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高二历史(试题)本试卷共8页,2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和考生号;用2B铅笔将对应的考生号码涂黑。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圆珠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时,将试卷、答题卡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 )A.土地国有制度已被废除 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C.诸侯国君权力不断强化 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2.下表是中国古代部分文献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相关记载。这些记载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书籍 记载《管子·霸言》 “夫强之国,必先争谋”《孟子》 “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战国策》 “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A.社会变革对人才的需求 B.贵族政治退出历史舞台C.社会阶层流动渐趋固化 D.思想繁荣导致学术下移3.关于秦汉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有学者说:“《秦律》中有‘如果保举被废除官籍的人为吏,就要受到交纳两副铠甲的处罚’的规定。无独有偶,汉代律令中也有‘任人以为吏,其所任不廉、不胜任以免,亦免任者’的规定。山阳侯张当居就因荐举子弟多不符实而受到免职的处罚。”据此可知,该学者意在强调秦汉时期( )A.官吏选任注重实际从政能力 B.推行了外儒内法的治国理念C.国家注重所荐举官吏的素质 D.道德品质是选官的主要标准4.中国古代统治者宣扬“敬天、法祖、忠君、保民”,汉朝以后“以孝治天下”逐渐成为贯穿两千年帝制社会的治国纲领。这表明中国古代统治( )A.儒学正统坚不可摧 B.政治与伦理相结合C.君主皆为道德楷模 D.宗法制度得以延续5.唐朝中期实行了两税法,规定“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这一措施( )A.加强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C.解决了古代土地兼并问题 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6.“自元氏废弃礼教,因循百年,而中国之礼变易几尽”。在明朝初年,人们很少受到礼教束缚,以至于恃强凌弱,仗势欺人现象多发。朱元璋认为“敦信义而励廉耻,此化民之本”“世之治乱本乎人情风俗,故忠信行则民俗淳朴。”因此,提出了“教化必本诸礼义”的教化方针。由此可见朱元璋( )A.教化内容具有广泛性 B.重视礼制的教化作用C.以礼义作为治国核心 D.教化对象的覆盖面广7.咸丰、同治年间,朝野上下将机器制造、人才培养等“洋务”视为六部执掌事项之外的急切应变之举。40多年后,这些事项则被列为“时务之要政”“成永久之章”。从此,纠结数十年的所谓中洋之分、新旧之别俱化于无形。从“洋务”到“时务”的转变表明( )A.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B.地方督抚的政治势力扩张C.晚清改革走向深化 D.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8.民国初年,《大公报》载:“目前袁总统特谕亲族及幕友人等,现改共和政体,革故鼎新,自应除百弊,凡有用人行政,原属公权,殊非一人之私,嗣后简任官缺均须选用贤才,汝等各宜自爱,不准徇情滥举,援引私人。”这反映出当时( )A.杜绝了官场的腐败行为 B.建立了全面的官员考核机制C.官员文化素质得到提高 D.官员选拔的改革是形势使然9.1950年,我国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这三部法律文献( )A.借鉴了苏联模式的成功经验 B.彰显了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C.巩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 D.从法律上保障了人民当家做主10.1955年6月,周恩来向印度尼西亚记者表示:“殖民主义国家在同落后国家的经济往来中总是要取得各种特权……但是我们两国经济合作的目的是以互相帮助、各自发展生产为基础来促进彼此的工业化。我们相信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亚洲各国间的经济合作。”这反映出当时我国( )A.积极推进区域经济集团化 B.反对霸权主义的坚决态度C.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D.经济独立自主的价值取向11.在古代雅典,每个官员任职前必须宣誓他将公正、依法从政。雅典人视法律神圣不可侵犯,任何人违法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包括十将军在内。公元前5世纪,雅典许多显赫的政治家、军事家因触犯法律或遭流放,或被罚款,或被处死。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重视利用法律维护民主政治B.践行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C.政治精英引领民主政治发展D.民主政治借助于宣誓的形式实现12.近代欧洲,商品、粮食等各种类型交易所乃至综合交易所先后在荷兰、英国成立;意大利、英国先后创立银行,接受存款和提供贷款;17世纪,伦敦的证券交易所成为国际证券交易的中心:法国和德国相继开办百货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东印度公司等新型股份制贸易公司在英国和荷兰成立。由此反映出( )A.近代商业经营方式发生重大变化B.大西洋沿岸成为新的欧洲贸易中心C.欧洲的贸易与金融发展相互促进D.东印度公司加快殖民掠夺和原始积累13.拿破仑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和政治统治,通过建立边界、设立盟约、军事征服等方式重组了欧洲各国的领土;通过行政管理改革,强化了其覆盖区域的中央集权;拿破仑倡导的民族主义、民主主义和法治精神逐渐成为欧洲的普遍诉求。可见,拿破仑战争( )A.解放了被压迫地区人民 B.启动了欧洲的社会转型C.重构了欧洲的政治文化 D.缓和了国际之间的争端14.18世纪后期开始,英国民众的劳动实践日益专门化、规范化,并且在时间上有了严格的要求,规定了什么时候开始上班和下班,一天工作多少小时,一周工作多少天,等等。这些变化( )A.加大了工人劳动强度 B.增强了人们的时间观念C.恶化了城市生活环境 D.提高了工人劳动积极性15.1972年第一次“人类环境与发展大会”决定成立一个联合国附属的负责全球环境事务的机构。“七十七国集团”中的非洲国家向联合国大会提交了一份声明,最终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总部落户于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开联合国附属机构总部设在南半球的先例。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A.发达国家环境的恶化 B.联合国权力的扩大化C.新兴民族国家的崛起 D.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16.据世界贸易组织估算,1990年到1997年,世界出口商品的运输成本仅占其价值的2%。按 1996年美元价值计算,1930年从纽约到伦敦的3分钟电话,话费为330美元,到21世纪初只需1美元。上述材料( )A.指出了科技发展助推全球化进程B.强调了经济全球化的利弊C.说明经济全球化增加了交流成本D.反映了世界贸易壁垒消失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先秦的家训大体上包括君王家训、一般贵族家训、自由民家训三个层面。南北朝时期,颜之推所撰的《颜氏家训》是这个动荡年代的直接产物,主要内容包括务先王之道,成国之用材;勉子自立,读书致用;以“中庸”治家、处世;贵节操,一名实……以明清时期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商贾家训,其主要内容表现在励志从商,学徒磨炼,遵行商德,守法良贾,杜绝恶习,创业垂统。——摘编自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材料二: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出现了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家训,以郑观应、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家训等,他们的家训都以家书形式为主,不同程度地吸收了西方的科学文化及伦理思想,增添了平等、独立、民主等新内容,松弛了封建伦理道德。——摘编自李淑敏《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传承发展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家训的主要特点。(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家训变化的背景。(6分)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英美法系制度起源于英国,这是司法制度里程碑式的改变,也是司法制度发展的伟大奠基,诸如各个国家流行的司法独立制度、职业法官制度、律师辩护制度等,制度创始灵感几乎都来源于英美法系制度。英国法律源自于日耳曼人的习惯法和英格兰社会实践,逐渐发展成成文法典。1066年,诺曼底·威廉入侵后,维护从英格兰贵族那里夺来的土地、镇压农民的反抗等种种压力迫使诺曼人不得不加强王权,实行中央集权制,英国的法律制度亦随之发生重大变化。——摘编自覃海源《中英两国12-13世纪法律制度的差异及其原因》材料二:大陆法系的代表之一是《拿破仑法典》。法典在编纂过程中广泛吸收了各种来源,其中主要有:习惯法(尤其是《巴黎习惯集》)、罗马法、王室法令、革命时期的法律。第一部分是人法,其中都是有关民事权利的规定;第二部分是物法,是有关各类财产所有权和其他物权的规定;第三部分是获取各类所有权的方法的规定,具体包括继承、遗嘱、还债、赠予、夫妻共同财产等相关法律条文,这部法典是资本主义国家最早的一部民法法典,破除了封建的立法原则,成为欧美各国资产阶级的立法规范,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摘编自[英]梅特兰《欧陆法律史概览:事件,渊源,人物及运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美法系产生的主要原因。(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相对于英美法系,指出大陆法系的不同,并分析大陆法系的影响。(8 分)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隆庆元年,明穆宗颁布诏令:“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止许用钱。”这以法律形式确定其货币地位,白银货币化基本完成。万历年间,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标志着白银货币化的最终完成。当白银努力冲破政府禁令的同时,世界经济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世界市场开始出现,世界贸易网络开始建立,白银成为世界货币。——摘编自伊伊《浅论明代白银货币化》材料二:自1870年起,主要西方工业国家(法国、德国、美国等)都基本确立了黄金为本位的货币制度,英镑凭借其与黄金自由兑换、自由流动的属性,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信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前一年(1913 年),全球40%的外汇储备以英镑的形式储存。(布雷顿森林体系)可以看做是金汇兑本位制的延续,但又有明显的区别……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来监督国家经济政策。其主要特征便是各国国际储备被美元完全垄断。——摘编自王浩晨《国际货币制度的演变与未来趋势研究》等(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白银货币化的影响。(8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与英镑为主导的货币体系相比,布雷顿森林体系有何变化 (4分)20.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从多元到一体的历史过程,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铸就了伟大的中华民族。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四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摘编自杨筑慧、苍铭《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历史知识,围绕“四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自拟论题,并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二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A C B B B C D D D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A A C B C 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14分)(1)特点: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内容广泛:渗透儒家思想:重视道德养成:形式多样,有口头传承和文献传承:劝导与处罚相结合。(共8分,答对4点给8分)(2)背景:封建社会后期,统治危机不断加剧:西方列强加强对华的侵略,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先进国人对“救亡图存”道路的探索: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西学东渐。(共6分,答对3点给6分)18.(14分)(1)原因:受日耳曼法和司法实践影响;王权的加强;维护统治的需要:法律保留传统。(6分,答对3点给6分)(2)不同:成文法为主;宪法处于根本地位;来源广泛。(4分,答对2点给4分)影响:冲击了封建制度;为欧美各国立法提供了规范;促进了近代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4分,答对2点给4分)19.(12分)(1)影响:对中国:推动商品经济和沿海工商市镇的发展;推动赋役制度的改革;加强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对世界:推动白银成为世界货币;推动世界贸易网络的发展;推动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8分,对中国和对世界影响各两点)(2)变化:从以英镑为中心的多元外汇储备到美元垄断外汇储备(以英镑为中心变成以美元为中心);从无国际监管机构(自发)到有国际组织机构监管。(4分,答对2点给4分)20.(12分)论题: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2分)阐述: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逐渐形成了以炎黄华夏为凝聚核心的民族交融格局。秦朝“书同文,车同轨”开启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程。此后,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分立如南北朝,都自诩中华正统;对峙如宋辽夏金,都被认为是“兄弟政权”;统一如秦汉、隋唐、元明清,更是全国各地风俗教化趋同,政令法规贯通。秦汉雄风、大唐气象、康乾盛世,都是各民族共同铸就的历史。(8分,从两个或以上角度进行论证,做到史论结合)综上所述:经过各个民族、各个朝代的共同努力,最终写就了源远流长、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发展史。(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