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春八年级学业质量监测历史试题(全卷共两个大题,闭卷,满分50分,45分钟)注意事项:1.试题的答案书写在答题卡(卷)上,不得在试题卷上直接作答。2.作答前认真阅读答题卡(卷)上的注意事项。3.考试结束,由监考人员将试题和答题卡(卷)一并收回。一、选择题:本大题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按要求作答。1. 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参会代表的签名册上留下了644位代表的珍贵签名,涵盖中国共产党人、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地区、少数民族、国外华侨以及特邀代表等。这说明( )A. 民主集中制已经确立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C. 参会代表具有广泛性 D. 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2. 某学习小组围绕下面三幅图片查阅历史资料,准备出期主题黑板报。其主题应该是( )开国大典 中国人民志愿军跨国鸭绿江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A. 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B.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C. “一五”计划的成就 D. 新中国的成立与巩固3.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王崇伦先后改进工具,发明了以刨床代替插床的“万能工具胎”;马六孩等职工创造了适用于煤炭系统的快速掘进法;青年女工郝建秀的细纱工作法在纺织工业系统全面推广。这反映了“一五”计划( )A. 激发了劳动人民的创造热情 B. 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C. 培养了大批工业建设的人才 D. 建立了完整的工业技术体系4. 构建思维导图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小华同学在学习某课时设计了如下思维导图,图中问号处是( )A. “一五”计划 B. 三大改造 C. 人民公社化 D. 土地改革5. 1962年,我国农业生产力开始恢复,农业生产水平上升,工业与农业的比例关系得到改善。上述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A. 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B. 八字方针的贯彻落实C. 工业布局的明显改善 D. 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6.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出王进喜、焦裕禄、雷锋等英模人物。他们体现出的共同时代精神是( )A.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B. 敢为人先、改革创新C.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D. 廉洁奉公、执政为民7. 不同类型的史料价值各有不同。下列探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史料中可信度最高的是( )A. 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 B.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照片C. 小说《春之声》中的相关描述 D. 某同学整理的相关学习笔记8. 下图是1978年和1987年的国有企业留利(政府留给国有企业的利润)占比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有利于( )A. 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 B. 完善平均分配方式C 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D. 建立计划经济体制9. 在我国对外开放的进程中,“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有利于我国经济进入全球市场”的是( )A. 兴办深圳经济特区 B. 开放陆地边境城市 C. 建立上海浦东新区 D.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逐步形成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些理论成果的共同点是( )A. 提出了“一国两制”构想 B. 与时代发展同进步C. 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D. 确立人民当家作主11. 阅读下表,表中这三个地区的共同之处是( )时间 事件1965年9月 成立西藏自治区1980年8月 设立深圳经济特区1997年7月 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A. 都位于沿海的经济开放区 B. 都由中央人民政府行使国家主权C. 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都保留原有制度与高度的自治权12. “我是中国海军护航编队,如需帮助,请在16频道呼叫我。”自2008年以来,这条以汉英双语播发的通告从未间断。中国海军护航编队助力亚丁湾、索马里这个世界上“最危险海域”重新成为“黄金航道”。这表明中国海军( )A. 装备日趋完善 B. 维护世界和平 C. 防御体系健全 D. 守护国土安全13. 1971年10月,有新闻媒介评论道:“中国是在自己不在场的情况下,受到联大三分之二以上国家的祝福,使联合国发生根本变化。”该评论意在赞扬中国( )A.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推动万隆会议取得成功C. 形成全方位的外交新格局 D. 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14. 2006—2010年间,我国加大了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2亿吨,推广节能灯3.6亿只以上。这些做法( )A. 体现了绿色发展的理念 B. 巩固了国防建设C. 推进了亚非国家的合作 D. 解决了能源问题15. 20世纪50年代,为了推动我国科学文化工作发展,中共中央提出了( )A.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B.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论断C. “科教兴国”战略 D.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4分,第18题7分,共35分。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20世纪初,针对列强染指四川铁路修建的企图,四川民间集资建设川汉铁路,1909年10月,率先动工的就是其西段的成渝铁路。然而不到两年时间,清政府就出卖川汉铁路筑路权,引发“保路运动”,川汉铁路宣告停工。民国成立后,成渝铁路的建设先后因军阀混战、日本侵华而长期搁置。抗战结束后,工程时停时续,直到四川解放仍寸轨未铺。——摘编自《四川省志·交通志》等材料二 成渝铁路从1950年6月开工,到1952年7月全线通车,历时两年,比计划工期提前了3个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地纷纷支援成渝铁路的建设,鞍钢的钢锭、上海的钢梁、武汉的机车,源源不断运往重庆。筑路大军更是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就地取材,既节约资金又提高了效率。先后有3万多解放军和10万民工参加修铁路,还有很多农民不计报酬,自带干粮,自备工具,支援铁路建设……它的建成,不仅实现了巴蜀人民半个世纪的夙愿,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建设的能力。——摘编自俞荣新《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等材料三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交通运输重要论述精神指引下,交通系统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大力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19年底,全国铁路营业总里程、全国公路总里程均居世界第一;邮政实现乡乡有网点,村村通邮,我国综合立体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初步形成。特别是,“复兴号”动车组、C919大型客机等一批国产交通工具和交通装备不断涌现,标注了“中国制造”新高度;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一批超级工程震撼世界,网约车、共享单车、互联网物流等新业态蓬勃发展,为中国经济发展增添了新动能。——摘编自中共交通运输部党组《加快建设交通强国》(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前,成渝铁路的修建波折不断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建立后成渝铁路建设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成渝铁路建成的历史意义。(3)根据材料三,概括党十八大以来中国交通运输建设取得的成就,并指出交通运输发展对新时代中国的影响。(4)综上,谈谈中国交通建设百年变迁给你启示。17. 大型纪录片《国家记忆》拟选择有关改革开放的部分史实进行拍摄。请你完成以下任务,为拍摄做好准备。第一幕 拨乱反正主题 史料 简介①______ 1977年,在邓小平主持决策和直接推动下,教育工作实现重大拨乱反正,570万考生走进考场,27万余人通过此次高考进入大学校门。第二幕 对内改革主题 史料 简介② 《分田到户》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安徽凤阳小岗村是个贫困村,“如果不想办法,老百姓还是一天到晚没饭吃……我说写个承诺,就写在烟盒纸上,我帮着写了名字,大家按手印。”1978年,临近小岗村的小溪河公社外出逃荒的农民,听说家乡实行大包干的消息后,加快了返乡的脚步。③ 《股票风云》 1986年11月14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邓小平同志将一张面额为50元人民币的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赠送给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约翰·范尔霖。第三 幕对外开放主题 史料 简介④ 《商业广告》 1979年3月15日,上海《文汇报》刊登了一条某外国品牌的手表商业广告,广告语为“现代化的手表”。当时该品牌正准备进入中国市场。⑤ 《对外交流》 中共十八大以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深入实施,涉及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东牵亚太经济圈,西接欧洲经济圈,穿越非洲,环连亚欧,涉及人口约44亿。2013年以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多个自贸区相继成立。在自贸区内,对外贸易变得更加自由和便利。2015年12月,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这是全球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旨在为亚洲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1)指出第一幕相关史料简介反映的历史事件。(填写在答题卡上①处)并简析其历史意义。(2)指出第二幕“对内改革”②③主题分别反映的具体改革内容。并结合所学,分析“1978年外逃农民加速返乡”的原因。(3)请概括第三幕主题④广告简介背后蕴含的历史信息并加以说明。(4)根据第三幕主题⑤及所学知识,指出面对全球化潮流,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对外交流的举措。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国现代史大事年表(部分)时间 事件195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1964年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70年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1973年 袁隆平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20世纪70年代初 屠呦呦发现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20世纪80年代初 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198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2003年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地面——据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等编制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并选择两个及以上史实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2025年春八年级学业质量监测历史试题(全卷共两个大题,闭卷,满分50分,45分钟)注意事项:1.试题的答案书写在答题卡(卷)上,不得在试题卷上直接作答。2.作答前认真阅读答题卡(卷)上的注意事项。3.考试结束,由监考人员将试题和答题卡(卷)一并收回。一、选择题:本大题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按要求作答。【1题答案】【答案】C【2题答案】【答案】D【3题答案】【答案】A【4题答案】【答案】B【5题答案】【答案】B【6题答案】【答案】C【7题答案】【答案】B【8题答案】【答案】A【9题答案】【答案】D【10题答案】【答案】B【11题答案】【答案】B【12题答案】【答案】B【13题答案】【答案】D【14题答案】【答案】A【15题答案】【答案】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4分,第18题7分,共35分。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16题答案】【答案】(1)①清政府出卖路权引发保路运动;②民国时期军阀混战、日本侵华导致工程搁置;③政局动荡、列强干预和战争频繁。(2)特点:①全国支援、军民合作;②自力更生、就地取材;③高效完成。意义:①实现巴蜀人民夙愿;②体现党的经济建设能力;③促进西南地区发展。(3)①基础设施世界领先;②国产装备突破(如复兴号);③超级工程涌现。影响:①促进经济发展;②增强综合国力;③提升国际地位。(4)①坚持党的领导;②制度优势与科技创新结合;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17题答案】【答案】(1)①处:恢复高考制度。历史意义:恢复高考是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举措,打破了“文革”对教育事业的破坏,重新确立了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机制,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急需的专业人才,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复苏与发展,也为后续的改革开放奠定了人才基础,对社会风气和思想解放产生了积极影响。(2)②《分田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③《股票风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对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率先改革,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大包干”(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了人民公社体制的束缚,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幅提高,农业生产得到快速发展,农民生活得到改善。因此,外出逃荒的农民因家乡改革带来的希望而加速返乡。(3)历史信息:反映了中国对外开放起步和商品经济的复苏。说明:1979年正值中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初期,外国品牌通过广告进入中国市场,体现了中国打破计划经济的封闭状态,逐步引入外资和外国商品,推动市场活跃;同时,商业广告的出现也标志着商品经济意识的回归,是改革开放在经济领域的具体表现。(4)举措:提出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沿线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与互联互通。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多个自贸区,推动对外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探索对外开放新模式。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为亚洲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提升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参与度。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多边贸易体制改革,促进国际合作与共赢。【18题答案】【答案】观点:中国在科技领域的自主创新显著提升了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阐述:①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国防实力,奠定了中国大国地位的基础;②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标志着中国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极大提升了科技影响力和民族自豪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