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碑店一中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二期末考试历史试题1.下表是二里头遗址和殷墟遗址的相关信息。这可用于说明( )遗 址 信 息二里头遗址 1号宫殿基址作为前朝正殿,南侧发现九开间门塾遗迹,符合《周礼》“天子之堂九尺”的记载;2号、4号基址位于宫城东北部,出土了大量祭祀用的陶器与卜骨,与《左传》“宗庙之制”相符殷墟遗址 甲组15座基址分布有寝殿、浴池等生活设施;乙组21座基址构成朝政区;丁组基址群出土了甲骨文“祖甲”“祖乙”刻辞,与《尚书》“率见昭考”的宗庙记载相呼应;丙组基址发现燎祭坑与社石,与《礼记》“建国之神位,右社稷”吻合A.中华礼制文明具有延续性B.夏商时礼乐制度已系统化C.周文化直接继承了商文化D.内外服制产生的政治动因2.《墨子》主张“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成书于战国末年的清华简《邦家处位》进一步提出“良人必度,不辨贵贱”。这体现出当时( )A.诸子思想逐渐合流 B.传统社会秩序遭到冲击C.阶层固化趋势强化 D.底层民众政治诉求凸显3.里耶秦简记载,秦朝洞庭郡沿用原楚国“量入修赋”方式核算田租,同时改用秦制240步为亩的标准。秦朝《仓律》规定粮仓管理参照原赵国“平籴法”,丰年收购余粮,灾年平价出售。这反映出,秦朝( )A.因地制宜强化管理B.经济管理中的集权色彩浓厚C.统治策略务实灵活D.政府严格执行重农抑商政策4.“汉承秦制,冠服尚黑”,但增加“刘氏冠”。“刘氏冠”实为竹皮冠,《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微时“以竹皮为冠”,称帝后将其制度化。《汉书·高帝纪》规定,“爵非公乘以上不得冠刘氏冠”。汉初实行“刘氏冠”制度意在( )A.弘扬儒家等级观念 B.强化皇权统治秩序C.化解诸侯王国矛盾 D.带动社会风俗革新5.《旧唐书》载:“每岁转运江淮米四十万石至京师,谓之‘漕粮’。”开元年间,漕运量增至每年百万石以上,其中苏南、浙北地区的贡献占比超七成。朝廷还在扬州设转运使专司漕务。这表明该时期( )A.北方地区农业经济衰退 B.中央与地方权力博弈加剧C.交通方式创新成效显著 D.南方的经济地位显著提升6.11世纪,西夏土地制度不断发展,形成了皇室所有、贵族官僚所有、寺院所有及农牧民所有四种形式,国家通过法律确认土地权属。1095年,银、夏二州大旱时,河西成为调粮救灾的重要地区。这反映出西夏( )A.土地资源实现高效利用 B.封建化进程持续推进C.基层救灾体系健全完备 D.党项贵族特权获保障7.据《明史·职官志》记载:“凡章奏,内阁皆同署,以昭慎重。”《万历邸钞》载:“居正与诸辅臣议行一条鞭法,联署以闻。”嘉靖年间,内阁首辅严嵩虽权势极大,但涉及边防、财政等事仍需与其他阁臣联名上奏。据此推断( )A.批红权由内阁集体执掌 B.中枢机构的行政效率提升C.中央监察制度设计严密 D.权力制衡下君主专制加强8.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清廷编撰了《西域图志》,书中写道:“今之回部为天山以南城郭诸国……准噶尔在天山北,与回部接,为汉乌孙”。该书梳理了天山南北民族分布与历史改革,还绘制了历代在西域驻军屯田点叠加地图。清廷的这一举措( )A.意在建构政治统治的合法性B.彰显出堪舆技术领先于世界C.已突破了传统的“夷夏”观念D.实现边疆与内地一体化治理9.黑格尔在研究中指出:中国“从远古时期开始,拥有至少长达五千年连续未断、序列清晰、史料确凿的历史记录,且记述详实精准;对比希腊史、罗马史,中国历史的传承更具连贯性与可信度”。黑格尔意在强调中华文化具有( )A.传承的创新性 B.内涵的多元性C.发展的连续性 D.起源的本土性10.早期日本贵族以汉字记录政治文书和宗教典籍,如《古事记》与《日本书纪》均以汉文编纂。奈良时代(约710~794年)设立的“大学寮”,仿照中国太学制度,以《论语》《孝经》为核心教材,培养官僚阶层。由此可知( )A.汉字推广支配着日本文化的发展方向B.日本逐步构建本土文化认同C.中华文化传播助推古代日本文明进步D.日本全方位地吸收中华文化11.下列图片反映出( ) 公元前3000年前后的苏美尔滚印(图中有公牛图腾) 约公元前2600年印度河流域出土的滑石滚印(将苏美尔的公牛图腾替换为独角兽) 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滚印(印章边缘铭文采用楔形文字)A.西亚地区内部形成文化认同B.区域文明在交流中融合发展C.地理环境决定了文化的样态D.两河流域诞生了最初的文明12.1121年,经院哲学家阿伯拉尔提出“怀疑是通向真理的路径”,主张通过逻辑辩论检验基督教教义。1138年,他又撰文提出,“罪恶不在于行为本身,而在于违背良心的选择”。这些思想( )A.蕴含着一定的人本精神B.折射出反宗教的理性精神C.否定了信仰的绝对权威D.成为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13.雅利安人通过《梨俱吠陀》引入印欧神系如雷神因陀罗、火神阿耆尼,同时将土著达罗毗荼信仰中的生殖崇拜神楼陀罗纳入吠陀体系,赋予其“风暴之主”的新神格。由此可见,《梨俱吠陀》中的神系体现了( )A.佛教思想主导地位确立B.宗教发展与政治变革的同步C.雅利安文化的主导作用D.民族迁徙中的文化融合现象14.晚清时期,租界内西式钟楼的营建,多是西方时间文化和电报通讯技术输出的结果。民国时人认识到“广设标准钟”乃“市政重要设施之一端”,1928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城市公共标准钟步入了大规模装设的阶段。这一转变反映出,近代中国( )A.融入世界进程的主动性增强B.民众的生活条件全方位改善C.民族工业竞争优势充分显现D.列强侵略方式发生本质转变15.有学者认为,拿破仑为民族主义这把利剑淬火,使它成为锋利的双刃剑。如果说法国大革命和保卫大革命的防御战争锻造了法国民族主义利剑,拿破仑的征服战争则锻造了欧洲各国民族主义的利剑。该学者意在强调( )A.法国对外扩张加剧了国内阶级矛盾B.民族解放成为欧洲绝对主流C.战争客观上推动欧洲民族主义发展D.近代均势外交框架初步形成16.1906年《女子师范学堂章程》规定“修身科须授以家庭教育大要”,学堂监督傅增湘增设生理卫生、儿童心理学课程。1908年,学生郭隆真在作文《论女学与强国关系》中提出:“女子受教育则家庭洁、子女健,此乃强国之本。”这可用于佐证当时( )A.清末新政固守封建伦理内核B.妇女解放的成效显著C.新式教育服务救亡图存需求D.分科教育的基础奠定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太宗太平兴国二年,置雄州榷场,以通辽人互市。令河北转运使司选官监临,每交易,契丹以银、布、羊、马、橐驼等物,易中国缯帛、漆器、粳糯。市易之日,差牙校二人先至场,以物色示汉商,约直酬价,非官市者不得与通。商贾贸易,以缗钱计,每千钱税百文,其利皆入官。五年,诏禁私渡缘边民,有盗鬻禁物者,罪至死。雄州守臣岁上榷场所入,以为考课。真宗景德初(1004年),增置霸州、安肃军榷场,差京朝官专领,仍令三班院选使臣勾当。凡北界商旅至,悉令输税于官,不得私与民市,违者没入其货。是时岁入凡五十余万缗。 ——整理自《宋史》《宋会要辑稿·食货》等(1)根据材料,概括北宋时期河北榷场岁入量大的主要原因。(7分) (2)结合所学知识,补充1个北宋时期河北榷场岁入量大的原因,并说明理由。(5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齐国作为姜尚封国,长期承担“东夷镇抚”职责。公元前664年,山戎攻破燕国都城,燕庄公“走保于齐”;公元前662年,狄人灭邢、卫,卫懿公战死。面对危机,管仲提出“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齐桓公任用管仲推行改革,“作内政而寄军令”,建立三军十五旅常备军体系。前651年葵丘会盟,周襄王赐齐桓公祭肉,册封其为“诸侯长”,盟约正式确立“尊周室、攘夷狄”政策。——摘编自晁福林《春秋战国的社会变迁》材料二《晋书·刘元海载记》载刘渊“置单于台于平阳西,立太学选宿儒教习《毛诗》《尚书》”,并命宗室“以汉法约束部众”。《十六国春秋》则记载其“擢汉士崔游为御史大夫,用晋臣朱纪为太常”。《十六国春秋·前燕录》载慕容傀“设东夷校尉统辖部族,置汉官分理州郡”;《晋书》又载其“建东庠授《周礼》,以汉官仪教导子弟,辟河东裴嶷为长史,中原士族多归之”。——摘编自周伟洲《汉赵国史》等材料三金世宗即位时,国库岁入不足500万两。大定四年,诏令“盗贼或避赋及避徭役在他所者,并令归农”,赦免逃亡农民罪名并分配土地。平定契丹移刺窝斡起义后,对投降者“给以田宅”。大定五年,又诏令“凡被兵州县,复业者免三年租税”。大定二十二年,颁布法令:“不自耕者杖六十,谋克杖四十”。大定四年至二十六年,四次推行“通检推排”,核查户口、土地、牲畜等资产,通过划定户等,实现“贫富验实,差科均平”。——摘编自梁春贵《治世明君金世宗》(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齐桓公“尊王攘夷”政策提出的政治与文化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前赵刘渊和前燕政权奠基者慕容庾在政权建设上的共性。(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金世宗经济改革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必要性。(8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据荷兰东印度公司档案统计,1602~1682年间荷兰转运中国的瓷器达1600万件,而整个17~18世纪欧洲各国累计输入瓷器超过3亿件。这些瓷器通过两条主要航线流通:一是从福建、广东经印度洋绕好望角至欧洲的传统航线;二是经菲律宾马尼拉横跨太平洋至美洲的“大帆船贸易”路线。17世纪末,英国每年进口瓷器价值占其对华贸易总额的40%,而欧洲对华贸易逆差导致年均白银外流达200吨。荷兰阿姆斯特丹银行1694年发行的纸币中,30%储备金直接对应瓷器贸易应收款项。——摘编自龚缨晏《物品中的东西方交流史》材料二17世纪中国瓷器上的山水风景纹饰影响了荷兰风景绘画和欧洲园林设计。法国传教士殷弘绪1712~1722年从景德镇寄回的两封书信,详细记载了高岭土配方、釉料制备和分工体系,成为欧洲陶瓷工业的“技术圣经”。德国麦森瓷厂于1708年仿制硬质瓷成功,其流水线生产模式直接效仿景德镇的“一器过手七十二工序”体系。法国利摩日于1768年发现高岭土矿藏后,硬质瓷生产成本大幅降低;英国骨瓷通过添加动物骨粉,使瓷器抗冲击强度大幅提升。1750年,英国韦奇伍德陶瓷厂推出的“波特兰”花瓶,以新古典主义风格取代中国山水纹饰。18世纪,中国广彩瓷采用珐琅彩与金边装饰,迎合欧洲宫廷奢华趣味。18世纪,中国瓷器上的西洋人物图像逐渐增多。——摘编自侯样祥《瓷器,中国贡献给世界的创造》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18世纪中国瓷器在欧洲传播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17~18世纪中国瓷器在欧洲的传播,就“文化交流”谈谈你的认识。(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儒学自汉以降获得官学地位以来,其政治设计思想就一直成为封建社会现实政治秩序建构和维护的模本,为封建社会的政治和社会稳定提供了牢固的秩序模式,固化并维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正如范文澜先生所指出的:“中国的政治制度是世界上第一等的几乎牢不可破的封建专制制度。”——摘编自胡锐军《儒家政治设计思想研究——以政治秩序为分析框架》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自拟论题,结合中国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历史答案1-5:ABCBD 6-10:BDACC 11-15:BADAC 16:C17.(1)主要原因:榷场数量增加与布局优化;政府强化税收管控;专业化的官僚管理团队;官员考课激励机制;贸易品类具有互补性;强化官方垄断交易,禁私政策严厉。(7分,任答三点得6分,任答四点得7分)(2)示例一原因:宋辽之间长期和平。(2分)宋辽双方签订协议,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通过这项协议,北宋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基本安定。(3分)示例二原因:宋代铸币较多、手工业发达。(2分)北宋钱币年铸造量最多时高出唐朝十多倍,铸币量大为商业交易提供了充足的媒介;手工业生产技术高超对辽朝来说具有优势。(3分)示例三原因:交通网络的支撑。(2分)河北地区交通发达,又临近汴河漕运干线,便于大宗商品运输与商队往来,促进了南方货物北运。(3分)(“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18.(1)背景:周王室权力式微,宗法、分封制度逐步解体;戎狄军事入侵的压力;齐国承担“东夷镇抚”职责;管仲改革奠定基础;齐国争霸的考虑;华夏认同观念的发展;传统礼制仍有一定的影响力。(4分,任答两点即可)(2)共性:官僚体制上实行二元体制;推动文化融合(文化政策上的汉化);实行人才跨族任用。(4分,任答两点即可)(3)举措:赦免逃亡农民并分配土地;减免赋税;强制猛安谋克户自耕;进行资产普查,均平赋役。(4分,任答两点即可)必要性:国库空虚,财政危机严重;战乱导致人口流亡,土地荒芜;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契丹起义反映统治危机);旧有赋役不均,影响社会稳定与国家收入。(4分,任答两点即可)19.(1)原因:新航路开辟后,全球贸易网络形成;中国制瓷业的技术优势与生产能力;白银货币的支撑;欧洲商业革命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欧洲产业技术革新;欧洲社会的需求与文化认同。(6分,任答三点即可)(2)认识:商品贸易推动文化交流,瓷器成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载体;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欧洲的传教士起到重要作用;伴随着瓷器的流动,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在相互借鉴中向前发展,推动了欧洲文化艺术的发展和中华文化对西方文化元素的吸收。(6分,言之有理即可)20.示例:论题:儒家政治设计为封建君主专制秩序的巩固奠定了思想基础。(2分)阐述: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建议,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使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这一历史性转折开启了儒学与君权的深度结合:通过“君权神授”等理论,儒家赋予封建君主统治以神圣合法性,形成统治范式。隋唐时期,科举制将“学而优则仕”的儒生转化为皇权的制度性维护者,至元朝,程朱理学被钦定为科举答题标准,进一步强化了儒学与专制的联系。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的哲学命题,为封建等级秩序提供了理论论证。此外,儒家通过礼制建设强化秩序,如《大唐开元礼》规范社会行为,将“礼”塑造为核心社会规范。魏以后,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逐步融入法典,礼法结合,《唐律疏议》是其中的典范。宋代以降,理学通过乡约、族规等渠道渗透基层。理学家通过编制乡约等,将三纲五常植入民间生活,构建起从庙堂到乡野的立体化秩序网络。(8分)总之,这种将哲学思辨、制度设计与文化教化熔于一炉的政治智慧,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维系社会稳定的核心框架,形成了范文澜所称“牢不可破”的封建专制超稳结构,同时也阻碍了近代转型。(2分)(“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