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九龙坡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重庆市九龙坡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含答案)

资源简介

学年教育质量全面监测(中学)
七年级(下)历史试题
(闭卷 本卷共二个大题,满分100分,与思想品德学科共用90分钟)
注意事项:
1.试题的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不得在试卷上直接作答。
2.作答前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
3.考试结束,由监考人员将试题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按答题卡要求作答。
1. 在中国历史上,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时期,再造统一局面的关键人物是( )
A. 隋文帝 B. 唐太宗 C. 唐玄宗 D. 宋太祖
2. “这些节度使不仅囤积了大量常备军,又兼任监督州县之采访使,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相比之下,内地防卫非常薄弱,除长安的一些禁军之外,基本上没有常备军可言。”这直接导致了( )
A. 隋朝灭亡 B. 安史之乱 C. 官吏冗余 D. 宦官专权
3. 唐蕃分界碑中记载:“往日贞观十年,初通和好,远降文成公主入蕃。已后景龙二年,重为婚媾,金城公主因兹降蕃。自此以来,万事休帖。”这反映出唐朝( )
A. 国力十分强盛 B. 中外交流频繁
C. 民族和谐交融 D. 社会风气开放
4. 唐朝人充满自信和活力,他们以博大的胸怀学习和汲取各种外来文化。下列体现这一时代特征的是( )
A 遣唐使来华 B. 鉴真东渡 C. 玄奘西行 D. 东罗马帝国使臣来华
5. 北宋开国之初,就对地方官实行任期制,通常是一年一考,三年一任。在任满之后,官员必须离开任职地,回京师重新参加新职的选任。地方官员任期制的实施( )
A. 导致古代贵族政治结束 B.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C. 源于宋太祖对武将防范 D. 导致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6. “凡四十年不识干戈,岁遗差优,然不足以当用兵之费百一二焉,则知澶渊之盟,未为失策,而所可痛者,当国大臣,论和之后,武备皆废。”与北宋签订澶渊之盟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
A. 西夏 B. 辽 C. 金 D. 蒙古
7. 历史川流不息,英雄故事代代相传。对辽宋夏金元时期英雄事迹,传承民族精神,表述正确的是( )
A. 岳飞北伐,在郾城大败金军 B. “靖康之变后”,文天祥继续抗元
C. 戚继光抗倭,顾全大局 D. 郑成功勇于抗争,收复宝岛台湾
8. 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为管理这样广袤疆土,元朝开创了( )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9. 北宋时期东京汴梁的一些街区夜市活跃,如马行街“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许多餐饮、娱乐场所通宵营业。这表明当时( )
A. 城市人口众多 B. 市民阶层壮大
C. 都市生活繁华 D. 海外贸易兴盛
10. 据考证,世界上现存300多件元青花瓷,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托普卡帕宫博物馆有40件,伊朗国家博物馆有32件。材料可以用来佐证元朝( )
A. 统治疆域较为辽阔 B. 进口商品种类激增 C. 对外关系缓慢转型 D. 对外贸易非常发达
11. 明成祖永乐年间的一幅绢本设色绘画作品,以永乐十二年(1414年)榜葛剌贡“麒麟”为据,描绘了榜葛剌进贡麒麟时的场景。原产于非洲大陆的长颈鹿在明朝时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和下列哪个事件有关
A. 班超出使西域 B. 鉴真东渡日本
C. 玄奘西行天竺 D. 郑和七下西洋
12. 有学者指出明朝末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把中国农民战争的斗争水平推到了新的高度,这是因为( )
A. 起义军推翻了明朝的统治 B. 起义的规模巨大
C. 起义军提出了“均田免粮” D. 起义军攻占北京
13. 康熙皇帝率军亲征,平定噶尔丹叛乱;雍正时期设置驻藏大臣,有效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乾隆时期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这些史实共同反映了( )
A. 盛世局面的社会景象 B. 清朝疆域版图的扩张
C. 清朝君主专制加强 D. 清朝有效的边疆治理
14. 下表是某同学整理的资料卡片,从内容看,其整理的主题应是( )
明朝:废除丞相,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将大都督府分成五军都督府,设立三司,互不统属 清朝:设立军机处,使君主旨意畅达无阻,奏折制度形成,推行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A. 明清废除丞相制度 B. 明清加强思想控制 C. 明清加强专制统治 D. 明清帝国的更替
15. 依据下表的信息分析,下列选项中,最符合该表的历史主题是( )
唐 精美冠全国的蜀锦、闻名中外的唐三彩
宋 瓷器辉煌时代、领先世界的造船业
明 棉纺织业的推广
清 颇具规模的手工工场
A. 日益繁荣的纺织业 B. 海外贸易不断发展
C. 手工业的巨大成就 D. 传统制瓷业的辉煌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28分,第17题28分,第18题14分,共70分。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有效地抵御自然灾害,玄宗朝十分注重农田水利,新修农水工程数量为唐朝诸帝之冠。玄宗多次在诏敕中责成地方官,凡界沟渠,“应合修塞开导,宜价施功”,已溃决处应及时修复。既遭水旱、地、疫等灾,例使按察安抚,酌情减免、缓征灾民的赋税等,并开仓赈贷。这一类遇到灾荒年的救济措施在玄宗朝几乎每年都有,足与贞观媲美而远过他朝。在减轻赋役方面,玄宗一再诏令地方官注意赋役的均平征收,经常缓、减、免征民户粮、租调及地税。
——摘编自牟发松《唐玄宗朝土地关系的矛盾及其调整略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玄宗改革的举措。结合所学指出“玄宗朝”前期出现了历史上哪一盛世局面?
材料二 青苗法是一个相当高明的措施,通过北宋地方官府贷放,贷放对象以农户为主,兼及工商,受贷者须结保或抵当,并以半年为限,取息二分。在百姓五谷青黄不接之时,通过青苗贷钱取息获利,既可济困助贫又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究其原因,就在于青苗法的放贷措施实质上已具备了银行借贷的雏形,信用贷款的方式保证封建社会中最重要的两种生产要素——农民和土地能够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以此刺激经济的发展。当生产发展、货物的流通量增加时,即使国家不提高税率,也能在加速周转的流通状态中收到增加财政收入的效果。
——卞珊珊《史料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建构》
(2)材料二中的“青苗法”与我国北宋哪次变法密切相关?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青苗法”推行的效果。
材料三 一条鞭法又简称“条编法”、“类编法”、“明编法”、“总赋法”等。一条鞭法的推行,在一定程度改变了原来赋役不均的弊病,使原来沉重的财政负担,部分地从农民身上转到了大土地所有者身上。其次,这一改革措施有效地限制了地方官吏无度地借繁杂征调之名对百姓进行苛求和勒索,删并了一些繁冗的征收项目。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生产力起了积极推动作用。再次,一条鞭法取消实物税与为政府服务的力役,改按土地面积折算白银征收,折办于官,在田赋征收上一律改为白银。这在我国封建社会赋役制度史上,是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转折和进步。
——摘编自林永光《张居正改革新论》
(3)材料三中的“一条鞭法”属于明朝统治者推行的哪次改革的内容?根据材料三归纳“一条鞭法”的进步之处
(4)综上,谈谈你对以上改革的感悟。
17.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某班历史小组设计了以下探究活动,请你完成相关任务。
【任务一 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
颜真卿《颜勤礼碑》 锦衣卫木印 神威无敌大将军铜炮
朝代:_____________ 朝代:_____________ 朝代:_____________
(1)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将文物所属朝代代号填写在横线上。
A.唐 B.明 C.清
请选择任务一中任意一件文物,介绍其反映的时代特点或历史事件。
【任务二 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
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明清北京城平面图
(2)根据任务二的图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表述的正误。你认为正确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的括号内填“正确”,不正确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的括号内填“错误”。
A.隋朝大运河主要四段河道分为广通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B.整个北京城由一条北起钟鼓楼、南到永定门的中轴线贯穿。
(3)隋唐大运河和北京中轴线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请从任务二中任选一个遗产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该遗产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原因。
【任务三 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
文献一: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部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卷一九八
文献二: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4)文献一反映了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怎样的主张?文献二反映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什么现象?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文献二中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18. 阅读材料,完成任务。
时期 史实
隋唐时期 隋文帝废除前朝选官制度,依才取士;隋炀帝,设立进士科。
唐朝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创立殿试
唐懿宗时期,雕版印刷《金刚经》
唐玄宗时期,僧一行制定《大衍历》
韩愈猛烈抨击佛教,主张复兴儒学
辽宋夏金元时期 宋朝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度。如严格了科举考试程序,殿试录取为定制等
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元朝出现了锡活字
北宋沈括创制了《十二气历》,元朝郭守敬编制《授时历》
理学出现,代表人物朱熹
明清时期 明朝科举考试答卷制定了“八股文”
出现王守仁、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
阅读以上材料,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史实,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学年教育质量全面监测(中学)
七年级(下)历史试题
(闭卷 本卷共二个大题,满分100分,与思想品德学科共用90分钟)
注意事项:
1.试题的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不得在试卷上直接作答。
2.作答前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
3.考试结束,由监考人员将试题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按答题卡要求作答。
【1题答案】
【答案】A
【2题答案】
【答案】B
【3题答案】
【答案】C
【4题答案】
【答案】C
【5题答案】
【答案】B
【6题答案】
【答案】B
【7题答案】
【答案】A
【8题答案】
【答案】D
【9题答案】
【答案】C
【10题答案】
【答案】D
【11题答案】
【答案】D
【12题答案】
【答案】C
【13题答案】
【答案】D
【14题答案】
【答案】C
【15题答案】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28分,第17题28分,第18题14分,共70分。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
【16题答案】
【答案】(1)举措:注重农田水利建设;及时救济灾荒(减免赋税、开仓放贷);减轻赋役(均平征收、缓减免征);盛世局面:开元盛世;
解析:从材料提取唐玄宗在水利、救灾、赋役方面的举措,其前期出现开元盛世。
(2)变法:王安石变法;效果:济困助贫;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刺激经济发展;具备银行借贷雏形,保证农民和土地发挥生产功能;
解析: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内容,结合材料分析其在救济、财政、经济等方面的效果。
(3)改革:张居正改革;进步之处:改变赋役不均,减轻农民负担;限制官吏苛索;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征收货币税(白银),是赋役制度的划时代进步;
解析:一条鞭法是张居正改革内容,从赋役公平、限制官吏、生产力、货币税等方面归纳进步之处。
(4)感悟:改革要顺应时代需求;改革要关注民生;改革能推动社会发展;改革需要科学合理的措施;解析:围绕改革的意义、原则等谈感悟,言之有理即可。
【17题答案】
【答案】(1)颜真卿《颜勤礼碑》:A;锦衣卫木印:B;神威无敌大将军铜炮:C;示例:锦衣卫木印反映明朝设立特务机构,加强君主专制。
(2)A.错误;B.正确。
(3)示例一:隋朝大运河;原因: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对后世影响深远。示例二:北京中轴线;原因:贯穿北京城,体现了皇权至上的理念,建筑布局严谨,是古代城市规划的杰作,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4)主张:开明的民族政策(华夷一家、一视同仁);现象:经济重心南移;原因:北方战乱,人口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方社会相对安定;统治者重视南方发展;
【18题答案】
【答案】观点:科举制度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
阐述:隋唐时期,隋文帝废除前朝选官制度,隋炀帝设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打破了门第限制,为寒门子弟提供了入仕机会。唐朝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创立殿试,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宋朝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度,严格考试程序,殿试成为定制,录取名额增加,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科举制的发展,选拔了大量人才,为国家治理提供了支持,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