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陆地和海洋 单元测试(含答案)2025-2026学年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章陆地和海洋 单元测试(含答案)2025-2026学年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三章 陆地和海洋
一、 选择题(共40题,每题2分,共8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地理中的数据统计图能直观地反映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读世界海陆分布随纬度的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 图中 (  )
A. 全球陆地面积远大于海洋面积
B. 从南北半球看,陆地集中在南半球
C. 南极地区以陆地为主
D. 60°S所经之处皆为陆地
2. 世界的陆地与海洋面积比例约为 (  )
 
A. 1∶1 B. 7∶3 C. 3∶7 D. 2∶1
  水半球是相对于陆半球而言的,是地球上以东经178°28'、南纬47°13'为中心的半球。该中心点在新西兰以东安蒂波迪斯群岛附近。读水半球示意图,完成3~5题。
3. 水半球中心点位于 (  )
A. 太平洋 B. 大西洋
C. 印度洋 D. 北冰洋
4. 没有出现在水半球的大洲有 (  )
A. 欧洲、亚洲 B. 亚洲、大洋洲 C. 北美洲、南美洲 D. 非洲、北美洲
5. 水半球 (  )
A. 陆地分布最集中,陆地面积大于海洋面积 B. 陆地分布最集中,陆地面积小于海洋面积
C. 海洋分布最集中,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D. 海洋分布最集中,海洋面积小于陆地面积
  世界各大洲中,有的“肩并肩完全连在一起”,有的“手拉手有运河连”,有的“冬季海峡铺冰桥”,成为相互连接的捷径……读图,完成6~8题。
6. 世界七大洲中,有两大洲“肩并肩”形成世界最大的大陆,它们是 (  )
A. D和E B. A和F C. B和C D. A和B
7. 下列一组大洲中,手拉手有巴拿马运河连接的是 (  )
A. A和F B. A和B C. D和E D. B和C
8. 下列数字与海洋对应正确的是 (  )
A. ①—太平洋 B. ②—北冰洋 C. ③—大西洋 D. ④—印度洋
  地球表面由海洋和陆地组成。下表为七大洲面积(单位:万千米2)统计表。据此完成9~10题。
大洲代号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面积 4400 1000 2400 900 1800 3000 1400
9. 下列有关各大洲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大洲①跨经度最广 B. 大洲③全部位于北半球 C. 大洲⑤被赤道穿过 D. 大洲⑦被三个大洋环绕
10. 以下地理事物不是大洲①和②的分界线的是 (  )
A. 大高加索山脉 B. 乌拉尔山脉 C. 巴拿马运河 D. 土耳其海峡
  图1为运用皮尔斯梅花投影方法绘制的世界地图,图中①~⑦代表七大洲,同一序号代表相同大洲。读图,完成11~13题。
11. 图中构成菱形的粗线表示 (  )
A. 本初子午线 B. 赤道 C. 南回归线 D. 北极圈
12. 图中甲、乙、丙、丁对应的大洋依次是 (  )
A.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B. 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太平洋
C. 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太平洋 D. 大西洋、太平洋、北冰洋、印度洋
13. 大洲③ (  )
A. 东西距离最长 B. 大部分位于北极圈内 C. 跨越经度最广 D. 周围被四大洋所环绕
  《海底两万里》是法国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代表作之一,他带领读者登上“鹦鹉螺”号,随着尼摩船长和他的“客人们”饱览变幻无穷的海底世界。图2为“鹦鹉螺”号航行路线图。读图,完成14~16题。
14. 关于“鹦鹉螺”号航行的路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只在低纬度海域航行 B. 跨越了东、西、南、北半球
C. 只在东半球海域航行 D. 穿越了南极大陆和北冰洋
15. “鹦鹉螺”号从印度洋向西前往大西洋需经过 (  )
A. 德雷克海峡 B. 白令海峡 C. 地中海 D. 巴拿马运河
16. 海洋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下列各项活动中不能体现这一关系的是 (  )
A. 航运 B. 耕地 C. 晒盐 D. 捕鱼
  地球表面高低起伏,地表形态复杂。读世界主要山脉分布图,完成17~19题。
17. 下列关于各大洲地形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 北美洲西部是广阔的平原 B. 非洲地形多样,海岸线曲折
C. 亚洲有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 D. 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平原
18. 陆地上高峻的山脉主要分布在 (  )
A. 大西洋沿岸、亚洲和非洲西部 B. 太平洋东岸、北美洲和南美洲东部
C. 亚欧大陆南部、北美洲西北部 D. 亚洲中南部、欧洲南部、北美洲和南美洲西部
19. 下列关于世界主要山脉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阿尔卑斯山脉与喜马拉雅山脉位于同一大洲 B. 落基山脉和安第斯山脉都濒临印度洋
C. 安第斯山脉所在大洲的面积居世界第四位 D. 南半球各大洲整体地势起伏较小,无高大山脉
  海底科学观测网是人类建立的地球科学观测平台,相当于在海底建立“气象站”和“实验室”。我国的海底观测系统分别建立在东海和南海靠近陆地的边缘海域。读海底地形示意图,完成20~21题。
20. 下列关于海底地形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海底地形平坦且类型单一
B. 海洋底部最深的地方是洋盆
C. 洋中脊是大洋中新海底诞生的地方
D. 海沟的水深一般在200米以内
21. 建立海洋观测系统主要是因为海洋 (  )
① 为人们提供丰富的渔业资源 ② 直接为人类提供淡水资源
③ 提供了便利的海上交通运输 ④ 为人类提供丰富的旅游资源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人们把海洋誉为“蓝色国土”,在平静的海面下,海底地形高低起伏,错落有致。读某地海底地形示意图,完成22~23题。
22. 图中②所处的地形区是 (  )
A. 大陆架 B. 海岭 C. 大陆坡 D. 海沟
23. 图中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的地点是 (  )
A. ② B. ③ C. ④ D. ⑤
  在地质史上,我国的华北平原、山东丘陵曾经是浅海、岛屿,由于黄河等河流挟带大量泥沙逐步堆积,陆地不断扩大,海岸线不断向外推移,经过长期的变化,原来的海湾最终形成了华北平原。据此完成24~25题。
24. 能正确反映我国华北平原形成过程的排序是 (  )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①④ C. ③④①② D. ②④③①
25. 下列是同学们对此变化过程的讨论和思考,其中观点正确的是 (  )
A. 所有海湾最终都会变成陆地 B. 地壳变动是此变化的主要原因
C. 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变化中 D. 此变化与人类的活动紧密相关
  巢湖鱼龙是一种已灭绝、外表类似鱼的海生爬行动物,地质学家曾在巢湖城西龟山发现鱼龙化石(如图),这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鱼龙化石。结合所学知识,完成26~28题。
26. 在巢湖发现鱼龙化石,说明 (  )
A. 巢湖鱼龙生活在陆地 B. 海洋中的生物是从陆地上来的
C. 巢湖曾经是一片海洋 D. 古老海洋生物以前生活在陆地
27. 巢湖地区存在鱼龙化石的主要原因是 (  )
A. 人类活动 B. 气候变暖 C. 降水增多 D. 地壳运动
28. 与巢湖鱼龙化石形成原因一致的是 (  )
① 南极大陆地层中有煤炭矿藏 ② 潮涨潮落引起海岛面积的变化
③ 一年中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化 ④ 喜马拉雅山发现海洋生物化石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为泛大陆,中生代开始分裂并漂移,逐渐到达现在的位置。据此完成29~31题。
29. 最早提出“大陆漂移说”的是 (  )
A. 麦哲伦 B. 魏格纳 C. 牛顿 D. 哥白尼
30. 下列海陆分布演化状况图,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A. a—b—c B. a—c—b C. b—a—c D. c—b—a
31. 下面是科学家在研究海陆分布时发现的一系列现象,能够证明海陆分布存在变化的有 (  )
① 在台湾海峡底部发现了森林的遗迹
② 印度发生了百年一遇的大洪水,淹没了万顷良田,洪水一个月之后才退去
③ 日本用城市垃圾填海,造出了18个小岛
④ 智利发生8.9级大地震,大地震导致大量房屋倒塌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考古学家们认为,中龙是生活在古生代的一种淡水爬行动物,其化石仅发现于非洲和南美洲南部。读南美洲和非洲的古老地层及动、植物化石相似性图(图1),完成32~34题。
32. 图中显示的信息有 (  )
① 两大陆发现相似的动植物化石 ② 相邻的大陆轮廓形状基本吻合
③ 两大陆发现古海洋生物化石 ④ 两大陆古老地层顺序大致相同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3. 结合中龙的生活习性及其化石分布,可推理得出 (  )
A. 非洲大陆与南美洲大陆曾连在一起 B. 南美洲南部曾经是广阔的海洋
C. 非洲与南美洲南部曾发生多次地震 D. 目前大西洋面积还在逐渐缩小
34. 图示地理现象作为证据,能证明的学说是 (  )
A. 地心说 B. 大陆漂移学说
C. 海底扩张学说 D. 板块构造学说
  2024年1—3月,全球多座火山出现活动。如图为六大板块及2024年1—3月全球活动火山分布示意图(图2)。读图,完成35~37题。
35. 2024年1—3月,活动火山最多的地带是 (  )
A. 环大西洋地带 B. 环印度洋地带 C. 环太平洋地带 D.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36. 马里亚纳海沟的成因是 (  )
A. 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 B. 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张裂
C. 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 D. 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张裂
37. 我国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曾多次在马里亚纳海沟下潜超过一万米。探测马里亚纳海沟可以 (  )
① 绘制更清晰准确的陆地地图 ② 探寻大洋底部的海洋生物
③ 开展海洋资源的勘测和开发 ④ 揭示深海沟处板块运动的规律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近期,中国科学家揭示“地幔风”是地球深处存在的强大物质流动。“地幔风”从南向北推动两大板块持续碰撞,将海洋变为陆地,导致青藏高原几千万年以来的挤压和隆升。下图为板块分布及运动示意图。读图,完成38~40题。
38. 青藏高原的变化,说明 (  )
A. 板块碰撞导致陆地变为海洋 B. 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运动变化中
C. 全球陆地面积超过海洋面积 D. 海洋和陆地的相对位置不会改变
39. 青藏高原持续隆升,原因是“地幔风” (  )
A. 使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 B. 使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分离运动
C. 使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分离运动 D. 使非洲板块向北碰撞印度洋板块
40. 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板块构造学说 (  )
① 揭示了世界海陆变化的过程 ② 揭示了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
③ 推动了气候研究和太空探索 ④ 展现了人类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二、 综合题(共2题,共20分)
41. 读世界主要山脉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8分)
(1) 世界上的山,多呈    状分布,并沿着一定方向延伸很长,叫作山脉。(1分)
(2) 世界地形图中,有许多高大而绵长的山脉,最突出部分是两条由若干山脉组成的巨大山系。一是横贯    大陆南部的阿尔卑斯山脉和A    山脉等,大体呈东西方向延伸。二是纵贯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主要由北美洲的落基山脉和南美洲的B    山脉组成。(3分)
(3) 平原一般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是位于    洲的D    平原。(2分)
(4) 图中E是有“世界屋脊”之称的    ,C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盆地    。(填地形区)(2分)
42. 地理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展示了东西半球海陆分布图,并设置了如下探究。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探究一:读地图,明分布
(1) 图1中m、n两经线的经度分别是    、    。读图可知,全球海陆分布不均,    面积大,占地球表面积的71%。(3分)
(2) 写出图中数字所代表的大洲、大洋的名称:①    ,②    。(2分)
探究二:依材料,探原因
当地时间2024年1月1日16时10分,日本本州西岸近海发生7.4级地震。
(3) 读图2可知,全球分为六大板块,图中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板块是    板块。喜马拉雅山脉(图中▲处)是由    (填板块名称)板块与印度洋板块    (填“碰撞挤压”或“张裂拉伸”)形成的。(3分)
(4) 日本(图2中A处)是个地震频发的国家,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1分)
(5)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预测B处海域面积将会    (填“变大”或“变小”),原因是 
 。(2分)
(6) 我国也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举例说明地震来临我们应该如何去做:
 。(1分)
第三章素能测评
1. C 2. C 3. A 4. D 5. C 6. D 7. C 8. A 9. A 10. C 11. B 12. D 13. C 14. B 15. C 16. B 17. C 18. D 19. C 20. C 21. A 22. A 23. C 24. D 25. C 26. C 27. D 28. C 29. B 30. B 31. B 32. B 33. A 34. B 35. C 36. C 37. B 38. B 39. A 40. B
41. (1) 条带 (2) 亚欧 喜马拉雅 安第斯 (3) 南美 亚马孙 (4) 青藏高原 刚果盆地
42. (1) 20°W 160°E 海洋 (2) 印度洋 南美洲 (3) 太平洋 亚欧 碰撞挤压 (4) 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灾害 (5) 变小 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碰撞挤压处 (6) 在室外要远离高大建筑,到空旷地带躲避;在室内要选择狭小空间躲避,不要乘坐电梯逃生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