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忻州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西省忻州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忻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情“大调研”
七年级历史
注意事项:
1.满分75分,答题时间为7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 选择题(共30分)
本部分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请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1. 下图所示的小车指代中国古代实行的某种制度,它正在将“官员选拔权”拉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层权贵的权力范围”。该制度正式确立于( )
A. 隋文帝时期 B. 隋炀帝时期 C. 唐太宗时期 D. 武则天时期
2. 近几年人工智能爆火,某同学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对话框中输入关键词:“755年、郭子仪、唐朝由盛转衰”。点击“联网搜索”后,系统返回的结果事件应是( )
A. 藩镇割据 B. 黄巢起义 C. 安史之乱 D. 朱温灭唐
3. 以下两件唐代文物共同反映了当时( )
出土于印度尼西亚的唐长沙窑青釉褐斑贴花椰枣纹瓷壶,壶身饰有椰枣纹。椰枣树是阿拉伯地区特有的常见高大乔木。 出土于扬州市的唐代青釉绿彩阿拉伯文扁壶,壶身一面用绿彩书写古阿拉伯文,另一面用绿彩绘有长脚花云气纹,其造型和纹样具有浓郁的西亚风情。
A. 政治制度的完备 B. 民族关系的和睦
C. 经济重心的南移 D. 中外文化的交流
4. 据下表可知,隋唐时期的科技( )
赵州桥 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之一
僧一行 制定了《大衍历》,还组织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
《唐本草》 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颁布的药典
A. 走在世界前列 B. 吸收外来文化
C. 影响周边国家 D. 促进农业发展
5. 某同学在历史剧演绎过程中,扮演了一位统帅。其他同学扮演的将士将准备好的黄袍披在他身上,并皆拜于庭下,呼喊“万岁”,拥立他为皇帝。此次历史剧的主题是( )
A. 元昊称帝 B. 陈桥兵变 C. 北宋灭亡 D. 南宋建立
6. 某学生在“王安石变法”的研究性学习中梳理了以下知识点。该学生想要研究的是王安石变法的( )
一、政治危机:政治腐败,农民不断起义。 二、财政危机:冗官、冗兵、冗费严重,财政困难。 三、边防危机:北部边境受到辽和西夏的威胁。 四、范仲淹推行新政失败。
A. 背景 B. 内容 C. 影响 D. 评价
7. 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今天西北、西南、东北广大地区和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内。这说明了元朝( )
A. 全国统一 B. 民族交融 C. 疆域辽阔 D. 政权并立
某历史兴趣小组进行了项目式探究,收集了如下材料,请你一起完成以下小题。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牣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三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范祖禹传》
8. 历史兴趣小组收集的材料都属于( )
A. 文献材料 B. 实物材料 C. 图像材料 D. 口述材料
9. 论从史出是史料实证的重要原则。以上材料能够用于研究( )
A. 江南经济文化繁荣 B.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C. 北方地区农业发达 D.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10. 他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要求人们遵从传统的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是( )
A. 董仲舒 B. 朱熹 C. 韩愈 D. 柳宗元
11. 明太祖总结元朝灭亡的原因,认为其中之一就是“委任权臣,上下蒙蔽”。鉴于这一教训,他采取的措施是( )
A. 建立内阁 B. 设立三司 C. 废除丞相 D. 分封诸子为王
12. 朝鲜的《湛轩书》记载:“(明朝)万历年间,倭贼大入东国(朝鲜)……神宗皇帝(万历皇帝)动天下之兵……七年然后定。到今二百年,生民之乐利,皆神皇之赐也。”与上述材料相关的史实是( )
A. 靖康之变 B. 援朝战争 C. 黄巢起义 D. 靖难之役
13.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规定外国商船“将来只许在广州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如或再来,必令原船返棹至广,不准入浙江海口”。此规定( )
A. 断绝中外经济交流 B. 意在防范倭寇侵扰
C. 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D. 积极组织远洋航行
14. 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达到1.5亿。康熙末年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年间,将丁银分摊到田赋中征收,大量隐匿人口得以重现。据此可知,清朝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 生育观念的转变 B. 政府政策的推动
C. 高产作物的引进 D. 农业工具的改良
15. 明清时期,小说与戏曲成为文化领域的突出代表,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与思想变迁。下列选项能体现这一时期文学艺术特色的是( )
A 《红楼梦》 B. 郑和下西洋 C. 《天工开物》 D. 《本草纲目》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45分)
本部分共4道大题,其中16题8分,17题10分,18题12分,19题15分,共45分。
16. 走进文物·感知历史。七年级(1)班同学开展项目化学习,请你参与完成。
【项目名称】小钱币·大历史
【项目目标】通过搜集不同时期的钱币、史料,走近历史文物,感受货币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项目任务】
任务一 第一组同学以“出土文物·见证历史”为主题,整理了以下钱币的文物图片,准备布展。
①契丹货币 ②半两钱 ③开元通宝 ④五铢钱
任务二 第二组同学以“纸币出现·印证历史”为主题,搜集了下面纸币相关文物图片,设计展览。
(1)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对以上钱币进行排序。(填写序号即可)根据文物图片,指出中国古代货币发展的特点。
(2)请你从上面的纸币相关图片中任选两幅,结合历史背景对这一时期的纸币使用情况进行说明。
17. 文明源流·水润古今。水是人类文明的源泉,在长期实践中,中华民族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水”文化。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城市经济繁荣与运河开凿工程相伴而生。长江流域逐渐成为全国经济中心所在,而政治中心仍位于黄河流域,为联系两大中心地区并发挥水运效益,经过统一规划和精心设计的南北大运河正式开凿贯通。由此不仅促进了南北互融和社会交流,还带动了运河沿线城市的开放与发展。
——摘编自刘洁、王世福《中国古都城水生态关系演变与思考》
材料二 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他还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三 “水与中国古代文明进步”的相关史实
图一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图二 筒车示意图 图三 南宋持罗盘陶俑 图四 秧马
(1)根据材料一,指出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并概括其开通的意义。
(2)材料二中“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体现了唐太宗怎样的治国理念?举一例史实说明唐太宗“先存百姓”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仿照示例,任选两个史实,对其体现的“水与中国古代文明进步”加以说明。(示例除外)
【示例】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这表明长江中下游水资源丰富,气候适宜水稻生长,反映了中华先民是世界稻作农业文明的先驱。
18. 援诗入史·诗史互鉴。一首诗中最出彩的句子是“诗眼”,而诗歌背后的历史往往有更深的底蕴,即“历史眼”。某校学生以“寻找诗歌中的历史眼”为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请你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任务。
任务一 【百千家似围棋局·都城】
材料一
任务二 【爆竹声中一岁除·节日】
材料二 中国传统节日与我国农业生产密切联系。由于农业生产具有周期性、节气性、稳定性等特征,中国传统节日往往固定在每年规定的节点。很多中国传统节日也包含着中国人民对伦理亲情的重视以及对血缘纽带的依赖,例如中秋节的设立就为人们实现阖家团圆提供了契机,人们在祭月、赏月、吃月饼中体会家族亲情。
——摘编自鞠佳霖《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时代价值探究》
任务三 【长风万里扬国威·远航】
材料三 明朝在永乐年间,正处于“倍于往时”的盛世局面。据史料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郑和航海使用海道针经(24/48方位指南针导航)结合过洋牵星术(天文导航),在当时是最先进的航海导航技术。郑和船队不仅是传递和平信息的使者,还肩负着人类文明传播的任务。
——摘编自金开诚主编《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
(1)日本平城京是以唐长安城为蓝本,仿照其设计而修建的都城。唐朝哪一旅日人物为其修建作出了杰出贡献?观察《唐朝长安城平面图》,概括长安城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节日的特点。传统节日是我国历史文化的沉淀。请你再举出一例中国的传统节日,并写出一句和该节日有关的诗句。
(3)根据材料三,概括郑和下西洋的条件。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带来的积极影响。
19. 中华民族·交融发展。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各民族之间有战有和,在交流与碰撞中不断交融。
走近历史文物——了解民族交流】
唐朝文成公主带到吐蕃的琴与长鼓,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解读历史文献——分析民族和战】
两宋与少数民族政权战和简表
政权 北宋与辽 北宋与西夏 北宋与金 南宋与金
战争 40余年 不到10年 2年左右 大致14年
和平 100多年 100多年 0年 80多年
【阐述历史趋势——认识民族交融】
边疆地区都是少数民族生活聚集的地区,能否把王朝国家的统治深入到边疆地区的关键,是能否处理好王朝国家与边疆各民族的关系。历代王朝有一个基本的倾向,重视对中心区域的治理,通过对中心区域的治理而影响边缘区域,强调“欲理外,先理内”“治安中国,而四夷自服”,并且“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 ——摘编自周平等《中国的边疆及边疆治理》
(1)根据材料,指出图中文物反映的历史事件。这一历史事件对民族交流有什么作用?
(2)根据上面材料,概括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指出使北宋与辽保持长时间和平局面的和议,指出南宋时期坚决抗金并取得郾城大捷的将领。
(3)阅读上面内容,围绕“唐朝至清朝的边疆治理”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多角度论证,条理清楚)
2024—2025学年忻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情“大调研”
七年级历史
注意事项:
1.满分75分,答题时间为7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 选择题(共30分)
本部分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请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1题答案】
【答案】B
【2题答案】
【答案】C
【3题答案】
【答案】D
【4题答案】
【答案】A
【5题答案】
【答案】B
【6题答案】
【答案】A
【7题答案】
【答案】C
【8~9题答案】
【答案】8. A 9. B
【10题答案】
【答案】B
【11题答案】
【答案】C
【12题答案】
【答案】B
【13题答案】
【答案】C
【14题答案】
【答案】B
【15题答案】
【答案】A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45分)
本部分共4道大题,其中16题8分,17题10分,18题12分,19题15分,共45分。
【16题答案】
【答案】(1)排序:②④③①;
特点:具有传承性。 (2)说明: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元朝时纸币在全国范围内作为主币发行。
【17题答案】
【答案】(1)目的:联系全国经济中心与政治中心;发挥水运效益;
意义:促进了南北之间交融和社会交流;带动了运河沿线城市的开放与发展;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
(2)治国理念:以民为本。
表现: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制定法律,减轻刑罚。(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得2分)
(3)说明:【示例一】筒车在唐代时已经出现,是一种以水流作动力、取水灌田的灌溉工具,节省了人力,为农业灌溉提供了便利,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示例二】南宋持罗盘陶俑反映出指南针(罗盘)在宋朝时期应用于航海,为中华文明的传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示例三】秧马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使用的拔秧工具,拔秧的人跨坐秧马,前后滑行自如,能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
【18题答案】
【答案】(1)人物:鉴真。
特点:规模宏伟;规划井然有序;坊市分离。
(2)特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历史源远流长;与农业生产相结合;重视伦理亲情;讲究节日饮食。
【示例】:重阳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条件:明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明朝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先进;郑和胆识、才能过人。
积极影响:发展了海上丝绸之路;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了解和友好往来;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19题答案】
【答案】(1)历史事件:文成公主入藏;
作用: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增进了唐蕃的友好关系;
(2)特点:战和并存,以和为主;
和议:澶渊之盟;
将领:岳飞。 (3)【示例】观点:边疆治理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论述:630年,唐太宗击败东突厥汗国,各首领及继位者接受唐廷的册封。唐高宗时,唐朝灭西突厥汗国,中央政权完全统一西域。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元朝,在澎湖设置巡检司,加强对台湾的管理,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清朝,在西藏地区设置驻藏办事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后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规范了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有效地加强了对西藏的管理。
综上所述,边疆治理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加速了各民族的交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