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古诗二首课件+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8 古诗二首课件+素材

资源简介

(共34张PPT)
《江雪》《敕勒歌》都是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美诗篇。《江雪》的作者柳宗元用千山万径,人鸟绝迹来描绘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图景;《敕勒歌》赞美了我国北方草原的美丽风光。现在,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领略古诗词的魅力吧!
课文导入
18 古诗二首
统编版 二年级上
知识绿卡
阴 山
我国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山脉,阴山地区人类活动的历史非常悠久,是内地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交往的重要场所。古代有许多著名诗句描写此山。
生字认一认

jìng

zōng



lǒng

gài



diào
máng
cāng
路径
jìng
追踪
zōng
钓鱼
diào
“绝、灭、舟、似”见“生字写一写”
庐山

笼罩
lǒng
覆盖
gài
苍老
cāng
迷茫
máng
音序
部首
笔画
结构


9
左右
绝壁
jué
生字写一写
音序
部首
笔画
结构
M

5
上下
灭火
miè
音序
部首
笔画
结构


6
独体
龙舟
zhōu
音序
部首
笔画
结构
D

9
左右
独自

音序
部首
笔画
结构
Y

6
左右
阴天
yīn
音序
部首
笔画
结构
S

6
左右
相似

音序
部首
笔画
结构
Y

11
左右
田野

音序
部首
笔画
结构

低头
D

7
左右
造句:
小明似乎很不情愿,其实他心里跟吃了蜜似的。


shì
似乎
似的
【绝】无,没有。 【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踪】脚印。 【蓑笠】蓑衣和斗笠。
【独】独自。 【穹庐】游牧民族居住的圆顶帐篷。
【四野】四面辽阔的原野。 【茫茫】形容没有边际,看不清楚。
【见】同“现”,出现。
江 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读一读
译文:
连绵的群山白雪皑皑,看不见一只飞鸟。大地白茫茫一片,找不到一个人的脚印。唯有一只孤独的小船上,一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渔翁,独自一个人在大雪纷飞的江上钓鱼。
整体感知
读《江雪》,这首诗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天寒地冻,冰天雪地。大山一座连着一座,却不见一只鸟儿在飞。小路一条又一条,却不见一个人的踪迹。一只孤单的小船,在辽阔的江面上,静静地漂浮着。白茫茫的江面全都被冰封锁。一位老人,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独自在钓鱼。
诗句解读
“千”并不真的指一千座,这是古诗中常用的一种虚指手法,虚指数量多。“万”和上句中“千”一样,并非实指,也是虚指多。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1.“千山”真的是一千座山吗?“万径”真的是指一万条路吗?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翁”指老人,他戴着斗笠,披着蓑衣,划着小船。
2.这两句中的“翁”指的是谁?他是怎样的形象?
主题归纳
《江雪》通过描绘“千山鸟绝”“万径人灭”的极端空寂画面,与“孤舟独钓”的渔翁形象形成对比。前两句铺陈环境寒寂,暗喻政治困境;后两句以渔翁自喻,展现诗人被贬永州时虽处绝境却仍保持孤傲清高、不畏艰难的风骨。渔翁独钓“寒江雪”的意象浓缩了柳宗元不与世俗妥协、在精神层面坚守理想的姿态,主题既有对环境压迫的孤独感,亦含精神不屈的生命力表达。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读一读
译文:
敕勒人生活的原野在阴山脚下,
这里的天幕像毡布帐篷一样笼罩着辽阔的大地。
天空蔚蓝无边,草原茫茫无际,
每当大风吹来、草儿低伏的时候,放牧的牛羊就出现了。
整体感知
读《敕勒歌》并思考,这首诗描绘的是什么地方的风光?
这首诗描绘的是北国草原的壮丽风光。
诗句解读
1.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
开头两句交代了敕勒川的位置,即位于高耸入云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2.这两句诗写出了怎样的景象?
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3.“风吹草低见牛羊”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描绘出一幅殷实富足、其乐融融的画面。
主题归纳
《敕勒歌》这首民歌歌咏了大草原苍茫辽阔、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了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教材习题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 朗读指导:朗读时应注意把握好诗的节奏,朗读速度稍慢,要抑扬顿挫,读出诗的韵律。《江雪》一诗要适当降低语调,放慢语速;《敕勒歌》一诗要读出草原的辽阔美。
(2) 背诵指导: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读诗句,想画面,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说一说:众多山峦间不见飞鸟,所有小路上人的踪迹都已消失。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说一说:天空蓝蓝的,原野辽阔无边。风儿吹过,牧草低伏,显露出原来隐没于草丛中的众多牛羊。
课外积累
柳宗元年少有为
安史之乱后,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日薄西山。面对日益严重的藩镇割据、宦官弄权,怀抱经世之志的柳宗元等人看在眼里、忧在心头。为了改变政治颓局,韩愈首先举起了针对文风、文体和文学语言“复古”的大旗,并得到了柳宗元等人的热烈响应。韩愈和柳宗元提倡学古文、习古道,并以此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儒家思想,后来逐渐形成了群众性的学习浪潮和影响深远的“古文运动”,他们也因此被后世合称为“韩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