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景德镇市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卷八年级历史(开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1949年10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指出:“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中国人民开始自己当权管理国家,我们这个古老的东方民族揭开了历史的新的巨册。”该社论评述的是A.北平解放 B.开国大典 C.抗美援朝 D.土地改革2.广大农民获得渴盼已久的土地并解除高额地租及其他非经济剥夺之后,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发展经济的热情高涨,在政府的引导下兴修水利工程,增加对土地投入,争取增产增收。材料表明土地改革A.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彻底改变了农村贫穷局面C.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面貌 D.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3.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是中国的政体,是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制度是A.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社会主义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4.在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其中14%的人搞农业,24%的人搞纯科学;只有14%的人从事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翻译。出版的书籍中译自俄文的书籍占38%——45%,而其他语种的翻译只占3%——6%.这一状况应出现在A.五四运动时期 B.大革命时期 C.一五计划时期 D.“文革”时期5.20世纪六十年代,大量先进典型和英雄人物抒写了改天换地的壮丽诗篇,形成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时代精神,如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雷锋精神等。这一时期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A.应对严峻国际局势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C.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6.有文章说:“在世界经济蓬勃发展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却把大量的精力浪费在内乱上,搞自我封闭。”这里的“内乱”是指A.大跃进 B.总路线 C.文化大革命 D.人民公社化运动7.下图为我国《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该图A.体现了因地制宜进行开放的层次性 B.显示了从农村到城市的开放特点C.展示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全部历程 D.反映了由北向南逐步开放的渐进性8.1978年以来,我国在高温超导、生命科学等领域取得重要突破。近年来,又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性成果。2017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138.2万件,连续7年居世界首位;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7.5%。由此可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A.生态建设成效凸显 B.人才强国战略得到落实C.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D.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9.下图所示为1978—2006年商品零售环节三种价格形式的比重变化。据此可知,我国A.多种所有制经济开始共同发展 B.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C.实现了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 D.政府完全放弃了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10.英国《金融时报》:“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5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2001年创业高潮点的动因是A.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B.成立上海浦东新区C.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D.中共十四大的召开11.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列漫画反映的是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全面深化改革C.全面从严治党 D.全面依法治国12.历史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好助手。对下面年代尺解读最全面、最准确的是A.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逐步确立 B.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D.改革开放不断深化13.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的冲击以及外部环境的新变化,党和政府审时度势,在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战略,为我国当前及长远发展指明了道路。该战略A.是对改革开放战略的延续和发展 B.是中国首次融入经济全球化举措C.侧重于利用外部资源来发展经济 D.合理安排了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14.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年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者的共同点是A.以武装斗争为主线 B.实事求是,依据国情来选择道路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百废待兴,建设社会主义共和国15.阅读下表信息,我们能够得到的信息是 1959年西藏地区开始进行民主改革; 1992年底,入藏工作的孔繁森被任命为阿里地委书记; 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江格尔》《玛纳斯》出版; 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A.各民族人民结成团结平等关系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过程C.中央推动民族地区的共同繁荣 D.国家注重南北地区的平衡发展16.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告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材料反映出党和政府在对台问题上A.通过“一国两制”政策解决台湾问题 B.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两岸关系C.通过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推进祖国统一 D.顺应时代变化不断调整统一台湾政策17.20世纪80年代中期,针对香港问题,英国撒切尔夫人抛出了“三脚凳理论”,即要求香港作为单独一方参加中英谈判。为此邓小平公开表示:“香港问题我们会和英国解决,这里只有‘两脚凳’,没有什么‘三脚凳’”,下列说法与材料相符的是A.英国企图占据香港主权 B.邓小平坚决维护中国主权C.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 D.一国两制能推动香港繁荣18.小秦同学在学习过程中收集到以下历史图片。据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A.逐梦九天,纵横苍穹 B.社会生活,便捷文明C.科技强军,钢铁长城 D.导弹部队,战略威慑19.从“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从“绿蓝灰到五彩缤纷”,从“破烂平房到漂亮楼房”,从“自行车到私家车进平常百姓家”,这反映的是A.艰苦奋斗传统已经过时 B.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C.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D.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20.“一位药物化学家,她的研究帮助挽回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受古籍启发,她发现一种全新的抗疟药,为拯救全世界人的生命做出了贡献。如果用拯救了多少人来衡量一个人有多伟大,那么毫无疑问,她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这位科学家是A.屠呦呦 B.邓稼先 C.黄继光 D.王进喜二、材料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第21题13分,第22题6分,第23题9分,第24题12分,共40分。)21.推进民主建设,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54年3月23日,宪法起草委员会全体委员对宪法草案初稿进行认真讨论后,交由全国政协,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以及中央和地方领导机关、社会各方面代表8000多人进行讨论,广泛征求意见,先后收到了5900多条修改意见和建议……宪法起草委员会先后7次召开会议,对上述意见进行了认真研究和讨论,共采纳了其中的100多条。——摘编自《毛泽东与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制定过程的特点,并指出其性质。(3分)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对发挥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都起了巨大的作用。——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了什么样的管理制度以及分析这种制度的意义。(6分)材料三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以来,在中央政府和祖国内地的大力支持下,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的带领下,香港、澳门各界人士充分发挥“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攻坚克难,砥砺奋进,保持了社会经济政治大局的繁荣和稳定,推动各项事业向前发展。求稳定、求和谐、求发展也日益成为社会的心声和主流民意。——摘编自《重温“一国两制”》(3)据材料三,指出港澳回归后经济持续发展的原因。(4分)22.请依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0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性)(6分)23.学校开展“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项目式学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下面是第六个五年计划时期(1981——1985年)部分经济数据对比表:国内生产总值 全国居民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1980年 1985年 年均增长率 1953——1980年 1981——1985年4588亿元 9099亿元 10.6% 2.6% 8.75%——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材料二——摘编自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等材料三1995年,我国开始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后来,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来保护和支持社会体育的发展。——摘编自高等教育出版社《体育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第六个五年计划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后我国民众着装的新趋势。(2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1988——2008年我国在夏季奥运会上所获金牌数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5分)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美国不仅在国际舞台上对中国施加政治压力,而且施加经济压力。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中国实施贸易管制……由于美国严格管制对华贸易,中国从美国的进口额大幅度下降。1948年为2.73亿美元,1949年为0.826亿美元,1950年1至8月为0.33亿美元。——熊志勇《中美关系60年》材料二 当电子计票牌上出现表决结果,表明美国的建议被击败时,大厅里立刻沸腾起……对中国友好的各国代表高声欢笑,歌唱,欢呼,还有一些人跳起舞来。第二天,外交部代理部长姬鹏飞收到联合国秘书长吴丹发来的电文,告知二十五日联大通过的决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材料三 《人民日报》对美国的报道语态变化对比统计报道语态 1960年1月至3月 1975年1月至3月 1985年1月至3月积极报道 0(0%) 2(2%) 51(14%)消极报道 323(95%) 81(87%) 88(24%)中性报道 16(5%) 10(11%) 224(62%)材料四 一段时间以来,美国不仅挑起中美经贸摩擦,而且在外交、科技、军事、涉台等诸多领域小动作不断。一些身居要职的美国政客,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将中国视为“最危险的敌人”,扬言美中之间是“文明之间的冲突”,甚至叫嚣要把中国“打回到第三世界”……这些敌意浓浓的言行,为中美经贸谈判及两国关系蒙上阴影。——《人民日报》(2019年05月21日03版)(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对待新中国的态度。为了打开外交局面,新中国做出了哪些努力?(3分)(2)材料二中描述的事件,发生于哪一年?“通过的决议”指的是什么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该事件之后,为改善对华关系,美国采取了什么重大行动?(3分)(3)根据材料三分析,1960年至1985年间,《人民日报》对美国的报道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4)材料四表明,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是如何看待中美关系变化的?(4分)景德镇市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卷八年级历史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A D C B C A D B C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C C A B C D B C D A21.(1)特点:广泛征求意见,体现人民民主;反映人民利益。(1分,一点即可)性质: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2分)(2)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分)意义:调动了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进一步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4分)(3)原因:中央政府和祖国内地的大力支持;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的正确领导;香港、澳门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一国两制”的优势。(4分,每点2分)22.评分标准(6分)一等 ①题目观点明确,短文紧扣图片相关史实;②史实运用正确;③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二等 ①题目观点较为明确,短文紧扣图片相关史实;②史实运用基本正确;③条理较为清晰,语句较为通顺,表述较为完整。三等 ①题目观点不明确,短文脱离图片相关史实;②史实运用不正确;③条理不清晰,语句不通顺,表述不完整。关键词:中国外交【详解】材料反映的是近代以来我国的外交,从屈辱的外交到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以及取得的外交成就。因此可围绕中国外交这一关键词展开。文章的内容可结合鸦片战争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外交成就,即图二中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影响,以及新时期的外交成就展开说明。23.(1)成就: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增长;居民消费水平迅速提高。(2分)(任意一点,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2)新趋势:款式由单一到多元;色彩由单调到丰富;衣着需求从“穿暖”到“穿美”着装理念从大众化到个性化。(任意一点2分,言之有理即可)(3)变化:所获金牌数稳步上升。(1分)原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综合国力持续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和初步建立,进一步提升了我国的经济实力;国家政策、法规对社会体育的保护和支持;全民体育参与意识的增强;国际体育交流的推动;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奥运健儿的拼搏精神;北京申奥成功的推动;等等。(4分)(任答两点,言之有理即可)24.(1)敌视新中国。(1分)(答“扶蒋反共”政策破产、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对立也可得分)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发展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等。(2分,答出两点即可)(2)1971年。(1分)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1分)尼克松访华,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1分)(3)中美关系日渐缓和。(2分)(4)从合作竞争变为敌视打压。(2分)中美关系始终受双方国家利益影响,不可能一帆风顺;中美关系合则两利,斗则两伤,应加强沟通协作;要捍卫国家利益,必须增强自身综合国力;为了维护霸权,美国不会自动放弃对中国的防范打压;中美关系的变化,实质上反映了两国国力对比的变化等(2分,答一点即可,言之成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