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库车市第六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测试卷(分值;100分 时间;60分钟)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40分)1.下列文物共同见证的时代主题是( )A.崇洋逐新 B.实业救国 C.抗击侵略 D.武装反清2.以下是某同学整理的近代英雄人物事迹(部分)。他们的事迹共同体现了( )◆葛云飞等三位总兵保卫定海,力战殉国 ◆李秀成率太平军击败洋枪队 ◆平壤战役中,左宝贵血战到底、中炮牺牲 ◆天津保卫战中,聂士成壮烈殉国A.艰苦奋斗的品质B.敢为人先的精神C.助人为乐的品格D.爱国主义的情怀3.炮口下的震撼不仅是一种精神冲击,而且使西方人的意志借助于(此次)战争的胜利而成为近代中西之间的第一组条约。西方列强从这组条约中获得了( )A.协定关税的权利B.鸦片贸易合法化C.自由航行的权利D.开设工厂的权利4.“英法起祸端,火烧圆明园。沙俄割领土,一百五十万。”此歌谣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5.“天父天兄手段高,打得清兵四处跑。拿下南京立天国,旗开得胜万民笑。”歌谣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一二·九运动6.1872年,李鸿章奏请设立轮船招商局,规定“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这一举措( )A.突破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局限 B.标志着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C.体现官督商办模式的管理创新 D.旨在抵制外国对铁路修筑的控制7.以下材料是一位近代历史人物的部分经历,据此可判断他是( )1866年在福州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近代造船厂; 1878年成功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领土。A.李鸿章 B.左宗棠 C.曾国藩 D.康有为8.1895年,清朝在甲午战争中败给日本,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前往日本马关议和。这一重大变局宣告( )A.维新变法运动兴起 B.洋务运动破产C.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9.1898年时任白层渡厘金总办的吴嘉端不负谭嗣同所望,在贞丰文昌宫内创办仁学会,以谭嗣同的《仁学》为指导思想,宣传变法。仁学会被誉为“创贞丰新学之渐,开盘江风气之先”。与该学会成立有关的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功10.“义和团运动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这段话反映了义和团( )A.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B.具有深厚封建迷信色彩C.具有进步性和爱国精神 D.具有彻底反帝反封精神11.1915年8月20日,梁启超拒绝袁世凯20万元的收买,毅然发表长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斥责筹安会鼓吹帝制乃“阴谋家之所为”。此事发生于( )A.民国2年 B.民国3年 C.民国4年 D.民国5年12.叶挺回忆说:“民国十三年,国民党改组,我对现状不满,所以辞掉军队中的工作,后去苏联……以国民党员的资格去苏联学习,我是第一个。”下列最符合回忆中“现状”的是( )A.袁世凯意图复辟帝制 B.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C.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D.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13.在中国近代,有一份杂志受到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普遍欢迎,被视为青年人的“良师益友”,他们说:“青年得此,如深夜闻钟,如当头一棒。”1917年,该杂志每期的发行量已达一万六千多份。该杂志是( )A.《每周评论》 B.《新青年》 C.《中外纪闻》 D.《时务报》14.曹汝霖在回忆录中写道:“一天,吴总监来电——天安门外有学生千余人,手执白旗,标语为‘和会失败’,攻击曹总长诸位,请诸位暂留公府。”这段文字讲述的是( )A.公车上书 B.百日维新 C.五四运动 D.洋务运动15.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整整奋斗了28年。“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这五个关键词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不朽业绩。其中与“力挽狂澜”相对应的重大历史事件是A.中共七大 B.中共一大 C.遵义会议 D.解放战争16.“虽有很好的工农群众,若没有相当力量的正式武装,便决然不能造成割据局面……”关于材料强调的重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工农群众是建立红色政权的基础 B.南昌起义正式建立起工农红军C.八七会议决定开始武装斗争 D.三湾改编确立党对军队绝对领导17.实践证明,国共两党和则两利,分则两伤。下列两党关系演变中,实现再合作的主要原因是( )A.国民党改组后缓和了矛盾 B.红军接受改编并加入国民党阵营C.日本侵华加剧了民族危机 D.蒋介石受到爱国官兵抗日的感召18.1938年,毛泽东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到1940年,在广大的根据地和游击区,根据地军民以广大群众为基础,展开人民游击战争,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的抗战( )A.打击了日军侵略气焰 B.得到了广大华侨支持C.坚持人民战争的路线 D.密切地配合正面战场19.据表可知,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部分)历史时期 土地政策土地革命时期 打土豪,分田地全面抗战时期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没收地主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A.随着社会矛盾变化不断调整 B.维护了地主阶级利益需求C.消除了国共双方的矛盾分歧 D.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20.据《欧战前后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年别表》,战前(1914年8月)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而自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72个。所涉行业众多,尤以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的最快。材料意在表明( )A.近代民族工业发展不平衡B.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C.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障碍D.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二、材料题(共计60分)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 这是后来蚕食中国大部分主权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的第一个……但这个条约并未结束中国人和欧洲人之间的摩擦。为增加贸易量,欧洲人想要更多的让步,而中国人则认为,这些条约向欧洲人承认的特权太多。因此,1856年再次爆发战争就毫不奇怪了。——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中“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的第一个”指的是什么条约?(2分)材料二所述战争是由哪两个国家发动的?(4分)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对清朝统治阶级的心理打击是巨大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增开了通商口岸,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因此而进入长江流域和华北,与此同时某些腐朽而僵固的封建传统观念被迫发生变化,这一变化虽然是被迫的结果,但却包含着合理的成分。因此,就社会观念的更新来说,1860年具有更加明显的标界意义。——摘编自冯章葆《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新认识》(2)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列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2分)并据材料二、概括这次战争的主要影响。(4分)(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政府在上述两次战争中失败的内部原因。(6分)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1)材料-中图1和图2分别反映了近代中国发生的哪次重大的历史运动 (4分)材料二 “从19世纪 60年代到90代中期他们掀起了一场运动,这场持续了约三十五年的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东西,却完全被忽略了。”——徐中约《中国近代史》(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这场运动是什么。(2分)这场运动的口号是什么 (2分)它采纳了西方文明中哪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 (2分)材料三 乙未二三月间,和议将成,适逢会试之年,各省举人集于北京者以万数千计,康有为创议上书拒之。梁启超乃日夜奔走,号召连署上书论国事,广东、湖南同日先上,各省从之……既而合十八省之举人聚议于北京之松筠庵……与斯会者凡千三百……其书之大意凡三事;一曰拒和,二曰迁都,三曰变法。而其宗旨则以变法为归。——梁启超《戊戌政变记》(3)材料三描述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2分)该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分)材料四: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更官制。——梁启超《变法通议》(4)材料四中梁启超认为决定“变法”成败的关键是什么 (2分)这场变法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4分)2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 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2分)试用一句话评价孙中山的历史贡献。(2分)材料二 尽管中国告别了过时的政治体制,往昔的阴影却继续沉重地支配着社会习俗和思想生活。中国的知识分子逐渐相信,如果不进行一场彻底的思想变革,就不可能有进步的社会,于是新文化运动兴起。——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文化运动的目的。(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文化运动在社会进步方面所作的贡献。(2分)材料三 北京大学等五大学校,更有私立之中国大学等聚集三千余人。当时学生举动非常文明,而因警察之干涉手段惹起学生之反抗,无意中将曹宅内电灯碰破,遂至宅内起火。警察乃捕去学生七人。——摘编自北京《京报》5月5日报《学生界之大风潮》(3)概括材料三中发生北京学生聚集事件的背景,并概述该历史事件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有着怎样的历史意义。(4分)24.选择材料中二至三个相互关联的事件,提炼一个观点,写一篇小短文。要求:题自拟, 观点明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10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库车市第六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测试卷答案(分值;100分 时间;60分钟)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40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D A B A C B B B C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C B B C C D C C A B二、非选择题21.(1)条约:《南京条约》(2)目的:扩大侵略利益。影响:西方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清朝统治阶级遭受巨大心理打击;使社会观念发生转变等。(3)清朝专制制度腐败;统治者昏庸愚昧;经济落后;军队武器装备落后等。22.(1)图1:太平天国运动;图2:辛亥革命。(2)洋务运动。“自强”“求富”。西方先进技术。(3)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4)变官制。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变法图强的社会呼声日益高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23.(1)理解: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建立中华民国。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却被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努力: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2)目的:摆脱封建思想的影响,解放思想。贡献:提倡民主与科学,抨击封建的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男女平等,个性解放;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等。(3)背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列强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意义: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作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24.观点: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国人民奋斗的基本目标论述: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挑起侵华战争,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战,中国共产党迅速做出反应,领导东北抗日联军在白山黑水间与日军战斗;1935年的华北危机,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学生掀起一二·九运动,高呼“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促进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也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战役,无论是大规模的会战还是灵活的游击战胜利,都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结论:综上所述,在民族危机不断加剧的背景下,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国人民奋斗的基本目标,由于中国人民百折不挠,最终取得了反侵略斗争的伟大胜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库车市第六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测试卷.docx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库车市第六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测试卷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