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贵阳市普通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监测考试七年级 历史同学你好!答题前请认真阅读以下内容:1. 本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2. 一律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视为无效。第I卷(选择题 共48分)一、单项选择题:1-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佳选项符合题意,请将答题卡上每一小题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符号涂黑。1. 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各族友好关系进一步发展,历史上称为( )A “文景之治” B. “贞观之治”C. “开元盛世” D. “康乾盛世”2. 唐朝,茶已成为皇帝待宾赏赐、宣抚恩威的佳品和王公贵臣宴乐的必备之物,煮茶品茗亦成为儒士相聚的时尚,“上自宫省,下至邑里,茶为食物,无异米盐”。这说明( )A. 茶叶成为主要粮食作物 B. 茶叶输往世界各地C. 茶叶成为日常的消费品 D.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3. 881年,黄巢建立大齐政权。黄巢大军进入长安后,镇压唐朝官僚,公卿大臣、名门显贵死亡、逃散殆尽,他们的土地、资财也被没收,削弱了各级官吏和贵族豪强的势力。这说明黄巢起义( )A. 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B. 使唐朝受到致命打击C. 使藩镇割据局面延续 D. 推翻了唐王朝的统治4. 下表是史明辨同学绘制的知识卡片。据此判断“▲”处应填写的民族是( )隋唐时期民族交往与交融 知识卡片 交往与交融的民族:▲ 相关史事: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 和亲、尺带珠丹上书“和同为一家”、 订立友好盟约A. 吐蕃 B. 突厥 C. 回纥 D. 靺鞨5. “诗史互证”是研究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唐诗中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能佐证唐朝中外交流的诗句是( )A.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B.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C.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D.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6. 他非常重视药物的采集、配制和使用,总结了唐以前历代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著有《千金方》一书。因其在医学和药物学方面贡献很大,被后世尊为“药王”。他是( )A. 僧一行 B. 韩愈 C. 孙思邈 D. 柳宗元7. 对下表所示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虏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 ——《儒林公议》卷上 b. 科举制度的发展,为读书人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使北宋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A. a是图像史料 B. a反映了北宋崇文抑武的背景C. b是历史史实 D. b阐明了北宋发展科举的影响8. 1005年,北宋与辽议和,双方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称为“岁币”。这次宋辽盟约称为“澶渊之盟”。1005年处于( )A. 公元前10世纪初 B. 公元10世纪初C. 公元前11世纪初 D. 公元11世纪初9. 元朝疆域辽阔,为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统治,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 )A. 北庭都元帅府 B. 宣政院C 澎湖巡检司 D. 宣慰使司都元帅府10. 宋太宗时,市舶岁入四十万贯,英宗时六十三万贯,至南宋初年则达到二百万贯。宋高宗说:“市舶之利最厚”,市舶收入在南宋初年占财政收入约15%。这说明( )A. 宋代造船技术非常先进 B. 宋代海外贸易十分繁荣C. 泉州是世界闻名的商港 D. 海上丝绸之路达到鼎盛11. “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是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由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材料意在强调( )A 活字印刷术加快图书普及和文化传播B. 火药和火器对欧洲的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C. 指南针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D. 三种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12. 《皇明祖训》记载:“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今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据此可知,朱元璋废丞相的根本目的在于( )A. 强化君主专制 B. 削弱藩王权力C. 提高行政效率 D. 促进民族交融13. 历史研习小组以“明清兴替”为主题,对这一时期的史事进行梳理。以下史事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李自成起义→明朝灭亡→清军入关B.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清军入关→李自成起义→明朝灭亡C. 清军入关→明朝灭亡→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李自成起义D. 清军入关→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李自成起义→明朝灭亡14. 下图是七(1)班同学在学习《清朝边疆治理》一课时绘制的笔记。据此可知清朝边疆治理的特点是( )A. 方式单一 B. 因地制宜C. 整齐划一 D. 民族自治15. 明朝时,松江是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有“衣被天下”之称;苏州是著名的丝织印染中心,蜚声中外;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畅销海内外。这说明当时( )A. 区域生产专业化不断加强 B. 资本主义萌芽充分发展C. 自然经济受到猛烈地冲击 D. 南方交通运输非常发达16. 这是一部明朝科技名著,几乎涵盖了当时我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该书是( )A. 《本草纲目》 B. 《农政全书》C. 《天工开物》 D. 《几何原本》第II卷 (非选择题 共52分)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第17-21小题,每空2分,共20分。17. 唐朝前期,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在农业方面,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_______、________等重要的生产工具得以发明和推广,有效提高了粮食亩产量。18. 中华民族素来主张革故鼎新,能够主动打破制约文明发展的桎梏和束缚。宋神宗任用_______主持变法,希望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明万历初年,内阁首辅________进行经济改革,取得了积极成效。19. 鸡冠壶是辽瓷的代表性器物,图1是其早期造型,源于______族日常使用的水囊(适用于游牧生活)。图2展现了辽中后期,鸡冠壶的器型出现了变化,其器型加高,底部有加固用的圈足,顶部不再穿孔,而是设有提梁,这可能是为了更适用于__________等生活场景。图1辽黄釉提梁鸡冠壶 图2辽绿釉鸡冠壶20. 宋代儒学在兼收并蓄的基础上形成______,它丰富了中华文化的思想内涵,但强调封建礼教,束缚了人们的精神追求。明中期的思想家王守仁认为心是万物的主宰,提倡“心即理”“________”和“致良知”,影响很大。21. 明朝时期的_______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发展了海上丝绸之路,增进了中国与_______国家和地区的了解和友好往来。三、综合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第22小题,共16分。22. 在古都北京的皇家庙宇中,有一座历代帝王庙,与太庙、孔庙合称为明清北京三大皇家庙宇,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精品之作。历慎思同学正在参加北京历代帝王庙研学活动,下面是他的研学任务,请你参与,共同完成。【任务一】回望历史巍然耸立于京城近500年的历代帝王庙,始建于明代,是明、清两个朝代专门用于祭祀历朝历代帝王的皇家庙宇。明嘉靖时期在北京重建历代帝王庙。清顺治时期,在清承明制的背景下,历代帝王庙被继承下来,并将明太祖朱元璋的牌位迁入历代帝王庙。任务二】崇德报功皇帝 对入祀帝王的认知洪武 入祀的三皇五帝被视为华夏之首,崇祀的历代帝王都是统一天下的开创之主。但没有入祀秦始皇、晋武帝和隋文帝,认为他们功德有愧。康熙 只要不是因无道失德而被杀或亡国的帝王,都应入庙享祀。纠正入祀帝王的民族偏向,入祀辽、金等帝王。对开国创业和治国守业的君臣都要重视。对亡国之君要具体分析。乾隆 认为在历代帝王治国理政的传统中,值得效法和引以为戒的经历都有。但值得效法的帝王没有几个,值得引以为戒的人和事,却实在太多。同时,将“中华统绪不绝如线”作为入祀帝王的最高准则,既包括大一统王朝,也应包括各民族建立的“偏安王朝”。——整理自许伟《历代帝王庙的来龙去脉》【任务三】德协股肱从祀名臣 主要事迹诸葛亮 任蜀汉丞相,支持军国大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为实现统一,南征北战,终因操劳过度,病逝五丈原。岳飞 于北宋末年投军,多次率领军队大败金军。南宋绍兴十年,金国渡江南侵,他会师北伐,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又在郾城大败金军。姚崇 历任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宰相,是开元盛世的缔造者之一。他锐意改革,消减诸王实权、裁减冗员、任人唯贤、发展农业生产、增加财政收入。——整理自北京历代帝王庙管理处编《历代帝王庙从祀名臣》【任务四】以史为鉴千古帝王庙,悠远中华史。帝制湮灭,走向共和,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作为后人,我们理应对先哲前贤怀有温情与敬意,更有责任反思历史,有所效法,有所做戒。(1)下列是清顺治时期入祀历代帝王庙的部分帝王,请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将其进行排列。汉高祖 元世祖 唐高祖 明太祖 宋太祖(2)根据材料,概括历代帝王庙选取入祀帝王的特点。(3)将从祀名臣和主要事迹进行连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祀名臣的共同精神品质。(4)综上所述,从以下论题中任选其一,仿照示例,为本次研学活动撰写一则心得体会。(示例除外)论题1:北京历代帝王庙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重要见证论题2:北京历代帝王庙是中华文明统一性的重要见证论题3:北京历代帝王庙是中华文明包容性的重要见证【示例】北京历代帝王庙是中华文明统一性的重要见证 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在历代帝王庙中得到深刻体现。从入祀帝王看,朱元璋崇祀统一天下的开创之主,康熙帝打破民族界线,入祀辽、金等少数民族政权帝王,体现各民族对“天下一统”理念的共同认同。从祀名臣虽服务于不同时代政权,却均以维护国家统一、推动社会发展为宗旨。因此历代帝王庙是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的见证,也是中华文明追求统一的象征。四、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第23小题,共16分。2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隋炀帝)大业元年……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①,自板渚引河通于淮②……(大业)四年,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①,北通涿郡。【注】文中①③处的河指黄河;②指淮河(淮水)。——摘编自《隋书·卷三》材料二:元都于燕,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摘编自《元史·食货志》宋元时期运河的整治与开发,在开拓航运的同时,兴建农田水利工程,使运河区域水利田得到大幅度扩展。运河的贯通,也直接导致了南北方农业生产技术的广泛交流、南北方农作物品种的相互移植与栽培。在运河沿岸地区,一大批官私手工业蓬勃兴起,各类商业店铺数以千万计,促进了这一时期颇具规模的南北物资大交流,密切各区域市场的联系。——摘编自安作璋主编《中国运河文化史》材料三:1790年,乾隆皇帝80岁,来自扬州的三庆戏班进京贺寿。戏班从扬州登上平底船,沿着中国大运河进京而去……在此后的几十年中,徽班不断在运河流域南下北上,到处巡演,在演出中吸收各地民间戏曲精华,风格也逐渐清晰定型,形成了以皮黄为主,兼容昆腔、吹腔、拨子、罗罗等地方声腔于一体的新剧种。——摘编自姜师立《中国大运河百问》(1)根据材料一,填出图⑥中A段、B段运河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2)对比图⑥与图⑦,指出元朝运河的变化。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剧种”的名称并概括其形成特点。(4)综上所述,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谈谈中国大运河的历史作用。贵阳市普通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监测考试七年级 历史同学你好!答题前请认真阅读以下内容:1. 本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2. 一律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视为无效。第I卷(选择题 共48分)一、单项选择题:1-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佳选项符合题意,请将答题卡上每一小题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符号涂黑。【1题答案】【答案】B【2题答案】【答案】C【3题答案】【答案】B【4题答案】【答案】A【5题答案】【答案】D【6题答案】【答案】C【7题答案】【答案】D【8题答案】【答案】D【9题答案】【答案】C【10题答案】【答案】B【11题答案】【答案】D【12题答案】【答案】A【13题答案】【答案】A【14题答案】【答案】B【15题答案】【答案】A【16题答案】【答案】C第II卷 (非选择题 共52分)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第17-21小题,每空2分,共20分。【17题答案】【答案】 ①. 曲辕犁 ②. 筒车【18题答案】【答案】 ①. 王安石 ②. 张居正【19题答案】【答案】 ①. 契丹 ②. 农耕定居【20题答案】【答案】 ①. 理学 ②. 知行合一【21题答案】【答案】 ①. 郑和下西洋 ②. 亚非三、综合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第22小题,共16分。【22题答案】【答案】(1)排列: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元世祖→明太祖(2)特点:注重统一功绩、民族包容、强调历史延续性(3)连线:诸葛亮—蜀汉丞相,岳飞—抗金,姚崇—开元盛世;共同精神品质:忠君爱国、治国安邦、维护统一(4)示例选论题3:北京历代帝王庙是中华文明包容性的重要见证。康熙帝打破民族界限入祀辽金帝王,乾隆提出“中华统绪”包含各民族政权,体现多民族文化的交融,彰显中华文明兼容并蓄的包容性。四、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第23小题,共16分。【23题答案】【答案】(1)名称:A:永济渠。B:通济渠。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2)变化:元朝运河裁弯取直,不再经过洛阳。原因:元朝都城在大都,为缩短从江南到大都的运输距离,保障都城物资供应。(3)名称:“皮黄戏”(京剧)特点:徽班在运河沿线巡演,吸收各地民间戏曲精华,兼容多种地方声腔形成。(4)作用:政治: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联系,巩固国家统一。经济:促进南北经济交流,推动运河区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文化:利于南北文化交流融合,如京剧的形成,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