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娄底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南省娄底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上学期期末文化素质检测试卷
七年级历史
(时量: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14小题,每小题4分,共56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 李华同学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为主题制作了下面的时间轴,其中空白处应填入选官制度( )
A. 禅让制 B. 军功授爵 C. 科举制 D. 八股取士
2. 唐太宗认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武则天劝农桑,薄赋敛,省力役;唐玄宗统治早期选用贤才,兴利除弊,发展农业。材料主要说明唐朝( )
A. 农业的持续发展 B. 繁荣兴盛的原因
C. 统治者选贤任能 D. 统治者爱惜民力
3. “此后,盛唐气象已一去不复返,唐人的心态变得不再昂扬,也不再那么自信,往日的繁华已成追忆,盛唐的诗篇也已无法唱响。”这主要源于( )
A. 李自成起义 B. 安史之乱 C. 澶渊之盟 D. 雅克萨之战
4.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唐青釉凤首龙柄壶,纹饰取材丰富,有流行于希腊的莨苕纹样、波斯的联珠纹样,还有印度舞人和象征佛教的莲花,以及中国传统的吉祥物龙凤。多样的纹饰折射出唐朝( )
A 边疆巩固 B. 经济繁荣
C. 民族和睦 D. 兼容并包
5. 宋朝民间“耕读传家”的风气浓厚,农村人在冬闲时会送孩子入学,称为“冬学书”,所读的是诸子百家类的蒙学读物。这主要是由于( )
A. 崇文抑武政策推动 B. 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C. 社会阶层流动频繁 D. 民族之间关系融洽
6. 朱熹说: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都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这段话旨在说明北宋( )
A. 科举制度的发展 B. 从根本上消除了割据隐患
C. 重文轻武的危害 D. 统治者注重吸取历史教训
7. 诗词向来是作者抒发情感的重要载体。下面的诗词(节选)的共同点是( )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A. 抗击对象都是金政权 B. 作者都是北宋时期的民族英雄
C. 都抒发了作者的报国情怀 D. 都是为了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
8. 宋朝时,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南宋时,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中心;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些现象说明( )
A.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B. 江南地区得以开发
C. 宋朝商业空前发达 D. 社会生活空前繁荣
9. 南宋初,有人将火药装在竹管里,制造出竹管火枪;南宋后期,又有人发明了在竹管里装有弹丸的突火枪;元朝用金属作筒,发明了火铳。这说明( )
图一宋代火器示意图 图二 元朝火铳
A 宋朝火药更多地用于战争 B. 火药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C. 火器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D. 火器制造的技术在不断发展
10. 以下两幅漫画共同反映了明清时期( )
A. 国家疆域不断扩展 B. 地方权力不断增大
C.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D. 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1. 下面是李明同学填写有关郑和下西洋的调查问卷。根据其调查内容可知郑和下西洋( )
郑和下西洋知道多少 感谢同学们能抽出几分钟时间来参加本次问卷。 姓名:李明 您的年级: 七 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6. 你在课外学习中,还知道哪些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内容?请展开说说。 1405-1433年的大规模航海活动,使郑和船队的航海技术不断进步。同时郑和船队还出动船只探明了在航海途中的一些危险航区,告诫后人规避风险。
A. 增强了明朝的综合国力 B. 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贡献
C. 促进了中外的商品交流 D. 提高了明朝在国外的威望
12. 建构知识结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围绕某主题概念制作了如下示意图,其中空白处应填入的主题是( )
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B. 国家监察制度的强化
C. 兼容并包社会新风貌 D. 西北边疆的巩固措施
13. 《四库全书》在编纂时,销毁了对清朝不利的书籍一万三千六百卷,焚书总数15万册,销毁版片总数170余种、8万余块。其主要目的是( )
A. 加强思想控制 B. 保护传统文化
C. 完善政治制度 D. 提高儒学地位
14. 我国的节日文化是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春节写春联贴春联,抒发美好愿望;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中秋节寄托团圆情感,人们有赏月和吃月饼的习俗……在传统节日中感受我们的民族文化。”材料反映出( )
A. 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B. 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C. 传统节日起源较早 D. 社会习俗具有娱乐性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第15题12分,第16题10分,第17小题22分,共44分。)
15.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围绕“古代中外交往”这一主题进行探究活动,搜集了以下资料。请你参与其中,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古代内外交往大事记(部分)
①唐招提寺 位于日本奈良市,由鉴真主持建造,仿照了盛唐建筑的风格。
②布达拉宫 位于西藏拉萨市,最初是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建,17世纪重建。
③大明塔 位于内蒙古赤峰市,修建于澶渊之盟后,借鉴了中原建筑的风格。
④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三宝庙 位于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北岸,是广大华侨以及当地人民为了纪念郑和而建造的中国式庙宇
(1)以上建筑遗址中,与“中外文明的交流”的主题相对应的是________,与“民族交融的发展”的主题相对应的是______。(填写序号即可)
(2)从以上四个建筑中任选一例,根据示例解读其文化内涵。
示例:河南洛阳白马寺始建于东汉,是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是佛教传入中国的实物证据,折射出东汉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情况。
(3)结合现实,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保护古建筑遗址?
16. 某历史兴趣小组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为主题开展研学活动,请你一同参与。
【鉴文物·识交往】
卡片一 “滇王之印”金印 卡片二 阎立本《步辇图》(局部)
文物所在地:中国国家博物馆 文物类型:全器 年代:西汉 尺寸:高1.8厘米,边长 2.3厘米 相关史实:汉武帝赐滇王之印后,对云南实行羁縻统治 历史价值:为我们展现了中原王朝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交流的历史 文物所在地:故宫博物院 文物类型:绘画年代:唐代 尺寸:纵38.5 厘米,横129厘米 相关史实:
历史价值:
【集素材·厘现象】
在大一统局面下,一些周边民族、主要是漠北的蒙古人和西北的色目各族人,因从政、驻防、屯田、谪戍、流亡、经商等原因大量涌入内地,与汉族混杂而居。如方志所记元朝后期镇江城的侨寓人口即达13000余人,其中包括蒙古、畏兀儿、西夏、契丹、女真等多种民族。
随着蒙古对中亚、西亚的征服,大批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波斯、阿拉伯人移居到中国,当时的文献称之为回回人,为色目人之一种……以元朝回回人为主体,再加上进一步融合其他民族居民中的伊斯兰教信徒,最终形成了中国的回族。
——摘编自张帆《论述元朝的民族关系》
(1)一组同学为展现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制作了下列文物介绍卡,请你仿照卡片一完成卡片二的制作。
(2)二组同学为了研究历史上民族交融的现象,搜集了上述史料。请依据史料,概括元朝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17. 从古至今,经济繁荣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某校历史老师以“经济发展”为主题设计了如下学习任务单,请你参与完成。
任务一【工具革新-提高生产效率】
任务二【支付变化-见证经济发展】
任务三【以史为鉴-展望辉煌未来】
(1)请分别写出以上三种生产工具的名称及功能。
(2)根据以上图片,简述北宋时期货币形式发生变化的原因。 并归纳支付方式发展演变的趋势。
(3)纵观古今中外,经济是一切社会存在及历史发展的重要基础。从下面给出的关键词中任选三个,根据以上探究过程及所学知识,以“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为题,写一篇100字左右的小短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唐三彩 占城稻 景德镇 指南针 玉米 商帮
2025年上学期期末文化素质检测试卷
七年级历史
(时量: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14小题,每小题4分,共56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题答案】
【答案】C
【2题答案】
【答案】B
【3题答案】
【答案】B
【4题答案】
【答案】D
【5题答案】
【答案】A
【6题答案】
【答案】C
【7题答案】
【答案】C
【8题答案】
【答案】A
【9题答案】
【答案】D
【10题答案】
【答案】C
【11题答案】
【答案】B
【12题答案】
【答案】A
【13题答案】
【答案】A
【14题答案】
【答案】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第15题12分,第16题10分,第17小题22分,共44分。)
【15题答案】
【答案】(1) ①. ①④ ②. ②③
(2)【示例一】唐招提寺位于日本奈良市,始建于唐朝,是由鉴真在日本传授佛法时期主持建造的,有着典型的盛唐建筑的风格,折射出唐朝时期中日之间文化交流的状况。【示例二】布达拉宫是唐朝时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兴建,是唐蕃“和同为一家”的见证,反映了唐朝民族交往与交融的情况。【示例三】大明塔修建于澶渊之盟后,借鉴了中原建筑的风格,是宋、辽之间和与战的历史见证,折射出北宋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王朝之间的交流、交往与交融。【示例四】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三宝庙是广大华侨以及当地人民为了纪念郑和而建造的,是郑和下西洋的见证,反映了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情况。(任选一例,答出文化内涵即可)
(3)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建立健全保护古建筑遗址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科学研究和合理规划,适度开发利用古建筑资源。(任答2点)
【16题答案】
【答案】(1)相关史实:画面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景
历史价值:是汉藏两族友好情谊的历史见证
(2)表现: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与汉族等杂居相处;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原因:元朝的统一、元朝的疆域空前辽阔,为民族大融合提供了条件;周边民族因从政、驻防、屯田、谪戍等原因进行人口流动,与汉族杂居,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民族交融。
【17题答案】
【答案】(1)名称及功能:图1:曲辕犁,耕地。图2:筒车,灌溉。图3:秧马,插秧和拔秧。
(2)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金属货币携带不方便。
趋势:由金属到纸币到网银,货币材质越来越多样化,支付手段越来越便捷化、先进化。
(3)观点: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论述: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前提和物质基础,历史上每个朝代的统治者都非常重视经济的发展。唐朝的手工业发展到很高水平,闻名中外的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亮丽。北宋时期,从越南引进占城稻,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农业的发展推动了手工业的兴盛,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瓷都。此外,宋朝的造船业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指南针的出现,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助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明代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等农作物,大大丰富了人们的食物品种。在商业活动中,出现了著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综上所述,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新时代,我们要大力发展经济,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努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