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授课课件(共2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授课课件(共27张PPT)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1.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暴行。
2.通过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课程标准】
【时空坐标 】
材料:按明治大帝遗策,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等,皆已实现,惟第三期占领满蒙,以便征服中国领土尚未实现。
——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密奏《田中奏折》
一、局部抗战
(一)日军侵华的原因
材料:1929年——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本,工业总产值、批发物价下降了30%以上,进口额下降44%。
——大岛清《日本经济危机史论》下卷
2.直接原因:
1.历史原因:
3.根本原因:
1927.6东方会议
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日本为了摆脱经济危机带来的困境
日本蓄谋已久的军国主义色彩浓厚的国策
1.1931.9.18 九一八事变
占领东北
占领沈阳
柳条湖事件
一、局部抗战
(二)日军侵华的表现
1.1931.9.18 九一八事变
2.1932.1.28 一二八事变
日僧事件
材料:满洲事变按预计发展,但中央有人因列强反对仍持怀疑态度,请利用当前中日间紧张局面进行你策划之事变,使列强目光转向上海。
——(1932.1.5)板垣征四郎给田中隆吉的电报
1931.9.18
九一八事变
1932.1.28
一二八事变
佯攻上海,转移视线
一、局部抗战
(二)日军侵华的表现
1.1931.9.18 九一八事变
2.1932.1.28 一二八事变
1931.9.18
九一八事变
1932.1.28
一二八事变
3.1932.3 伪满洲国
1932.3
伪满洲国
一、局部抗战
(二)日军侵华的表现
1.1931.9.18 九一八事变
2.1932.1.28 一二八事变
1931.9.18
九一八事变
1932.1.28
一二八事变
3.1932.3 伪满洲国
1932.3
伪满洲国
4.1933.2 占领热河省
5.1933.3-5 进犯长城沿线
1933.2
占领热河省
图谋华北
6.1935 华北事变
《何梅协定》
《秦土协定》
“华北自治运动”
华北危急
一、局部抗战
(二)日军侵华的表现
1.1931.9.18 九一八事变
2.1932.1.28 一二八事变
1931.9.18
九一八事变
1932.1.28
一二八事变
3.1932.3 伪满洲国
1932.3
伪满洲国
4.1933.2 占领热河省
5.1933.3-5 进犯长城沿线
1933.2
占领热河省
6.1935 华北事变
7.1937.7.7 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
1937.7.7
卢沟桥事变
全面侵华的开始
一、局部抗战
(二)日军侵华的表现
爱国力量 抗日救亡运动的主要史实
东北军民
中国共产党
爱国学生
国民党爱国 军队及将领
东北人民革命军坚持抗战,东北抗日联军在中国共产党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等领导下,浴血奋战,牵制了大量日军。
① 1935年,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②华北事变后,“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政策的转变;
③ 1935年底,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针对日本侵占东北三省后,又加紧策动“华北自治运动”,制造“华北事变”,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发起一二·九运动,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
① 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奋起抵抗(蔡廷锴,蒋光鼐)
② 1933年日军由东北向长城沿线进犯:国民党爱国官兵顽强抵抗,(安德馨、宋哲元、冯玉祥等)即“长城抗战”
③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以武力逼蒋抗日,发动“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反动力量 主要史实
国际 国联提出实行国际共管方案,牺牲中国利益。日本拒绝这个方案,宣布退出国联。
国民政府 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方针,以主要力量“围剿”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对日本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寄希望于英美等国出面调停,幻想依赖国际联盟迫使日本撤兵。
一、局部抗战
(三)中国军民抗日的表现
拓展:西安事变
(2)时间:1936.12.12
(3)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兵谏”,扣押蒋介石,以武力逼蒋抗日。
(1)原因:
①根本原因: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②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特别是“一二·九”的影响。
③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北地区实行联共抗日。
④主观因素:张学良、杨虎城的爱国精神。
⑤直接原因: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调集大军围攻陕北,逼张、杨剿共。
一、局部抗战
西安事变发生后,国际国内不同势力呈现不同态度
一、国民党亲英美派宋美龄、宋子文等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营救蒋介石,积极奔走。
二、国民党亲日派何应钦积极部署讨伐张学良、杨虎城,想借此机会将蒋介石以及张、杨一并解决。
三、苏联主张和平解决事变,认为西安事变是张学良和汪精卫合作搞起来的,甚至说张学良是受日本煽动,利用反日口号来反对南京国民政府。
四、广大人民群众(尤其西北人民)痛恨蒋介石祸国殃民政策,强烈要求杀蒋。
合作探究
对以上各种态度进行合理解释,你还可以补充哪些政治势力的态度?
国民党内亲英美派以宋美龄、宋子文为代表,主张通过政治手段营救蒋介石和平解决事变
国民党内亲日派以何应钦为代表,主张军事解决,讨伐张、杨,借机扩大内战,趁机掌权,也可以扩大日本在华权益。
苏联担心西安事变会引发日本在中国势力进一步扩大,主张和平解决。
广大人民群众痛恨蒋介石的政策,因为蒋介石政权不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希望杀蒋。
英美等国担心国民党亲日派乘机掌权,日本趁机扩大侵华,排挤其在华势力,主张和平解决。
日本挑拨国民党内部亲日派扩大内战,以便扩大侵略中国。
其他政治势力态度:
中国共产党站在民族大义之上,主张和平解决。
处死蒋介石?
纷争四起;国民党亲日派掌权;日本灭亡中国的步伐势必加快。
和平解决?
可以有力地推动国民党向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方向转变。
(3)西安事变结果
中共的斡旋:面对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中共中央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派周恩来为代表,奔赴西安,与张学良、杨虎城一起,同国民政府代表举行谈判。
(上午)十时许,周又来见余妻……余谓周曰:若尔等以后不再破坏统一,且听命中央,完全受余之统一指挥,则余不但不进剿,且与其他部队一视同仁。周答曰:红军必受蒋先生之指挥而且拥护中央之统一,决不破坏。 ——《蒋介石日记手稿》1936年12月25日
4、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扭转时局的关键
(1)促进了中共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
(2)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经过各方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一)七七事变——全国抗战开始
1937年7月7日晚,日军以“军事演习”中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拒,日军炮轰卢沟桥,中国守军奋起还击。这就是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
第29军在卢沟桥上向日军还击
日寇铁蹄踏上卢沟桥
二、全国抗战的表现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
1、通电全国:卢沟桥事变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就发出了抗战宣言: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2、庐山谈话:
①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邀请各党派及无党派人士在庐山谈话,听取各方人士对抗日救国的意见。
②7月17日的第二次谈话会上,蒋介石发表了准备抗战的讲话。
◎1937年7月20日,申报刊出庐山讲话全文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讲话,提出:“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二、全国抗战的表现
(1)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阶级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
(2)中国共产党政策的调整利于统一战线的建立。
(3)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4)对日本的侵华,国民党各派别有抗日斗争的要求和表现。
(5)日本侵华影响英美在华利益,促使蒋介石态度发生变化。
【拓展延伸】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必然性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
二、全国抗战的表现
3、洛川会议:1937年8月下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洛川召开扩大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
4、军队改编: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
◎八路军、新四军臂章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
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
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
——1937年7月15日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
二、全国抗战的表现
5、实现合作: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共合作抗战宣言。第二天,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
二、全国抗战的表现
知识拓展:两 次 国 共 合 作 的 对 比
项目 第一次国共合作 第二次国共合作
社会背景
政治地位
斗争对象
合作方式
群众基础
结 果
国际环境
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国共都处于发展期,都属于革命政党
国民党是执政党;共产党逐渐成熟
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
日本帝国主义
党内合作
党外合作
具有空前广泛的民族性,包括国内各阶级、各阶层及海外侨胞和其他爱国人士
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中途破裂,大革命失败
最终取得抗战胜利
共产国际和苏联支持;
帝国主义国家反对
反法西斯国家的支持
两党关系的演变:
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合作→再对抗
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四大阶级联盟)
影响国共两党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
(1)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两党关系恶化直至破裂的根本原因。
(2)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结束对抗走向合作;当阶级矛盾上升时,两党合作关系破裂,走向对抗。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进行了持续六周的烧杀劫掠,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材料一:开车经过市区,我们才晓得破坏的巨大程度。车子每经一二百米就会压过尸首,那些都是平民的尸首。我检查过,子弹是从背后射进去的,很可能是老百姓在逃跑时从后面被打死的。——[德]拉贝《拉贝日记》(1937年12月14日)材料二:一个日本记者目击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他写道:“码头上到处是焦黑的死尸,一个摞一个,堆成了尸山,在尸山间有五十到一百个左右的人影在缓缓地移动,把那些尸体拖到江边,投入江中。呻吟声、殷红的血、痉挛的手脚,还有哑剧般的寂静,给我们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重要文证选录》1、南京大屠杀三、日军的侵华暴行材料三……不知从哪儿拉来一个支那人……西本提出了一个残忍的提议,就是把这个支那人装入袋中,浇上那辆汽车中的汽油,然后点火……西本像玩足球一样把袋子踢来踢去,像给蔬菜施肥一样向袋子撒尿……在袋子上系了两颗手榴弹,随后将袋子扔进了池塘。火渐渐地灭掉了,袋子向下沉着,水的波纹也慢慢地平静下来。突然,“澎!”手榴弹爆炸了,掀起了水花。——《东史郎日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1、南京大屠杀三、日军的侵华暴行(1)政治上:实行“以华制华”方针,在占领区扶植傀儡政权。◎1940年3月30日,伪“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汪精卫出任伪政府主席,宣誓为其主子“效忠”◎1940年4月,日本人为了让汪精卫更好地为其“效忠”,将其母接到南京◎1941年底汪伪政府、伪满洲国和日本政府代表在南京举行所谓的庆祝“三国共同宣言”纪念大会2、殖民统治三、日军的侵华暴行(2)经济上:①对占领区:大肆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实行“粮食统制”,强行“征购”和“配给”;强迫青壮年到日本和中国东北做苦力。②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三光”政策;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对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华北乡村变成一片焦土。2、殖民统治三、日军的侵华暴行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日军对重庆进行了长达五年半的战略轰炸和无差别轰炸,死者超过1万人。材料四:1938年10月4日,日本正式轰炸重庆市区,从1939年1月开始,日机空袭迅速升级,对重庆的轰炸愈来愈猛烈。重庆大轰炸被认为是与南京大屠杀同等性质的事件。据不完全统计,日机空袭重庆共达218次,出动飞机9513架次,投弹21593枚,炸死市民11889人、炸伤14100人,炸毁房屋3万多幢,30所大中学校曾被轰炸。◎油画《重庆大轰炸》3、重庆大轰炸三、日军的侵华暴行日军侵华期间,践踏国际公法,实施细菌战,残杀中国军民。材料五:七三一部队用所谓的“马路大”作为实验对象,而“马路大”则主要来源于关东军宪兵队的“特别输送”,“日本宪兵队和伪满当局根据731部队的要求,把从华中、东北各地抓获的中国人、蒙古人、朝鲜人、苏联人秘密地押送到731部队,供细菌实验之用”。七三一部队数次进行惨无人道的人体实验,以支持日军侵华战争,加速日军侵华进程,所进行的实验可大致分为研制细菌武器、实验杀人手段和探究人体极限三类。——《浅谈日军侵华细菌战的滔天罪行——以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为例》材料六:曾为“人只喝水不吃干粮”这个试验的研究者菅原敏作过助手的日本人栗原义雄回忆说:“在这个实验中,人喝普通水能存活45天,蒸馏水能存活33天。持续喝蒸馏水的人临近死亡时大喊:‘大人,让我喝口有味道的水吧’。”——[日]常石敬一:《医学者们的组织犯罪》4、实施细菌战三、日军的侵华暴行材料七:侵华日军细菌战致患者亡者人数统计:东北地区:第731部队和第100部队散播细菌,使疫病流行约38个市县旗,至少致病者达5.4万余人,其中死亡约4.3万余人。华北和西北地区:北支(甲)1855部队散播细菌,使疫病波及113个县旗,致病者达约100万人,其中死亡约30万人。华中和华东地区:荣字第1644部队与第731部队配合进行细菌战,使疫病流行于40个市县,至少致病达32万人,其中死亡约7万人。华南和西南地区:波字8604部队和第731部队配合散播细菌,使疫病流行于约107个县,致病达100万余人,其中死亡24万人。合计:日军实施细菌攻击作战,造成290多个市县旗鼠疫、霍乱、伤寒等疫病爆发,致使中国237万余人患病,其中死亡约65万人。——《日本侵华细菌战研究报告》,转引自《细菌战:沉重但必须面对的话题》,《中国文化报》2015年9月1日4、实施细菌战三、日军的侵华暴行5、推行慰安妇制度三、日军的侵华暴行
1931年
1935年
1945年
1936年
1937年
九一八事变
华北事变
西安事变
七七事变
日本无条件投降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局部抗战
全国抗战
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课堂小结
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