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科版(2024)科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级的科学启蒙,已对科学探究有了初步体验,观察与描述能力有所发展,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较弱。他们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对周围世界充满探索欲望,但在探究活动中,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持续引导和鼓励,注重培养其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造房子” 单元了解动物家的特点及功能,能描述常见动物家的建造材料和位置。认识我们居住的家的基本结构和组成部分,知道家里物品的用途及与生活的关系。能够根据需求设计简单小房子,说出设计的理由,并使用常见材料建造小房子。2.“地球家园” 单元描述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及利用太阳辨认方向的方法。说出一年中季节变化现象,举例说明季节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描述月相的变化现象,知道太阳发光发热及对地球生命的重要作用。识别阴、晴、雨、雪、风等天气现象,描述天气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观察并描述校园及周围土壤上生长的植物和生活的动物。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实验等方法,探究动物家与我们家的不同,以及材料在造房子中的应用。在观察地球家园的各种现象时,学会用简单的工具和方法进行记录和测量,如用方向板辨认方向,用温度计测量气温等。经历设计和建造小房子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活动中学会与同伴合作交流。在探究地球家园相关内容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并尝试通过观察、查阅资料等方式寻找答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保持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护动植物、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认识到人类与地球家园相互依存的关系。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感,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鼓励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勇于尝试、不怕失败,培养其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教学内容与安排第一单元 造房子(第 1 - 6 周)周次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第 1 周 1. 动物的家 观察法、讨论法。引导学生观察教材图片、视频中不同动物的家,组织学生讨论动物家的特点、作用及与环境的关系。第 2 周 2. 我们的家 实地观察法、对比分析法。带领学生观察自己的家,分析家的结构和功能,与动物的家进行对比。第 3 周 3. 家里的物品 分类法、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对家里的物品进行分类,通过角色扮演体验不同物品的用途。第 4 周 4. 设计小房子 头脑风暴法、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头脑风暴,讨论小房子的设计方案,小组合作绘制设计图。第 5 周 5. 建造小房子 实践操作法、教师指导法。学生根据设计图,使用材料建造小房子,教师巡回指导。第 6 周 6.“小房子” 展示会 展示评价法、总结归纳法。举办展示会,学生展示小房子并介绍设计思路,师生共同评价,总结本单元知识。第二单元 地球家园(第 7 - 17 周)周次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第 7 周 1. 地球家园有什么 观察法、资料查阅法。观察地球家园的图片、视频,查阅资料了解地球家园的组成。第 8 周 2. 我们的校园 实地考察法、记录法。实地考察校园,记录校园中的动植物和环境特点。第 9 周 3. 我们周围的空气 实验探究法、讨论法。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存在、性质,组织学生讨论空气与生命的关系。第 10 周 4. 不同的天气 观察记录法、小组讨论法。观察不同天气现象,记录天气变化,小组讨论天气对生活的影响。第 11 周 5. 不同的季节 对比分析法、资料收集法。对比不同季节的特点,收集资料了解季节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的影响。第 12 周 6. 太阳与白天 观察法、模拟实验法。观察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用模拟实验演示太阳与白天的关系。第 13 周 7. 夜晚的月亮 长期观察法、记录法。布置学生长期观察月亮,记录月相变化。第 14 - 15 周 本单元复习 复习总结法、知识梳理法。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知识,梳理知识框架。第 16 - 17 周 本单元测试及讲评 测试法、试卷分析讲评法。进行单元测试,分析试卷,针对问题进行讲解。第 18 周 期末复习与总结综合复习法、答疑解惑法。对全册知识进行综合复习,解答学生疑问,总结本学期科学学习的收获与不足,为下学期学习做好准备。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最后得出结论。如在探究 “不同材料的特性” 时,让学生自主选择材料进行实验,观察材料在不同条件下的表现,从而总结出材料的特性。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如播放视频、展示图片、讲述故事等,将抽象的科学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在讲解 “地球家园” 单元时,播放地球美丽风光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地球家园的魅力,从而引发对地球家园的关注和思考。小组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小组合作中,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如在 “建造小房子” 活动中,学生分组合作,共同设计、建造小房子,在合作过程中学会分工协作,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直观演示法:运用实物、模型、多媒体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在讲解 “月相变化” 时,使用月相变化模型进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月相在一个月内的变化过程。教学评价1.过程性评价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情况、小组合作表现等,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实验操作: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实验记录、实验态度等,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作业完成情况: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对作业的完成质量、书写规范、创新思维等方面进行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2.终结性评价单元测试:每单元结束后进行单元测试,考查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期末测试:期末进行综合测试,全面考查学生对本学期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全面评价,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意见。学生自评: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学会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促进自我发展。学生互评:组织学生进行互评,让学生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学习他人的优点,提高自己的评价能力和合作能力。教学资源准备1.教材与教具:充分利用教科版科学二年级上册教材,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具,如动物模型、建筑材料样本、地球仪、月相变化模型、温度计、风向仪等。2.多媒体资源:收集和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源,如动物生活的视频、地球家园的图片、月相变化的动画等,通过多媒体展示,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3.课外拓展资源:推荐与科学学习相关的科普书籍、科普网站、科普节目等,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阅读,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4.实践活动资源:联系学校周边的公园、科技馆、自然博物馆等场所,为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提供资源支持,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