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春季学期高二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历史试题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1、2、3。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距今约1万年)出土了中国最早的陶制容器,这些陶器器型多样(如圜底罐、敞口釜),表面多饰以粗绳纹、刻划纹,既有实用的储物、炊煮功能,又通过纹饰体现了早期人类的审美意识。这表明甑皮岩遗址先民( )
A. 原始制陶技术世界领先 B. 注重实用与艺术相结合
C. 审美观念超越时代局限 D. 陶器成为权力象征载体
2.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三十四县,城河上为塞。”《汉书》称:“使蒙恬将数十万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适戍以充之。”这些史料表明秦代边疆治理( )
A. 以郡县制强化军事控制 B. 初步构建基层治理体系 C. 忽视边疆地区经济开发 D. 导致民族矛盾不断激化
3. 唐朝时期,欧阳询的楷书严谨工整、法度森严,被视为学习书法的典范;怀素的狂草笔走龙蛇、飘逸奔放,展现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当时众多文人墨客以研习书法为雅好,甚至出现了以书法会友、相互切磋的文化活动。朝廷选拔官员也常以书法才能为标准,书法作品在宫廷与民间广泛流传。据此可知,当时( )
A. 书法艺术主导文化发展走向 B. 书法审美呈现多元并存格局
C. 官方文化政策决定艺术风格 D. 文人阶层垄断书法艺术领域
4. 《元史》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同时,元代还大力发展漕运与海运,开辟了从刘家港至直沽的长途海运航线。这主要得益于( )
A. 行省制度的推行 B. 长途贸易的兴盛 C. 全国大一统的实现 D. 丝绸之路的发展
5. 明代都察院除监察中央及地方官员外,还负责提督各道、考察百官,并与刑部、大理寺共同审理重大案件,形成“三法司”联合办案制度这说明明代( )
A. 监察体系功能复合 B. 中央集权高度强化
C. 监察权超越司法权 D. 司法审判程序完善
6. 17世纪末,法国传教士李明在《中国近事报道(1687——1692)》中详细介绍了北京故宫建筑布局与装饰艺术,英国建筑师威廉·钱伯斯据此设计出带有中式飞檐的邱园“中国塔”。这可以用来说明( )
A. 建筑技术的创新性 B. 文化交流的桥梁性
C. 东学西渐的必然性 D. 艺术审美的趋同性
7. 1902年,朝廷有意推行新的教育制度,“谕令各省督抚筹议”。两江总督奏称当前师资匮乏,仓促推行新制,恐质量难保,其他督抚也有类似担忧。朝廷只得缓慢推行新制。这主要反映出( )
A. 师资问题亟待解决 B. 地方督抚态度消极 C. 改革计划考虑不周 D. 社会转型困难重重
8. 1940年8月30日,中共中央机关报《新中华报》头版报道百团大战,《新华日报》华北版等报刊也发布近400号战报。9月,蒋介石特电嘉奖百团大战之胜利,在日军作战记录中日军也承认其在百团大战中损失甚大。百团大战前3个半月期间,作战1824次,击毙击伤日伪军共3.3万余人。据此可知( )
A. 日军侵华战略部署因此调整 B. 舆论宣传助力提升战役影响
C. 八路军成为抗战的主导力量 D. 国共合作推动战役最终胜利
9. 1956年2月8日,国务院公布《关于目前私营工商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若干事项的决定》等几个文件。同时,人民日报接连发表《不要轻易改变原有的生产和经营制度》《慎重地改造城市小商店》《慎重地从经济上逐步改组公私合营企业》等社论。这表明当时我国( )
A. 对私有制经济持开放的态度 B. 社会主义改造遭遇严重困难
C. 注重保持经济秩序的稳定性 D. 构建经济结构的多样化路径
10. 2025年5月25日至5月26日,以“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政党在行动”为主题的中国共产党同周边国家政党对话会在北京举行。来自29个国家的200多名政党和政府、智库、媒体、商界代表出席会议并展开深入交流。这反映出( )
A. 中国主导周边国家的政党事务 B. 周边国家依赖中国发展策略
C 中国引领周边国家合作新进程 D. 亚洲国家深刻影响国际局势
11. 考古发现,苏美尔人的泥偶雕像常刻画祭司、贵族及劳动者形象,祭司雕像佩戴着象征神性的角冠,贵族雕像身着华丽服饰,劳动者雕像则姿态朴素且多与农具相伴。这可以用来说明苏美尔文明( )
A. 神权与王权实现高度结合 B. 社会等级秩序较为明显
C. 手工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 D. 农业在经济中占据主导
12. 如图所示为西欧中世纪庄园一个总管的活动记录。这反映出中世纪西欧( )
记录:在C地的这个地方,总管P先生向克莱尔阁下之所有管家们致意:“因为我将下个星期四开始在各个庄园巡行,所以我命令你们,你们每个人均应在下列指定的日期召开法庭以迎接我的到来。你,A地的管家,于节后的星期四开庭;你,B地的管家,于节后的星期六开庭;你,C地的管家,于随后的星期一开庭。祝福你们。”
A. 封建庄园的管理特征 B. 庄园总管具有最高权力
C. 封建社会等级秩序 D. 庄园法庭定期召开会议
13. 启蒙运动时期,法语被欧洲人视为学习新知识必须掌握的语言。19世纪下半叶,德语成为所有想学习前沿科学的人必须懂的一门语言。在许多科学门类——尤其是化学上,德意志科学家取得了远超其邻居的成就。这一转变主要缘于德意志( )
A. 君主专制的加强 B. 工业革命的推进 C. 高等教育的发展 D. 民族意识的高涨
14. 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运动也随后加速。1933年,苏联宣布“把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大农业的轨道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这一进程反映出( )
A. 余粮收集制保障工业原料供应 B. 市场经济体制适应经济发展需求
C. 农业现代化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D. 生产关系调整服务于工业化目标
15. 1941年8月,英、美两国首脑签订的《大西洋宪章》中写道:“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所赖以生存的政府形式的权利。各民族中的主权和自治权有横遭剥夺者,两国俱欲设法予以恢复。”这一规定客观上有助于( )
A. 推动殖民体系走向瓦解 B. 确立英美世界霸权地位 C. 消除大国间的利益冲突 D. 拓展殖民文化体系空间
16. 如图所示为1960—1990年美国总人口增长中移民的比例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
A. 美苏冷战局势的缓和 B. 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 C. 美国放宽了新移民政策 D. 福利国家制度的完善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前期推行租庸调制,农民向国家缴纳田租(谷物)、户调(布帛)及代役绢(庸),人身依附关系较强。随着均田制在唐中期逐渐瓦解,土地兼并加剧,租佃关系走向普遍化。地主开始采用“分成租”(按收成比例分成)与“定额租”(固定租额)并行的收租方式,佃农在完成地租后,可自主支配剩余农产品。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二 宋代秉持“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土地租佃制得到进一步发展。契约租佃成为主流形式,地租呈现多样化特征:实物地租仍占据主导(如常见的“对分租”,即收成对半分),但货币地租在商品经济发达地区比重显著上升。据史料记载,佃农“耕稼收获,输租之外,余皆为己”,部分佃农通过积累财富实现身份转变,成为自耕农甚至地主,社会阶层流动性显著增强。与此同时,政府积极推动租佃契约规范化,通过法律明确佃农的民事主体地位。
——摘编自漆侠《宋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赋役制度的演变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唐宋时期地租形式的共同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6年,清政府颁布《大理院审判编制法》,首次明确提出在中央设大理院为最高审判机关,在地方设高等审判厅、地方审判厅和乡谳局,形成四级三审制的司法体系。规定“行政官不得干涉司法”,试图将审判权从行政权中分离。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监察院虽依照“五权宪法”设立,但实际运作中面临诸多困境。监察权受制于国民党党权,弹劾权与惩戒权分离——监察院仅有弹劾权,而公务员的惩戒权归属于中央公务员惩戒委员会,导致“弹而不惩”现象频发。此外,地方监察机构缺乏独立性,依附于行政机关,难以有效监督地方官僚体系。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司法制度史》
材料三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政务院设立人民监察委员会,1954年宪法将其改为监察部,负责监督国家机关和公务人员。1982年宪法确立检察机关独立行使职权原则,1993年监察部与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合署办公,形成“党政监督一体化”模式。2018年,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组建国家监察委员会,整合反腐败资源,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
——摘编自刘晓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监察制度发展历程、演进趋势及改革目标》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末司法改革的举措,并简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南京国民政府监察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现代中国监察制度演变的认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砂糖的世界史”见证与影响了全球化的历史性、多维性等特征。下表所示为部分历史时期,以砂糖为视角的“世界旅行”状况。
历史时期 砂糖的“世界旅行”概况
前资本主义时期 7世纪起,甘蔗的栽种技术和砂糖的制作工艺随着《古兰经》一起从阿拉伯世界向外部世界传播
8世纪初,东地中海地区的塞浦路斯、罗得岛、克里特岛、马耳他、西西里岛等地都成了砂糖工艺和产品制作中心
11世纪末开始,砂糖在欧洲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
商业资本主义时期 15世纪,甘蔗的栽种随着葡萄牙的扩张逐步向西半球转移
16世纪,砂糖的世界中心转到巴西
17世纪后,以荷兰人为媒介,甘蔗被移栽到已被欧洲国家殖民的加勒比海诸岛上
工业革命时期 大批量的砂糖流入欧洲,红茶和砂糖逐渐普及到下层居民之中,最终成了城市工人的生活必需品
“终结” 19世纪末20世纪初,砂糖的世界旅行戛然而止
——摘编自夏路《物质小视角下的全球化大历程-读<砂糖的世界史>》
根据材料整体或其中任一历史时期,围绕“砂糖的世界旅行”,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越南战争期间,大量美军进驻越南。美军带来了好莱坞电影、摇滚乐、快餐等美国流行文化,也接触到越南的传统音乐、服饰和宗教信仰。越南的青年群体开始模仿美国的生活方式,穿牛仔裤,听西方流行音乐;而部分美军士兵则对越南的佛教文化产生兴趣,学习越南的传统武术。战争结束后,归国的美军士兵将越南的饮食文化,如越南春卷、滴漏咖啡等带回美国,在一些城市形成了越南美食文化圈。
——摘编自[美]乔治·赫林《美国最长的战争:1950—1975年的美国与越南》
材料二 海湾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与伊拉克交战。战争期间,阿拉伯世界的媒体对战争进行了大量报道,引发了阿拉伯民众对西方军事干预的广泛讨论,也使得阿拉伯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中产生新的思考。战后,西方的影视、游戏等文化产品随着经济渗透中东地区,部分阿拉伯青年对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表现出认同;中东地区的伊斯兰文化也通过互联网等渠道向西方传播,引发西方社会对伊斯兰文明的重新认识与研究。
——摘编自[英]巴尼特·鲁宾《海湾战争后的中东外交》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现代战争中不同文化碰撞交流的表现。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战争中不同文化碰撞交流的原因。
2025年春季学期高二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历史试题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1、2、3。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题答案】
【答案】B
【2题答案】
【答案】A
【3题答案】
【答案】B
【4题答案】
【答案】C
【5题答案】
【答案】A
【6题答案】
【答案】B
【7题答案】
【答案】D
【8题答案】
【答案】B
【9题答案】
【答案】C
【10题答案】
【答案】C
【11题答案】
【答案】B
【12题答案】
【答案】A
【13题答案】
【答案】C
【14题答案】
【答案】D
【15题答案】
【答案】A
【16题答案】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题答案】
【答案】(1)趋势:从租庸调制向两税法演变;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土地兼并加剧,租佃关系发展。
(2)共同特点:实物地租为主;地租形式多样化(分成租与定额租并存);租佃契约化。
影响: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增强社会阶层流动性;推动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稳定社会秩序。
【18题答案】
【答案】(1)举措:设立四级三审制司法体系;主张司法独立(行政不干涉司法)。
背景:西学东渐影响;清末新政推动;传统司法体制弊端显现。
(2)问题:监察权受制于党权;弹惩分离,效率低下;地方监察机构缺乏独立性。
(3)认识:监察制度随时代发展不断完善;服务于国家治理需求;需保持监察机构独立性。
【19题答案】
【答案】示例一
观点:砂糖在世界传播的过程反映了全球化的阶段性特征。
论证:砂糖的主要原料甘蔗,只能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生长。新航路开辟前,真正的全球化尚未开始,砂糖的旅行主要依赖不太频繁的区域性交流,如7-8世纪,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和伊斯兰教传播客观上扩大了甘蔗种植和制糖技术的影响范围。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商业资产阶级成为全球化的主导力量,在利益驱使下,殖民者将甘蔗广泛引种到美洲地区,并在殖民地广泛建立种植园,使新旧大陆之间的经济联系大为加强。工业革命时期,随着欧洲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欧洲民众对砂糖的需求剧增,砂糖和茶文化的结合,使亚洲制茶业、美洲甘蔗种植业和欧洲的消费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全球化在经济和文化层面均得到了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砂糖也完成了自己的“环球旅行”,突破了地域、民族、文明的范围局限,成为世界各地餐桌上喜闻乐见的调味品。
综上所述,全球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受不同的因素主导,砂糖在世界的传播和使用的阶段性特征也印证了全球化走向深入和世界市场形成的不同阶段。
示例二
观点:工业革命时期的砂糖“旅行”,见证了西方国家生产方式的深刻变化。
论证:工业革命时期,砂糖的使用日益普化,其从奢侈品到日用调味品的角色转变是社会变迁的反映。砂糖的主要原料甘蔗,只能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生长,尽管工业革命前甘蔗的种植技术和蔗糖的提炼技术已在新大陆得到传播,但由于生产和运输成本很高,蔗糖只能作为一种奢侈品,只有欧洲的贵族和富有的商人才能够享用。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废奴运动的发展和现代企业化经营方式的引进,大大提高了砂糖的生产效率;与此同时,新型交通工具的出现,大大降低了运输的成本;加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主要通过货币工资来购买生活物资,这使得价格日益下降的砂糖得以走进西方工业国家的寻常百姓家。总之,工业革命时期,砂糖从奢侈品转变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深刻反映了工业化带来的生产效率和运输效率的提升,以及人们的消费的深刻变化。(“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
【20题答案】
【答案】(1)表现:生活方式与流行文化传播;传统与地域文化的反向输出;价值观与思想的相互影响。
(2)原因:战争推动人员流动;技术媒介的革新拓宽文化传播路径;西方经济优势下的文化输出;青年群体对现代文化的认同;异质文化的吸引力;全球化背景下的趋同与冲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