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清远市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中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二历史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卷上无效。4.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经考古发现,广东郁南磨刀山遗址的文化遗存具备中国华南地区砾石石器工业的一般特征,同时也与长江流域的湖南、安徽等地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在文化面貌与石器工艺方面具有相似的时代特征,即以砾石为原料,以单面硬锤加工技术为主。这反映了( )A. 史前区域文明的同宗同源 B. 岭南文化受地理环境影响C.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D. 长江流域文化辐射范围广2. 龙门石窟的古阳洞本尊像由孝文帝所造,其外轮廓瘦削挺拔、俊逸,与当时世俗崇尚南朝衣冠的状况相符。该洞壁所刻“贵族礼佛图”中的供养人及侍从发髻高盘,脸型清瘦,鲜卑族散发结辫的旧习不见。古阳洞的雕像风格最能说明当时( )A. 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趋势 B. 鲜卑族文化已经渐趋消亡C. 孝文帝推崇中原佛教文化 D. 社会风气相对宽松与自由3. 宋代官方撰写的《宋会要辑稿》中提到宋高宗曾言:“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岂不胜取之于民?朕所以留意于此,庶几可以少宽民力耳。”宋高宗的话折射出( )A. 重农抑商政策遭到严重破坏 B. 外贸成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C. 南宋政府重视对外经济往来 D. 新的生产方式得到有效发展4. 哪吒的前世今生背后,实则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流动。下表是不同时期文艺作品中的哪吒形象,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唐朝 《开元传信记》载:“毗沙门天王第三子哪吒,护持佛法,拥护国土。手持金刚杵,足踏夜叉鬼。”宋元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记哪吒为道教神祇:“中坛元帅哪吒,玉帝驾前大罗仙……割肉刻骨还父,莲花化身现法相。”明朝 《封神演义》第12回描写哪吒自刎:“李靖!我骨肉已交还与你,我与你无相干碍,你为何往翠屏山鞭打我的金身,火烧我的行宫?今日拿你,报一鞭之恨!”清朝 京剧《哪吒闹海》戏文:“俺本是陈塘关总兵子,七岁敢把龙王欺。乾坤圈打碎水晶殿,混天绫困住老龙皮!”A. 文艺作品是研究古代思想的第一手史料 B. 宋元时期三教学说合流并相互渗透C. 明清时期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开始出现 D. 关于哪吒形象的最早记载是在唐朝5. 古代小商贩属于流动性强、往来奔波获取较低利润的行商,如贩卖查梨条、魔合罗、茶叶、胭脂粉等一系列小物件的小商贩。在元杂剧中这类小商贩在作品中频繁出现,人物类型有线索人物、主要人物、临时身份、客串人物等。这些小商贩的描绘间接反映了( )A. 小商贩的身份地位各不相同 B. 商品经济活跃市民阶层壮大C. 元杂剧将古代戏曲推向顶峰 D. 元代社会底层百姓生活充实6. 1863年,驻宁波英法领事照会新克该城的太平军,以保护租界安全为借口,威胁太平军拆除城墙上的炮台和大炮。太平军随即复照侵略者,严加驳拒,指出“租界也是中国的领土,它理所当然地应受天朝政府的管辖”。这表明太平天国( )A. 坚决捍卫国家主权 B. 固守天朝上国的观念 C. 缺乏近代国际意识 D. 以反侵略为主要任务7. 学者王先明对“中体西用”的内涵重新做了阐释,认为洋务运动时期张之洞不再以中学一元因素为文教模式、从传统学术中求致用,而是在不断引入、学习西学过程中,从中西学术中求致用,形成了中西二元的学术文化思想。王先明的阐释意在说明张之洞( )A. 强调传统文化要经世致用 B. 变革传统伦理以抵制侵略C. 尝试接受西方的政治学说 D. 迎合了近代中国发展趋势8. 清政府实施的新政,把女子教育列入社会教育系统。到1909年,全国共有小学女学堂308所,占全国小学堂总数的0.6%,女生14054人,占小学生总数的1%。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资产阶级革命思潮推动教育进步 B. 妇女社会地位得到极大提高C. 清政府作出符合社会发展的调整 D. 社会转型瓦解传统伦理观念9. 1922年中共二大通过的《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指出,中国共产党不是知识者所组织的马克思学会,而是无产阶级中最有革命精神的广大群众组织起来为无产阶级之利益而奋斗的政党。这说明此时中共中央( )A. 未认识到工农联盟的重要性 B. 发展党员注重德才兼备C. 存在“左”倾教条主义错误 D. 强调工人阶级政党性质10. 1937年9月2日,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一二〇师举行誓师大会。师长贺龙激励大家:“今天国难当头,为了共同对付日本帝国主义,我愿意带头穿这身灰衣服,戴这个白帽徽。别看我们外表是白的,可心里是红的,永远是红的!”其体现的主旨是( )A. 以国家民族的利益为重 B. 改变对国民党的排斥态度C. 积极构建革命统一战线 D. 党的工作重心发生了转移11. 周副主席对我们说:“非常欢迎大家到北平来参加会议,盼了多少年,这一天终于盼到了。希望你们来一同讨论共同纲领,商量国家大事。”这次会议( )A. 实现了各党派共商国事的愿望 B. 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C. 宣告政治协商制度的正式建立 D. 奠定了新中国成立的政治基础12. 1955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的《参加亚非会议的方案》指出:“我们在亚非会议总方针应该是争取扩大世界和平统一战线,促进民族独立运动,并为建立和加强我国同若干亚非国家的事务和外交关系创造条件”。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 与周边国家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B. 为国家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C. 在联合国框架内履行大国责任 D. 以东南亚国家为对外政策的重心13. 下面的曲线图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早期探索的发展轨迹,对其表述正确的是( )A. AB段上升原因是三大改造的进行 B. BC段的下滑主要是大跃进失误造成C. CD段的持续稳定发展缘于八字方针 D. AC段我国农业经历两次所有制变动14. 下表是1988年与1992年我国个体户数及个体就业人数变化情况。这一变化反映了( )时间 1988年 1992年个体户数(单位:万户) 1400 5000个体就业人数(单位:万人) 2000 11900A. 市场经济逐渐取代计划经济 B. 公有制经济优势地位受到冲击C. 社会主义改造取得重大突破 D. 经济改革助推民间力量的发展15. 史载,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给地方总督写了大量书信,命令其征收椰枣、谷物、芝麻、皮毛服装,如数上缴征收的货币,清理运河,为王室牧场派遣剪羊毛工人,查办官员贿赂事件,组织审理经济纠纷,协助调兵等。这反映古巴比伦王国( )A. 封建统治得到巩固 B. 加强对被征服地区控制C. 政府注重地方治理 D. 总督独立行使军政大权16. 下图是古代世界的某帝国的版图,它( )A. 延续古埃及的政治传统 B. 推动了希腊文化的传播C. 阻碍了东西方传统贸易 D. 凸显了法治的治国观念17. 12世纪,阿拉伯数学家花拉子密等人介绍印度数字体系的著作被译为拉丁文,并传入西欧。从这一历程可看出( )A. 各区域文明在交流互动中发展 B. 古代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同源性C. 人类社会由分散走向整体世界 D. 阿拉伯为古代科技传承作出贡献18. 美国哲学家梭罗(1817-1862年)指出,政府与公民的关系“应该是政府为公民而存在,而不是公民为政府而存在。公民的责任就是与政府的罪恶行径作斗争,如果政府的法律不公正,公民就应当不服从”。据此可知,梭罗( )A. 倡导下层人民暴力革命 B. 宣传主权在民思想C. 规定公职应向人民开放 D. 践行分权制衡原则19. 非洲本土语言包括部落语、地区通用语和宗主国的官方语言。据《世界语种》数据库统计,非洲56个国家共有2092种语言,约占世界语言总数的30.3%。这些语言的特点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该数据统计可以说明非洲( )A 国家众多且语言复杂 B. 语言中民族特色明显 C. 语言系统呈殖民色彩 D. 区域化发展日益加强20. 相比法国大革命,英国工业革命没有被驾驭,也没有被计划,更没有被强制执行。它是成千上万人的非刻意行为的结果,它没有明确的开端,也没有可识别的结束。这一论述可以用于说明( )A. 英国发生工业革命的必然性 B. 英国工业革命促进人们思想解放C. 法国大革命对英国影响有限 D. 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21. 有学者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试图用无产阶级的国家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这是旧俄国专制主义长期统治下形成的政权万能论以及宗法式的情绪对列宁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头脑侵袭的结果。由此可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 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B. 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的作用C. 旨在实现无产阶级专政 D. 引起农民阶级的强烈不满22. 1965年新加坡建国后,积极倡导建立一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和多元宗教的社会,并提出“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社会关怀,尊重个人;协商共识,避免冲突;种族和谐,宗教宽容”五大价值观。这反映出新加坡( )A. 多种文化之间的冲突不可调和 B. 始终缺乏统一的文化价值体系C. 曾被多国殖民侵略惨痛经历 D. 政府注重文化宽容与国家认同23. 下图为1979年在苏联讽刺杂志《Krokodil》上发表的一幅漫画,描绘了一名美国军官从他的北约盟友手中榨取硬币的情景。由此可推知当时( )A. 美国利用布雷顿森林体系攫取财富 B. 美国资本原始积累进程充满血腥C. 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唯美国马首是瞻 D.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内部潜伏危机24. 2017年2月,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第55届会议一致通过“非洲发展新伙伴关系的社会层面”决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中;同年3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关于阿富汗问题的第2344号决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载入安理会决议。这反映出( )A. 中国方案对全球治理作出巨大贡献 B. 发展中国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凸显 D. 新兴大国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25.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公元2世纪左右,棉花已经被引入我国新疆、云南、广东等地区,但是直到宋元之际它才开始向内陆地区传播。宋代人口的增长推动着棉花在中国内地种植技术和纺纱技术的高度发展。南宋时,棉花栽培和生产已经越过南岭山脉和东南丘陵向长江和淮河流域推进。同时,新疆的棉花东移入陕,到元初已经形成了“江东陕右亦多种”的局面。随着元代统一全国,棉花在内地的种植和利用越来越广泛,棉布的销售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由于棉布比丝麻织物衣料暖和,北方地区对棉布的需求更为显著。元代为了加强管理和适应棉纺织的规模生产,于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在浙东、江西、湖广、福建等省设立木棉提举司,以便于在南方各地收购棉布。——摘编自王东《宋元棉花东进的技术社会形成理论研究》材料二 棉纺织业作为近代中国的支柱产业,其植棉方法与棉花品种长期落后,且从种植到纺织基本局限于家庭内部。鸦片战争后,洋棉制品涌入,本土棉纺织业面临严峻危机,社会各界要求发展机器棉纺织业的呼声高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机器纺纱业虽有所发展,但因国产棉花产量低、质量差,中国纱厂不得不大量依赖进口棉花。为扭转棉业落后局面,社会各界采取了多方面的改进措施:如李鸿章等引进推广美棉品种;国民政府于1933年设立全国经济委员会棉业统制委员会;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积极参与棉花种植改良工作。这些举措有效提升了国产棉花及其制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了国内机器棉纺织业的自主发展。此外,棉业改进过程中还催生了植棉合作的新劳动形式,至1936年,全国已成立1200余个棉花生产运销合作社。这种运销合作不仅保障了植棉利润,也提高了棉农收入。——摘编自苏泽龙《机器与棉花:近代棉业改进与乡村社会变迁研究》(1)根据材料一,分析宋元时期棉花种植和纺织技术迅速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棉纺织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儒家典籍是中国古代典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对欧洲启蒙运动思想的启迪是中国传统文化对欧洲政治思想领域施以积极影响的典型代表。17世纪至18世纪末,罗明坚、利玛窦等外国传教士将大量以儒学经典“四书五经”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典籍转译为西文后传入欧洲。此举使中国儒家学说在欧洲得到广泛传播,并在欧洲兴起了百余年的“中国文化热”。18世纪,众多欧洲启蒙思想家从博大精深的中国儒学经典中受到启迪,从儒家经典著作中汲取了自由、平等、民主、博爱等先进的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西方思想发展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启蒙思想。——摘编自周小欣《中国儒家典籍对欧洲启蒙运动思想的影响》材料二 中华文化之传入欧洲,在16世纪末到18世纪中叶是以来华传教的耶稣会士为主要媒介的。他们到中国后习汉文,穿汉服,大量译介儒家经典,直接推动了中华文化在西方的广泛传播,并最终在欧洲掀起了浩大而深远的思想革命。值得一提的是,几乎在同一时期,罗马教廷和法国国王也在积极派遣和支持许多传教士来中国宣扬宗教文化,但是在那时的中国却始终未曾出现大规模的西方文化热。——摘编自顾友仁《中华文化与欧洲启蒙运动的内在关联》材料三 放眼当前世界各主要文明传统,以及现代文明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现状,一个古老而文明的中国正在民族文化复兴的道路上,以自己深厚文化传统推动着中国社会走上了一条既不外在于现代性的基本要求,又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中华文明的复兴不只是一个古老民族的复兴,而且是在复兴这一古老的文明过程中,将给世界上其他古老文明的复兴与后发达民族国家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启示意义与巨大的力量支持。——摘编自吴根友《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典籍中影响欧洲启蒙运动的具体文化内涵。(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那时的中国却始终未曾出现大规模的西方文化热”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代中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意义。27.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某学者通过对地理禀赋、科技进步、贸易、综合国力等变量及变量关系的研究,得到如图所示的“大国兴衰动力机制”( 表示正相关,⊙表示强度相关)。——据刘大庆等《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动力机制》根据材料,选择一个变量或多个变量及其关系,围绕“大国的兴衰”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清远市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中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二历史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卷上无效。4.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题答案】【答案】C【2题答案】【答案】A【3题答案】【答案】C【4题答案】【答案】B【5题答案】【答案】B【6题答案】【答案】A【7题答案】【答案】D【8题答案】【答案】C【9题答案】【答案】D【10题答案】【答案】A【11题答案】【答案】D【12题答案】【答案】B【13题答案】【答案】C【14题答案】【答案】D【15题答案】【答案】C【16题答案】【答案】B【17题答案】【答案】D【18题答案】【答案】B【19题答案】【答案】C【20题答案】【答案】A【21题答案】【答案】B【22题答案】【答案】D【23题答案】【答案】D【24题答案】【答案】A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25题答案】【答案】(1)原因:宋代人口的增长;棉花种植范围扩大,不断向内陆推进;元朝政权统一,统治者重视棉花生产。(2)主要问题:棉花种植和生产技术落后,家庭手工生产模式效率低下;鸦片战争后,洋棉制品倾销中国市场,挤压本土棉业生存空间;本土棉花量少质差,无法满足机器纺织业的需求。应对措施:引进并推广美国棉花品种,改良本土棉花质量;政府设立专门机构加强对棉业的规划与管理;高等教育研究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发展棉花生产运销合作社,保障植棉利润,提高棉农收入。【26题答案】【答案】(1)内涵:儒家“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为政以德”的治国之道,对欧洲启蒙学者追求民主体制曾产生影响;儒家的“学而优则仕”的理念、“选贤与能”的用人之方,曾推动“人人生而平等”、反对贵族世袭特权的启蒙思想的产生;儒家推行的“有教无类”的全民教育观成为推行平民化教育改革的思想来源,影响了近代欧洲的教育民主;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曾被启蒙学派解释为一种理性的自然秩序观,对反对教会的思想禁锢和推动社会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2)原因:经济上,18世纪的中国经济繁荣,社会物质基础雄厚,同时期的欧洲资本主义尚未完全成熟,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中国,西方文化还未形成强势影响力;政治上,明清专制统治的强化和闭关锁国政策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西方文化的东传;思想上,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以及“华夷之辨”观念影响了时人对西方文化的认知。(3)时代意义:增强文化自信根基,强化民族精神独立性;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文化滋养,促进社会和谐;助力文化产业发展,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融合;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27题答案】【答案】示例一论题:经济发展模式深刻影响着大国兴衰的进程。阐述: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与殖民扩张拉开了全球大国竞争的序幕。葡萄牙和西班牙凭借天然的海洋贸易优势和强大的王权,率先建立起横跨东西半球的殖民帝国。然而,两国虽掠夺了大量金银财富,却未能将其转化为推动本国工商业发展的资本,反而被贵族挥霍或用于宗教战争。最终,西葡两国迅速衰落,霸权地位被英国取代。英国则采取了不同的发展路径,它并未止步于财富掠夺,而是将殖民财富转化为工业资本,并大力支持本国技术革新。在资本积累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从“商业帝国”转型为“工业帝国”,成为19世纪的“世界工厂”。综上所述,西葡的衰落与英国的崛起表明,单纯依靠掠夺性积累无法长期维持大国地位。只有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使其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实现国家的持久强盛。示例二论题:科技进步是大国崛起的核心驱动力。阐述:科技进步深刻影响国家发展,其最直接的表现便是科技革命。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第一次科技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从手工工场阶段向大工业过渡,蒸汽船逐渐取代帆船。英国率先开始工业革命,国家实力快速增长。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科技革命促进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德国抓住科技优势,国力迅速增强。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苏联和美国争相掌控科技制高点,主导全球格局。冷战结束后,随着非西方大国和中国的不断崛起以及科学技术迭代越来越快,大国之间的博弈进入了新的时代。综上所述,科技进步是大国崛起的重要因素,率先突破关键技术、抢占科技制高点的国家往往能实现国力跃升并深刻改变国际竞争格局。(“示例”仅供阅卷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