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4)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 地形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2024)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 地形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小组自主互助式”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设计
课题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地形 第一课时(地势西高东低,呈现三级阶梯)
科目 年级 课型 主备人 课时 时间
地理 八年级 新授课 1 45分钟
课程标准 1.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势的主要特征。 2.理解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及界线。
教材分析 本节第一课时聚焦 “地势西高东低,呈现三级阶梯”,是认识中国自然环境的基础。教材通过 “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图”“地形剖面图” 等素材,引导学生分析地势特征及阶梯划分,为后续学习气候、河流等内容提供空间背景。八年级学生对直观的地形图像兴趣浓厚,适合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趣味活动突破抽象的地势概念。
核心素养
目标 区域认知:能在地形图上指出三级阶梯的范围及界线,建立地势空间分布概念。 综合思维:分析地势特征对河流、气候的影响,培养地理要素关联思维。 地理实践力:通过绘制地形剖面图、拼接阶梯模型等活动,提升读图与动手能力。 人地协调观:认识地势特征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征;三级阶梯的界线及主要地形区。 教学难点:理解地势三级阶梯的空间分布及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法、模型制作法、竞赛游戏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生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 分钟) 展示 “中国主要河流流向示意图”(长江、黄河均自西向东流),提问:“为什么我国大多数河流都‘一江春水向东流’?” 分组:将学生分为 6 组,每组领取 “阶梯探秘工具包”(含简易地形图、彩色卡纸、剪刀),明确组长负责协调分工,组员互助完成任务。引出课题:今天通过小组合作解锁 “中国地势的秘密”。 (二)知识新授(30 分钟) 1.地势总特征 ——“地形剖面图接力赛” 任务:每组拿到 “中国沿 36°N 地形剖面图” 半成品(仅标注海拔刻度),合作根据教材原图补画地形起伏线,并标注 “西高东低” 的总体特征。 规则:3 分钟内完成,各组派代表用投影仪展示作品,其他小组评分(从准确性、美观度两方面),得分最高的小组获 “地形小画家” 称号。 总结:教师结合教材剖面图,明确我国地势 “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的总特征。 2.三级阶梯划分 ——“阶梯拼图大挑战” 素材:每组领取三级阶梯模型组件(彩色卡纸制作,标注平均海拔及主要地形区:第一阶梯含青藏高原,第二阶梯含黄土高原,第三阶梯含东北平原等)。 合作任务: 根据海拔高低(第一阶梯 4000 米以上,第二阶梯 1000-2000 米,第三阶梯 500 米以下)拼接阶梯模型。 在模型上粘贴界线山脉标签(第一、二阶梯:昆仑山 - 祁连山 - 横断山脉;第二、三阶梯:大兴安岭 - 太行山 - 巫山 - 雪峰山)。 成果展示:各组举起模型,派代表讲解阶梯特点及界线,教师用磁吸式地图在黑板同步演示,强化空间认知。 3.地势的影响 ——“河流流向模拟实验” 实验设计:每组用倾斜的书本模拟 “西高东低” 的地势,将小球(代表河流)从高处滚落,观察流向。 小组讨论:“地势如何影响河流流向?”“阶梯交界处的落差对人类有什么利用价值?”(结合教材中三峡水电站图片,引导得出 “便于发电”“航运” 等结论)。 分享总结:各组记录 3 条结论,派代表发言,教师补充:我国河流大多自西向东流,阶梯交界处水能资源丰富。 (三)课堂小结(8 分钟) 小组互助检测:每组用 “阶梯知识问答卡”(含 “第一阶梯的主要地形区是?”“第二、三阶梯的界线山脉有哪些?” 等问题)互相提问,查漏补缺。 “地势密码解锁赛”:屏幕展示三级阶梯示意图,隐藏部分信息,各组抢答补充(如填写某阶梯的海拔、地形区),累计得分最高的小组获 “地势探秘冠军”。 教师总结: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如同大自然的 “阶梯舞台”,不仅塑造了河流的走向,还影响着气候与人类活动,强调小组合作中互助学习的重要性。 (四)布置作业(2 分钟) 小组合作:用泡沫板制作 “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立体模型”,标注界线山脉及典型地形区,下节课展示评比。 个人任务:在教材 “中国地形图” 上用不同颜色笔勾勒出三级阶梯的范围,并标注界线山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