含答案)

资源简介

柳州市2024—2025学年度
七年级(下)期末质量监测试题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请从各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最符合题意的一项,将其字母填入相应的答案栏里。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含嘉仓是隋唐时期最大的国家粮仓,被誉为“天下第一粮仓”。经考古发掘,含嘉仓遗址面积达40多万平方米,其中160号粮窖,保存有约50万斤炭化谷粒。这可用于研究隋朝( )
A. 经济繁荣的表现 B. 文化发展的水平
C. 国家统一的条件 D. 政治制度的改革
2. “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襄邑王神符是也;如其有才,虽仇不弃,魏征等是也。”材料体现了唐太宗( )
A. 勤于政事 B. 任人唯贤 C. 关注民生 D. 虚心纳谏
3. 唐三彩以造型精美闻名于世,这是由于唐代设立少府监、将作监等专门机构管理手工业生产,集中了大量优秀工匠,为陶瓷技术的研发创造了条件。这表明唐朝手工业的发展得益于( )
A. 国家统一 B. 技术引进 C. 政府重视 D. 民族交融
4. 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这说明唐玄宗加强对少数民族管理的方式是
A 设置机构 B. 和亲政策 C. 册封首领 D. 武力征服
5. 李白的诗飘逸洒脱,杜甫的诗淳朴厚重,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这表明唐诗( )
A. 风格多样 B. 数量众多 C. 内容丰富 D. 用词讲究
6. 在都城长安“不仅生活着来自日本的使者,还活跃着来自中亚、印度等地的使者、僧侣与客商”。材料反映的是( )
A. 西汉丝绸之路的开通 B. 唐代中外交流的发展
C. 唐代民族关系的和睦 D. 元朝国家统一的巩固
7. 北宋时中央派文官到地方任知州;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设置通判;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这些措施意在( )
A. 发展海外贸易 B. 削弱宰相权力 C. 丰富市民生活 D. 加强中央集权
8.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试图通过改革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的社会局面,实现富国强兵。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王安石变法的( )
A. 进程 B. 措施 C. 目的 D. 影响
9. 宋代通过武举考试选拔武将,但在整个北宋时期,武举共开科取士28榜,取士868人,还不及一榜文举取士之多。宋代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大一统的实现 B. 市民阶层壮大 C. 推行崇文抑武 D. 商品经济发展
10. 小史在进行“中华英雄谱”项目学习中整理了如下笔记。从中可以感悟到( )
●他领导的部队纪律严明,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 ●他的《满江红》中“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深刻表达了他当时的情感。
A. 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 B. 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情怀
C. 郭子仪多谋善断的智勇 D. 文天祥大义凛然的气概
11. 从唐朝的“开元通宝”到北宋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货币形式发生了从金属铸币到纸质货币的重大转变,且整体朝着轻便易携的方向发展。促成这一变化的关键因素是( )
A. 印刷技术的革新 B. 冶铸工艺的进步
C. 造纸技术的成熟 D. 商业贸易的发展
12. 《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朝民间谚语:“苏湖熟,天下足”。这两段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 南方社会安定 B. 经济重心南移 C. 北方战乱频繁 D. 手工技术进步
13. 仲夏时节,中国古代有通过沐浴兰草汤、戴香包、系五彩线、饮雄黄酒、龙舟竞渡等方式,借助艾、菖蒲、朱砂等防五毒风俗。与上述风俗相关的我国传统节日是( )
A. 元宵节 B. 端午节 C. 清明节 D. 重阳节
14. 元朝初期,广西划归湖广行省,后于公元1363年置广西行省,这是广西设立为省的开始。由此判断元朝对地方管理实行的制度是( )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科举制 D. 行省制
15. 据《马可·波罗行纪》记载,元大都有许多条道路通往各省,每条大路上,按照市镇坐落位置,每隔40或50公里就设有一处驿站。在元朝的疆域之内,驿站超过10000处,驿马大约有30万匹。上述材料反映了元朝( )
A. 战争频繁 B. 农业发展 C. 交通发达 D. 文化兴盛
16.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元朝时,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设立行政机构,管辖澎湖和琉球。这个机构是( )
A. 澎湖巡检司 B. 宣政院 C. 北庭都元帅府 D. 伊犁将军
17. 下列组图共同反映了宋元时期( )
A. 手工业快速发展 B. 海外贸易发达
C. 市民生活丰富 D. 商业贸易繁荣
18. “郑和时代的中国,则是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诏颁赏,厚往薄来。”材料旨在说明郑和下西洋( )
A. 带来可观的收益 B. 增强明朝的国力
C. 增进与亚欧往来 D. 传播和平与友谊
19. 北京钟鼓楼位于中轴线北端,明清时期承担着城市计时与报时功能,象征皇帝拥有向天下万民授时的最高权力。据此可知,钟鼓楼( )
A. 显示建筑宏大辉煌 B. 彰显皇权至高无上
C. 体现祭祀礼仪规范 D. 推动农业技术革新
20. 明代长城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等组成,沿线设有屯田区进行生产,在附近的多民族聚居区建立了许多农牧贸易场所。这体现长城( )
A. 功能具有多样性 B. 旨在抵御外来侵略
C. 沟通了中外联系 D. 建筑技术高超
21. “倭寇骚扰东南沿海”“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这些事件表明明清时期( )
A. 中国落伍于世界发展潮流 B. 中国面临严重边疆危机
C 西方国家开始主导世界 D. 中国文化政策开放多元
22. 英国史学家汤因比在研究中国历史时,对中国明清时期的某项政策有这样的评价:“这一政策使得中国如同处于一个自我封闭的蛋壳之中,逐渐与世界发展的大势脱节,失去了与外部交流和进步的机会。”他评论的是( )
A. 休养生息政策 B. 轻徭薄赋政策
C. 重农抑商政策 D. 闭关自守政策
23. 明朝时期,朱元璋废除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清朝时期,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由皇帝选派亲信大臣组成。这些史实反映了明清时期的发展趋势是( )
A. 经济发展日趋衰退 B.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 民族交融日渐加深 D. 思想控制日益加剧
24. 18世纪中期,原产于美洲的玉米和甘薯逐渐成为中国百姓的重要食物。这主要得益于( )
A. 重农抑商政策 B. 商帮实力雄厚
C. 全球经济的联系 D. 社会风气开放
25. 有“国剧”之称的京剧,其前身是徽剧,原以二黄调为主,兼唱昆腔、四平调等,后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发展成为京剧。这说明京剧艺术得以发展缘于( )
A. 脱离生活,逃避现实 B. 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C. 文武兼修,角色齐全 D. 政策鼓励,题材广泛
二、非选择题(26题20分,27题12分,28题18分,共50分)
26. 隋唐时期的社会发展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汉代开始,中国历史上先后出现了三种重要的选官制度,即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自隋朝至清朝实行科举制,这是一种以考试取人的制度。科举制是从人的主观判断转向通过考试进行客观评判,使选人用人更为公正和公开;考试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而经典中记载的是古圣先王的修身治国之道,因此选出的人才具有高度的政治和文化素养,也形成了中国古代士人特有的精神品质。
——摘编自聂菲琇《中国古代选贤任能的理论与实践》
材料二:南北朝时期,北方的粮食作物麦、粟等传入南方。隋唐时期长江流域的户口数量有很多增加,单位面积所负载的人口大大增多,这就迫使农民实行复种制(一年两熟),稻、麦复种制产生并发展。江南推广了曲辕犁,普遍采用插秧技术,缩短了水稻在农田中的生长期,双季稻在南方出现。
——摘编自阎万英《中国农业发展史》
材料三:
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材料四:中国是茶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之一。茶馆是专门饮茶的场所,也是人们休息娱乐、买卖交易、问讯议事的地方。中国早在魏晋时期就有了茶馆的雏形。唐代,国家富强、政治安定,经济、文化昌盛,城市繁荣,这为当时造就一个群体——市民阶层提供了条件,他们流动范围较大,见识较广,重人间友情,茶馆为其交流创造了一个良好环境。
——摘编自黄建宏《中国茶馆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列举我国历史上的选官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朝以后的选官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隋唐时期江南地区农业发展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指出如果要将一批粮食经大运河从余杭郡运往含嘉仓需要经过的河道,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大运河开通的意义。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茶馆的功能及唐朝茶馆发展的条件。
27. 生息繁衍在中华大地的众多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材料一:唐初平定了东、西突厥后,采取措施恢复各族生产,逐步恢复区域间的贸易通道。唐太宗时期大一统政权的建立和民族政策的贯彻,创造了经济生产和交换所需的良好社会环境。唐初实行的经济政策,使得民族地区经济尤其是边境地区的经济得以恢复,陆上贸易回归正常。
——摘编自《以战止战——唐太宗解决突厥问题》
材料二: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战争造成人口大量流动和居民的频繁迁徙,客观上增加了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北方各民族同汉族接触的机会。此外北宋签订“澶渊之盟”后,宋辽间保持了百年相对和平。在此期间边界各族人民的往来和市贸活动促进了物质和文化交流。官方也在战与和的交涉中,在来往礼聘和频繁的“奉”“赐”中,进一步加深了民族间的了解。
——摘编自张明、于井尧《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史》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初民族地区经济得以恢复发展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主要方式。
(3)将图1、2反映的历史事件与图3的区域进行匹配。(填序号即可)根据材料三,简述清朝对巩固国家统一做出的贡献。
图1:________________
图2: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以不断发展的原因。
28. 中国古代的科技之光闪耀世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传统社会的印章、碑刻拓印及廉价纸张,为印刷术发明奠定基础。至初唐时期,由于佛、道教盛行,人们需要大量的宗教经典和宗教画像,社会急需能够批量且相对廉价的印制佛经、佛像的方法,雕版印刷术由此应运而生。隋唐以后,科举制出现并完善,推动教育发展,科举考试对特定文献的复制需求,进一步促进印刷出版业大规模发展。
——摘编自李凤华《踏“印”寻源——从中国古代印刷术谈起》
材料二:举世皆知的印刷术、①_________和②_________,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变。首先是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由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由此,人类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培根《新工具》
材料三:随着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明清之际出现了好几部有总结性的重要的科技著作。1578年,李时珍著成《本草纲目》,是对16世纪以前中国药物学和医学的总结,被译成各种外国文字。约半个世纪后,徐光启著成《农政全书》,从粮食作物到蚕桑棉麻、蔬菜竹木、药用植物及农器、牧养等均有论述,而对于水利和荒政的论述,篇幅较多。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于1637年定稿,是对于中国16世纪以前的农业、手工业之生产经验的总结,并注意介绍先进的生产经验。成书不久,即在日本翻刻流传,后来又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概括雕版印刷术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将①②处补充完整。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其中一项说说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3)根据材料三,指出若要了解16世纪以前中国农业发展情况可以查阅的史料,并概括明清科技著作的特点。
柳州市2024—2025学年度
七年级(下)期末质量监测试题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请从各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最符合题意的一项,将其字母填入相应的答案栏里。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题答案】
【答案】A
【2题答案】
【答案】B
【3题答案】
【答案】C
【4题答案】
【答案】C
【5题答案】
【答案】A
【6题答案】
【答案】B
【7题答案】
【答案】D
【8题答案】
【答案】C
【9题答案】
【答案】C
【10题答案】
【答案】A
【11题答案】
【答案】D
【12题答案】
【答案】B
【13题答案】
【答案】B
【14题答案】
【答案】D
【15题答案】
【答案】C
【16题答案】
【答案】A
【17题答案】
【答案】C
【18题答案】
【答案】D
【19题答案】
【答案】B
【20题答案】
【答案】A
【21题答案】
【答案】B
【22题答案】
【答案】D
【23题答案】
【答案】B
【24题答案】
【答案】C
【25题答案】
【答案】B
二、非选择题(26题20分,27题12分,28题18分,共50分)
【26题答案】
【答案】(1)选官制度列举: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隋朝以后选官制度特点:方式客观公正;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相对公平开放。(结合所学补充)
(2)表现:实行复种制(一年两熟),稻、麦复种制产生并发展;江南推广了曲辕犁,普遍采用插秧技术,双季稻在南方出现。
(3)经过河道:江南河、邗沟、通济渠;
开通意义: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
(4)茶馆功能:饮茶场所;人们休息娱乐、买卖交易、问讯议事的地方;
社交、饮食、文人墨客吟诗作画、交流文化的地方。(结合所学补充)
唐朝茶馆发展条件:国家富强、政治安定;经济、文化昌盛;城市繁荣;市民阶层的出现;
经济繁荣(农业、商业发展)、茶文化盛行、交通发达等。(结合所学补充)
【27题答案】
【答案】(1)原因:唐初平定东、西突厥,创造和平环境;采取措施恢复各族生产促经济发展;大一统政权建立,社会稳定;贯彻开明民族政策;实行有利经济发展政策;恢复陆上贸易通道。
(2)主要方式:战争;签订和约;民间往来和市贸活动;官方礼聘、“奉”“赐”。
(3)图1:①;
图2:②;
贡献:清朝通过册封达赖、班禅加强对西藏管理,平定准噶尔叛乱巩固西北边疆,一系列措施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
(4)原因:中央政权的强大与稳定;
开明的民族政策;
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
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
【28题答案】
【答案】(1)
原因:传统印章、碑刻拓印及廉价纸张奠定技术基础;
佛、道教盛行需要大量宗教经典和画像;
科举制推动教育发展,考试文献需求促进印刷业发展。
(2)
①:火药;
②:指南针;
贡献:指南针促进航海技术发展,推动地理大发现,促进世界贸易和文化交流。
(3)
史料:《农政全书》;
特点:总结性(对前代成果系统整理)、涉及领域广、传播广泛(被译成多国文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