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

资源简介

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唐朝在建立后,“增损隋律”,制定唐律,尽削前朝“烦峻之法”,“用法务在宽简”。这反映了唐朝( )
A.加强吏治整顿 B.吸取隋亡的教训 C.注重经济发展 D.开创三省六部制
2.隋唐王朝不仅以博大的胸怀接纳来自西亚、中亚、南亚等地的文化,也以积极态度输出先进文明给周边国家,如新罗、日本等。材料反映出唐朝的对外交流( )
A.强调以中华文明为中心 B.呈现双向交流的特色
C.构建了完整的贸易体系 D.达到中国历史的顶峰
3.据史书记载,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中有很多人曾经担任节度使。如后梁君主朱温是唐朝宣武节度使,后晋君主石敬瑭是后唐河东节度使,吴越开国国君钱镠是唐朝镇海节度使等。据此可知,五代十国时期( )
A.只有当过节度使,才能当皇帝 B.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快速发展
C.唐朝的节度使都建立了政权 D.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4.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对西藏的主权不容否定。下列史实能够证明西藏正式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的是( )
A.唐朝时文成公主入藏 B.元朝设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C.清朝时期设置驻藏大臣 D.清朝时期创立金瓶掣签制度
5.1571-1821年间,从美洲运往菲律宾马尼拉的白银共计4亿比索,其中二分之一或者更多一些通过购买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流入了中国。这种被称为“丝一银"贸易的“全球化”贸易
A.有利于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 B.导致葡萄牙殖民者占据澳门
C.为海上丝路的开通奠定基础 D.表明当时中国已经步入近代
6.唐政府曾广泛吸收社会人士参与历法编制工作,如著名的天文学家僧一行,就曾主持编制过《大衍历》,并且负责制造了不少天文仪器。这体现出( )
A.科学技术服务社会生产 B.中国天文技术领先于世界
C.国家力量推动科技发展 D.政府加强了对文化的控制
7.下图是唐代三彩骆驼载乐舞佣,驼背上是两个汉人和三个深目高鼻的胡人(西域人)组成的乐舞队。一人表演胡舞,其余乐工在演奏胡乐乐器。从该文物中可以获取的唐朝信息不包括
A.艺术的繁荣状况 B.农业的发展状况
C.手工业的发展状况 D.开放的社会局面
8.秦朝设“三公”,汉代在“外朝”之外设“中朝”,唐朝设三省六部并在门下省置政事堂,宋代在中书门下之外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明朝时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并设立内阁,这种演变反映了( )
A.地方权力的一步步压缩 B.丞相逐步位高权重
C.中央集权的一步步加强 D.皇权专制步步强化
9.历史学家钱穆曾说:“(宋学)精神之所寄则在书院。”宋代十分重视建设书院,共有203座,超过了唐至五代的书院数量之总和。这说明了宋代( )
A.重视文教发展 B.书院数量最多 C.实现了教育普及 D.科举全凭书院
10.《元史》记载:“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与都省为表里”的地方行政机构是
A.枢密院
B.中书省
C.行中书省
D.宣政院
11.清朝时期小说创作大放异彩,文学名著《红楼梦》创作面世并广泛传播:戏曲艺术推陈出新,国粹京剧逐渐形成并流传四方。这一时期文学艺术取得如此辉煌成就的背景是( )
A.推行文字狱与文化专制的强化 B.商品经济发展与市民文化的繁荣
C.设立军机处与君主专制的强化 D.颁布禁海令与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12.地图分析、解读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选项中对图片信息解读全面准确的是 ( )
A.中国古代对外交流具有海陆兼备的特点 B.中国的对外交往比较频繁
C.中国古代远洋航海技术比较先进 D.政府积极发展海外贸易
二、材料题
13.【“和合”文化】
【商业贸易】
材料一:辽宋夏金之间的经济联系,虽因政权对峙而时有阻隔,但通过榷场、走私和使节贸易,南北物资得以互补。宋以茶叶、丝绸、瓷器换取辽的马羊、西夏的青盐、金的毛皮,形成“茶马互市”“绢盐交易”等固定模式。……与此同时,佛教经典、医药典籍随商队传播,西夏效仿宋制铸币,金人吸收中原农耕技术,皆可见经济交流对文化的深远影响。
——摘编自《宋代经济史》
【民族交融】
材料二:在我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之中,《宋史》《辽史》《金史》是元朝官方修订的,合称“元修三史”。其中对辽、宋(北宋、南宋)、金三个朝代的历史地位如何处理在当时是一个涉及政权正统性、夷夏观的重要问题。元朝实现的“中华一统”格局不是单一民族体制下的一统,而是多民族凝聚而成的共同体。因此,元朝不再拘泥于将某一政权作为正统承续对象,最终以辽、宋、金三朝同为正统,即承认三者同属“中华”。元、明、清三朝竭力践行着维护“华夷一家”的“中华一统”格局,衡量王朝正统的标准转变为是否有能力维持疆域稳定、国家统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共同体由自在走向自觉的过程中,“中华一统”的思想中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观念基础。
【中外交往】
材料三:郑和下西洋“和平友好、彼此尊重”的和谐理念、“互联互通、互利互惠”的合作理念、“重视海洋、经略海洋”的海洋理念,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提供了重要基础。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辽和议”与“宋夏和议”产生的相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两宋、辽、金之间的政治局面。并分析元朝“华夷一家”观念的历史意义。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是如何体现“和平友好、彼此尊重”“互联互通、互利互惠”理念的?
14.【经济活动】
材料一:在唐朝前期130多年中,朝廷经常发布诏令劝课农桑,组织兴修水利工程达160多项,劳动人民还发明了连筒、筒车和水轮等新式灌溉工具。贞观末年,全国户数约300万,到开元末年,全国户数已超过841万。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耕获图》为故宫博物院藏品,描绘了宋代江南农民耕作到收获的全过程。从整个画面看,既有插秧,又有收获,采用从北方传过来的灌溉工具翻车和牛耕技术等,展现了宋代农业生产的新发展、新气象。《耕获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是我们了解宋代江南农业生产状况难得的形象材料。
材料三:明中叶以后,形成了相当发达的全国商业市场。这时不仅南京等传统的发达地区的城市铺行栉比、民物繁华,边塞城市如大同也“繁华富庶,不下江南”。新兴的市镇大部分集中在江南的苏、松、杭、嘉、湖地区。清代除军器、铸钱等手工业生产属官营和个别地区设立官营丝作坊、制瓷作坊外,各种手工业均为民营。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前期农业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写出宋代农业发展的历史信息。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经济发展与国家强盛之间的关系。
15.阅读以下材料,请从“文化篇”、“人物篇”、“科技篇”任选一个篇章提炼观点,结合相关史实,围绕观点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篇章 内容
文化篇 敦煌莫高窟外景 赵州桥
人物篇 戚继光(1528-1588) 郑成功(1624-1662)
科技篇 雕版印刷品《金刚经》 孙思邈与《千金方》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D B A C B D A C
题号 11 12
答案 B A
13.(1)
相同影响:促进经济互补和文化交流,推动民族交融。
(2)
政治局面:多民族政权并立(或对峙)。
历史意义:促进民族融合,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础。
(3)
体现:郑和船队和平访问,友好贸易,尊重当地文化,促进中外交流。
14.(1)
原因:政府重视农业(劝课农桑);兴修水利工程;改进生产工具(发明灌溉工具)。
(2)
信息:江南农业发达;生产技术进步(使用翻车、牛耕);可能实行复种制(插秧与收获并存)。
(3)
特点:商业市场繁荣;新兴市镇兴起(集中于江南);民营手工业占主导。
(4)
关系:经济发展是国家强盛的基础;国家政策推动经济发展,两者相辅相成。
15.观点:戚继光与郑成功以热血与担当,成为捍卫国家主权的民族英雄,挺起华夏脊梁。
论述:明朝中期,倭寇侵扰东南沿海,百姓深受其害。戚继光组建“戚家军”,钻研战法,在台州九战九捷,扫平浙江倭患,又转战福建、广东,基本肃清东南沿海倭寇,以铁血战功护百姓安宁。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郑成功披甲出征,渡海作战,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让宝岛重回祖国怀抱。
结论:戚继光、郑成功身处不同时代,却皆为国家、民族挺身而出,以无畏勇气与卓越战功,捍卫领土完整、守护百姓安康,他们是民族英雄,其精神激励后世,永为华夏脊梁。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