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球 单元测试(含答案)2025-2026学年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章 地球 单元测试(含答案)2025-2026学年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一章 地 球
一、 选择题(共40题,每题2分,共8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2024年6月,“嫦娥六号”月球探测器(图1)实现了人类首次月背着陆,采集并带回约2千克的月背土壤样本。中国获得探月工程的重大成果,为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奠定了基础。图2是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  
地球在太阳系中位于 (  )
A. 水星和金星之间 B. 金星和火星之间 C. 火星和木星之间 D. 木星和土星之间
2. 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智慧生命的天体,其原因包括 (  )
① 有适宜的气温 ② 有液态水的存在 ③ 有大气层起保护作用 ④ 是太阳系体积最大的行星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3. 探月工程对我国的重要意义有 (  )
① 促进科技进步 ② 开拓地外资源 ③ 展示综合国力 ④ 争夺太空霸权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月壤砖”由我国科学家模拟月壤成分烧制而成,呈榫卯结构,可用于未来拼装建造月球基地。为弄清楚“月壤砖”能否胜任月球造房子的任务,“月壤砖”搭乘“天舟八号”货运飞船前往中国空间站验证力学、热学性能,以及能否经受得住宇宙辐射。完成太空实验后,第一块“月壤砖”预计在2025年年底返回地球。据此完成4~5题。
4. 在太阳系中,月球属于 (  )
A. 行星 B. 卫星 C. 彗星 D. 恒星
5. 关于未来“月壤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 防辐射 ② 抗温差 ③ 耐海水泡 ④ 通风透气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有着漫长的历史进程,不过真正开启太空探索新纪元的标志性事件是1957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成功发射。下图是由老师展示的人类探索太空部分历程图。据此完成6~7题。
6. 标志着人类首次进入太空的是 (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7. 同学们在学习人类探索太空相关知识时,依据老师展示的人类探索太空部分历程图展开了讨论。大家推测当人类进入太空并遥望地球时,从太空中往下看,有可能看到以下哪种景象 (  )
A. 一个蔚蓝色的星球 B. 雄伟壮阔的长城 C. 道路上疾驰的车辆 D. 地表上的人类活动
  如图示意某校地理小组拍摄的月食现象。读图,完成8~9题。
8. 根据图中月面上的阴影,可推知 (  )
A.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 B. 地球自西向东公转
C. 地球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 D. 地球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
9. 地理小组的同学想利用自己制作的地球仪设计实验演示此次天文现象,下列作品中,可用的是 (  )
  人类认识地球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探险家以各种方式探索地球的奥秘,甚至为之付出宝贵的生命,麦哲伦就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下图是麦哲伦船队的航海线路示意图。读图,回答10~12题。
10. 赤道就像地球腰间的腰带,如果我们要丈量这根腰带的长度,它大概长 (  )
A. 40000米 B. 6371千米 C. 40000千米 D. 6357千米
11. 对上图中甲线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 这种线呈东西方向延伸 B. 这种线有180条
C. 所有这样的线长度都相等 D. 0°经线是这类线中最长的一条
12. 能够和甲这条线组成经线圈的另外一条线是 (  )
A. 60°N B. 60°S C. 120°W D. 60°W
  小浩准备用“线绳模拟测量纬线”的方法在地球仪上学习纬线和纬度的特点。读纬线和纬度示意图,完成13~15题。
13. 小浩使用线绳学习需要注意的是 (  )
A. 除极点外,线绳呈圆圈形状 B. 所有线绳相交于极点
C. 线绳沿南北方向延伸 D. 线绳从极点绕地球半圈
14. 小浩用线绳模拟测量纬线时线绳的长度变化规律为 (  )
A. 赤道需用的线绳最短 B. 南北两极需用的线绳最长
C. 线绳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 D. 赤道向两极所需线绳等长
15. 小浩学习完纬线和纬度后,总结了一些规律,其中正确的是 (  )
A. 北纬用“S”表示、南纬用“N”表示 B. 两条相邻纬线间隔为1°
C. 纬线的起始线为赤道 D. 最大的纬度是180°
  探空气球主要用于把无线电探空仪挟带到高空,以便进行温度、压力、湿度和风等气象要素的探测。如图中一个探空气球从甲地升空,沿着图中所示的路线飞行至乙地上空。读图,完成16~17题。
16. 该探空气球沿图示路线飞行过程中,其经度和纬度的变化情况是(  )
A. 纬度减小,经度减小
B. 纬度增大,经度增大
C. 经度先增大,后减小
D. 纬度先增大,后减小
17. 该探空气球的飞行方向是 (  )
A. 一直向东北
B. 一直向东
C. 先向西北,后向东南
D. 先向东北,后向东南
  目前我国已建成四大卫星发射基地——酒泉发射基地、太原发射基地、西昌发射基地以及文昌发射基地,形成了沿海内陆相结合、高低纬度相结合、各种射向范围相结合的格局。读图,完成18~20题。
18. 下列卫星发射中心与经纬度位置配对正确的是 (  )
A. 太原发射基地(20°N,110°E)
B. 文昌发射基地(28°N,102°E)
C. 西昌发射基地(38°N,113°E)
D. 酒泉发射基地(40°N,99°E)
19. 据图中信息可知,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位于苏州(31°N,120°E)的(  )
A. 东南方向 B. 西北方向 C. 西南方向 D. 东北方向
20. 关于四大卫星发射中心地理位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酒泉位于北半球 B. 太原位于东半球
C. 西昌位于低纬度地区 D. 文昌位于北温带
  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图1),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之一。为了能够更好地认识地球,同学们制作了简易的地球仪(图2),通过转动地球仪可以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读图,完成21~23题。
21. 按照要求,图2中的铅笔与桌面的夹角应为 (  )
A. 23.5° B. 45° C. 66.5° D. 90°
22. 同学们想要演示地球表面有昼夜之分,需要的条件有 (  )
① 地球仪不发光 ② 有模拟太阳光的光线 ③ 地球仪不透明 ④ 地球仪必须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23. 下列现象主要由地球自转产生的是 (  )
A. 南京市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 B. 中国北方的哈尔滨比南方的海口冬天冷
C. 同一天中国比法国天亮早 D. 地球上五带的形成
  日晷是我国古代计时器,其原理是利用晷针的影子在晷面上移动的位置来显示时刻变化。读西安某日不同时刻晷针影子位置图,完成24~25题。
24. 当晷针影子位于图中a位置时,影子的朝向是 (  )
A. 正东 B. 正南 C. 正西 D. 正北
25. 一天中,晷针影子的变化规律是 (  )
A. 先逆时针转动,再顺时针转动 B. 顺时针转动
C. 先顺时针转动,再逆时针转动 D. 逆时针转动
  暑假,小明跟随爸妈去北京旅游,入住酒店时,他发现酒店大堂墙面钟表上四个城市的时间不一样。读图,完成26~28题。
26. 造成四个城市时间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  )
A. 地球自转 B. 地球公转 C. 文化差异 D. 生活习惯
27. 北京和伦敦的时间差异较大,这是因为两地 (  )
A. 纬度相差大 B. 经度相差大 C. 文化差异大 D. 经济差距大
28. 关于这四个城市时间相对早晚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北京比东京时间早 B. 莫斯科比伦敦时间晚 C. 东京比莫斯科时间早 D. 北京比莫斯科时间晚
  二十届三中全会于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等问题。读太阳直射点周年往返路径示意图(图1)和某日太阳光照图(图2),完成29~30题。
29. 二十届三中全会期间,太阳直射点所在的位置位于图中的 (  )
A. ①②之间 B. ②③之间 C. ③④之间 D. ④⑤之间
30. 图2阴影表示黑夜,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图1中的 (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我国古人通过长期观察,利用圭表测量和记录正午日影长度,确定了二十四节气。如图示意日圭及测影原理。读图,完成31~32题。
31. 若正午日影长度处于a线位置,推测当日最有可能的节气是 (  )
A. 春分 B. 秋分
C. 夏至 D. 冬至
32. 造成不同节气正午“表”在“圭”上的影子长度不同的原因是 (  )
A. 地球的自转 B. 地球的公转 C. 地球的大小 D. 地球的形状
  2024年三伏天从7月15日开始,至8月23日结束,共40天。其中,初伏从7月15日至7月24日,为期10天;中伏从7月25日至8月13日,为期20天;末伏从8月14日至8月23日,为期10天。如图为二十四节气示意图。据此完成33~34题。
33. 下列关于三伏天第一天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地球公转至芒种与夏至之间
B. 北京市昼长夜短且昼变长
C. 北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
D. 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
34. 二十四节气与地球公转密切相关。下列关于北半球各节气时昼夜长短规律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 春分日,南半球昼夜等长 B. 夏至日,南半球昼长夜短 C. 秋分日,北半球昼长夜短 D. 冬至日,北半球昼长夜短
  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一个地区日出时间越早,白昼越长;日出时间越晚,白昼越短。东莞某中学七年级(1)班的同学为了解东莞的日出情况,查找了12月15—18日的昼长时间。据此完成35~37题。
日期 12月15日 12月16日 12月17日 12月18日
昼长 10小时41分58秒 10小时41分38秒 10小时41分04秒 10小时40分44秒
35. 12月15—18日,东莞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  )
A. 昼夜等长 B. 出现极夜 C. 昼渐长、夜渐短 D. 昼渐短、夜渐长
36. 表中几日,东莞日出时间最早的是 (  )
A. 12月15日 B. 12月16日 C. 12月17日 D. 12月18日
37. 此时间段去位于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游玩,最适合穿 (  )
A. 羽绒服 B. 滑雪服 C. 毛衣 D. 短袖
  挪威北角(71°N,25°E)以“午夜太阳”奇观著称。读北角某日18时至次日6时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图,完成38~40题。
38. 由图可知,当地出现了 (  )
A. 极昼现象 B. 极夜现象 C. 太阳消失现象 D. 太阳形状改变现象
39. 可推测该照片拍于 (  )
A. 12月 B. 3月 C. 6月 D. 9月
40. 当地位于地球五带中的 (  )
A. 热带 B. 北寒带 C. 北温带 D. 南温带
二、 综合题(共2题,共20分)
41.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地理实践是学习地理的最好方式。请和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们一起完成地球仪模型的制作。(12分)
[实践主题] 用简易材料制作地球仪模型。
[实践操作]
(1) 材料选用:根据实践主题,可选用的材料有 。(至少写出两种)(2分)
(2) 操作步骤:在制作过程中,你认为最关键的注意事项是 。(1分)
[实践思考]
(3) 图1所示为某同学制作的地球仪模型作品。图中C是    (填“经”或“纬”)线,D是    (填“经”或“纬”)线。该同学在制作时,每隔45°绘制一条经线,每隔30°绘制一条纬线。根据已标注出的经纬度,可判读出C的经度是    ,D的纬度是    。(4分)
[实践应用]
(4) 读图2,A点的经纬度坐标是      ;A点位于    (填“东”或“西”)半球;B点位于    (填“南”或“北”)半球;A点位于B点的    方向。(4分)
(5) 比较图2中阴影①和阴影②的面积,阴影    的面积更大。(1分)
42. 二十四节气是采用“定气法”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是中国先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根据天地运行以及气候变化规律创造的时间制度。读我国二十四节气图和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轨迹图,回答下列问题。(8分)
(1)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描述的是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    现象;“昼最长,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描述的节气是    ,这一天过后苏州市的昼夜长短变化情况是        。(3分)
(2) 二十四节气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请任选一个节气并说出与其相关的民俗文化:                  。(1分)
(3) 二十四节气是指导农耕生产的有力助手。“谷雨前后,种瓜点豆”描述的季节正值北半球    季,此时北半球气温逐渐    ,雨量充沛,适宜种植农作物。(2分)
(4) 地球的公转运动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据图可知,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范围是        ,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的时间段是              (填日期)。(2分)
第一章素能测评
1. B 2. A 3. A 4. B 5. A 6. D 7. A 8. A 9. C 10. C 11. C 12. D 13. A 14. C 15. C 16. D 17. D 18. D 19. B 20. D 21. C 22. A 23. C 24. D 25. B 26. A 27. B 28. C 29. B 30. B 31. C 32. B 33. C 34. A 35. D 36. A 37. D 38. A 39. C 40. B
41. (1) 泡沫球、铁丝(或笔、胶布、橡皮泥等) (2) 地轴倾斜与地面成66.5°角 (3) 经 纬 45°W 30°S (4) (30°N,150°W) 西 北 西南 (5) ①
42. (1) 四季更替 夏至 昼变短,夜变长 (2) 清明扫墓、踏青、放风筝(或冬至北方吃饺子,南方吃汤圆等) (3) 春 升高 (4) 南北回归线之间 3月21日前后至9月23日前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