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节 世界的地形一、 陆地地形1. 山高与海深:世界最高点 ,海洋最深点 ,山高与海深相差悬殊。 2. 世界主要地形区地形类型 地形区名称 大致位置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 欧洲南部落基山脉 南美洲西部高原 巴西高原 (“世界屋脊”) 亚洲中南部,我国西南部平原 亚马孙平原 的赤道附近 欧洲东部盆地 非洲西部的赤道附近3. 地形差异:非洲的地形比较 ,以 为主;亚洲的地形比较 ,以 、 为主。 二、 海底地形1. 主要海底地形地形类型 定义 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 大陆架外缘的巨大陡坡 大洋底部最深的地方 宽广而又相对平坦的大洋底部 分布在大洋中部的海底山脉陆地地形与海底地形2. 分布:从海岸到大洋中部,海底地形大致可分为大陆架、 、海沟、 和洋中脊等主要类型,其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 读地形类型景观图,完成1~2题。1. 高原对应的地形类型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2. 世界海拔最高的①地形类型位于 ( )A. 亚洲 B. 非洲C. 北美洲 D. 南美洲 读部分世界地形之最分布图,完成3~4题。3. 关于图中世界之最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①—世界最大的高原—青藏高原B. ②—世界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C. ③—世界最长的山系—科迪勒拉山系D. ④—世界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4. 甲位于三面被水包围的陆地,被称作 ( )A. 大陆 B. 岛屿 C. 半岛 D. 大洲陆地地形主要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如图为五种陆地地形简图。据此完成5~6题。5. 从地形简图中可见,地形A和地形B的共同特点是 ( )A. 地表起伏小 B. 地表崎岖不平C. 海拔都很高 D. 海拔都很低6. 根据海拔和地表起伏特征,可以推断地形D是 ( )A. 盆地 B. 丘陵 C. 平原 D. 高原读海底地形剖面示意图,完成7~8题。7. 大陆架具有的特点是 ( )① 是大陆边缘的延伸 ② 坡度平缓③ 水深较浅 ④ 起伏较大A. ①②③ B. ②③④C. ①③④ D. ①②④8. 海洋底部最深的部位是 ( )A. 大陆架 B. 洋盆C. 海沟 D. 大陆坡如图是某区域的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9~11题。9. 地形剖面图可以直观地显示 ( )A. 海陆分布 B. 地势起伏C. 沧海桑田 D. 地壳运动10. ④处的海拔约为 ( )A. 50米 B. 200米 C. 400米 D. 500米11. 图中①②③④表示的地形类型依次是( )A. 平原、丘陵、山地、高原B. 丘陵、山地、高原、平原C. 山地、高原、平原、丘陵D. 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教材改编题·P53活动)2024年寒假期间,北京的芳芳去欧洲旅游,发现欧洲海拔比较低。读欧洲地形图及沿东经10°地形剖面示意图,完成12~14题。12. 图中A处是欧洲最大的平原 ( )A. 波德平原 B. 亚马孙平原C. 东欧平原 D. 西西伯利亚平原13. 关于欧洲地形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以高原、山地为主B. 以平原为主C. 有世界最长的山脉——阿尔卑斯山脉D. 东部、西部多山地,南部、北部多平原14. 沿东经10°地形剖面示意图反映出欧洲西部的地势特征是 ( )A. 四周高,中间低 B. 南北高,中间低C. 南北低,中间高 D. 东西高,中间低 (2025·吴江期末)2024年3月23日,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与印度尼西亚国家研究创新署顺利完成为期一个月的爪哇海沟联合科考。其间,两国科研人员借助“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成功下潜7178米,创下印尼深海下潜新纪录。读某海域海底地形剖面示意图,完成15~16题。15. 我国与印度尼西亚此次联合科考深潜的海沟地形对应图中的 ( )A. ①处 B. ②处 C. ③处 D. ④处16. 进行深海科考的意义包括 ( )① 绘制精准的陆地地形图② 促进深海科学研究的发展③ 利于深入开展海底地形研究④ 勘测和开发深海海洋资源A. ①②③ B. ①②④C. ①③④ D. ②③④17. (学科特色·区域对比)比较法是学习自然地理时常用的一种方法。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 从纬度位置看,两大洲都有 和 (填特殊纬线名称)经过,大部分地区位于五带中的 带。 (2) 读非洲地形图,非洲的地形以 为主,地势特征为 高、 低。 (3) 读南美洲地形图, 山脉纵贯南美大陆西部,东部 (填地形类型)与 (填地形类型)相间分布。 第二节 世界的地形[核心知识梳理]一、 1. 珠穆朗玛峰 马里亚纳海沟 2. 亚洲中南部 阿尔卑斯山脉 北美洲西部 安第斯山脉 南美洲中部 青藏高原 南美洲北部 东欧平原 刚果盆地 3. 单一 高原 复杂 高原 山地二、 1. 大陆架 大陆坡 海沟 洋盆 洋中脊 2. 大陆坡 洋盆[课时达标精练]1. D 2. A 3. A 4. C 5. B 6. D 7. A 8. C[综合素养提升]9. B 10. A 11. D 12. C 13. B 14. B 15. B 16. D17. (1) 赤道 南回归线 热 (2) 高原 东南 西北 (3) 安第斯 平原 高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