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辛亥革命 课件(共41张PPT+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9课 辛亥革命 课件(共41张PPT+视频)

资源简介

(共41张PPT)
(1911-1913年)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9课 辛亥革命
1. 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社会经济根源,认识其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本质;分析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革命局限性的内在联系。(唯物史观)
2. 构建"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袁世凯复辟帝制-二次革命"时间线索;分析革命形势发展,理解各省独立对清王朝的冲击。(时空观念)
3. 多角度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理解其"成功"
与 "失败"的双重性;分析袁世凯能够窃取革命果实的内
外因素。(历史解释)
4. 感受革命志士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
认识民主共和理念对中国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家国
情怀)
学习目标
狭义:1911年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故称辛亥革命。
广义: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包括民主思想的传播、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政治纲领的制定、历次武装起义、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建立等一系列历史事件。
辛亥革命
山雨欲来风满楼

一、武昌起义
1.条件
①社会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反动卖国的本质暴露无疑。
1905至1908年四年间,新设资本万元以上厂矿238家,资本6121.9万元,较上次高潮增长三倍以上。1909、1910年发展势头减弱,但还是有所增长。总计1901至1011年间,新设厂矿386家,资本额8.8348亿元,十年间超过前此三十年设立的厂矿、资本额总数二倍以上。 ——李侃《中国近代史》
③经济基础: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在客观上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
④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⑤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政党的建立(同盟会)。
⑥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三民主义)。
②历史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农民、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都不能救中国
清政府
自掘坟墓
1901年-1911年清廷力图在军事、官制、法律、商业、教育和社会方面进行一系列系统性改革,改革也波及了内地和东北、蒙古、西北和西藏各地,由于改革政策的“支离、拖沓”和一些官员的“敷衍”,没有取得太大进展,但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也为辛亥革命的兴起提供了准备条件。
清末新政
⑦导火线:四川保路运动造成武昌兵力空虚,为起义提供了契机。
若没有四川保路同志会的起义,武昌革命或者要迟一年半载的。 ——孙中山
1911年5月,清政府为了向英、法、美、德四国银行团借款镇压革命,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民间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清政府收回了路权,不但没有退还补偿民间资本的投入,还转而将筑路权出卖给四国银行团,因此招致了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广大城乡劳动人民的反对,从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其中,因四川省尤为激烈。
一次大的革命行动往往要有一定的时间来聚集能量,而辛亥革命的能量正是从1894—1911年聚集的,武昌起义是其能量的释放。 ——金充及《辛亥革命史稿》
2.概况
文学社与共进会谋划起义
(1911.1~10)
孙武等制造炸弹,不慎爆炸,计划泄露
(1911.10.9)
武昌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
(1911.10.10晚)
汉阳、汉口响应,武汉三镇胜利
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
(1911.10.11昼)
(5)过程:
(3)时间:
1911年10月10日(辛亥年)
(4)发动者:
新军工程营中的革命党人
(2)主要力量:
倾向革命的湖北新军
①1911年,在同盟会反清革命思想影响下,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与共进会,积极谋划起义;②10月9日,共进会负责人孙武在汉口租界制造炮弹,不慎爆炸,起义计划泄露。清政府到处搜捕革命党人,形势非常紧迫。
(1)准备:
(6)结果:
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
甲午战后,清政府为加强陆军力量,下令创立新式陆军,史称“新军”。湖北新军中大量军官曾官费留学日本,因而遍布革命党人。当中以共进会及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渗透最广。本是为了巩固清王朝的统治的湖北新军,后来反而成为清王朝的掘墓人之一。
用手枪逼出来的都督
黎元洪(1864—1928)
黎元洪作为清王朝旧官僚,摇身一变却成为了革命党人的高阶领袖,这反映了革命党的什么问题?
武昌起义前夕,由于革命机关被破获,起义重要领导人刘复基等遇害,孙武受伤,蒋翊武被迫逃亡。黄兴、宋教仁等革命领导人也不在武昌。起义胜利后,湖北革命党人自认为“资望”不足,遂请反对革命的新军协统黎元洪出任湖北军政府都督,结果遭到拒绝。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湖北革命党人只得用手枪逼迫黎元洪就位。
不久后,湖北的政权、军权逐步完全落到以黎元洪为首的旧官僚手上。
经验不足,没有认识到掌握政权的重要性,拱手将军政府都督位置送给黎元洪,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革命党人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革命的不彻底,为后面革命果实被窃取埋下了隐患!
革命思想深入人心:工程营士兵私下传阅《革命军》《猛回头》等宣传册,早已对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恨之入骨,心中的革命火种随时可能被点燃。
生死存亡的逼迫:名册落入瑞澂手中,意味着每个与革命党有牵连的士兵都面临死亡威胁。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放手一搏,为自己和兄弟们争取活路。
对平等自由的渴望:普通士兵大多出身贫苦,长期受压迫,他们渴望通过革命改变现状,过上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生活。
榜样力量的带动:熊秉坤等少数士兵率先举事,激发了其他人的勇气,形成了一呼百应的局面。大家心中的热血被点燃,自发加入到起义队伍中。
【合作探究】武昌起义为何能在看似不利的条件下取得成功?
武昌起义在1911年10月10日爆发时,确实面临诸多看似不利的条件:如起义计划意外泄露、核心领导人或逃或伤、新军内部派系复杂等;
武昌起义的成功,看似是“意外走火”引发的偶然事件,实则是清政府腐朽统治、革命党长期准备、新军倒戈、全国反清情绪高涨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起义官兵在湖北军政府大门前合影
(7)发展:
武昌起义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
独立的省份很多是由旧军阀、资产阶级主导(革命不彻底)
注意:孙中山没有直接参与武昌起义!
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革命迅速蔓延的原因。
①清政府统治腐败,失去人心;
②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的长期革命宣传和武装斗争,赢得了人们一定程度上的理解与支持;
③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资产阶级力量增强,为革命的迅速发展奠定了阶级坚基础;
④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封建思想的束缚。
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展现武昌起义情节的纪念性浮雕
敢叫日月换新天

二、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中华民国建立
背景
南京临时政府 时间
首都
临时大总统
纪年
立法机构
国旗
1911年12月下旬,孙中山从海外归来,独立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
1911年12月29日上午10 时,17省45位代表齐集南京,举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首任临时大总统选举会。投票结果:孙中山得16票,黄兴得1票。
——张宪文等著:《中华民国史(第一卷)》
五色旗
成立临时参议院,由各省的会议代表任参议员
1912年1月1日
南京
孙中山
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改用公历
性质
意义
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孙中山与临时参议院议员合影
“民国者,民之国也。
为民而设,由民而治者也。”
中华民国国旗为红黄蓝白黑五色旗,象征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之意。
外交、教育、法制等部、局的总长、局长均为同盟会的会员。其它六部的实际工作也都掌握在革命党人手中。在拥有立法权的参议院,共有43名议员,其中同盟会会员就占了33人。
年份 民国年份
1912年 民国元年
1913年 民国二年
1914年 民国三年
1915年 民国四年
1916年 民国五年
…… ……
民国纪年法与公元纪年法的换算
民国 年 =公元纪年-1911
公元 年 =民国纪年+1911
民国3年+1911=1914年
民国23年+1911=1934年
小提醒:民国纪年只适用于公元1912年至新中国成立前这段时间。
2.临时政府改革措施
政治 保障人权,不准刑讯体罚;禁止买卖人口、贩卖童工。 保障基本权利,维护社会正义,促进文明进步。
经济 奖励工商业发展;鼓励兴办实业。 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社会生活 提倡平等观念,革除“大人”、“老爷”等称谓,废止跪拜,剪除男子发辫,劝禁女子缠足,严禁鸦片等
教育 提倡男女同校,废止小学读经 促进近代教育发展
破除旧俗,倡导平等,推动社会革新。
废除跪拜礼
禁缠足
统一中山装
剪辫子
这些政策在当时虽然未能完全执行,但体现自由平等的新风尚,对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材料一:临时政府成立以后,当尽文明国应尽之义务,以期享文明国应享之权利。满清时代辱国之举措与排外之心理,务一洗而去之;与我友邦益增睦谊,持和平主义,将使中国见重于国际社会,且将使世界渐趋于大同。
——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材料二:临时政府重申承认清政府和帝国主义国家缔结的一切不平等条约,承担过去的外债和赔款,保护帝国主义在华的各种特权和利益。
——《告各友邦书》
南京临时政府主张对外维护民族尊严,但它又承认和保护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幻想得到帝国主义的承认与支持,暴露了其软弱性与妥协性。
“益增睦谊,和平主义”外交政策有利于创造和平的外部环境,巩固新生政权,是在险恶的国际环境和纷乱的国内政治条件下的无奈之举。
和平平等外交
妥协外交
南京临时政府在对外关系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3.中华民国外交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时间
人物
机构
目的
内容
原则
评价
限制袁世凯权力,维护共和制度
1912年3月11日
孙中山
参议院
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
①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②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为后续民主革命与法治建设提供了重要范本。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③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难有实际的约束效力。
(1)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2)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3)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4)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起责任,司法独立等。
(一)临时政府地点设于南京,为各省代表所议定,不能更改;
(二)参议院举定新总统亲到南京受任之时,大总统及国务各员乃行辞职;
(三)临时政府约法为参议院所制定,新总统必须遵循颁布之一切法制章程。
——李新主编:《中华民国史》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发现场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现场
为什么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
政治:它不仅宣判了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的死刑,而且以根本法的形式废除了中国延续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体制;
经济:确认资本主义关系为合法,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思想: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树立帝制非法、民主共和合法的观念;
文化:知识分子利用《临时约法》规定的集会、结社、言论、出版自由,纷纷组织党团和创办报刊,大量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新文化运动创造了条件;
对外:强调中国是一个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启发爱国主义的民族感情,防止帝国主义侵略。
《临时约法》刊行封面
一部法律文件
约束袁世凯
与国民约定民主原则
中华民国时期
规定了国家根本的政权组建内容
南京临时政府制定
非正式,制定仓促
捍卫革命果实的“紧箍咒”
辛亥革命的两大重要成果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有花无果恨悠悠

三、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1.袁世凯窃国背景
(1)武昌起义成功后,湖北军政府与清政府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交涉,力图通过和平的方式早日实现共和;
(2)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在重重压力下被迫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自己即行辞职,并推举袁世凯出任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1859年-1916年)
袁世凯(1859-1916年),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北洋军阀领袖。
袁世凯清末新政期间积极推动近代化改革,是大地主大买办资产阶级政治代表。早年发迹于朝鲜,归国后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在辛亥革命前的十几年中,他以叛卖维新派而获得慈禧太后的信任,以血腥镇压义和团和出卖主权而博得帝国主义的欢心,一直是清政府和帝国主义所倚重人物。辛亥革命期间逼清帝溥仪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起北洋军阀独裁统治。
清政府
(无力再支撑)
帝国主义列强
急需找新的在华代理人
支持
南京临时政府
(经济拮据,实力弱)
有能力迫使清帝退位
武力威胁
政治讹诈
打击
“只要能建立共和,实现民权,谁当总统都无所谓。” ——孙中山
经济封锁
军事威胁
外交孤立
2.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过程
逼清帝退位
拥护共和
就任临时大总统
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凯软硬兼施的逼迫下,宣统帝下诏退位,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标志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结束)。
宣统帝(宣统是其年号),即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1967年),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1908年继位,1912年2月12日被迫退位。
1992年2月13日,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并提出限制条件。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4月1日,孙中山正式解职。临时政府迁北京。
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①实行内阁制;
②临时政府设在南京;
③新任大总统到南京就职;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从此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袁世凯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与北洋将领合影
袁世凯北京就任大总统及与各国公使合影
【合作探究】袁世凯成功窃取革命果实的原因是什么?
帝国主义
支持袁世凯
立宪派和
旧官僚的进攻
资产阶级
的软弱和妥协
外因
外因
内因
内因
袁世凯掌握
军队和实权
根本原因: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实力弱小。
3.二次革命
(1)背景
①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为了建立独裁统治,公然背弃誓言,一再破坏《临时约法》。
②同盟会会员宋教仁等征得孙中山同意后,以同盟会为基础,联合其他几个政党组成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占据优势,袁世凯大为惊恐。
民国建设造端,百凡待治,世凯深愿竭其能力,发扬共和之精神,涤荡专制之瑕秽,谨守宪法。
——袁世凯《就任誓词》
中华民国第一届内阁成员 国务总理 唐绍仪 北洋派 司法总长 王宠惠 同盟会
外交总长 陆征祥 北洋派 教育总长 蔡元培 同盟会
内务总长 赵秉钧 北洋派 农林总长 宋教仁 同盟会
陆军总长 段祺瑞 北洋派 工商总长 陈其美 同盟会
海军总长 刘冠雄 北洋派 交通总长 施肇基 无党派
财政总长 熊希龄 亲袁派 南京留守 黄兴 同盟会
宋教仁
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选举成为国会第一大党;预备北上重组内阁。
问题1:为何袁世凯要刺杀宋教仁?
问题2:宋教仁所为目的是什么?
限制袁世凯权力,实现民主共和。
③导火线:宋教仁案 (1913年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身亡。)
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
宋案暴露了袁世凯独裁统治的丑恶嘴脸。宋教仁案真相大白后,全国舆论哗然,这使孙中山从“欲治民国,袁总统适足当之”的幻想中警醒过来,主张“非去袁不可”,号召立即讨袁。
(2)概况
时间 目的
过程 结果 “宋案”发生后,袁世凯进行军事部署,并下令以武力镇压国民党,罢免江西、广东、安徽三省都督,并派兵南下。孙中山和黄兴等被迫发布讨袁宣言和通电,二次革命爆发。
1913年
国民党力量涣散,二次革命很快被袁世凯镇压下去。孙中山、黄兴等流亡日本。
反对袁世凯的独裁专制
“一次革命,起于武昌,为推翻满清之专制。二次革命,则在南京,为袁世凯暗杀宋教仁而起。”
因为这次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反对袁世凯的独裁专制和军事进攻,保卫民主共和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所以称之为“二次革命”。
(3)失败原因
材料1:由于实力悬殊,革命派领导人勉强被动、松散软弱,名义
上有革命派掌握的十几万军队良莠不齐,可靠和善战者屈指可数…
战事又是在袁世凯做好准备,并首先发起进攻的被动局势下进行,
因此,两个月后,二月革命即完全失败。
——刘强伦《辛亥革命应以癸丑“二次革命”为下限》
材料2:同北洋军交战时,国民党缺乏统一指挥,只有李烈钧和黄兴分别在湖口和南京组织抵抗,稍晚一些时候,四川的国民党人也做了一些抵抗;而其余宣布独立的地区人采取观望态度。
①国民党力量涣散,缺乏统一指挥,资产阶级革命派缺乏斗争经验,力量不足;②国民党准备不充分,袁世凯准备充足。③袁世凯(军事)实力强大,帝国主义大力支持袁世凯。
4.评价辛亥革命
(1)意义:
材料一 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 ——1912年3月5日发表于《时报》的《新陈代谢》
①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终结。
性质: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注意:辛亥革命结束的是封建帝制,而非封建制度!
(民族:推翻清朝统治) (民主:建立民主共和国,主权)
③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使社会风俗发生新变化)
材料二 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人家看作是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
易错误区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与封建制度
[误区警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君主专制或者封建帝制,而不是封建制度。
[错误观点]辛亥革命推翻了我国的封建制度。
封建帝制: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秦朝开始,到公元1912年宣统帝退位止,封建帝制共经历了2133年。
封建制度:以封建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剥削农民(或农奴)剩余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
材料三 辛亥革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从1912年-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有470多家,新增资本达1.3 亿元以上,超过了过去的半个世纪。
——《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集》
④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材料六: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不过修剪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颗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芽的。 ——胡适
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建立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材料四 辛亥革命……为新的革命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但它根本没有打碎封建军阀和官僚的国家机器。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基础,更是原封未动。中国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就这个意义说,辛亥革命是失败了。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结束了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2)局限性:
启示
①革命要取得成功必须发动和依靠群众。
②在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行不通。中国革命需要新的阶级(无产阶级)和新的思想(马克思主义)来引领。
(3)启示
【合作探究】对于辛亥革命的成败,一直以来众说纷纭。根据所学知识小组讨论,辛亥革命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呢?
5.失败原因
材料一 ……帝国主义国家都决定采取在“中立”的幌子下加紧扶植袁世凯,胁迫革命方面向袁世凯妥协的办法,利用袁世凯取代清王朝作为它们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如清帝实行退位,宣布共和,则临时政府决不食言,文即可正式宣布解职;以功以能,首推袁氏。” ——《辛亥革命史资料选》
原因:
启示:
客观:帝国主义国家的干涉;
主观:资产阶级革命派软弱与妥协。
资产阶级无法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行不通。
历史之思:革命究竟是为了什么?
随堂练习
1.“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这里的“先生”应该是( )
A.林则徐 B.洪秀全 C.孙中山 D.陈独秀
2.在20世纪20-30年代的北京,传统的大袖长衫、对襟唐装仍为常见服饰;改造后的长袍马褂和旗袍渐趋流行;洋式衬衣、西裤、皮鞋等也得到推广。这折射出当时( )
A.区域发展均衡 B.中西文化的交流 C.娱乐生活多样 D.社会阶层的流动
3.1912年发表的《新陈代谢》一文中写道:“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总统成,皇帝灭。”文章中两个“成”所表述的事件是( )
A.中华民国成立 B.提出三民主义 C.秋收起义爆发 D.推翻封建制度
4.武汉是近代民主革命的重镇,有“首义之城”的美誉。这得益于( )
A.黄花岗起义 B.武昌起义 C.二次革命 D.北伐战争
5.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打断了中国传统王朝更替体系的循环链条,肇建民国。这一观点肯定了辛亥革命( )
A.终结君主专制制度 B.促进民族工业发展 C.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D.推动社会习俗变化
C
B
A
B
A
6.近代社会曾流传这样的顺口溜“大人老爷都不见,先生同志来互唤。鞠躬握手取代拜,文明礼貌新风范。”该现象出现于( )
A.太平天国运动中 B.洋务运动时期 C.戊戌变法时期 D.辛亥革命以后
7.胡适认为:“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砍断大树”是指( )
A.刺激了民族工业发展 B.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C.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D.促进了社会生活变化
8.以下是中国近代一位历史人物的年谱(部分),空白处应填( )
A.创办《民报》 B.发动武昌起义 C.建立中华民国 D.组织护国战争
9.学者金冲及曾指出:辛亥革命使中国人抛弃了对皇帝的崇拜,促使人们敢于发表以前不敢说的主张,民众心理有了巨大变化。这反映了辛亥革命的( )
A.背景 B.经过 C.性质 D.影响
10.20世纪初,武汉街头出现了“乘汽车马车者,男女杂坐,不以为嫌”的场景。该场景反映当时( )
D
B
C
D
B
A.新式教育发达 B.生活方式和传统观念的变化
C.娱乐方式多样 D.中国人民真正成为国家主人
11.有人用“创立共和、捍卫共和、发展共和”来概括孙中山的革命一生。下列属于他“创立共和”时期的历史事件是( )
A.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B.号召发动“二次革命”
C.发表《讨袁檄文》 D.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
12.1912年6月27日《大公报》在描述天津女子服饰和发型时写道:“有剪了头发穿件长衫戴顶洋帽的,也有秃着头洋装的,这是剪发的一起。不剪的呢,大半不梳辫子啦,有梳在两旁边的,梳在后头的,有知百个式样。”这一现象表明( )
A.洋务运动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戊戌变法期间允许兴办新式学堂
C.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发生了改变 D.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的思想
13.孙中山在担任临时大总统期间,曾发布通令,要求所有政府官员树立公仆意识,“须知凡属官员,皆系为民服务,官规具在,莫不负应尽之责任,而无特别之利益。”这体现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
A.治理体系的完善 B.人民主权的实现 C.实业救国的主张 D.民主政治的色彩
A
C
D
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的异同点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不同点 领导派别
主张
意义
相同点 背景 目的 领导阶级 结果 作用 资产阶级维新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
变法图强,发展资本主义
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在思想文化方便产生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资产阶级
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阅读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近代中国人民的探索”为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选取一个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总结提升)
观点:近代中国人民的探索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论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为实现富国强兵,李鸿章等人发起了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它使得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结论:近代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材料:洋务派先后创办了一批军工企业……逐步做到了“凡一切枪炮、轮船、军火均能自造”……(洋务运动)把“近代工业导入中国,开始了中国的机器时代”,使中国在工业近代化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然而,众所周知,洋务运动既未能使中国强,也未能使中国富……战争的失败,最终宣告了这一运动的破产。
——摘自谢石敏著《世界经济大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