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忻州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西省忻州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忻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情“大调研”
八年级历史
注意事项:
1.满分75分,答题时间为7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0分)
本部分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请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1. 阿尔巴尼亚《人民之声报》曾发表社论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不仅对中国人民是最伟大的胜利,而且对全体爱好和平的人类来说也是最伟大的胜利。材料旨在说明新中国的成立( )
A. 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B. 使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C. 标志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D. 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的力量
2. 下表是新中国某一时期农村各阶级占有耕地情况。据表可知( )
农村各阶级户数的比重/% 农村各阶级占有耕地的比重/%
贫雇农 52.2 47.1
中农 39.9 443
富农 5.3 6.4
地主 2.6 2.2
合计 100.0 100.0
A. 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B. 土地革命初见成效
C. 农村贫富差距扩大 D. 各阶级占比较均衡
3. 下列图片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创造的历史上的“第一”(部分)。这些成就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意义是( )
A. 使我国迈入工业强国行列 B. 使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C. 使我国实现了国防现代化 D. 使我国实现了工业品的全部国产化
4. 下面的年代尺是某同学在进行历史探究学习时设计的,其中④对应的历史阶段的特征是( )
A. 改革开放,进入新时期 B. 探索建设,曲折中发展
C. 巩固政权,克难固根基 D. 十年浩劫,事业走弯路
5. 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指出,民营企业进出口额243329亿元,比上年增长8.8%,占进出口总额比重为55.5%;其中出口164717亿元,增长9.4%。这说明( )
A. 非公有制经济已取得社会主体地位 B. 新时期经济建设在全面探索中前进
C.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进入新时期 D. 经济体制改革激发了社会经济活力
6. 对外开放后,我国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对这个格局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内地——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
B. 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C. 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D.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7. 在革命战争年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两者的共同点是( )
A. 借鉴俄国革命的成功经验 B. 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C. 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D.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8. 2012年以来,我国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规模分别连续17年、12年、7年和4年稳居全球首位。2025年太阳能热利用、地热能供暖、生物质供热、生物质燃料等非电利用规模将达到6000万吨标准煤以上。这些成果( )
A. 推进了全方位外交布局 B. 巩固了国防建设
C. 体现了绿色发展的理念 D. 发展了文化事业
9. 内蒙古自治区生产总值由1947年成立时的5.3 亿元跃升至2008年的7761.8亿元;西藏自治区由1965年成立时的3.27 亿元增至2008年的395.91 亿元,连续8年保持12%以上的增长速度。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 维护了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 B. 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C. 保障民族地区人民当家作主 D. 加强民族之间平等团结
10. 澳门2018—2019学年出版初、高中《历史》教材将澳门地方史融入中国史和世界史,增加了中国近现代史的篇幅,将“正确认识内地和澳门的历史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为学生必须掌握的能力。这反映出澳门注重( )
A. 践行“九二共识” B. 加强国家认同教育
C. 民生改善工程 D. 社会制度的转变
11. 制作大事年表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形成系统、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下表2反映了我国( )
时间 事件
1979年 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1992年 海峡两岸达成“九二共识”
2008年 两岸达成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合作等协议
2024年 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
A. 科技文化事业不断发展 B.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C 各民族实现了共同繁荣 D. 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
12. 绘制知识结构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面的知识结构图体现的主题是( )
A. 劈波斩浪 捍卫海疆 B. 联合作战 体系完备
C. 战略裁军 科技强军 D. 鹰击长空 使命担当
13. “我们应该采取积极参加日内瓦会议的方针,并加强外交和国际活动”,“即使美国将用一切力量来破坏各种有利于和平事业的协议的达成,我们仍应尽一切努力务期达成某些协议,甚至是临时的或个别性的协议”。这说明中国 ( )
A. 放弃“一边倒”外交政策 B. 积极推动国际和平与稳定
C. 积极准备与美国全面对抗 D. 努力打破外交孤立的局面
14. 这一天,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在联合国会议大厅响起,足足持续了两分钟。坦桑尼亚代表萨利姆穿着事先换上的“毛制服”(中山装),与非洲兄弟们在过道里跳起了桑巴舞,阿尔巴尼亚代表则高喊:“美国人的巨大失败”。这一事件( )
A.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 标志着中国正式加入了联合国
C. 导致中美关系走向恶化 D. 粉碎了美国扼杀新中国的阴谋
15. 1965年5月《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刊载一篇文章认为美国的战略过时了,中国在尖端科学上取得的某种突破,势必迫使美国修改它的全球战略。这是因为中国当时( )
A. 成功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 B. 成功发射了“东方红一号”
C 成功培育了杂交水稻 D. 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45分)
本部分共4道大题,其中第16题8分,17题10分,18题12分,19题15分,共45分。
16. 政权巩固·经济腾飞。八年级(1)班同学开展项目化学习,请你参与完成。
【项目名称】制度确立·道路建设
【项目目标】通过举办策展活动,搜集历史材料,感受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权巩固和改革开放后的巨大成就。
【项目任务】
任务一一组同学以“开基立业·制度初创”为主题,整理了反映下列重大历史事件的图片信息,准备布展。
奠基立业 主题:开基立业·制度初创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会场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③人民代表步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会场 ④天津盛锡福帽厂挂上公私合营后的新厂牌
事件解读 解说: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会议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决定了国旗、代国歌等,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全面准备。 解说: 解说: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人民代表齐聚一堂,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奠定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 解说:
事件信息 协商建政 共启新程 变革土地 造福万民 代表聚首 典章初成 合营改制 工商新篇
任务二二组同学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主题,搜集了如下资料设计展览。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科学发展观③国有企业改革④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⑤邓小平理论⑥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深入实施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请你根据上表中的相关信息,分别为②、④事件撰写解说词。
(2)请将上面备选资料的序号填入下面对应的展板中,并据此为这一板面写出结语。
前言 为进一步了解改革开放的历程,举办本展览。展览共分三个板块。 展板一 经济改革·促腾飞 展板二 理论创新·引航程 展板三 开放合作·拓格局
结语:
17. 民族团结·国家统一、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就是能够有效保障各族群众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权利,这种有效的政治参与保障了各族群众可以将自己的所需、所急和所盼充分反映到政治民主参与的各个环节之中,进而提高自身政治参与的质量。比如,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人大代表中,不管是州(市)层面、县(市、区)层面、还是乡(镇)层面,少数民族代表都是占大多数的。
——摘编自康永成《新时代新疆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研究》
材料二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自诞生以来,始终像一座灯塔,指引祖国统一大业破浪前行,汇入民族复兴的筑梦伟业,照亮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前行的方向。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重新纳入国家治理体系,走上了同祖国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宽广道路,“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
——摘编自《新时代“一国两制”的伟大实践》
材料三 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第一,坚持党中央对台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第二,坚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推进祖国统一;第三,坚持在祖国大陆发展进步的基础上解决台湾问题;第四,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第七,坚持团结台湾同胞、争取台湾民心;第八,坚持粉碎“台独”分裂图谋;第九,坚持反对外部势力干涉;第十,坚持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摘编自刘结一《坚持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
(1)根据材料一,归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简述这一制度实施的现实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一国两制”实践可以取得成功的理由,并举出“一国两制”的伟大实践取得成功的事例。
(3)根据材料三,指出党“坚持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15年为海峡两岸关系树立和平发展标杆的历史性事件。
18. 独立自主·外交伟绩。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上的孤立、军事包围和经济禁运阻塞了中国向西方国家学习和开放的途径……为了突破封锁,争取国际支持以加快经济建设,新中国采取了务实的开放态度:只要承认新中国,就可以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进行通商贸易。当时通商贸易主要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开放。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从苏联引进建设了156个重大项目,同时聘请苏联、东欧专家来华,派出留学生学习。
——摘编自李岚清《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
材料二 从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中国外交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80年代末——“独立自主”“不结盟”……中国外交的主要目标……“为国内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推动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第二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第三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至党的十八大——“和平发展”“互利共赢”……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发展,以合作解争端。
——摘编自高飞《改革开放40年中国外交的历程与启示》
材料三 进入新时期以后,党中央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塑造了中国外交独特风范,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新的重大贡献。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面临的困境。简要说明新中国是如何“突破封锁”的。
(2)根据材料二,说明从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我国外交目标的发展历程。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时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布局特点,简述中国推进特色大国外交的现实意义。
(4)综上所述,请你为当前中国外交的发展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19. 奋斗追梦·家国焕新。“中国梦”是中国人追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之梦。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追求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逐梦·空天战机进阶】
图一 苏制米格-15战斗机 图二 歼-5型歼击机 图三 歼-20战机
【奉献·铸就时代丰碑】
图组一 图组二
【成就·见证生活变迁】
项目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衣 买衣服要凭布票,不仅数量有限,衣服的色彩与样式也很单调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观念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服饰已经不仅仅是满足御寒需要的工具,还是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食 粮食、蔬菜紧缺,人们需要凭借票证才能购买有限食物,且饮食结构单一,有些农村地区甚至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肉类、水产品与果蔬品种逐渐丰富,人们的饮食结构更加均衡,同时外来食品文化开始进入中国,饮食越来越多样化
住 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只有6.7平方米,农村人均住宅面积只有8.1平方米,室内设施十分简单 居住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城市里的许多人告别了拥挤的大杂院,搬进了规划整齐的居民小区,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单元房;农村地区砖瓦房代替了土坯房和茅草房,一些富裕农村还建起了漂亮的住宅小区
行 交通条件较为落后,公路等级低,通达里程短,各种交通工具在我国还没有大力发展起来 铁路、公路、民用航空、水运与地下轨道交通建设飞速发展,形成了综合性的交通运输网。随着交通设施改善,人们出行方式更加多样化,除了自行车、公交车、出租车,还有方便快捷的地铁,私家汽车也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
(1)根据下列三幅图片,归纳我国空军建设的历程,并简述我国国防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2)从下面两组图片中任选一组,简述杰出人物是如何推动社会进步并彰显民族精神的。
(3)请从上表中选择三个相互关联的社会生活方式,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024——2025学年忻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情“大调研”
八年级历史
注意事项:
1.满分75分,答题时间为7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0分)
本部分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请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1题答案】
【答案】D
【2题答案】
【答案】A
【3题答案】
【答案】B
【4题答案】
【答案】A
【5题答案】
【答案】D
【6题答案】
【答案】D
【7题答案】
【答案】C
【8题答案】
【答案】C
【9题答案】
【答案】B
【10题答案】
【答案】B
【11题答案】
【答案】D
【12题答案】
【答案】A
【13题答案】
【答案】B
【14题答案】
【答案】A
【15题答案】
【答案】A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45分)
本部分共4道大题,其中第16题8分,17题10分,18题12分,19题15分,共45分。
【16题答案】
【答案】(1)②: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废除了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农民分到了土地。这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巩固了新生政权。
④:1954—1956年三大改造期间,天津盛锡福帽厂实行公私合营。这是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重要实践,推动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
(2)展板一:①③⑦。展板二:②⑤。展板三:④⑥。
结语: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
【17题答案】
【答案】(1)优势:保障各族群众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权利;提高各族群众政治参与的质量。
现实意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保障了少数民族公民享有平等自由权利以及经济、社会、文化权利。这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
(2)理由:“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指引着祖国完成统一大业和实现民族复兴;“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推动香港、澳门重新纳入国家治理体系;香港、澳门回归后,中央政府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的方针,推动香港、澳门经济社会发展和繁荣稳定。
事例: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设立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澳门特别行政区。
(3)原因:外国反华势力的无理干涉;“台独”分子的顽固。
历史性事件: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晤,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晤。
【18题答案】
【答案】(1)困境: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上的孤立、军事包围和经济禁运阻塞了中国向西方国家学习和开放的途径。
做法:采取了务实的开放态度:只要承认新中国,就可以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进行通商贸易。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从苏联引进建设了156个重大项目,同时聘请苏联、东欧专家来华,派出留学生学习。(答出任意一点得1分,共2分)
(2)发展历程: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外交的主要目标是为国内建设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中国外交秉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宗旨,以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20世纪90年代末至党的十八大,中国外交坚持“和平发展”“互利共赢”,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发展,以合作解争端。
(3)
布局特点: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现实意义:使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塑造了中国外交独特风范,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新的重大贡献。
(4)建议: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推进大国间协调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9题答案】
【答案】(1)历程:国外购买—仿制—自行研制。
原因: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我国经济实力迅速提高;科技水平的提高;科技强军战略的实施等。
(2)图一:邱少云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为了保证战斗的胜利和潜伏部队的安全,在烈火烧身的情况下,以惊人的毅力忍受剧痛,直到壮烈牺牲。他的英勇事迹激励着无数人,彰显了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坚忍顽强的民族精神,推动着社会向崇尚英雄、勇于奉献的方向进步。
图二:王进喜带领钻井队工人克服重重困难,为大庆油田的开发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发出“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誓言,彰显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民族精神,推动了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图三:钱学森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毅然回国。他投身航天事业,带领团队攻克难关,让我国导弹、航天事业从无到有,彰显了爱国奉献、勇攀科技高峰的民族精神,推动了国家的科技进步。
图四: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几十年如一日,不畏艰难,勇攀科学高峰,成功提高了粮食产量,解决了无数人的温饱问题,彰显了创新、敬业、为民的民族精神,推动了社会发展进步。
(3)观点:改革开放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社会生活。
论述:衣着方面,改革开放前人们穿着单调朴素,“黑白灰”是主色调,衣物更多的是作为遮羞保暖的必需品。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市场供应逐渐丰富,人们的穿衣风格也开始多样化,讲究档次、款式、品牌和流行元素,甚至有人在新衣服上打补丁、牛仔裤上开破洞等,这都是追求时髦和个性的体现。饮食方面,改革开放前,由于物资匮乏和收入偏低,人们只图吃饱,不求吃好,更谈不上营养丰富。而现在,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市场供应丰富,各种食品应有尽有,任人挑选。人们也从单纯要求吃饱转变为追求吃好,吃得营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崇尚养生,追求健康科学的饮食。在居住和出行方面,改革开放带来的影响也很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居住条件不断改善,人均住房面积扩大,住宅舒适度不断提升,出行方式也更加多样化和便捷。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衣食住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