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化学试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化学试题

资源简介

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化学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20分)
1.(2024九上·泊头期中)我国生态环境部发布2024年六五环境日主题——“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下列做法与该主题相符的是(  )
A.露天焚烧垃圾 B.使用共享单车出行
C.废旧电池随意丢弃 D.提倡使用一次性餐具
2.(2024九上·泊头期中)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完成实验的基本保障。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液体的倾倒
B.取用固体
C.加热液体
D.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3.(2024九上·泊头期中)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古诗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B.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C.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4.(2024九上·泊头期中)我国科学家张青莲主持测定的铟、锑、锌等 9 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数据被国际原子量委员会采用,铟元素的部分信息如图,下列关于铟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铟元素符号是 In
B.铟原子的核电荷数是 49
C.铟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114.8g
D.铟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5.(2024九上·泊头期中)关于如图所示的电解水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实验过程中,氢原子和氧原子的数目不变
B.甲试管内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C.向水中加入少量硫酸钠、可增加氢气的质量
D.甲、乙试管内收集的气体质量比约为2:1
6.(2024九上·泊头期中)云南沃柑色泽鲜艳、酸甜适口、汁水浓郁,富含维生素C(C6H8O6)、膳食纤维、矿物等多种营养素。下列关于 维生素C说法中正确的是
A.维生素C分子由20个原子构成
B.维生素C的相对分子质量176g
C.维生素C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1
D.维生素C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7.(2024九上·泊头期中)分类是认识和研究物质的重要方法。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
A.空气、氧气、海水属于混合物
B.熔点、密度、可燃性都是化学性质
C.水银、红磷、五氧化二磷都属于纯净物
D.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二氧化碳都是空气污染物
8.(2024九上·泊头期中)下列各图中、分别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可能表示氧化物的是
A. B.
C. D.
9.(2024九上·泊头期中)载人航天器中利用如图所示的“氧再生系统”处理航天员排出的H2O和CO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排到舱外的物质是
B.反应器1中消耗和生成的分子个数比为2:1
C.反应器2中生成和的质量比为9:8
D.该系统的反应共涉及两种氧化物
10.(2024九上·泊头期中)利用和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可得到合成气(CO和),是实现“双碳”经济的有效途径之一。催化剂表面同时发生积碳反应和消碳反应,原理如图1。当催化剂表面的积碳量变大,会影响催化剂与反应物接触而使反应减慢。其他条件相同时,积碳量与温度的关系如图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积碳反应的方程式为
B.消碳反应的产物是CO
C.500℃—600℃积碳量增加的原因是积碳反应产生的碳量高于消碳反应消耗的碳量
D.在催化剂作用下,和得到合成气的反应适宜在600℃时进行
二、填空和简答(每空1分,共23分)
11.(2024九上·泊头期中)用化学用语填空。
7个氮原子   ;4个二氧化碳分子   ;2个硫酸根离子   ;硅元素   。
12.(2024九上·泊头期中)空气不仅是生命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还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
(1)已知空气中主要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若用如图表示空气中气体的体积分数,则A是   (填化学式,下同),B是   。
(2)洁净的空气对于人类和其他动植物都非常重要。下列活动:①燃煤脱硫处理②植树造林③使用化石燃料④燃放烟花爆竹⑤汽车尾气排放⑥防沙治沙,其中能减轻空气污染的是   (填序号)。
(3)减少机动车尾气中CO、NOx及CxHy的排放对改善空气质量意义重大。利用氨(NH3)可将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NOx)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对空气无污染的物质,请将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补充完整:4xNH3+6NOx(2x+3)N2+   。
13.(2024九上·泊头期中)从微观视角看物质及其变化是化学特有的思维方式。
(1)如图1所示,分别压缩注射器中空气和水,装有空气的注射器比装有水的注射器更易被压缩,这是因为   。
(2)图2分别是水蒸气液化、水通电分解、氢气燃烧的微观变化示意图。
①图2中分子本身没有发生改变的是   (填字母序号)。
②图B所示过程是化学变化,是因为其中的   (填“分子”或“原子”)种类   (填“有”或“无”)变化。
③从图2中C的微观图示中获得以下信息,其中正确的有   (填序号)。
A.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粒子是氢分子
B.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不变
C.该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发生改变,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D.该变化中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
14.(2024九上·泊头期中)饮用水安全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我国规定水质必须在感官性指标、化学指标、病理学指标等方面达标方可成为生活饮用水。
(1)感官性指标:生活饮用水应澄清透明、无色无味。可以加入明矾使杂质沉降,然后再通过   (填操作名称)而实现。
(2)化学指标:pH6.5~8.5;总硬度<250mg/L(以碳酸钙计);铜<1.0mg/L;铁<0.3mg/L等。这里的铜、铁指的是   (填“原子”或“元素”)。
(3)病理学指标:对细菌的含量有严格的限制。实验室可以通过   操作,既能杀菌,又能得到几乎纯净的水。
(4)某种便携式净水器,其内部结构如图所示,请回答问题。
①该净水器中颗粒活性炭的作用是   。
②此种“生命吸管”虽广泛使用,但海上应急却不能使用,原因是   。
15.(2024九上·泊头期中)A~H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几种物质,有如图所示关系:其中A是一种暗紫色固体,B、G都是黑色固体,D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E是一种无色液体,H是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1)写出下列物质:B   ;H   。(填化学式)
(2)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①   ,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
(3)物质B在反应中起   作用。
三、实验与探究(每空1分,共12分)
16.(2024九上·泊头期中)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再认识。
【实验回顾】
(1)实验室常用红磷燃烧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装置如图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如果红磷的量不足会导致测定的空气中氧气含量数值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原理应用】
(2)某兴趣小组的同学用家用制氧机(如图2)制取并收集了一袋气体,带到实验室对其进行研究。家用制氧机的工作原理是用分子筛分离空气获得氧气,分子筛是一种内部分布有均匀微小孔径的固体,通过特制的分子筛把空气中的氧分子吸入孔穴而与其它分子分离,该变化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该方法制得的氧气浓度如何?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3所示装置测定收集气体中氧气的含量。请将下列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①   。
②加入药品,将装置连接固定。
③打开止水夹a和b,向A中缓慢鼓入一定量所收集气体,露出白磷后,关闭止水夹a和b,此时,A中水进入到B中,测得B中水的体积为V1mL。
④用凸透镜聚光引燃白磷,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⑤待白磷熄灭并冷却到室温,进行打开弹簧夹b,B中水倒吸进入到A中,测得量筒中的体积变为V2mL。
⑥计算小组同学所带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3)经测定V1=210mL;V2=50mL,则小组同学所带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精确到0.1%)。
17.(2024九上·泊头期中)我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受《探究蜡烛及其燃烧的奥秘》的启发,对蜡烛的燃烧过程重新进行了一次探究。
【查阅资料】二氧化碳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
(1)小明同学用小刀切一小块蜡烛放入水中,观察到蜡烛浮于水面,说明石蜡具有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任写一条)。
任务二:探究蜡烛燃烧的产物
【查阅资料】硫酸铜是一种白色粉末,具有吸水性,吸水后变为蓝色。
【进行实验】
(2)如图表所示。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硫酸铜粉末变蓝色,澄清石灰水________。 蜡烛燃烧生成的产物中有水和二氧化碳。
任务三:探究“母子火焰”实验
(3)小路同学将短玻璃导管插入焰心,发现另一端也可以点燃(如图1所示),也称“母子火焰”。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__(填字母)。
A. 子火焰中被燃烧的物质是液态石蜡
B. 这一现象说明石蜡的熔点较低
C. 要使该实验成功,导管不宜过长,防止石蜡蒸气在末端点燃前就已凝结在导管内壁
D. 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该处氧气充足
任务四:探究物质燃烧产生火焰的原因
【查阅资料】
物质 熔点/℃ 沸点/℃ 燃烧时温度/℃ 是否产生火焰
石蜡 50~70 300~550 约600 是
铁 1535 2750 约1800 否
钠 97.8 883 约1400 ?
【小组交流】
(4)由上表可知,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________(填“熔点”或“沸点”)和燃烧时温度有关。由此推测:钠燃烧时,________(填“有”或“没有”)火焰产生。
任务五:测定蜡烛燃烧后氧气含量的数字化实验
(5)小路同学将一支蜡烛(足量)放在密闭装置内燃烧至熄灭,如图2所示,仪器测出这一过程中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3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_________(填字母)。
A. 蜡烛燃烧前装置内只有氧气
B. 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C. 蜡烛熄灭后瓶内只剩二氧化碳气体
四、计算题(本小题5分)
18.(2024九上·泊头期中)我国《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规定室内空气中甲醛(HCHO)含量不得超过1.0 mg L﹣1。甲醛的含量可根据下列反应测定:4KMnO4+6H2SO4+5HCHO═2K2SO4+4MnSO4+5CO2+11H2O。现将1L某装修后居室内空气样本通入高锰酸钾和硫酸的混合溶液,测得样本中的甲醛完全反应消耗KMnO4的质量为6.32mg。计算并分析:
(1)该空气样本中甲醛(HCHO)的质量。
(2)该居室内空气中甲醛的含量是否符合国家标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绿色化学
【解析】【解答】 A、露天焚烧处理垃圾会造成空气污染,做法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要求不相符,故A错;
B、尽量使用共享单车出行可以较少使用私家车对空气的污染,改善了空气质量,做法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要求相符,故B正确;
C、废旧电池随意丢弃会造成水体和土壤的污染,做法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要求不相符,故C错:
D、提倡使用一次性餐具,会浪费资源,造成环境污染,做法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要求不相符,故D错。
故选:B。
【分析】 根据从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等方面分析解答。
2.【答案】D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药品的取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解析】【解答】A、倾倒液体试剂时,细口瓶的瓶塞没有倒放,标签没有向手心,试管没有略微倾斜,该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B、直接用镊子将块状固体向竖直的试管中放入,容易将试管打破,该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C、加热试管内的液体,液体的量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没有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该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D、装置右侧导管口先插入烧杯中水面以下,用手紧握试管外壁,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该操作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液体倾倒时,瓶塞倒放桌面,细口瓶的瓶塞没有倒放,标签没有向手心来解答;
B、根据块状固体药品取用时,一横二送三直立来解答;
C、根据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口不能向有人的地方,且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来解答;
D、根据简易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是先插入烧杯中水面以下,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观看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来解答。
3.【答案】D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B.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C.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D. 蜡烛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变化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变化时都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4.【答案】C
【知识点】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
【解析】【解答】A. 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右上角的符号表示元素符号,铟元素符号是 In,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铟原子的核电荷数是 49,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为“1”,常省略不写,铟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114.8,故错误,符合题意;
D. 由“金”字旁可知,铟元素属于金属元素,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右上角的符号表示元素符号,分析。
B、根据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分析。
C、根据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为“1”,常省略不写,分析判断。
D、根据元素名称的字旁,确定元素的种类。
5.【答案】A
【知识点】电解水实验
【解析】【解答】A、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实验过程中,氢原子和氧原子的数目不变,该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B、水通电时,负极产生氢气,正极产生氧气,体积比为2:1,甲试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较大,是氢气,氢气具有可燃性,没有助燃性,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向水中加入少量硫酸钠可以增强水的导电性,但不能增加氢气的质量,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由图示可知,甲试管中的气体体积较大,是氢气,乙试管中的气体体积较小,是氧气,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而不是质量比,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电解水的实验中,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二者的体积比是1:2,质量比是8:1,氧气具有助燃性,氢气具有可燃性,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来解答。
6.【答案】D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式的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A.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1个维生素C分子由20个原子构成,故错误;
B. 维生素C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单位是“1”,省略不写,故错误;
C. 维生素C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故错误;
D. 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维生素C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故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析。
每个分子含有原子的个数等于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角码之和。
B、根据相对分子质量单位是“1”,省略不写,分析。
C、在化学式中,元素的质量比等于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个数的乘积之比。
D、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
化学式中有几种元素符号,物质就含有几种元素。
7.【答案】C
【知识点】空气的污染与防治;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纯净物和混合物
【解析】【解答】A、氧气属于纯净物,不符合题意;
B、 熔点、密度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C、 水银、红磷、五氧化二磷都属于纯净物 ,符合题意;
D、 二氧化碳是空气主要成分,不是空气污染物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由不同种物质组成的为混合物分析;
B、根据不需化学变化体现的性质为物理性质分析;
C、根据纯净物是由同种物质组成分析;
D、根据空气主要成分不是空气污染物分析。
8.【答案】A
【知识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解析】【解答】A. 图中只含有一种物质的分子,该图所表示的物质为纯净物,由于分子是由两种不同原子构成的化合物的分子,若其中一种原子为氧原子,则该分子为氧化物分子,图所示物质则为氧化物,故正确;
B. 图中含有三种构成不同的分子,即为三种物质的分子,所示的物质为混合物,不可能表示氧化物,故错误;
C. 图中只含有一种原子,所构成物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不可能表示氧化物,故错误;
D. 图中只含有一种物质的分子,该图所表示的物质为纯净物,但由于分子是由同种原子所构成的单质分子,因此不可能表示氧化物,故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分析判断。
9.【答案】C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解析】【解答】A. 由图示可知,排到舱外的物质是甲烷,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反应器1中是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为氢气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则反应消耗的水与生成氧气的分子个数比为2:1,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反应器2中发生的反应是氢气和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甲烷和水,化学方程式为,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器2中生成水与甲烷的质量比为(18×2):16=9:4,故错误,符合题意;
D. 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该反应中有二氧化碳和水两种氧化物,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首先要对模型图进行观察,分析物质的微观构成、物质的类别,再找出物质之间的微粒数目关系,写出反应的方程式,然后再对题中各问加以分析。
10.【答案】D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在积碳反应中,甲烷分解为氢气和碳,则该反应的方程式为,故A不符合题意;
B、在消碳反应中,碳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则该反应的方程式为,因此,消碳反应的产物是,故B不符合题意;
C、由图2可知,由碳元素守恒可知,当积碳反应产生的碳量高于消碳反应消耗的碳量时,积碳量增加,故C不符合题意;
D、由图2可知,600℃时,积碳量最高,不利于合成气的反应,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微观示意图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碳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的反应原理进行分析解答;
C、根据碳元素守恒进行分析解答;
D、根据图2信息进行分析解答。
11.【答案】7N;4CO2;;Si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解答】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7个氮原子表示为7N;
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分子,就在该分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4个二氧化碳分子可表示为4CO2;
离子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省略不写,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该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2个硫酸根离子表示为;
硅元素化学符号为:Si。
【分析】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分子,就在该分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离子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省略不写,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该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12.【答案】(1)N2;O2
(2)①②⑥
(3)6xH2O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与防治;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为: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它0.03%,故A为氮气,化学式为N2,B为氧气,化学式为O2。
(2)①燃煤脱硫处理后再燃烧,会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减轻空气污染,故①符合题意;
②植树造林,可以吸收有害物质,减轻空气污染,故②符合题意;
③使用化石燃料会产生有害物质,使空气污染增重,故③不符合题意;
④燃放鞭炮,会生成有害物质,使空气污染增重,故④不符合题意;
⑤汽车尾气中含有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使空气污染增重,故⑤不符合题意;
⑥防沙治沙,可以减少可吸入颗粒物,减轻空气污染,故⑥符合题意。
故填:①②⑥。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物中含有4x+6个N、12x个H、6x个O;生成物中含有4x+6个N、相差12x个H、6x个O,所以后面是6x个H2O分子,故填:6xH2O。
【分析】(1)根据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析判断。
(2)根据减轻空气污染的措施分析。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分析判断。
(1)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为: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它0.03%,故A为氮气,化学式为N2,B为氧气,化学式为O2,故填:N2;O2;
(2)①燃煤脱硫处理后再燃烧,会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减轻空气污染,故①符合题意;
②植树造林,可以吸收有害物质,减轻空气污染,故②符合题意;
③使用化石燃料会产生有害物质,使空气污染增重,故③不符合题意;
④燃放鞭炮,会生成有害物质,使空气污染增重,故④不符合题意;
⑤汽车尾气中含有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使空气污染增重,故⑤不符合题意;
⑥防沙治沙,可以减少可吸入颗粒物,减轻空气污染,故⑥符合题意。
故填:①②⑥;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物中含有4x+6个N、12x个H、6x个O;生成物中含有4x+6个N、相差12x个H、6x个O,所以后面是6x个H2O分子,故填:6xH2O。
13.【答案】(1)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分子间间隔大
(2)A;分子;有;ACD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解析】【解答】(1)如图1所示,分别压缩针筒中空气和水,装有空气的针筒容易被压缩,而装水的难被压缩,这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分子间间隔大。
(2)①图A中分子种类不变,图B、C中分子种类改变,则图2中分子本身没有改变的是A,故填:A;
②图2中的B,从微观角度判断该变化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故填:分子;有;
③A、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则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粒子是氢分子,故A正确;
B、从微观示意图可知,2个氢气分子和1个氧气分子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2个水分子,化学反应前后分子个数发生改变,故B错误;
C、该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发生改变,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故C正确;
D、从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变化中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故D正确。
故答案为:ACD。
【分析】(1)根据图1,分别压缩针筒中空气和水,装有空气的针筒容易被压缩,而装水的难被压缩,分析判断。
(2)①根据图A中分子种类不变,图B、C中分子种类改变,分析。
②根据图2中的B,从微观角度判断该变化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分析。
③A、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B、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分子个数发生改变,分析。
C、根据化学变化实质是分子发生改变,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分析。
D、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变化中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
(1)如图1所示,分别压缩针筒中空气和水,装有空气的针筒容易被压缩,而装水的难被压缩,这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分子间间隔大,故填: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分子间间隔大;
(2)①图A中分子种类不变,图B、C中分子种类改变,则图2中分子本身没有改变的是A,故填:A;
②图2中的B,从微观角度判断该变化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故填:分子;有;
③A、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则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粒子是氢分子,故A正确;
B、从微观示意图可知,2个氢气分子和1个氧气分子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2个水分子,化学反应前后分子个数发生改变,故B错误;
C、该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发生改变,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故C正确;
D、从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变化中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故D正确。
故选ACD。
14.【答案】(1)过滤
(2)元素
(3)蒸馏
(4)吸附色素和异味;不能除去海水中的盐类物质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蒸发与蒸馏操作;水的净化;元素的概念
【解析】【解答】(1)净化水时,可以通过加入絮凝剂明矾凝聚、沉降,然后通过过滤将不溶物除去,使水澄清透明。
(2)物质由元素组成,这里的铜、铁指的是元素。
(3)蒸馏既能杀菌,又能得到几乎纯净的水。
(4)①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有吸附性,可以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②这种“生命吸管”可以除去水中的部分杂质,不能除去海水中溶解的盐类物质,则这种这种“生命吸管”不能应用于海水急救。
【分析】(1)根据净化水时,可以通过加入絮凝剂明矾凝聚、沉降,然后通过过滤将不溶物除去分析。
(2)根据宏观上,物质由元素组成分析。
(3)根据蒸馏既能杀菌,又能得到几乎纯净的水,分析判断。
(4)①根据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有吸附性分析。
②根据这种“生命吸管”可以除去水中的部分杂质,不能除去海水中溶解的盐类物质分析。
(1)净化水时,可以通过加入絮凝剂明矾凝聚、沉降,然后通过过滤将不溶物除去,使水澄清透明;故填:过滤;
(2)物质由元素组成,这里的铜、铁指的是元素,故填:元素;
(3)蒸馏既能杀菌,又能得到几乎纯净的水,故填:蒸馏;
(4)①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有吸附性,可以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故填:吸附色素和异味;
②这种“生命吸管”可以除去水中的部分杂质,不能除去海水中溶解的盐类物质,则这种这种“生命吸管”不能应用于海水急救,故填:不能除去海水中的盐类物质。
15.【答案】(1)MnO2;CO2
(2);分解反应
(3)催化
【知识点】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解答】(1)由分析可知,B为二氧化锰,化学式为MnO2,H为二氧化碳,化学式为CO2。
(2)反应①为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
(3)反应②为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二氧化锰作为该反应的催化剂,起催化作用。
【分析】根据D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所以推断D是氧气。
根据A是一种暗紫色固体,B是黑色粉末状固体,A加热生成B、C、D,所以推断A是高锰酸钾、B是二氧化锰、C是锰酸钾。
根据B和E反应生成氧气和F,E无色液体,所以推断E是过氧化氢、F是水。
根据D和G点燃生成H,H是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所以推断G可以是碳单质,H是二氧化碳,代入验证,推断合理。
(1)由分析可知,B为二氧化锰,化学式为MnO2,H为二氧化碳,化学式为CO2,故填:MnO2;CO2;
(2)反应①为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故填:;分解反应;
(3)反应②为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二氧化锰作为该反应的催化剂,起催化作用,故填:催化。
16.【答案】;偏小;物理;检查装置气密性;76.2%
【知识点】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
【解析】【解答】(1)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如果红磷的量不足,不能将瓶内的氧气完全消耗,会导致测定的空气中氧气含量结果偏小。
(2)通过特制的分子筛把空气中的氧分子吸入孔穴而与其它分子分离,该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①该反应涉及到气体,连接装置后,要检查装置气密性,防止装置漏气。
(3)测定V1=210mL:V2=50mL,则小组同学所带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分析】(1)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
根据实验中如果红磷的量不足,不能将瓶内的氧气完全消耗,分析判断。
(2)根据通过特制的分子筛把空气中的氧分子吸入孔穴而与其它分子分离,该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分析判断。
①根据反应涉及到气体,连接装置后,要检查装置气密性,分析。
(3)根据排出水的体积=氧气的体积,进行计算。
17.【答案】(1) 硬度小
(2) 变浑浊
(3) C
(4) 沸点 有
(5) B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1)明同学用小刀切一小块蜡烛放入水中,能用小刀切下一小块,说明石蜡常温下为固态、硬度小。观察到蜡烛浮于水面,说明石蜡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
(2)实验结论是蜡烛燃烧生成的产物中有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A、短玻璃导管插入焰心,能导出白烟,白烟被点燃形成子火焰,白烟是固态石蜡,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这一现象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不能说明石蜡的熔点较低,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要使该实验成功,导管不宜过长,防止石蜡蒸气在末端点燃前就已凝结在导管内壁,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该处氧气不充足,部分石蜡蒸气未燃烧,可以被导管引出,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4)根据表格信息可知,石蜡燃烧时会产生火焰,而铁燃烧时不会产生火焰。石蜡的熔点是50℃~70℃、沸点是300℃~550℃、燃烧时的温度约600℃,高于熔点和沸点,产生了火焰;铁的熔点是1535℃、沸点是2750℃、燃烧时的温度约1800℃,高于熔点但低于沸点,没有产生火焰,对比说明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沸点和燃烧时温度有关,燃烧时温度高于沸点就会产生火焰。钠的沸点是883℃,燃烧时的温度约1400℃,高于沸点,因此钠燃烧时有火焰产生。
(5)A、根据图3,时间为0s时,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9.56%,说明燃烧前装置内除了氧气还有其它气体,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根据图3,蜡烛熄灭时,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5.96%,说明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C、蜡烛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根据图3,蜡烛熄灭时,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5.96%,说明蜡烛熄灭后有氧气剩余,瓶内除了二氧化碳气体至少还会有氧气和水,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石蜡的软,熔点低,密度比水的密度小,不溶于水;石蜡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石蜡然然熄灭后的白烟是石蜡颗粒,子火焰是石蜡蒸汽燃烧的现象;物质燃烧的温度高于熔点和沸点会产生火焰,燃烧温度低于沸点不会产生火焰;氧气低于一定浓度时不会支持物质燃烧来解答。
18.【答案】(1)解:设该空气样本中甲醛(HCHO)的质量为x
(2)根据1.5mg>1.0mg,故室内空气不符合国家标准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先设未知数,正确写出给出的化学方程式;再找准有关物质,已知量是高锰酸钾的质量,未知量是甲醛的质量;列比例式计算。
(2)根据题意,室内空气中甲醛(HCHO)含量不得超过1.0 mg L﹣1。而该1L空气中甲醛为1.5mg则超标,不符合国家标准,分析判断。
(1)根据化学方程式带入高锰酸钾的质量求出甲醛的质量,解题过程见答案
(2)根据题意室内空气中甲醛(HCHO)含量不得超过1.0 mg L﹣1。而该1L空气中甲醛为1.5mg则超标,不符合国家标准
1 / 1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化学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20分)
1.(2024九上·泊头期中)我国生态环境部发布2024年六五环境日主题——“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下列做法与该主题相符的是(  )
A.露天焚烧垃圾 B.使用共享单车出行
C.废旧电池随意丢弃 D.提倡使用一次性餐具
【答案】B
【知识点】绿色化学
【解析】【解答】 A、露天焚烧处理垃圾会造成空气污染,做法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要求不相符,故A错;
B、尽量使用共享单车出行可以较少使用私家车对空气的污染,改善了空气质量,做法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要求相符,故B正确;
C、废旧电池随意丢弃会造成水体和土壤的污染,做法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要求不相符,故C错:
D、提倡使用一次性餐具,会浪费资源,造成环境污染,做法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要求不相符,故D错。
故选:B。
【分析】 根据从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等方面分析解答。
2.(2024九上·泊头期中)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完成实验的基本保障。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液体的倾倒
B.取用固体
C.加热液体
D.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答案】D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药品的取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解析】【解答】A、倾倒液体试剂时,细口瓶的瓶塞没有倒放,标签没有向手心,试管没有略微倾斜,该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B、直接用镊子将块状固体向竖直的试管中放入,容易将试管打破,该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C、加热试管内的液体,液体的量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没有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该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D、装置右侧导管口先插入烧杯中水面以下,用手紧握试管外壁,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该操作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液体倾倒时,瓶塞倒放桌面,细口瓶的瓶塞没有倒放,标签没有向手心来解答;
B、根据块状固体药品取用时,一横二送三直立来解答;
C、根据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口不能向有人的地方,且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来解答;
D、根据简易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是先插入烧杯中水面以下,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观看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来解答。
3.(2024九上·泊头期中)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古诗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B.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C.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答案】D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B.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C.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D. 蜡烛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变化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变化时都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4.(2024九上·泊头期中)我国科学家张青莲主持测定的铟、锑、锌等 9 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数据被国际原子量委员会采用,铟元素的部分信息如图,下列关于铟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铟元素符号是 In
B.铟原子的核电荷数是 49
C.铟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114.8g
D.铟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答案】C
【知识点】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
【解析】【解答】A. 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右上角的符号表示元素符号,铟元素符号是 In,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铟原子的核电荷数是 49,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为“1”,常省略不写,铟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114.8,故错误,符合题意;
D. 由“金”字旁可知,铟元素属于金属元素,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右上角的符号表示元素符号,分析。
B、根据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分析。
C、根据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为“1”,常省略不写,分析判断。
D、根据元素名称的字旁,确定元素的种类。
5.(2024九上·泊头期中)关于如图所示的电解水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实验过程中,氢原子和氧原子的数目不变
B.甲试管内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C.向水中加入少量硫酸钠、可增加氢气的质量
D.甲、乙试管内收集的气体质量比约为2:1
【答案】A
【知识点】电解水实验
【解析】【解答】A、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实验过程中,氢原子和氧原子的数目不变,该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B、水通电时,负极产生氢气,正极产生氧气,体积比为2:1,甲试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较大,是氢气,氢气具有可燃性,没有助燃性,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向水中加入少量硫酸钠可以增强水的导电性,但不能增加氢气的质量,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由图示可知,甲试管中的气体体积较大,是氢气,乙试管中的气体体积较小,是氧气,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而不是质量比,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电解水的实验中,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二者的体积比是1:2,质量比是8:1,氧气具有助燃性,氢气具有可燃性,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来解答。
6.(2024九上·泊头期中)云南沃柑色泽鲜艳、酸甜适口、汁水浓郁,富含维生素C(C6H8O6)、膳食纤维、矿物等多种营养素。下列关于 维生素C说法中正确的是
A.维生素C分子由20个原子构成
B.维生素C的相对分子质量176g
C.维生素C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1
D.维生素C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答案】D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式的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A.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1个维生素C分子由20个原子构成,故错误;
B. 维生素C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单位是“1”,省略不写,故错误;
C. 维生素C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故错误;
D. 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维生素C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故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析。
每个分子含有原子的个数等于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角码之和。
B、根据相对分子质量单位是“1”,省略不写,分析。
C、在化学式中,元素的质量比等于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个数的乘积之比。
D、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
化学式中有几种元素符号,物质就含有几种元素。
7.(2024九上·泊头期中)分类是认识和研究物质的重要方法。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
A.空气、氧气、海水属于混合物
B.熔点、密度、可燃性都是化学性质
C.水银、红磷、五氧化二磷都属于纯净物
D.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二氧化碳都是空气污染物
【答案】C
【知识点】空气的污染与防治;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纯净物和混合物
【解析】【解答】A、氧气属于纯净物,不符合题意;
B、 熔点、密度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C、 水银、红磷、五氧化二磷都属于纯净物 ,符合题意;
D、 二氧化碳是空气主要成分,不是空气污染物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由不同种物质组成的为混合物分析;
B、根据不需化学变化体现的性质为物理性质分析;
C、根据纯净物是由同种物质组成分析;
D、根据空气主要成分不是空气污染物分析。
8.(2024九上·泊头期中)下列各图中、分别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可能表示氧化物的是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解析】【解答】A. 图中只含有一种物质的分子,该图所表示的物质为纯净物,由于分子是由两种不同原子构成的化合物的分子,若其中一种原子为氧原子,则该分子为氧化物分子,图所示物质则为氧化物,故正确;
B. 图中含有三种构成不同的分子,即为三种物质的分子,所示的物质为混合物,不可能表示氧化物,故错误;
C. 图中只含有一种原子,所构成物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不可能表示氧化物,故错误;
D. 图中只含有一种物质的分子,该图所表示的物质为纯净物,但由于分子是由同种原子所构成的单质分子,因此不可能表示氧化物,故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分析判断。
9.(2024九上·泊头期中)载人航天器中利用如图所示的“氧再生系统”处理航天员排出的H2O和CO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排到舱外的物质是
B.反应器1中消耗和生成的分子个数比为2:1
C.反应器2中生成和的质量比为9:8
D.该系统的反应共涉及两种氧化物
【答案】C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解析】【解答】A. 由图示可知,排到舱外的物质是甲烷,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反应器1中是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为氢气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则反应消耗的水与生成氧气的分子个数比为2:1,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反应器2中发生的反应是氢气和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甲烷和水,化学方程式为,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器2中生成水与甲烷的质量比为(18×2):16=9:4,故错误,符合题意;
D. 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该反应中有二氧化碳和水两种氧化物,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首先要对模型图进行观察,分析物质的微观构成、物质的类别,再找出物质之间的微粒数目关系,写出反应的方程式,然后再对题中各问加以分析。
10.(2024九上·泊头期中)利用和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可得到合成气(CO和),是实现“双碳”经济的有效途径之一。催化剂表面同时发生积碳反应和消碳反应,原理如图1。当催化剂表面的积碳量变大,会影响催化剂与反应物接触而使反应减慢。其他条件相同时,积碳量与温度的关系如图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积碳反应的方程式为
B.消碳反应的产物是CO
C.500℃—600℃积碳量增加的原因是积碳反应产生的碳量高于消碳反应消耗的碳量
D.在催化剂作用下,和得到合成气的反应适宜在600℃时进行
【答案】D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在积碳反应中,甲烷分解为氢气和碳,则该反应的方程式为,故A不符合题意;
B、在消碳反应中,碳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则该反应的方程式为,因此,消碳反应的产物是,故B不符合题意;
C、由图2可知,由碳元素守恒可知,当积碳反应产生的碳量高于消碳反应消耗的碳量时,积碳量增加,故C不符合题意;
D、由图2可知,600℃时,积碳量最高,不利于合成气的反应,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微观示意图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碳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的反应原理进行分析解答;
C、根据碳元素守恒进行分析解答;
D、根据图2信息进行分析解答。
二、填空和简答(每空1分,共23分)
11.(2024九上·泊头期中)用化学用语填空。
7个氮原子   ;4个二氧化碳分子   ;2个硫酸根离子   ;硅元素   。
【答案】7N;4CO2;;Si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解答】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7个氮原子表示为7N;
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分子,就在该分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4个二氧化碳分子可表示为4CO2;
离子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省略不写,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该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2个硫酸根离子表示为;
硅元素化学符号为:Si。
【分析】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分子,就在该分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离子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省略不写,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该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12.(2024九上·泊头期中)空气不仅是生命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还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
(1)已知空气中主要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若用如图表示空气中气体的体积分数,则A是   (填化学式,下同),B是   。
(2)洁净的空气对于人类和其他动植物都非常重要。下列活动:①燃煤脱硫处理②植树造林③使用化石燃料④燃放烟花爆竹⑤汽车尾气排放⑥防沙治沙,其中能减轻空气污染的是   (填序号)。
(3)减少机动车尾气中CO、NOx及CxHy的排放对改善空气质量意义重大。利用氨(NH3)可将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NOx)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对空气无污染的物质,请将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补充完整:4xNH3+6NOx(2x+3)N2+   。
【答案】(1)N2;O2
(2)①②⑥
(3)6xH2O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与防治;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为: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它0.03%,故A为氮气,化学式为N2,B为氧气,化学式为O2。
(2)①燃煤脱硫处理后再燃烧,会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减轻空气污染,故①符合题意;
②植树造林,可以吸收有害物质,减轻空气污染,故②符合题意;
③使用化石燃料会产生有害物质,使空气污染增重,故③不符合题意;
④燃放鞭炮,会生成有害物质,使空气污染增重,故④不符合题意;
⑤汽车尾气中含有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使空气污染增重,故⑤不符合题意;
⑥防沙治沙,可以减少可吸入颗粒物,减轻空气污染,故⑥符合题意。
故填:①②⑥。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物中含有4x+6个N、12x个H、6x个O;生成物中含有4x+6个N、相差12x个H、6x个O,所以后面是6x个H2O分子,故填:6xH2O。
【分析】(1)根据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析判断。
(2)根据减轻空气污染的措施分析。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分析判断。
(1)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为: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它0.03%,故A为氮气,化学式为N2,B为氧气,化学式为O2,故填:N2;O2;
(2)①燃煤脱硫处理后再燃烧,会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减轻空气污染,故①符合题意;
②植树造林,可以吸收有害物质,减轻空气污染,故②符合题意;
③使用化石燃料会产生有害物质,使空气污染增重,故③不符合题意;
④燃放鞭炮,会生成有害物质,使空气污染增重,故④不符合题意;
⑤汽车尾气中含有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使空气污染增重,故⑤不符合题意;
⑥防沙治沙,可以减少可吸入颗粒物,减轻空气污染,故⑥符合题意。
故填:①②⑥;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物中含有4x+6个N、12x个H、6x个O;生成物中含有4x+6个N、相差12x个H、6x个O,所以后面是6x个H2O分子,故填:6xH2O。
13.(2024九上·泊头期中)从微观视角看物质及其变化是化学特有的思维方式。
(1)如图1所示,分别压缩注射器中空气和水,装有空气的注射器比装有水的注射器更易被压缩,这是因为   。
(2)图2分别是水蒸气液化、水通电分解、氢气燃烧的微观变化示意图。
①图2中分子本身没有发生改变的是   (填字母序号)。
②图B所示过程是化学变化,是因为其中的   (填“分子”或“原子”)种类   (填“有”或“无”)变化。
③从图2中C的微观图示中获得以下信息,其中正确的有   (填序号)。
A.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粒子是氢分子
B.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不变
C.该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发生改变,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D.该变化中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
【答案】(1)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分子间间隔大
(2)A;分子;有;ACD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解析】【解答】(1)如图1所示,分别压缩针筒中空气和水,装有空气的针筒容易被压缩,而装水的难被压缩,这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分子间间隔大。
(2)①图A中分子种类不变,图B、C中分子种类改变,则图2中分子本身没有改变的是A,故填:A;
②图2中的B,从微观角度判断该变化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故填:分子;有;
③A、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则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粒子是氢分子,故A正确;
B、从微观示意图可知,2个氢气分子和1个氧气分子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2个水分子,化学反应前后分子个数发生改变,故B错误;
C、该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发生改变,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故C正确;
D、从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变化中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故D正确。
故答案为:ACD。
【分析】(1)根据图1,分别压缩针筒中空气和水,装有空气的针筒容易被压缩,而装水的难被压缩,分析判断。
(2)①根据图A中分子种类不变,图B、C中分子种类改变,分析。
②根据图2中的B,从微观角度判断该变化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分析。
③A、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B、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分子个数发生改变,分析。
C、根据化学变化实质是分子发生改变,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分析。
D、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变化中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
(1)如图1所示,分别压缩针筒中空气和水,装有空气的针筒容易被压缩,而装水的难被压缩,这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分子间间隔大,故填: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分子间间隔大;
(2)①图A中分子种类不变,图B、C中分子种类改变,则图2中分子本身没有改变的是A,故填:A;
②图2中的B,从微观角度判断该变化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故填:分子;有;
③A、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则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粒子是氢分子,故A正确;
B、从微观示意图可知,2个氢气分子和1个氧气分子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2个水分子,化学反应前后分子个数发生改变,故B错误;
C、该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发生改变,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故C正确;
D、从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变化中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故D正确。
故选ACD。
14.(2024九上·泊头期中)饮用水安全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我国规定水质必须在感官性指标、化学指标、病理学指标等方面达标方可成为生活饮用水。
(1)感官性指标:生活饮用水应澄清透明、无色无味。可以加入明矾使杂质沉降,然后再通过   (填操作名称)而实现。
(2)化学指标:pH6.5~8.5;总硬度<250mg/L(以碳酸钙计);铜<1.0mg/L;铁<0.3mg/L等。这里的铜、铁指的是   (填“原子”或“元素”)。
(3)病理学指标:对细菌的含量有严格的限制。实验室可以通过   操作,既能杀菌,又能得到几乎纯净的水。
(4)某种便携式净水器,其内部结构如图所示,请回答问题。
①该净水器中颗粒活性炭的作用是   。
②此种“生命吸管”虽广泛使用,但海上应急却不能使用,原因是   。
【答案】(1)过滤
(2)元素
(3)蒸馏
(4)吸附色素和异味;不能除去海水中的盐类物质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蒸发与蒸馏操作;水的净化;元素的概念
【解析】【解答】(1)净化水时,可以通过加入絮凝剂明矾凝聚、沉降,然后通过过滤将不溶物除去,使水澄清透明。
(2)物质由元素组成,这里的铜、铁指的是元素。
(3)蒸馏既能杀菌,又能得到几乎纯净的水。
(4)①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有吸附性,可以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②这种“生命吸管”可以除去水中的部分杂质,不能除去海水中溶解的盐类物质,则这种这种“生命吸管”不能应用于海水急救。
【分析】(1)根据净化水时,可以通过加入絮凝剂明矾凝聚、沉降,然后通过过滤将不溶物除去分析。
(2)根据宏观上,物质由元素组成分析。
(3)根据蒸馏既能杀菌,又能得到几乎纯净的水,分析判断。
(4)①根据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有吸附性分析。
②根据这种“生命吸管”可以除去水中的部分杂质,不能除去海水中溶解的盐类物质分析。
(1)净化水时,可以通过加入絮凝剂明矾凝聚、沉降,然后通过过滤将不溶物除去,使水澄清透明;故填:过滤;
(2)物质由元素组成,这里的铜、铁指的是元素,故填:元素;
(3)蒸馏既能杀菌,又能得到几乎纯净的水,故填:蒸馏;
(4)①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有吸附性,可以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故填:吸附色素和异味;
②这种“生命吸管”可以除去水中的部分杂质,不能除去海水中溶解的盐类物质,则这种这种“生命吸管”不能应用于海水急救,故填:不能除去海水中的盐类物质。
15.(2024九上·泊头期中)A~H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几种物质,有如图所示关系:其中A是一种暗紫色固体,B、G都是黑色固体,D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E是一种无色液体,H是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1)写出下列物质:B   ;H   。(填化学式)
(2)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①   ,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
(3)物质B在反应中起   作用。
【答案】(1)MnO2;CO2
(2);分解反应
(3)催化
【知识点】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解答】(1)由分析可知,B为二氧化锰,化学式为MnO2,H为二氧化碳,化学式为CO2。
(2)反应①为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
(3)反应②为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二氧化锰作为该反应的催化剂,起催化作用。
【分析】根据D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所以推断D是氧气。
根据A是一种暗紫色固体,B是黑色粉末状固体,A加热生成B、C、D,所以推断A是高锰酸钾、B是二氧化锰、C是锰酸钾。
根据B和E反应生成氧气和F,E无色液体,所以推断E是过氧化氢、F是水。
根据D和G点燃生成H,H是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所以推断G可以是碳单质,H是二氧化碳,代入验证,推断合理。
(1)由分析可知,B为二氧化锰,化学式为MnO2,H为二氧化碳,化学式为CO2,故填:MnO2;CO2;
(2)反应①为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故填:;分解反应;
(3)反应②为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二氧化锰作为该反应的催化剂,起催化作用,故填:催化。
三、实验与探究(每空1分,共12分)
16.(2024九上·泊头期中)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再认识。
【实验回顾】
(1)实验室常用红磷燃烧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装置如图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如果红磷的量不足会导致测定的空气中氧气含量数值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原理应用】
(2)某兴趣小组的同学用家用制氧机(如图2)制取并收集了一袋气体,带到实验室对其进行研究。家用制氧机的工作原理是用分子筛分离空气获得氧气,分子筛是一种内部分布有均匀微小孔径的固体,通过特制的分子筛把空气中的氧分子吸入孔穴而与其它分子分离,该变化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该方法制得的氧气浓度如何?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3所示装置测定收集气体中氧气的含量。请将下列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①   。
②加入药品,将装置连接固定。
③打开止水夹a和b,向A中缓慢鼓入一定量所收集气体,露出白磷后,关闭止水夹a和b,此时,A中水进入到B中,测得B中水的体积为V1mL。
④用凸透镜聚光引燃白磷,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⑤待白磷熄灭并冷却到室温,进行打开弹簧夹b,B中水倒吸进入到A中,测得量筒中的体积变为V2mL。
⑥计算小组同学所带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3)经测定V1=210mL;V2=50mL,则小组同学所带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精确到0.1%)。
【答案】;偏小;物理;检查装置气密性;76.2%
【知识点】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
【解析】【解答】(1)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如果红磷的量不足,不能将瓶内的氧气完全消耗,会导致测定的空气中氧气含量结果偏小。
(2)通过特制的分子筛把空气中的氧分子吸入孔穴而与其它分子分离,该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①该反应涉及到气体,连接装置后,要检查装置气密性,防止装置漏气。
(3)测定V1=210mL:V2=50mL,则小组同学所带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分析】(1)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
根据实验中如果红磷的量不足,不能将瓶内的氧气完全消耗,分析判断。
(2)根据通过特制的分子筛把空气中的氧分子吸入孔穴而与其它分子分离,该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分析判断。
①根据反应涉及到气体,连接装置后,要检查装置气密性,分析。
(3)根据排出水的体积=氧气的体积,进行计算。
17.(2024九上·泊头期中)我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受《探究蜡烛及其燃烧的奥秘》的启发,对蜡烛的燃烧过程重新进行了一次探究。
【查阅资料】二氧化碳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
(1)小明同学用小刀切一小块蜡烛放入水中,观察到蜡烛浮于水面,说明石蜡具有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任写一条)。
任务二:探究蜡烛燃烧的产物
【查阅资料】硫酸铜是一种白色粉末,具有吸水性,吸水后变为蓝色。
【进行实验】
(2)如图表所示。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硫酸铜粉末变蓝色,澄清石灰水________。 蜡烛燃烧生成的产物中有水和二氧化碳。
任务三:探究“母子火焰”实验
(3)小路同学将短玻璃导管插入焰心,发现另一端也可以点燃(如图1所示),也称“母子火焰”。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__(填字母)。
A. 子火焰中被燃烧的物质是液态石蜡
B. 这一现象说明石蜡的熔点较低
C. 要使该实验成功,导管不宜过长,防止石蜡蒸气在末端点燃前就已凝结在导管内壁
D. 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该处氧气充足
任务四:探究物质燃烧产生火焰的原因
【查阅资料】
物质 熔点/℃ 沸点/℃ 燃烧时温度/℃ 是否产生火焰
石蜡 50~70 300~550 约600 是
铁 1535 2750 约1800 否
钠 97.8 883 约1400 ?
【小组交流】
(4)由上表可知,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________(填“熔点”或“沸点”)和燃烧时温度有关。由此推测:钠燃烧时,________(填“有”或“没有”)火焰产生。
任务五:测定蜡烛燃烧后氧气含量的数字化实验
(5)小路同学将一支蜡烛(足量)放在密闭装置内燃烧至熄灭,如图2所示,仪器测出这一过程中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3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_________(填字母)。
A. 蜡烛燃烧前装置内只有氧气
B. 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C. 蜡烛熄灭后瓶内只剩二氧化碳气体
【答案】(1) 硬度小
(2) 变浑浊
(3) C
(4) 沸点 有
(5) B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1)明同学用小刀切一小块蜡烛放入水中,能用小刀切下一小块,说明石蜡常温下为固态、硬度小。观察到蜡烛浮于水面,说明石蜡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
(2)实验结论是蜡烛燃烧生成的产物中有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A、短玻璃导管插入焰心,能导出白烟,白烟被点燃形成子火焰,白烟是固态石蜡,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这一现象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不能说明石蜡的熔点较低,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要使该实验成功,导管不宜过长,防止石蜡蒸气在末端点燃前就已凝结在导管内壁,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该处氧气不充足,部分石蜡蒸气未燃烧,可以被导管引出,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4)根据表格信息可知,石蜡燃烧时会产生火焰,而铁燃烧时不会产生火焰。石蜡的熔点是50℃~70℃、沸点是300℃~550℃、燃烧时的温度约600℃,高于熔点和沸点,产生了火焰;铁的熔点是1535℃、沸点是2750℃、燃烧时的温度约1800℃,高于熔点但低于沸点,没有产生火焰,对比说明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沸点和燃烧时温度有关,燃烧时温度高于沸点就会产生火焰。钠的沸点是883℃,燃烧时的温度约1400℃,高于沸点,因此钠燃烧时有火焰产生。
(5)A、根据图3,时间为0s时,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9.56%,说明燃烧前装置内除了氧气还有其它气体,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根据图3,蜡烛熄灭时,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5.96%,说明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C、蜡烛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根据图3,蜡烛熄灭时,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5.96%,说明蜡烛熄灭后有氧气剩余,瓶内除了二氧化碳气体至少还会有氧气和水,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石蜡的软,熔点低,密度比水的密度小,不溶于水;石蜡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石蜡然然熄灭后的白烟是石蜡颗粒,子火焰是石蜡蒸汽燃烧的现象;物质燃烧的温度高于熔点和沸点会产生火焰,燃烧温度低于沸点不会产生火焰;氧气低于一定浓度时不会支持物质燃烧来解答。
四、计算题(本小题5分)
18.(2024九上·泊头期中)我国《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规定室内空气中甲醛(HCHO)含量不得超过1.0 mg L﹣1。甲醛的含量可根据下列反应测定:4KMnO4+6H2SO4+5HCHO═2K2SO4+4MnSO4+5CO2+11H2O。现将1L某装修后居室内空气样本通入高锰酸钾和硫酸的混合溶液,测得样本中的甲醛完全反应消耗KMnO4的质量为6.32mg。计算并分析:
(1)该空气样本中甲醛(HCHO)的质量。
(2)该居室内空气中甲醛的含量是否符合国家标准。
【答案】(1)解:设该空气样本中甲醛(HCHO)的质量为x
(2)根据1.5mg>1.0mg,故室内空气不符合国家标准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先设未知数,正确写出给出的化学方程式;再找准有关物质,已知量是高锰酸钾的质量,未知量是甲醛的质量;列比例式计算。
(2)根据题意,室内空气中甲醛(HCHO)含量不得超过1.0 mg L﹣1。而该1L空气中甲醛为1.5mg则超标,不符合国家标准,分析判断。
(1)根据化学方程式带入高锰酸钾的质量求出甲醛的质量,解题过程见答案
(2)根据题意室内空气中甲醛(HCHO)含量不得超过1.0 mg L﹣1。而该1L空气中甲醛为1.5mg则超标,不符合国家标准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