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7张PPT)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国民大革命失败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据不完全统计,至4月15日,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被杀300多人,被捕500多人,失踪5000多人。上海总工会委员长汪寿华在4月9日就被秘密杀害了。中共江苏省委领导人陈延年、赵世炎等在“四一二”后相继被杀害。——王檜林主编《中国现代史》第123页,2010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国共对峙的十年(1927-1937)第21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课程标准: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和红军长征的意义。国民党共产党秋6.412.298.18.79月10月11月10月10月1月10月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6)192719311928193019341935193619339月7.154.12活动1、根据教材P125-P131内容,请同学们用不同颜色的笔分别梳理国民政府和共产党的重大史实(1927--1936)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国民党共产党秋6.412.298.18.79月10月11月10月10月1月10月192719311928193019341935193619339月7.154.12“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宁汉合流皇姑屯事件张学良改旗易帜围剿中央根据地国民党第五次围剿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江西瑞金开始长征第五次反围剿失利遵义会议甘肃会宁会师政治:形式上统一,专制统治。政治: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尝试创建人民革命政权。政治抉择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1、政治:国民党一党专制统治确立宁汉合流1927.08张作霖乘坐的车厢被炸后的惨状皇姑屯事件1928.06东北易帜1928.12“宁汉合流”:标志着中国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东北易帜”:标志着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合作探究南京国民政府发动的“北伐”与国民革命时期的“北伐”有何不同?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北伐” 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组织基础 国共合作 不同利益集团的军阀目的 推翻北洋军阀,打倒帝国主义特权,统一中国 只是单纯的打倒张作霖,统一全国对象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张作霖性质 国内革命战争 争夺地盘和统治权力的战争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形式上基本统一全国 1929年初军阀割据示意图材料:他们缺乏效命国家的意识,只要与南京(国民政府)之间没有利害冲突,他们就可以长期与南京合作;但一旦发生利益冲突,这些军阀就将见机行事,甚至还会与南京国民府展开较量。——徐中约《中国近代史》①军阀各自为政;②内乱混战不断。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1、政治:国民党一党专制统治确立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1895191219191927193719491956快速发展四大银行成为聚敛财富的重要工具。在全国产业资本中,官僚资本所占的份额高达24.8%。——摘编自人民版历史必修Ⅱ“火柴大王’刘鸿生回忆说:“我在重庆办的中国毛纺织厂、火柴原料厂及在兰州办的西北毛纺织厂,都有官僚资本的投资。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民族工业发展官僚资本敛财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为何短暂发展?二、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求生存①南京国民政府基本统一全国;②政府倡导“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和币制改革④中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开展;抵制洋货,提倡国货③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的热情。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短暂发展的表现(1) 部门:棉纺织业、面粉业和新兴工业部门如化学工业、橡胶工业都有较大发展;主要是指国民党统治集团中的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果夫、陈立夫四大家族,凭借国家政权的垄断力量,通过发行公债、苛捐杂税、商业投机、通货膨胀等手段巧取豪夺而积累起来的资本。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的垄断性资本和国家政权相结合,对内依封建主义、对外投靠于外国资本主义而形成的资本形式。官僚资本:1911年 1920年 1936年官僚资本 26.76 25.96 35.87民族资本 16.08 22.48 28.80官僚资本的膨胀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二、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求生存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和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3)意义(1)背景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了南昌起义。两万多起义军经过数小时战斗,全歼守敌,占领南昌城。随后,起义军撤出南昌,南下广东。10月初,起义军在潮汕地区遭到敌人的围攻而失败。起义军一部分在朱德、陈毅的率领下,转战湖南;另一部分转移到海陆丰地区,与当地农民军会合。(2)过程国民革命失败,共产党开始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1、南昌起义总结了国民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对派的总方针。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思想。(1)召开(2)内容1927年8月7日,汉口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2、八七会议(1)概况:1927年9月,毛泽东组织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第一次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帜)(2)结果:由于敌强我弱,起义军在进攻长沙途中受挫。各路起义军都很快遭到失败。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3、秋收起义1927年9月19日,起义军退集到浏阳县的文家市。前委重新讨论进军方向问题。毛泽东主张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群众条件较好的农村去。会议采纳了毛泽东的意见,否定了继续进攻长沙的主张,决定沿湘赣边界向南进军。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3、秋收起义起义部队到达三湾的时候,减员较大,人员不足1000人,组织很不健全,思想相当混乱。当时,部队没有建立基层党组织,党不能切实掌握部队;加之作战失利,连续行军,斗争艰苦,一些意志不坚定的人开始动摇。9月底,部队在江西永新县的三湾进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改编。三湾改编初步解决了如何把以农民及旧军人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三湾改编是中国共产党建设新型人民军队最早的一次成功探索和实践。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4、三湾改编(1)创建: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部队到达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创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2)会师:1928年,朱德、陈毅率领队伍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3)意义: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5、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召开:1929年12月,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村召开。(2)内容:①会议总结了红四军成立以来军队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确立了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②重申了中国共产党对红军实行绝对领导的原则,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③会议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共红四军前敌委员会书记。古田会议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6、古田会议(2)标志: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3)意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人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宝贵探索与尝试。(1)背景:到1930年夏,全国已经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7、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1)背景:为了完成民主革命反封建的基本任务和调动农民支援革命战争和进行根据地建设的积极性,中共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2)土地革命路线:1931年制定①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②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③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3)意义: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使根据地农民更加拥护中国共产党;有利于巩固苏维埃政权;有利于根据地的发展壮大;有利于打破国民党对农村根据地的经济封锁。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8、土地革命1.原因:①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②国民革命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深刻的影响,全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易于组织发动。③农村中敌人统治力量薄弱,城市中敌人的力量相对强大。走苏俄式革命道路:先夺取中心城市,再推向全国——损失惨重走中国式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逐步壮大启示:只有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才可能取得成功。【知识拓展】“工农武装割据”2.内容开展游击战争;粉碎蒋介石的四次围剿【知识拓展】“工农武装割据”3.意义①奠定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基础,开辟了革命新道路。②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是对中国人民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③孕育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为在中国建立一个真正统一的人民共和国积累了经验。【知识拓展】“工农武装割据”1930年1月5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标志着毛泽东关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基本形成。1928年10月5日《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年11月25日《井冈山的斗争》【知识拓展】“工农武装割据”①根本原因:王明等人的“左”倾错误。1、原因②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共产国际派了德国人李德任军事指挥。反“围剿”开始后,李德不顾中国国情和革命的特殊性,无视红军割据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认为这场战争“是国民党政权与红色政权的决战”,在战术上坚持正规化的阵地战,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1)开始: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2、过程(2)转折: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3)结束: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1936年10月,三大主力在会宁地区会师,标志红军长征胜利结束。三、红军长征相关史料①长征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3、历史意义②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有哪些?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长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 ——美国作家哈里森·李尔兹伯③长征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三、红军长征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精神,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摘自习近平同志《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三、红军长征本课小结一、专制统治: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建立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二、革命新道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三、革命新局面:红军长征1、南昌起义2、八七会议1、原因2、过程1、政治:建立专制统治2、经济:机遇与危机并存3、秋收起义4、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5、工农武装割据3、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