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永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南省永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永州市2024年下期高一期末质量监测试卷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量75分钟。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时,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 (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良渚文化是距今5300-4000年前后环钱塘江分布的以黑陶和磨光玉器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其中挖掘出的玉器有玉璧、玉钺、玉琮、玉冠等。据此可知( )
A. 该文化处于母系氏族社会 B. 王权已经实现高度集中
C. 该时期阶级分化已经显现 D. 早期奴隶制国家已形成
2.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田里不鬻”。下列关于该土地制度说法正确的是( )
A. 其土地可自由买卖转让 B. 其生产工具为铁犁牛耕
C. 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 D. 属于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3. 《论语·八佾篇》中孔子谓季氏“八佾(yì)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佾为一种舞蹈,一佾是八人,八佾是六十四人,这是天子的礼制,而季氏为卿大夫。这反映出( )
A. 周王丧失了共主之名 B. 传统政治秩序被打破
C. 儒学已成为主流思想 D. 宗法制已经遭到破坏
4. 中国古代权力斗争中,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是君主常用的手段。对此,汉朝统治者采取的措施是( )
A. 建立内外服制度 B. 建立中外朝制度
C. 颁布“推恩令” D. 实行三省六部制
5. 东晋建立之初,高门氏族琅琊王氏当权,时称“王与马,共天下”,而至唐,却出现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
A. 九品中正制盛行 B. 经济重心南移
C. 选官制度的变化 D. 门阀特权的加强
6. 2024年12月,永州市第三届文旅大会在祁阳召开,雕刻于祁阳浯溪碑林临江岩壁上的《大唐中兴颂》以其“文绝、字绝、石绝”,被誉为“摩崖三绝”。其字体刚正雄浑,筋肉丰满,展示了格法严谨的唐楷风格,其书写者应为( )
A. 苏轼 B. 王羲之 C. 怀素 D. 颜真卿
7. 如图为古代某一时期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据图推断,该时期为( )
A. 汉朝 B. 唐朝 C. 元朝 D. 宋朝
8. 边疆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属于清朝时期设置管辖新疆的机构是( )
A. 伊犁将军 B. 奴儿干都司 C. 宣政院 D. 安西都护府
9. 下表对咸丰至同治年间督抚中旗人与汉人比例进行了统计,据表可知( )
咸丰朝 同治朝
总督 巡抚 总督 巡抚
人数 占比% 人数 占比% 人数 占比% 人数 占比%
旗人 13 43.3 20 28.6 9 281 6 9
汉人 17 56.7 50 71.4 23 71.9 61 91
合计 30 100 70 100 32 100 67 100
A. 晚清地方督抚职能发生了异变
B. 内忧外患助推了汉族官僚地位上升
C. 戊戌变法冲击了旧式官僚机构
D. 清末新政促使人才结构进行了调整
10. 光绪二十六年七月初六日(1901年),内阁奉上谕:本日奕劻、李鸿章具奏,各国议定,山西省之太原府等;河南省之南阳府等;直隶省之北京、顺天府等;湖南省之衡州府等,……,均应停止文武考试五年。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 《辛丑条约》签订 B. 政府财政困难
C. 百日维新的开展 D. 广设新式学堂
11. 它是中华民国初期一个怪胎,是近代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它既兴起于封建专制之中,又卵翼于帝国主义之下,却以共和国的形式掌权。这一时期为( )
A.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B. 洋务运动时期
C.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D. 戊戌变法时期
12.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这首歌在大革命时期被广泛传唱。与该歌词创作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护国运动 B. 武昌起义 C. 北伐战争 D. 秋收起义
13. 以下为某位学者编写的《中国抗日战争史》章节目录,其中第二编可能涉及的史实有( )
目录 第一编日本侵华与中国的局部抗战(1931.9—1937.6) 第二编全民族奋勇抗战——从卢沟桥事变到武汉沦陷(1937.7—1938.10) 第三编抗日持久战局面的形成(1938.10—1943.12) 第四编……
A. 八一宣言 B. 徐州会战 C. 华北事变 D. 百团大战
14. 1947年12月,毛泽东曾说“这是一个历史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由此可推断( )
A. 渡江战役已取得了成功 B. 三大战役完全取得胜利
C. 战略反攻的序幕已揭开 D. 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
15. 如图为1956年1月工商界代表向毛泽东呈送喜报时的照片。该照片可用于研究( )
A. “银元之战” B. 三大改造 C. 三线建设 D. 八字方针
16.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环球网曾发文称,改革开放40年就业观念之变:“铁饭碗”不再“铁”。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有( )
A. 计划管理调控作用增强 B. 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动摇
C. 城乡一体化的完全实现 D. 经济体制改革持续推进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其中17题20分,18题16分,19题16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女性服饰雍容华贵,装饰物也繁杂富丽。唐朝时期经济发达,“丝绸之路”的兴起也使得唐朝与西北少数民族之间有着许多的商旅往来,因此唐朝服饰也深受西北少数民族服饰的影响。唐朝女性衣装,从画作到实物,绝不保守。唐朝社会文化环境开放,服装设计思路中充满着外来文化,也使得唐朝服饰内容丰富多彩,形成了不断自我创新的文化基础。
——摘编自唐凯旋《唐朝服饰的探究》
材料二 宋朝建立初期,战乱频繁,百废待兴,自上而下都提倡节俭。再加上宋朝推行重文抑武的政策,文人士大夫走向政治权力中心,形成以知识分子为中心的审美视角,表现出与唐朝不同的审美观——质朴、淡雅的审美,这种美学观念奠定了宋朝美学的基调。随着宋朝女子“三寸金莲,杨柳细腰”审美之风的流行,出现了与之体型审美相适的窄长造型服装,如宋朝褙子窄身窄袖的造型。宋朝中后期,由于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女子服饰在继承前期服饰风格的基础上出现了很多新款式,打破了宋朝服饰初期简朴的风格,呈现出奢华、新奇之风。
——摘编自陈长美《宋朝女子服饰流行变迁的社会影响因素》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服饰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服饰出现的不同风格,并分析其原因。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2年,清政府尝试引进西方的先进器械,尤其是军事器械。该年奕 与舰队司令阿思本(原英国海军将领)签署了合同,合同规定:“凡中国所有外国样式船只,或内地船雇外国人管理者,或中国调用官民所置各轮船,议定嗣后均归阿思本一律管辖调度”。1863年9月,阿思本率舰队抵达天津并威胁清廷:要么接受既成事实,要么承受全部投入血本无归的代价,听任舰队解散。事件最终以军舰送回英国由英方变价出售、清廷白白亏损了白银69.9万余两。“阿思本舰队事件”这个沉痛的教训,让洋务派感受到清帝国有必要建设自己的军工企业。
——摘编自谌旭彬《大变革:晚清改革五十年》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提出,要“有计划地逐步地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这支海军能“保卫沿海沿江”。1979年,邓小平提出要建立“顶用”“精”“真正现代化”的海军。21世纪以来,我国已先后派出多批海军舰艇编队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一批新型驱逐舰、护卫舰、登陆舰等陆续入列,2019年,我国自主设计、自主配套、自主建造的第一艘航母山东舰入列。中国海军已经建成海陆空潜、岸基海基相结合、多兵种合成的海上综合作战体系。
——摘编自彭克慧《新中国海洋战略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廷与阿思本合作的背景和“阿思本舰队事件”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中国海军实力的因素。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清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秩序稳定的一个伟大时期。……不幸的是,在此期间欧洲却经历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现代化发展……不过这并不表明明清两代便是历史的倒退,此间取得的成就亦不容否认。如果能更好地了解这几百年来的中国历史,我们应能发现不少的革新和发展。中国社会远非停滞不前,不过与西方相比其步伐较慢,程度较浅罢了。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永州市2024年下期高一期末质量监测试卷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量75分钟。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时,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 (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题答案】
【答案】C
【2题答案】
【答案】D
【3题答案】
【答案】B
【4题答案】
【答案】B
【5题答案】
【答案】C
【6题答案】
【答案】D
【7题答案】
【答案】D
【8题答案】
【答案】A
【9题答案】
【答案】B
【10题答案】
【答案】A
【11题答案】
【答案】A
【12题答案】
【答案】C
【13题答案】
【答案】B
【14题答案】
【答案】C
【15题答案】
【答案】B
【16题答案】
【答案】D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其中17题20分,18题16分,19题16分,共52分)
【17题答案】
【答案】(1)特点:受少数民族影响;具有开放性;丰富华丽,不断创新等。(任答2点,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皆可赋分)
原因: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化上兼容并蓄;中外交流频繁;民族交融;社会环境宽松开放等。(任答3点,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皆可赋分)
(2)风格:宋前期质朴、淡雅和窄长;宋中后期奢华、新奇。(任答2点,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皆可赋分)
原因:宋初战乱频繁;社会提倡节俭;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受程朱理学的影响;文人士大夫群体壮大;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兴起;社会价值观念变化。(任答3点,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皆可赋分)
【18题答案】
【答案】(1)背景:两次鸦片战争(民族危机加深);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洋务运动的开展(清政府为自救向西方学习);西学东渐。(任答2点,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皆可赋分)
影响:该事件有助于清政府认清西方列强侵略本质;增强清政府国家主权意识;推动了新式海军的建立;增强了国防力量;推动中国军事近代化。(任答3点,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皆可赋分)
(2)主要因素:国家主权独立;国际环境;政策支持;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等综合国力。(任答3点,其他言之成理答案皆可赋分)
【19题答案】
【答案】〖示例一〗论题:明清社会蕴含近代曙光
论述:明清时期蕴含近代曙光。经济上,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新航路的开辟后,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货币白银化与赋役货币化,地域性商帮出现,全国性市场的形成。政治上,国力强盛,基本奠定现代中国版图,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思想文化上,出现了带有早期民主启蒙色彩的思想,如黄宗羲等人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提出了“工商皆本”,西方科学知识传入,西学东渐。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中国存在转型的契机,蕴含中国走向近代社会曙光。
〖示例二〗论题:明清社会潜伏着危机
论述:明清在封建盛世中潜伏着危机。经济上,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人口迅速膨胀,资源危机显露。政治上,废丞相,设特务机构,设军机处,实行密折制,君主专制强化,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屡屡爆发。外交上,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倭寇和西方殖民者活动频繁。思想上,程朱理学仍占统治地位,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思想禁锢,文化专制;
综上所述,明清进入封建社会晚期,危机四伏。
〖示例三〗论题:明清社会“危”中有“机”
论述:(综合示例一和示例二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