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辽宁省抚顺市六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有学者指出,在距今7 000多年以来,占据“花心地位”的中原地区在绝大部分的时间中,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中心,是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最重要的熔炉。正是由于“花心与花瓣、花瓣与花瓣”之间的相互作用,最终培育出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该学者意在强调( )A.中原文明的核心地位 B.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C.文化交流的历史作用 D.民族文化的辉煌成就2.战国时期魏国、楚国、秦国变法的部分措施表国家 变法措施魏国 李悝变法:推行“尽地力之教”,鼓励精耕细作楚国 吴起变法:“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裁撤冗官秦国 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该表反映了战国时期这些国家变法( )A.以恢复周礼为核心目标 B.侧重削弱贵族经济特权 C.注重强化国家社会治理 D.旨在建立君主专制制度3.东汉时期,黄河流域流行“代田法”,通过垄沟互换、轮番耕作提高亩产;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使铁制农具得以普及;王景治理黄河后,兖、豫等州“田畴辟,仓廪实”。这些现象反映出东汉( )A.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发展 B.抑制土地兼并成效显著 C.农田水利系统较为发达 D.农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4.西晋末年,匈奴贵族刘渊以“兄亡弟绍”名义继承汉统,建国号为“汉”,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氐族苻坚以“庶政为务”推行儒学,曾亲祀孔子并兴办太学。这反映出这些政权( )A.继承了中原正统观念 B.推动了北方民族交融 C.促进了西域文化交流 D.稳定了南方社会秩序5.如图所示是敦煌莫高窟第220窟的《唐代药师七佛图》壁画。画面上方是七位表情不同,衣饰不同,姿势不同的药师佛,在药师佛的面前,中华灯楼与西域灯轮交相辉映,由二十八位不同肤色的民族乐工组成的乐队,正使用中原和西域的乐器进行演奏,同时,两对天人挥巾帕献胡舞。该图展现了唐代( )A.佛教艺术臻于成熟 B.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C.中医药学长足发展 D.民族文化交流融合6.南宋末年,文天祥在《文山集》中自述,“昔人云,将以有为也,至京口,得间奔真州,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借指妻室),约以连兵大举”,并在被俘后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言行反映了( )A.士大夫的家国情怀 B.科举制的社会影响 C.文人的浪漫主义风格 D.理学的消极局限性7.元朝建立40余年后,恢复了科举考试。在恢复后的科举考试中,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在会试均有25人的录取名额;考试场次上,蒙古人、色目人需考2场,汉人、南人则需考3场。据此可知,元朝恢复科举制( )A.实现了各民族间的平等参政 B.致力于缩小不同民族文化差距C.以平衡利益维护统治为目的 D.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公平化发展8.明朝建立初年,明太祖对皇子皇孙指出:大明的四周有十五个国家属于“不征之国”,如果他们进贡并接受中国的宗主国地位,当善待之。在此,明太祖意在( )A.强化“海禁”政策 B.彰显大明国威 C.应对北方游牧势力 D.维护宗藩关系9.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上海开埠通商。一些沿海商人在租界内学习西方商业经营模式,成立新式商行,创办中文报纸介绍西方商品和技术,设立学徒班传授外语和算术知识。这些商人还积极联络同行,组建商会以应对外商竞争。由此可见,鸦片战争后( )A.传统自然经济迅速解体 B.商业近代化因素已逐步萌发C.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 D.中外贸易格局发生根本改变10.京师同文馆创立于1862年,初以培养外交翻译人才为目标,仅设英文馆;后因洋务运动需求,陆续增设算学、天文、物理等课程,并引入国际法、经济学的内容。至19世纪80年代,其办学宗旨从单一语言教育转向“西文”“西艺”“西政”综合培养。这种变化反映了( )A.保守派的激烈反对 B.维新派的政治诉求 C.洋务派的实践深化 D.清末教育体制转型11.下表所示为近代著名杂志《东方杂志》民国初年的大事摘编(部分)。这反映了( )年份 大事1916 杜亚泉发表《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主张调和东西文化1917 恽代英发表文章《结婚问题之研究》,力主男女婚姻自主1921 潘公展发表文章《近代社会主义及其批评》:“社会主义在今日的中国,仿佛有‘雄鸡一鸣天下晓’的情景”A.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中国革命的道路日渐清晰C.社会思潮的演进 D.新文化运动阵营发生分裂12.1941年6月22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提出抗战建国是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各民族的神圣事业、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对少数民族实行最低限度的民主改革与民生改善等主张。这些主张( )A.说明中国共产党开始意识到民族问题的重要性B.为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供了政策和依据C.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政治改革的全面开展D.意在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13.自2018年起,国家医保局连续五年开展医保药品目录调整,通过价格谈判将部分新型抗癌药纳入医保,平均降价幅度超过50%。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药物为例,谈判后患者年自付费用由45万降至17.5万。这体现出我国( )A.公费医疗系统效率较高 B.医疗机构的服务职能扩大C.医保体系维护民生福祉 D.医疗服务的市场化程度高14.公元前626年左右,新巴比伦王国颁行了《新巴比伦法典》,内容涉及婚嫁过程中的财产赠予及其纠纷的处理,如该法典规定:自由民的妻子……死(或遗留)后,她应将她的嫁妆给她丈夫或她想给的任何人。这可用于说明新巴比伦王国( )A.王权支配遗产继承 B.女性政治地位较高 C.注重规范民事关系 D.法律体系较为完备15.启蒙运动时期,法语被欧洲人视为学习新知识必须掌握的语言。19世纪下半叶,德语成为所有想学习前沿科学的人必须懂的一门语言。在许多科学门类——尤其是化学上,德意志科学家取得了远超其邻居的成就。这一转变主要缘于德意志( )A.君主专制的加强 B.工业革命的推进 C.高等教育的发展 D.民族意识的高涨16.《世界遗产公约》将“文物”定义为“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分或结构、铭文、窟洞以及联合体”。下列各国申报的世界文化遗产中,符合这一“文物”定义的有( )①埃及金字塔(古埃及帝王陵墓建筑群)②巴西亚马逊雨林(生物多样性自然区域)③意大利庞贝古城(火山埋没的古罗马城市遗址)④日本能乐(传统戏剧表演艺术)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二、材料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秦汉时期,地方行政制度以郡县两级制为核心。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各设刺史一人,“以六条问事”,监察地方郡国。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行政制度,后为魏晋南北朝沿用。隋初废郡,确立州县二级制,精简了魏晋南北朝以来“州郡县三级制”的冗余体系。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依“山河形便”原则将全国划分为10道,初期置按察使等临时差遣,道仍为纯粹的监察区。至唐玄宗开元年间,道的数量增至15道,并逐渐由监察区向行政区转化:朝廷设采访使(后改称观察使)等常职,道级行政机构的职能日益明确。安史之乱后,道正式成为凌驾于州县之上的行政区划,形成道、州、县三级制,节度使往往兼任道的军政长官(如河东节度使兼河东道观察使),集军、政、 财权于一身,地方权力格局由此发生根本转变。——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1)根据材料,概括秦汉到隋唐地方行政层级的变化。(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道级行政机构形成的原因。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宋代推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允许土地自由交易。地主通过契约租佃方式将土地出租给佃农,佃农人身相对自由,可与地主协商确定租佃期限和租额。政府通过编纂《田亩帐籍》厘清土地权属,按田亩数量和质量征收两税,强化对土地私有权的保护。——摘编自赵冈等《中国土地制度史》材料二 明清时期,土地私有制进一步深化,永佃制逐渐普及。佃农在支付地租后,可永久占有并转租土地,形成“田底权”(地主土地所有权)与“田面权”(佃农使用权)的分离。政府为缓和土地兼并引发的社会矛盾,先后推行“一条鞭法”(明代张居正改革)“摊丁入亩”(清代雍正时期)等赋役改革,将丁税并入田赋,试图减轻无地农民负担。但官僚地主通过“投献”“隐田”等手段规避赋役,土地集中现象仍屡禁不止。——摘编自樊树志《晚明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土地制度的主要特征。(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明清土地制度相较宋代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变化的历史影响。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据统计,自1825年至1835年底,英国议会通过了54项各式各样的铁路条例。1836—183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39项新路线的铁路条例。截至1838年9月,英国共修筑了500英里公共机车铁路。当时,修筑铁路仅靠资本家单个资本是无能为力的,必须采用组建股份公司的办法。“报纸支持这种狂热;政府许可这种狂热;人民不惜为它而解囊。铁路一时蔚然成风,如火如荼”。——摘编自许毅《公有制·产权·现代企业制度》材料二 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国家在西北地区相继建成了天水至兰州的天兰铁路(1954年建成)、兰州至西宁的兰青铁路(1961年建成)等几条干线,结束了青海、新疆、宁夏没有铁路的历史。在西南的云、贵、川三省,陆续兴建了成都至重庆的成渝铁路(1953年建成)、宝鸡至成都的宝成铁路(1957年建成)等多条干线,初步形成了西南地区的路网骨架。这些铁路的建成,改变了西南、西北地区交通闭塞的状况,加强了内地与沿海的联系。——摘编自《预测》杂志资料室编《中国经济基本资料》(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1825—1838年英国铁路建设的因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铁路建设的历史背景及特点。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观念使人们在研究、探索自然时,顾及人的价值选择,故“人文性”非常突出。一方面,一些古人确有将科技成果视为“奇技淫巧”,对其科学原理及发明者未加以重视;另一方面,这反映出一些古人对科技误用的人文节制考量。“中国传统文化人文本位思想的确定和不断强化,对古代科技的一个显著影响就是定向作用,即引导、制约和促成了古代科技朝着以服务人生为主要内容的方向发展”。——摘编自朱康有《中华传统科技与创新思维》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参考答案1.B2.C3.A4.A5.D6.A7.C8.D9.B10.C11.C12.B13.C14.C15.C16.B17.(1)变化:秦汉主要为郡县两级制,东汉末至魏晋南北朝变为州郡县三级;隋至唐初为州县两级制,唐玄宗时道由监察区演变为正式行政区,形成道、州、县三级制。(2)原因:唐代国家疆域扩大,需要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中央集权强化的需求,监察职能向行政职能转化;安史之乱后地方权力格局变化,节度使势力扩张;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为道级机构形成提供了基础。18.(1)主要特征:土地政策宽松;租佃关系契约化;政府强化产权管理。(2)新变化:永佃制普及,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田底权与田面权)分离;赋役改革深化,推行“一条鞭法”“摊丁入亩”,丁税并入田赋。历史影响:积极影响: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人地矛盾;推动了农业生产商品化(答“促进了商品经济”可酌情给分);赋役简化减轻了农民的人身依附。消极影响:土地兼并仍严重;官僚地主逃税加剧了财政压力。19.(1)因素:工业革命的推动;蒸汽机车的发明和改进;股份制的发展;政府和民众的支持。(2)历史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铁路布局极不均衡;国民经济恢复后,亟须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工业化;世界上冷战局势凸显,中国先后面临美国、苏联的军事威胁。特点:主要布局在工业基地和战略后方;由国家力量主导实施;成效显著;集中力量修建干线,形成区域铁路路网骨架。20.示例一论题: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观念推动实用科技发展。阐释: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强调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生,促使科技发展始终以服务社会民生为根本导向。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活字印刷术,认为其发明初衷即针对雕版印刷“费工费时”的弊端,切实满足了文化传播的现实需求;明清之际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系统整理农业生产技术并收录番薯种植等实用方法,直接服务于农耕社会的粮食安全。从天文历法(精准服务农时)、医学巨著《本草纲目》(聚焦治病救人)到水利工程都江堰(兼具防洪灌溉功能),中国古代科技在诸多领域均呈现“经世致用”的鲜明特征——这正是人文价值对科技发展方向的深刻引导,使得实用主义成为中国古代科技的核心特质。总之,“天人合一”观念推动中国古代科技深度融入社会民生,铸就了其注重实用、服务现实的显著品格。示例二论题:人文本位思想制约科技理论深化。阐释:中国传统文化中“重人文、轻自然”的价值倾向,致使古代科技长期停留在经验总结层面而难以形成理论突破。东汉张衡发明的地动仪虽可监测地震方位,却未能构建地震成因的理论体系;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详尽记录农业生产流程,却缺乏对植物生理机制的科学解析。明清时期,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虽引入西方逻辑体系,但受科举制度等影响,数学理论始终局限于实用计算范畴。这种“重应用、轻原理”的发展路径,本质是人文本位思想对科技理性的深层制约——古人更侧重科技的社会功能(如历法服务于统治合法性建构),而忽视了对自然规律的系统性探索。总之,人文本位思想的长期主导,使中国古代科技难以突破经验主义局限,制约了对自然规律本质的理论化探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