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下期期末质量监测七年级历史试题卷注意事项:1.测试时间:45分钟,满分:50分。试题卷总页数:6页。2.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3.需要填涂的地方,一律用2B铅笔涂满涂黑。需要书写的地方一律用0.5MM签字笔书写。4.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监测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5.测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的英文字母代号正确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号的选项中。1. 如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一项选官制度,该制度正式确立于( )A. 汉朝 B. 隋朝 C. 唐朝 D. 元朝2. “这一运河网络,使隋帝国能以南方的粮食和其他物资供养洛阳,并且给北方边境提供战略后勤保障。”材料意在强调,运河网络( )A. 提高了行政效率 B. 加重了百姓徭役负担C. 促进了民族融合 D. 有利于巩固隋朝统治3. 唐朝时期,东亚国家与中国在语言文字、思想意识、社会组织、物质文明等方面联成一体,形成一个以中国为文化源的中华文化圈。以下促成这一文化圈形成的有( )①日本遣唐使来华 ②鉴真东渡 ③玄奘西行 ④郑和下西洋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4. 物理学科中的“钟摆理论”是指钟摆总是围绕着一个中心值在一定范围内作有规律的摆动。李华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时,借用该理论绘制了如下示意图。钟摆在10世纪中后期向右摆动的原因是( )A. 唐朝在地方增设节度使 B. 北宋实行重文轻武政策C. 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 D. 朱元璋设立五军都督府5. 下表反映了907—980年的政权更迭,这种局面的实质是( )朝代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建立者 朱温 李存珊 石敬瑭 刘知远 郭威称帝前身份 唐朝节度使 唐朝晋王 后唐节度使 后晋节度使 后汉节度使A. 阶级矛盾尖锐 B. 宦官专权的结果 C. 民族政权并立 D. 藩镇割据的延续6. 王安石变法,把农村人口编制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人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其主要目的是( )A. 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B. 限制官僚的政治特权C. 加强农村的水利建设 D. 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7. 如图是“济南刘家功夫针铺”铜板。它不仅标明铺号,而且以白兔为商品标识,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商标广告。它出现在( )A. 汉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明朝8. 观察宋元时期的政权更替图,可知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A. 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B. 大一统局面持续发展C. 从民族政权并立到统一 D. 繁荣与开放9. 他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编成《授时历》,测定的一年为365.2425天,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约300年。他是( )A. 僧一行 B. 郭守敬 C. 苏颂 D. 沈括10. 下图所示,北京城虽历经元朝、明朝的修缮演进,但城市的层级规划和对称格局始终延续。这种建筑风格集中体现了古代中国( )A. 城市的建筑技术遥遥领先 B. 注重城市规划科学合理C.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理念 D. 北京城是国际性大都市11. 明代长城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等组成,沿线设有屯田区进行生产,在附近的多民族聚居区建立了许多农牧贸易场所。这体现长城( )A. 功能具有多样性 B. 旨在抵御外来侵略C. 象征着皇权至上 D. 技术先进质量优异12. 某历史兴趣小组开展“图说历史”的活动。据此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唐代《雨中耕作图》 宋代《耕获图》 清朝《耕织图》(局部)A. 闭关政策文化专制 B. 商品经济商业繁荣C. 自然经济以农为主 D. 手工工场规模宏大13. 对以下示意图理解正确的是( )A. 中央政府不断加强对台湾的有效管辖 B. 清政府推行垦荒政策,开发西南地区C. 清政府设置伊犁将军,巩固西北边疆 D. 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14. 乾隆时,英殖民者遣使入藏,试图与西藏地方建立直接联系,六世班禅不为所动,并明确表示:整个西藏都在中国主权管辖范围之内,西藏一切无不听命于朝廷,这表明( )A. 清驻藏大臣不掌管外交等事务 B. 清廷实现了对西藏的有效管辖C. 中央开始对西藏行使行政管辖 D. 清朝政治体制挫败了英国图谋15. 中国古代有一位思想家,他批判“君为臣纲”的封建教条,认为做官应该“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他是( )A 韩愈 B. 王夫之 C. 朱熹 D. 黄宗羲二、非选择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5分,第18题6分,共35分。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16.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一直是社会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和同一家】材料一 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刘昫《旧唐书》【政权分立】材料二【走向统一】材料三(1)请写出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并说明这一史实从侧面体现了唐朝实施的民族政策是什么。(2)写出图一中建立A政权民族。(3)根据上述材料二,判断以下表述的正误,你认为正确,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正确;不正确,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错误。A:B建国于1115年。 B:C的建立者是元昊。(4)元朝形势图中D地为哪一中央机构辖地?元朝对这一地的管辖有什么重大意义?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分析图三局面的实现有什么重要意义。(5)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历史上推动民族交融的主要因素。17.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的一个鲜明特征,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图1唐朝阎立本《步辇图》 图2 莫高窟中唐时期壁画《反弹琵琶乐舞图》(摹本)材料二 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汉梗于北狄,隋不能服东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版——《元史》材料三 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渐趋稳定。……清朝通过大规模的改土归流以及盟旗制度、册封制度、驻藏大臣等措施,有效维护了国家统一,增强了各族人民的政治认同,进一步夯实了中华民族认同的政治基础。——版权——人民出版社《民族大团结》(1)根据两幅图片分析唐朝民族交往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在元朝得到发展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三例清朝前期维护国家统一的史实。(4)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三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正确;违背了材料三所表述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错误;是材料三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未涉及。A清朝通过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夯实了中华民族认同的政治基础。B宋元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渐趋稳定。C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5)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认识。18. 阅读下表,完成任务。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趋势表(部分)分裂时期 完成统一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朝(589年)辽宋夏金 元朝(1279年)阅读上表,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2024~2025学年度下期期末质量监测七年级历史试题卷注意事项:1.测试时间:45分钟,满分:50分。试题卷总页数:6页。2.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3.需要填涂的地方,一律用2B铅笔涂满涂黑。需要书写的地方一律用0.5MM签字笔书写。4.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监测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5.测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的英文字母代号正确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号的选项中。【1题答案】【答案】B【2题答案】【答案】D【3题答案】【答案】A【4题答案】【答案】B【5题答案】【答案】D【6题答案】【答案】D【7题答案】【答案】C【8题答案】【答案】C【9题答案】【答案】B【10题答案】【答案】C【11题答案】【答案】A【12题答案】【答案】C【13题答案】【答案】A【14题答案】【答案】B【15题答案】【答案】D二、非选择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5分,第18题6分,共35分。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16题答案】【答案】(1)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开明的民族政策。(2)契丹族 (3)A正确 B错误(4)宣政院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权。意义: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交融,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5)统治者的改革和政策的推动;各民族之间的战争;各民族之间的和平交往等【17题答案】【答案】(1)特点:民族友好往来;民族关系和睦;民族交融等。(双向交流、双向学习、兼容并包、平等团结、和平交往等)(2)原因:元朝完成了国家统一(天下为一);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幅员之广)。(3)史实:顺治帝册封达赖;康熙帝册封班禅;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在西藏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建立金瓶掣签制度;康熙平定噶尔丹叛乱;乾隆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在台湾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康熙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等。(4)A正确 B错误 C未涉及(5)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的一个鲜明特征,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优势,使中华民族成为具有强大包容性、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伟大民族等。【18题答案】【答案】观点:由分裂走向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论述:公元589年,隋朝统一全国。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公元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元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政权分立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结论:综上所述,结束分裂走向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我们要维护祖国统一,坚决同任何企图分裂祖国的行为作斗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