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篮球》 第 3 课时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年级《篮球》 第 3 课时 教案

资源简介

七年级篮球教学单元设计(8课时)
课次 教学内容 学练目标 学练要点
1 1.球性:抛接(击掌、反弹)、绕环(腰膝、胯下) 2.基础移动:滑步、侧身跑 3.体能:敏捷梯步法+绳梯侧滑步+小栏架跳跃 学:感知球性,了解滑步/侧身跑作用。 练:掌握基本球性动作;初步完成滑步(左右)、侧身跑(直线)。 赛:球性小挑战;移动接力小游戏。 评:自评球感、互评移动姿态。 球不落地;重心降低;移动平稳;体验乐趣。
2 1.球性:行进间抛接、搓球、弹拨球 2.移动:变速跑、变向跑(基础) 3.球性+移动小游戏 4.体能:药球转体抛接+阻力带横向移动+短距离冲刺折返 学:理解变速变向在篮球中的作用。 练:行进间稳定控球;完成变速跑、基础变向跑(如绕锥桶)。 赛:运球追逐(变速)、变向跑接球游戏。 评:观察变向突然性、控球稳定性。 变速明显;变向降重心、蹬地有力;游戏中合理运用。
3 1.球性强化:胯下“∞”、行进间绕球 2.移动组合:滑步-侧身跑-变向跑 3.简单1v1摆脱 4.体能:核心力量(平板支撑及变式)+下肢力量(自重深蹲/弓步) 学:理解移动组合在攻防转换中的应用。 练:流畅衔接滑步-侧身跑-变向跑;初步尝试1v1无球摆脱(利用变向)。 赛:1v1摆脱接球挑战。 评:组合流畅度;摆脱有效性(空间、速度变化)。 移动衔接连贯;重心控制好;观察对手/空间;体验攻防乐趣。
4 1.双手胸前传接球(原地、移动) 2.移动+传接组合练习 3.2v2传接球跑位 4.体能:上肢力量(俯卧撑/弹力带推拉)+心肺耐力(折返跑/跳绳) 学:掌握传接球要领,理解配合重要性。 练:准确进行原地、短距离移动传接球;移动中接球传球。 赛:2v2传接球推进/跑位练习(简化规则)。 评:传球到位率;移动接应意识;沟通交流。 蹬地伸臂拨指;传球准平快;移动接应及时;简单配合。
5 1.投篮:原地双手胸前投篮(统一基础) 2.移动接球投篮(近距离) 3.投篮小比赛(命中数/小组赛) 4.体能:弹跳力(原地/助跑摸高)+核心稳定(俄罗斯转体) 学:掌握投篮基本动作结构。 练:规范完成原地投篮动作;尝试移动接球后投篮。 赛:定点投篮赛、移动接球投篮挑战赛。 评:动作协调性;出手弧度;参与积极性与抗挫能力。 “蹬、伸、屈、拨”协调发力;瞄准点;体验成功乐趣。
6 1.体前变向换手运球 2.运球+传球/投篮组合 3.3v3半场攻防(简化规则,侧重技术运用) 4.体能:综合循环:敏捷+力量+耐力(结合球或场地器材) 学:理解变向运球作用及与传投结合。 练:掌握体前变向运球动作;运球衔接传球或投篮。 赛:运球过障碍挑战;3v3半场攻防(强调运用所学技术)。 评:变向幅度与速度;组合运用合理性;比赛中沟通协作。 降重心、护球手、变向突然;观察防守与队友;比赛中敢于运用技术。
7 1.移动+运球+传接+投篮综合组合练习 2.半场攻防战术基础(掩护、传切概念) 3.3v3/4v4半场比赛 4.体能: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如短冲+休息循环 学:初步了解基础配合概念(掩护、传切)。 练:流畅进行综合技术组合;尝试简单基础配合。 赛:侧重运用基础配合的半场比赛。 评:技术运用效果;简单配合意识;比赛投入度与体育道德表现。 技术衔接流畅;空间位置感;初步的配合意识;遵守规则,尊重对手和裁判。
8 1.全场简化规则比赛(4v4或5v5) 2.比赛总结与单元评价反馈 3.体能:结合比赛进行(比赛本身是高强度体能) 学:理解篮球比赛基本规则与流程。 练:在比赛中综合运用所学技术战术。 赛:进行全场简化规则比赛。 评:综合技术运用能力;规则理解与遵守;团队合作精神;单元学习收获自评互评。 积极参与比赛;努力运用所学;理解基本规则(走步、犯规等);体验比赛乐趣,展现良好体育风尚。单元总结反思。
水平四七年级篮球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本单元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依据,坚持“健康第一”和“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理念。针对我校七年级学生篮球基础薄弱、兴趣易转移的特点,采用结构化教学策略,将知识、技能、技战术运用、体能、展示或比赛进行整合设计。通过创设游戏化、情境化的“学练赛”活动,融入“评”的环节,激发学生内在动机。充分利用篮球、气排球、软式排球等多种器材的趣味性,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掌握篮球运动技能,发展速度、灵敏、协调、力量等体能,培养规则意识、合作精神和体育品德,享受篮球运动的乐趣与成功体验,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二、教材分析:
篮球是人教版《体育与健康》七年级重要内容,其活动形式灵活,趣味性、竞技性强,易于普及。本单元聚焦篮球基础技能(球性、移动、传接球、投篮、运球)及其在简单比赛情境中的综合运用。移动技术是攻防的基础,直接影响队员的位置选择、速度变化和空间争夺。传球是团队配合的纽带,投篮是得分手段,运球是个人突破和控制节奏的关键。本单元强调各项技术的结构化学习,通过组合练习和简化规则的比赛(“赛”),让学生理解技术之间的关联及其在实战中的应用价值(“用”),促进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的协同发展。
三、学情分析:
我校地处乡镇区域,七年级学生普遍篮球基础薄弱,个体差异显著(技能、体能)。学生对篮球活动有天然兴趣,但多停留在自由投篮和简单对抗层面,对规范技术学习易感枯燥,注意力持续性有限。部分学生身体素质(如核心力量、下肢爆发力、协调性)有待加强。教学中需充分考虑学情:利用趣味性球性练习和游戏(“学练”结合)激发兴趣;设计难度递进、形式多样的组合练习和简化比赛(“赛”)提升参与度与成就感;采用分层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照顾差异;通过即时评价(“评”)和体能强化练习,促进技能掌握和体能发展;强调规则意识和团队协作,培养良好体育品德。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及其处理:
1.教学重点:
关键技术动作的规范性(如传球的蹬-伸-拨、投篮的协调发力、变向的降重心蹬地)。
在组合练习和简单对抗情境中运用技术的能力(如移动中接球、观察防守后判断决策)。
基础体能(敏捷、协调、核心、下肢力量)的针对性发展。
2.教学难点:
身体各部位在动态中的协调配合(如投篮的全身发力链、变向跑中的重心转换)。
空间感知、时机判断与决策能力(如传球时机、突破路线选择、防守选位)。
在对抗压力下稳定运用技术。
团队配合意识的初步形成。
3.重难点的处理:
结构化练习:设计大量将单一技术融入组合练习(如运球+传球、移动+接球+投篮)和简化攻防情境(1v1,2v2,3v3)的环节,在“用”中体会技术要领和关联。
游戏化与情境化:将技术学习融入趣味游戏和模拟比赛场景,提升练习兴趣和实战感。
即时评价反馈:运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利用简易评价量表或观察要点)、自我反思等多种方式,针对重难点及时反馈,调整练习。
针对性体能强化:每课设置10分钟与篮球专项技能和重难点密切相关的体能练习(如敏捷梯提升步频变向能力、核心力量提升投篮稳定性、下肢力量增强移动蹬地效果)。
分层教学与小组合作:设置不同难度挑战,鼓励小组互助学习,共同解决问题。
强调观察与沟通:在练习和比赛中要求学生抬头观察、积极沟通,培养空间感和决策意识。
五、安全及防范预设:
1.教师课前布置好场地,根据教学内容,仔细检查每一件器材,确保安全无隐患。
2.要求学生穿运动服、运动鞋上课,充分作好准备活动(特别关注关节活动和动态拉伸),尽可能防止受伤事故的发生。强调对抗练习时保持安全距离。
3.在进行游戏和比赛内容时,合理安排场地,明确规则(尤其强调安全规则,如不可推拉、不可用球故意砸人),避免混乱。教师有效控制学生兴奋度,及时制止危险动作。
4.体能练习强调动作规范,避免因错误动作导致损伤。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合理安排负荷。
七年级《篮球》课时教案
(第3课时)
学习内容 1.球性强化:胯下“∞”绕环、行进间绕球 2.移动组合:滑步-侧身跑-变向跑 3.简单1v1摆脱接球 4.篮球专项体能
重点 移动组合的流畅衔接;变向跑降重心、蹬地有力;初步摆脱意识。
难点 身体协调控制(重心转换);摆脱时的空间感知与时机判断。
教学目标 学练:90%学生能较流畅完成滑步-侧身跑-变向跑组合;80%学生能初步尝试运用变向进行1v1摆脱。体验组合移动在篮球中的意义。 赛:在1v1摆脱挑战中,70%学生能成功接球1-2次,体验攻防乐趣。 评:学生能观察同伴移动重心和变向效果,进行简单互评。 体能/品德:认真完成体能练习;活动中表现出尊重对手、遵守规则。
课序 教学内容 组织教法及要求 师生活动 时间
开始部分 课堂常规:集合整队,报告人数,师生问好。 宣布学习内容、目标,强调安全与合作。 安排见习生(参与观察、记录)。 组织:四列横队。 要求:快静齐,精神饱满,明确任务。 师:检查常规,宣布内容目标(强调“组合”与“摆脱”),激发兴趣。 生:认真听讲,明确学习要求。 2′
准备部分 动态热身&球性激活:慢跑+动态拉伸(高抬腿、后踢腿、侧弓步、开合跳等)。 球性练习: 原地胯下“∞”绕环(左右手)。 行进间(慢走/小跑)单手体侧前后绕球(左右手)。 行进间抛接球(低高度)。 组织:散点或绕场行进。 教法:教师领做、口令提示。 要求:动作到位,充分活动关节;控球专注,减少失误;保持间距。 师:带领热身,示范球性动作,巡回指导纠错 生:跟随练习,认真完成,体会球感。 7′
基 本 部 分 移动组合练习:滑步-侧身跑-变向跑 练习1(无球):听信号/看手势完成:滑步-变向跑-侧身跑。 练习2(结合球):A持球,B做移动组合(滑步防A-侧身跑接应-变向跑摆脱至接球点),A适时传球给B。角色互换。 组织1: 方法:分4组练习;从底角出发,滑步到1号点位,然后变向跑到2号和3号点位,滑步到边线后,侧身跑回起点。 组织2: 方法:二人一组,A点持球、护球、传球,B点滑步防守-侧身跑-变向跑、接球、回传球;然后二人角色互换。 教法:教师讲解示范组合流程及要点(低重心、蹬地、观察、衔接)。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强调重心与衔接。 师:清晰讲解示范组合路线及要求。组织分组练习,重点指导变向跑蹬地和重心转换。引导同伴观察评价。 生:理解要求,积极练习,体会动作衔接和重心控制。注意观察同伴,简单评价。 13′
简单1v1摆脱接球挑战 情境:C在固定区域(如罚球线附近)传球。进攻队员B利用变向跑尝试摆脱防守队员A,接C的传球。成功接球或防守成功一定次数后轮换角色。 组织: 讲解规则:进攻利用变向摆脱,防守积极滑步跟防,传球手判断时机。 强调安全(不可拉拽推人),鼓励积极尝试。 要求:进攻大胆变向;防守保持低重心滑步;传球手观察摆脱时机;体验攻防乐趣。 评:自评/互评:成功摆脱/防守几次?哪里做得好/需改进? 师:创设情境,明确规则和安全要求。鼓励学生运用所学变向动作,大胆尝试摆脱。巡回指导,及时反馈(表扬有效摆脱、积极防守)。组织简单交流评价。 生:明确角色和规则。进攻积极变向尝试摆脱;防守专注滑步移动;传球手准确判断。体验对抗乐趣。 8′
篮球专项体能循环练习(10分钟) 练习1(敏捷/协调): 绳梯快速小步跑+侧滑步(1组)。 练习2(下肢力量/稳定):靠墙静蹲(30-45秒)-原地深蹲跳(10次)(1组)。 练习3(核心力量):平板支撑(30秒)-仰卧举腿(15次)(1组)。 站点4(移动能力):低重心滑步折返(左右各2次为1组)(1组)。 组织: 方法:4个站点,分组轮换。每个站点完成规定内容,听到教师指令后轮换。 教法:教师讲解示范各站点动作要求。 小组长协助组织。 要求:动作规范,保证质量;积极投入,挑战自我;注意轮换秩序和安全。 组织:分4组,循环进行。 师:讲解示范各站点练习方法及要求。组织分组轮换,强调动作质量和安全。巡回指导鼓励。 生:认真听讲,按规范要求完成各站点练习,努力坚持。小组有序轮换。 10′
结束部分 放松整理:静态拉伸(重点下肢、肩部)结合深呼吸。 小结讲评: ①回顾本课移动组合要点和1v1体验。 ②表扬积极参与、进步明显、合作好的学生/小组。 结合“评”的观察,指出普遍需改进点(如重心保持)。 ③课后练习要求。 3.回收器材,师生再见。 组织:散点站立。 要求:拉伸到位,充分放松身心;认真听总结,反思学习。 师:带领放松,总结本课,积极评价,提出期望。 生:跟随放松,聆听总结,反思收获。 3′
负荷 预计 心率预计:125-140次/分 练习密度:60%-65% 场地器材 篮球场1块,篮球40个,标志桶/盘20个,绳梯2条,体能训练垫若干。
课后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