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授课课件(共32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3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授课课件(共32张PPT)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第23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通过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东方主战场,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
学习目标
1、通过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
2、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
日本占领平津以后,日本军部制定的作战计划是:“大致以10月上旬为期,在华北与上海两方面发动攻击,务必给予重大打击,造成使敌人屈服的形势。”据此,编组成华北方面军和上海派遣军,在南北两方同时进攻,兵力配置仍以华北为重点。一、正面战场的抗战国民政府的军事部署与战略方针
1937年8月上旬,国民政府在南京召开国防会议,会议决定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为最高统帅部,蒋介石为陆海空大元帅。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于8月20日,将南北战场划分为五个战区:
并制定了作战方针:国军一部集中于华北持久抵抗,特别注意确保山西之天然堡垒;国军主力集中于华东,攻击上海之敌,力保淞沪要地,巩固首都;另以最少限兵力守备华南各港口。
冀省鲁北为第一战区晋察绥为第二战区
苏南浙江为第三战区闽粤为第四战区
山东淮北为第五战区
一、正面战场的抗战
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将侵略矛头指向国民政府统治的中心区域。国民政府奋起自卫,组织了淞沪会战。开始阶段,经过数日激战,将登陆日军大部歼灭。11月5日,日军3个师团从杭州湾北岸的全公亭、金山咀登陆,从西线迂回至上海。中国军队腹背受敌,被迫全线撤退。12日,上海失陷,淞沪会战结束。在淞沪会战后期,为掩护主力撤退,谢晋元率部坚守四行仓库,英勇抵抗日军四昼夜,振奋了中国军民的抗战士气。1.淞沪会战谢晋元→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为沿海工业内迁赢得了时间。一、正面战场的抗战游击队歌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在那密密的树林里,到处都安排同志们的宿营地,在那高高的山岗上,有我们无数的好兄弟。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我们生长在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自己的,无论谁要强占去,我们就和他拼到底!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上海文化界成立演剧队,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到中国各地宣传抗日救亡,贺绿汀怀着对侵略者的仇恨,为抗日部队演出。在城郊与指战员有了更直接的接触,并对游击战法产生了兴趣。尤其在听取了朱德、任弼时、贺龙等首长的报告后,对抗日战争的形势和策略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创作出了歌曲《游击队歌》。2.太原会战七七事变后,日本进占大同,为了达到南夺上海、北占太原,确保平汉路、津浦路沿线,迫使中国屈服的战略意图,在上海作战期间,下令华北日军向太原进攻。1937年9月到11月,第二战区部队在山西北部、东部和中部地区同日军开展了太原会战,主要包括忻口会战、娘子关作战、太原保卫战三大战役。①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日军逼近太原,八路军在平型关伏击日寇,取得平型关大捷。这是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②忻口会战:抗战初期华北战场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战役。11月8日,太原失守。忻口抗日军队先后加入战斗兵力计约16个师10万余人,死伤5万余人。日军投入兵力约5万余人,死伤两万多人。一、正面战场的抗战3.迁都重庆
1937年11月日军占领上海后,便兵分三路向南京进逼,从东南北三面合围南京,占领中国的政治中心,迫使中国政府投降。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表《迁都宣言》,宣布迁都重庆,到11月底,国民政府各机关已大部分迁至重庆,一部分迁至武汉、长沙。
12月13日,南京失陷,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一、正面战场的抗战
4.徐州会战
日本占领南京后,为打通津浦路,连接南北战场,并切断陇海路,威胁平汉路,进窥武汉,决定进行以夺取徐州为主要目标的作战。
武汉
1938年1至5月,国民政府调集60万大军,在第五战区(山东淮北)司令长官李宗仁的指挥下展开徐州会战。
1938年3月23日,中国军队在台儿庄地区围歼日军一万余人,取得台儿庄大捷。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但是由于敌我装备对比悬殊,19日,徐州失陷。
一、正面战场的抗战
5.《论持久战》“须知数十年来,中国军事经济,在物质上看着落后,固不待言,即组织上亦幼稚不完善。”“中国没有一件能与日本比拟,如果战争扩大并延长下去,日本自然也感到困难, 可是日本感觉到痒的时候,中国已痛不可忍了!”——《汪精卫传》“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 没有一个帝国主义国家能坚持四年以上而不发生社会主义革命或经济破产的,而日本帝国主义的国内力量和国际环境更无法支持长期的战争,我们已经抗战两年,我们差不多已走了整个抗战和取得胜利道路的一半。”——王明《坚持抗战国策克服投降危险》王明汪精卫一、正面战场的抗战5.《论持久战》毛泽东于1938年5月下旬在延安发表《论持久战》的演讲。内容:①指出日本无力支持长期战争,最终必将失败。中国经过艰苦的持久战,必将取得最后胜利。有力地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②科学地预见了持久的抗日战争将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影响:科学论证了中国必须通过持久作战赢得对日作战最后胜利的战略指导理论,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信心和决心。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正面战场的抗战6.武汉会战攻占南京以后,日军大本营即开始研究攻占汉口和广州的作战。攻占汉口可将汉口以下的长江流域归人日本统治圈内。而中国失去内地唯一的大经济中心及两湖粮仓,将造成经济自给的困难。攻占广州则将使中国失去粤汉路这条武器输入的通道,在军事上陷入极大困难。这样就可能使中国政府失去继续抗战的意志甚至崩溃,从而在1938年结束侵华战争。1938年6月11日武汉会战开始,10月27日,武汉失守,武汉会战结束。这是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1938年10月21日,广州也被日军占领。日本在占领武汉后,基本上停止了对正面战场大规模的战略进攻,集中大量兵力进攻敌后的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转入敌我战略相持阶段。一、正面战场的抗战7.第三次长沙会战在1941年12月开始的第三次长沙会战中,面对十余万日军的进攻,中国军队重兵防御,拼死抵抗,歼灭大批日军,最终取得会战胜利。此时,英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接连败退。长沙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第三次长沙会战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对正面战场发动的一次大规模的攻势。一、正面战场的抗战材料一:八一三事变前夕,上海机器厂颜耀秋等人发起倡议,“自愿将工厂机器迁移内地,以应军事制造之需”。8月10日,国民政府行政院通过“工厂迁移案”,拨款56万元作为迁移补助费用,进行内迁总动员。工厂搬迁在战火纷飞中进行,往往是“敌机来了,伏在地上躲一躲,然后爬起来弄折,拆完马上扛走”,仅民生公司被敌机炸毁轮船16艘,职工牺牲116人。到1940年夏,在后方形成8个新工业区,有力地支援了中华民族神圣的抗战事业。
——摘编自曾长秋《抗战时期中国沿海工厂的内迁及对内地经济的影响》
根据材料分析,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工业内迁的原因。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爱国民族资本家的呼吁,为了支持长期抗战,保存国防实力,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国民政府的支持。
8.工业和高校的内迁
一、正面战场的抗战
8.工业和高校的内迁
影响:
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决心,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经济基础。
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工业结构区域布局不合理的局面;
工业内迁体现了中华民族以大局为重,团结御侮,不怕牺牲和勇于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
这次民族工业的大迁徙,涉及地域广,迁徙企业种类多,跋涉路途遥远,历时长,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多,是中国近代经济史上绝无仅有的。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克服了重重困难,中国沿海等地区的绝大多数工矿企业都内迁到了西部和南部等边远地区。
工业内迁
一、正面战场的抗战
8.工业和高校的内迁
华北、华东各名校师生迁到大后方,北大、清华、南开成立长沙临时大学。长沙被轰炸后,学校西迁昆明,改称西南联合大学。
1933年2月起,故宫等地19557箱文物从北平运抵南京。1937年淞沪战役爆发,文物开始了长达10年的万里西行,运抵四川,直至抗战后被运回南京。
文物南迁
高校南迁
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决心,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精神基础。
促进大后方教育的发展,为抗战培养了大批急需的人才,也为战后中国经济文化建设做了人才储备。
高校内迁
一、正面战场的抗战
地雷战
麻雀战
地道战
二、敌后战场的抗战
敌后战场的抗日英雄
狼牙山五壮士
左权
八女投江
王二小
二、敌后战场的抗战
1940下半年,彭德怀,八路军参战部队105个团,约20余万人。
彭德怀
百团大战
时间 战斗次数 日伪伤亡人数 破坏交通线
3个半月 1800多次 40000多人 2000多公里
百姓欢迎“百团大战”
凯旋归来的八路军
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及各种人民武装,在敌后战场上对敌发起主动作战,大小战斗共达12.5万次,最多时投入兵力达90多万正规部队和200多万民兵……
——荣维木 步平《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
(1942年前后)日军用于华北、华中的军队共有55万余人,期中用于巩固占领区的有33万余人,另有大量的伪军相配合……敌后战场抵抗的敌伪力量,到1943年,占在华日军的64%,伪军的95%。
——《光明日报》
材料:至1942年,日军在河北修筑的碉堡达7700座,修的封锁沟长达11860余公里,其长度约为万里长城的6倍,相当于绕地球一周的四分之一,平均每三、四里长的封锁线上就有一座碉堡。
——日本华北派遣军参谋长安达战后供认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抗战相持阶段(1938年10月后)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二、敌后战场的抗战
日军图谋以“囚笼政策”消灭敌后抗日根据地
国民党消极抗战,反共倾向日益增长。1941年,制造了皖南事变
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以破袭日军华北交通线为主要目标,发动的一次大规模的进攻作战。
结果:战斗1800多次,毙伤日、伪军2万多人,破坏铁路474千米、公路1500多千米,摧毁大量敌人据点,缴获大批枪炮、物资,打破了日军的“囚笼”。
影响:敌后战场逐渐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
政治上
进行抗议,坚决打退国民党的反共高潮
军事上
坚持艰苦的敌后游击战争
根据地建设
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
精兵简政,“三三制”原则,“普遍、自由、直接、平等”的选举制度
1945年春,中共七大使全党达到空前团结
皖南事变
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及一个支队9000余人由云岭出发北移,6日,在皖南泾县茂林地区遭到国民党军队8万余人伏击。新四军血战七昼夜,除2000余人突围外,一部被打散,大部壮烈牺牲和被俘。军长叶挺谈判被扣,副军长项英遇难。1月17日,蒋介石反诬新四军“叛变”,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声称将把叶挺交付“军法审判”。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坚决回击,在苏北重建新四军军部,同时公布大量事实,揭露国民党当局破坏抗战的图谋。1月18日,重庆《新华日报》发表了周恩来“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和“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亲笔题词。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何去何从?
周恩来的题词
在一切工作中,应该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方针,因为只有这种方针才能坚持抗战,坚持持久战……才能争取最后胜利。
——毛泽东《论持久战》
1.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
(1)背景: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战场协助和配合了盟军作战,中国参与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谋划和指挥,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
材料一 在那场战争中,中国人民以巨大民族牺牲支撑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也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支持,中国人民将永远铭记各国人民为中国抗战胜利作出的贡献。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015年9月3日)
材料二 中国抗战军民伤亡3500万以上,其中军队伤亡380余万,占各国伤亡人数总和的三分之一;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军在中国造成一次性800人以上伤亡的惨案至少有173个;按照1937年的比价,中国官方财产损失和战争消耗达1000多亿美元,间接损失达5000亿美元;日本投降前夕,日军在中国战场的兵力为186万人,其海外总兵力为358万人,在华兵力占其海外兵力的50%以上,等等。
——摘编自《求是》杂志社课题组:《铭记伟大历史 彰显学术话语——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理论研究成果综述》,《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12期
三、东方主战场
(2)标志:1942年初,以中、美、英、苏4国为首的26个同盟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3)表现:1943年11月,中、美、英政府首脑在埃及开罗举行会议,通过《开罗宣言》,决定了对日作战以及战后处分日本的基本策略。
◎《联合国家宣言》
◎蒋介石出席开罗会议
1.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
三、东方主战场
2.中国的贡献和影响
(1)贡献: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救援在日军追击下仓皇撤退的英军,战绩名扬海外。  
(2)影响:与英美达成协议,废除不平等条约,取消在华特权,订立新的条约;又与10余个西方国家废除旧约。
中国远征军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应英国政府请求组织了一支远征缅甸的抗日部队,共十万余人,从1942年2月开始入缅作战,到次年3月,将日军全部赶出缅北和滇西。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重新打通了中国西南的国际运输线,有力地配合了盟军在太平洋的反攻,为盟军在缅甸的最后胜利作出了贡献。
三、东方主战场
材料 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2月,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 与日军作战。中国远征军浴血奋战,解救出被困英军,并掩护英军分别撤至印度和国内。1943年10月,在反攻缅北和滇西的战役中,中国远征军组成敢死队,绕到敌军背后,与盟军正面部队同时发动进攻,使敌人背腹受敌,溃败逃跑,日军指挥官绝望自杀。……中国远征军兵力总计达40余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迫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中国远征军以巨大的牺牲换取了最后的胜利。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背景及意义。
背景:在太平洋战场和东南亚战场上,日军大举进攻,美、英处于守势;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已形成;中国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
意义:保存了盟军反攻的实力;消灭了日军有生力量;表现出中国军队的英勇善战,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史料思考】
三、东方主战场
(一)中共七大
1.时间:1945.4-1945.6
3.目的:
(1)为了系统地总结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
(2)为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新中国做准备。
3.文章:毛泽东《论联合政府》(阐述了党的三大作风)
2.地点:延安
4.内容:
(1)提出了党的政治路线
(2)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3)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5.意义:
(1)使全党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
(2)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四、抗日战争的胜利
(二)全面反攻:
1.1945.5,德国无条件投降。
2.1945.8.6和8.9,美国先后在日本广岛、长崎投放两枚原子弹。
3.1945.8.8,苏联对日宣战,9日进入中国东北,与中国军民迅速消灭日本关东军。
4.1945.8.9,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解放区战场展开全面反攻。
四、抗日战争的胜利
(三)抗战胜利
1.标志:1945.9.2,在东京湾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正式签署投降书
2.原因:
1945年9月9日,日本中国呈递降书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2)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的作用。
3.意义:
(1)近代以来中国反侵略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2)维护世界和平。
(3)重新确立世界大国地位,为中国人民赢得尊重。
(4)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5)开启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四、抗日战争的胜利
致妻子:我们的平儿半岁了,快会说话了,你们首先不要教他学叫爸爸妈妈,一定首先要教他学会讲“抗日”二个字,切记,切记。——何信,空军中队长“我的学生都战死了,现在该我这个老师上去了”——李向阳 国军空军中队长“军人战死沙场乃是本分,没有什么值得悲伤的,只是老母年高,请副军长予以照顾。”——赵登禹“川军出川抗战,战而胜,凯旋而归;战如不胜,决心裹尸以还!”——邓锡侯,川军第一纵队司令“殊不知困难至此,已到最后关头,国将不保,家亦焉能存在?”——蔡炳炎十余年戎马生涯,负你之处良多,今当诀别,感念至深。兹留金表一只,自来水笔一支,日记本一册,聊作纪念。接读此信,亦悲亦勿痛,人生百年,终有一死,死得其所,正宜欢乐。匆匆谨祝珍重。——胡涟勿忘历史,吾辈自强____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