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城镇与乡村 同步分层练(含答案)2025-2026学年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 城镇与乡村 同步分层练(含答案)2025-2026学年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二节 城镇与乡村
一、 乡村景观与城镇景观
1. 分类:乡村和城镇因    方式的不同,呈现不同的景观特征。
2. 差异
分类 人口 生产活动 房屋建筑 道路交通 自然环境
乡村           密度小且低矮     农田、果林、池塘
城镇 较多 工业、服务业等       交错纵横      
乡村和城镇并非同时出现
乡村先出现,后来随着乡村规模的扩大,建筑物变得高大,道路越来越宽,人类活动也由农业生产逐渐转为工业、服务业等,乡村逐渐转化为城镇。
二、 城镇和乡村的变化
1. 一般情况:城镇在发展过程中,建筑层数趋于    ,配套的服务设施更加    ,交通道路网更加    。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的提高和生态理念的加强,建设更多的绿地和休闲场所成为城镇发展的趋势。
2. 乡村的发展:随着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乡村    设施和    设施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城镇更加接近。同时,有些偏远的乡村,劳动力    ,人口    ,甚至村落消失。
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受到自然、人文要素的影响。读图,完成1~2题。
1.     
影响该聚落最初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
A. 矿产资源丰富
B.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C. 气候宜人,适合居住
D. 河流提供丰富的水源
2. 有关该聚落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 人口数量越来越多导致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② 优美的风景吸引更多人来居住
③ 河流的流向限制了聚落的扩展
④ 公路运输的发展既是聚落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促进了聚落的扩大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水槛遣心二首(其一)》中有一句“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描写了城市与乡村不同的场景。下图分别为古代城镇与乡村景观图。据此完成3~4题。
3. 关于“此地两三家”的聚落类型与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城镇 房屋高,数量多
B. 乡村 房屋少,发展农业
C. 城镇 房屋矮,且密集
D. 乡村 房屋矮,发展工业
4. “此地两三家”演变为“城中十万户”,其聚落景观与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可能有(  )
A. 草场扩大 B. 农田增多
C. 道路变窄 D. 商户林立
(跨学科·历史)公元前214年,任嚣修筑任嚣城,这是广州筑城之始。公元前206年,赵佗进一步扩建任嚣城,俗称赵佗城或越城。读图,完成5~6题。
5. 赵佗城布局的特点有 (  )
① 面湖 ② 临溪 ③ 背山 ④ 望江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6. 随着聚落的发展,赵佗城周围的乡村现已发展成繁华的都市。以下变化不符合发展规律的是 (  )
A. 道路由稀疏变密集
B. 生产活动由非农业生产转向农业生产
C. 农田由多到少
D. 自然景观改变程度增大
(2024·福建三明)“合掌屋”是日本的一种木造建筑物。为了适应当地冬季寒冷、多雪环境,屋顶铺设厚度达七八十厘米的茅草,并倾斜60度。图1为日本合掌村景观图、图2为日本东京景观图。读图,完成7~8题。
7. 乡村和城镇景观的主要差异表现在 (  )
A. 气候和植被类型 B. 日常饮食和服饰
C. 语言和风俗习惯 D. 建筑物和交通
8. 日本“合掌屋”屋顶构造有利于 (  )
① 夏季获取光热
② 冬季阻挡冷风
③ 秋季晾晒谷物
④ 积雪自然滑落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蜂巢屋”是叙利亚阿勒颇地区的传统民居,具有圆锥形屋顶,除石质基底外,全用土坯堆砌而成,墙体厚达80厘米。房屋除一道拱形大门外,没有一扇窗户。这种建筑特征与当地气候相适应。读图,完成9~10题。
9. 下列对叙利亚气候描述正确的是 (  )
A.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B.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C. 全年温和多雨
D.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10. “蜂巢屋”的建筑特点与当地气候相适应,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  )
A. 墙体厚实——隔热保温,防风防沙
B. 石质基底——防止被冰雪覆盖
C. 圆锥形屋顶——利于夏季排泄雨水
D. 石质基底——防御冬季的严寒
(跨学科·语文)沈从文先生在小说《边城》中写道:“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贯串各个码头有一条河街,人家房子多一半着陆,一半在水,因为余地有限,那些房子莫不设有吊脚楼……”读吊脚楼景观图,完成11~12题。
11. 吊脚楼与自然环境和谐共融,体现在 (  )
A. 墙体厚实,利于保暖
B. 窗户较小,利于防风
C. 屋顶坡陡,便于排水
D. 土石材料,就地取材
12. 该地吊脚楼分布呈狭长形,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
① 河流 ② 土壤 ③ 地形 ④ 气候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024·河南)位于群山中的皖南古村落,建筑风格和村落形式独具美感,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如图为皖南古村落景观图及当地气候资料图。据此完成13~14题。
13. 关于皖南古村落建筑风格与当地气候特征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 屋顶坡度大,便于雨天排水
B. 窗户开口小,防止风沙侵扰
C. 封闭式院落,利于存储雨水
D. 房屋较高大,利于冬季保暖
14. 皖南古村落注重选址布局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主要体现在 (  )
① 依山而建,减轻水患
② 面山而居,便于采矿
③ 傍水结村,取水方便
④ 窄巷高墙,节约土地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5. 图1为南岗瑶寨及周边等高线地形图,图2为南岗瑶寨景观图。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主题] 民居与环境
清远南岗千年瑶寨是全世界规模最大、最古老、最有特色的瑶寨,堪称世界建筑奇观。千年瑶寨依山傍水,建筑风格独特,以石头和木材为材料,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坡之上。近年来,千年瑶寨以瑶族长鼓舞、瑶族刺绣、排瑶民歌等“音乐+旅游+非遗”的形式,吸引大量游客慕名而来。
(1) 瑶寨及周边的主要地形类型是    ,图1中可以观赏到错落有致的瑶寨风光的是    (填“甲”或“乙”)村。附近河流的流向是       ,瑶寨旁的道路线路与等高线大致平行,主要原因是    (填“坡度大”或“坡度小”),建设难度小。
(2) 从地形、交通、农业、资源角度,简述南岗千年瑶寨成为该区域最大聚落的有利条件。
(3) 有专家提出,可以将部分瑶寨改造成现代化民宿以促进旅游业发展。你认为是否可行,并说明两点理由。
第二节 城镇与乡村
[核心知识梳理]
一、 1. 生产生活 2. 较少 农业生产活动 狭窄、稀少 密度大且风格多样 大部分已被改造
二、 1. 增多 完善 密集 2. 基础 服务 外迁 减少
[课时达标精练]
1. D 2. C 3. B 4. D 5. B 6. B 7. D 8. C
[综合素养提升]
9. D 10. A 11. C 12. A 13. A 14. C
15. (1) 山地 乙 自西南流向东北 坡度小 (2) 地形: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交通:临近道路,交通便利;农业:靠近梯田,农业种植条件好;资源:临近河流,水资源充足。石矿及森林资源丰富,方便建设取材。 (3) 可行。不仅可以增加经济收入,还可以使我国的非遗文化得到传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