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锦州市2024~2025学年度七年级(下)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卷(本试卷共19道题满分70分历史和道德与法治考试时间共150分钟)考生注意: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作答,在本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选择题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题2分,共30分)1.辨析史料是研究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下面几位同学对这一研究方法认识正确的是( )甲同学: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 乙同学:历史文献记载的信息没有任何错误 丙同学:神话传说中蕴含的历史信息绝对真实 丁同学:考古学家得出的考古结论全部正确A.甲同学 B.乙同学 C.丙同学 D.丁同学2.周王朝对青铜礼器的使用规格制定了制度,鼎和簋(guǐ)配合使用,鼎配奇数,簋配偶数,如天子为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等。这反映出当时( )A.分封制下等级森严 B.铜器的逐步推广 C.分封制在逐步瓦解 D.皇帝的绝对权威3.《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讲到:“中国汉代,一支从长安出发的和平使团,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完成了‘凿空之旅’。”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张骞通西域 B.班超经营西域 C.甘英出使大秦 D.班勇出使西域4.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的态度和方法。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B.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名存实亡C.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D.383年,前秦君主苻坚发动了旨在统一全国的战争5.“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隋朝开创的科举取士制度( )A.使儒家思想被确立为正统思想 B.对社会阶层流动起到积极作用C.考试形式一直以“八股文”为主 D.直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6.某同学在复习中国历史时,制作了下面的知识卡片。该同学复习的主题是( )★742年,北方与南方人口比例为3:2;1080年比例为2:5 ★谚语:“苏湖熟,天下足” ★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范祖禹传》A.海外贸易繁盛 B.水稻产量增加 C.都市经济繁荣 D.经济重心南移7.某班同学对历史教材《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一课展开探究学习。下列能够列入探究范围的一组人物是( )①张骞 鉴真 ②玄奘 郑和 ③鉴真 崔致远 ④崔致远 马可·波罗A.① B.② C.③ D.④8.绘制时间轴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有关下图中三条时间轴说法正确的是( )A.时间轴1代表的历史阶段多有政权并立的情况出现B.时间轴2代表的历史阶段特征是繁荣与开放C.时间轴3代表的历史阶段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时期D.图中3条时间轴包含了中国古代所有的封建王朝9.李老师是一位对古诗词极为热爱的历史教师。他在对某课进行备课时,列举了辛弃疾的诗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陆游的诗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由此可见他所准备的课程是( )A.《北宋的政治》 B.《辽、西夏与北宋并立》C.《金与南宋的对峙》 D.《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10.《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认为:“元代以前各朝代的地方行政体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当过大的缺陷”,元代利于解决这一“缺陷”的制度是( )A.推恩令 B.行省制 C.三省六部制 D.金瓶掣签制度11.从秦朝的“半两钱”到汉朝的“五铢钱”,再到宋朝的“交子”,货币发生了笨重到轻便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都市生活的繁荣 B.商品贸易的发展 C.造纸技术的成熟 D.冶铁技术的进步12.戚继光大力整顿军队,并招募农民和矿工,进行严格训练,操练新阵法。他统领的军队,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被誉为“戚家军”。上述材料所反映的是戚继光抗倭( )A.发生的背景 B.作战的过程 C.胜利的原因 D.最终的结果13.在起义的过程中,起义军领袖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当时还流行“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的民谣。其部队逐渐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农民战争中的主力军。材料中的“起义”( )A.保障了东南沿海人民安全 B.沉重打击荷兰殖民者C.给唐朝统治者以致命打击 D.使明朝灭亡14.经济发展是循序渐进的传承,更是在不断突破中前行。下列四幅画作中,展现清朝前期城市商业发展繁荣景象的是( )A.敦煌莫高窟中的《耕作图》 B.《清明上河图》 C.《清人平定准噶尔图卷》 D.《姑苏繁华图》(局部)15.下图为某同学制作的“朝代更替表(部分)”,其中空框处分别是( )隋朝→□→五代十国→辽宋夏金→□→明朝A.秦朝;元朝 B.秦朝;清朝 C.唐朝;元朝 D.唐朝;清朝第二部分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共4道小题,共40分)16.某班同学开展了主题为“治国方略”的中国古代史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完成。(9分)板块一: 治国 理念 儒家学派创始人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情;战国时期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孟子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唐太宗也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改编自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板块二:治国 措施 A________采取杯酒释兵权的方法,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在中央,B________废除丞相,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职权,使其直接向皇帝负责。 C________年间,朝廷临时设立军机房,处理西北军务,不久改名军机处,成为常设机构,由皇帝选派亲信大臣组成。板块三 朝代 兴衰 据《后汉书》记载,东汉初期,人口和垦田的数目有所恢复,出现了“天下安平,人无徭役,岁比登稔(rěn),百姓殷富,粟斛(hú)三十,牛羊被野”的情景。 ——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隋朝末年,许多老百姓为逃避徭役和兵役,被迫采用断手断足的方式,时称“福手福足”。因严重饥荒又得不到赈济,有的地区百姓连草根树皮也找不到,只好“煮土而食”。起义军在发布的檄(xí)文中,痛斥隋炀帝:“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1)板块一中的人物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谁?(1分)唐太宗对大臣所言彰显了他怎样的治国思想?(2分)(2)请结合板块二的具体内容,写出A、B、C三处君主的名字。(3分)并回答这些措施起到的共同作用是什么?(1分)(3)阅读板块三中两段文字,结合所学谈一谈朝代的兴衰给你哪些启示?(要求:从兴衰两个方面来回答,答出两点即可)(2分)17.在中国古代,农业是“民之本业”,农业的发展极大反映了社会经济的情况。请你参与某班同学针对中国古代农业问题开展的任务性学习活动。(10分)【任务一:农业的起源】材料一: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在长期的食物采集活动中,我国先民对各类可食用植物的认识逐渐加深。距今约2万年,他们开始对一些野生的植物进行管理。距今约1万年,我国南北方都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均发现于我国。水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原始农业的成就。(2分)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我国远古时期栽培水稻的代表性原始居民。(1分)【任务二:生产工具和农业生产技术的变革】(2)请写出A、B两处相应的内容。(3分)【任务三:统治政策】材料二:中国古代封建政府确实减轻农民纳税应役负担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是西汉初年的“文景之治”时期……第二个黄金时期是唐太宗统治的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摘编自陈明光《中国古代的纳税与应役》(3)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能印证材料二说法的相关史实。(2分)(4)通过以上的探究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写出两点即可)(2分)18.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鲜卑姓 改为汉姓 鲜卑姓 改为汉姓拓跋 元 步六孤 陆拔拔 长孙 贺兰 贺达奚 奚 独孤 刘乙旃 叔孙 勿忸于 于丘穆陵 穆 尉迟 尉鲜卑族改用汉姓的情况(1)材料一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哪次改革?(1分)这次改革有何历史意义?(2分)材料二: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王建《凉州行》(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2分)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1分)材料三:顺治 正式赐予五世达赖金策、金印和“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 赐予格鲁派另一位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平定准噶尔叛乱雍正 在西藏设置①________,监督西藏政务乾隆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②________,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3)请完善材料三的表格,写出①②处的内容。(2分)表格反映出清朝统治者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有何特点?(2分)19.中华文明成果举世瞩目,源远流长。请参与“中华古代文明展”活动,回答问题。(11分)【展示文明】“中华古代文明展”展品(部分)①司母戊鼎 ②天水放马滩汉墓出土的西汉纸地图 ③甲骨文 ④泥活字版 ⑤火器示意图“中华古代文明展”展品(部分)⑥颜真卿《颜勤礼碑》拓片(局部) ⑦八达岭长城 ⑧《史记·夏本纪》书影 ⑨持罗盘的立人陶俑 ⑩《本草纲目》书影展区名称 夏商周文明 秦汉时期 …… 隋唐文明 …… 宋元文明 明清文明展品 ③ ②⑧ …… ⑥ …… ④⑤⑨ ⑦(1)请分别写出展品①⑩所属的展区名称。(2分)【解说文明】展品③:甲骨文是我国商周时期一种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2)请仿照上边的解说词,为展品⑧写一段解说词。(3分)【感悟文明】(3)请你从展品中任选两个,论证“我国古代科技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这一观点。要求论证逻辑清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6分)锦州市2024—2025学年度七年级(下)期末质量检测历史学科评分参考一、选择题(本题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下列每题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符合题意的选项)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答案 A A A B B D C C C B B C D D C二、非选择题(本题4小题,16题9分,17题10分,18题10分,19题11分,共40分)16.(9分)(1)孔子(1分);以民为本(民本思想)(意思相近即可)(2分)(2)A宋太祖(或赵匡胤) B明太祖(或朱元璋) C雍正(各1分,共3分);加强了君主的权利(强化皇权、加强中央集权)(意思相近即可)(1分)(3)得民心者得天下,不爱惜民力会使王朝衰败;(意思相近,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也可,2分)17.(10分)(1)成就:世界上最早栽培稻、粟和黍(三种作物写全得2分,写出一种作物得1分);居民:河姆渡居民。(1分)(2)A:牛耕和铁制农具的出现和推广(或牛耕和铁制农具)(各1分,共2分);B:唐朝(1分)(3)文帝和景帝进一步把田租降到三十税一,有的年份朝廷还下令免去田租(或答休养生息政策也可)(1分);唐太宗关注民间疾苦,减轻百姓的田租和负担。(1分)(4)①生产工具的革新、生产技术的起步;②统治者(政府)政策的支持;③劳动力的补充;④自然条件优越;⑤劳动人民的辛勤付出;⑥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⑦社会比较安定等。(任意两点,一点1分,共2分。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也可)18.(10分)(1)北魏孝文帝改革(1分);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2分)(2)现象:反映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相互学习、相互交往,民族交融的现象。(意思相近即可)(2分)史实:①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或文成公主人藏);②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③立“唐蕃会盟碑”(答出任意一点即可)(1分)(3)①驻藏办事大臣②伊犁将军(各1分,共2分);方式多种多样或恩威并施、刚柔并济(2分)(意思相近即可)。19.(11分)(1)①夏商周文明(1分);⑩明清文明(1分)(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史学家司马迁。(1分)《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1分)《史记》文笔优美,所记人物形象生动,在文学史上也有重要地位。(1分)(3)示例:观点:我国古代科技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论述:我选择展品5代表的火药和展品9代表的指南针。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后来,指南针经过阿拉伯地区传到了欧洲。指南针的发明和使用,对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同时它也为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我国的火药在13世纪传入阿拉伯地区,14世纪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我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影响。结论:综上所述,我国古代科技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其它:展品2代表的造纸术:中国的造纸术辗转流传到世界各地,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展品4代表的印刷术:宋代,活字印刷术问世。13世纪时,活字印刷术传入朝鲜半岛,后来传到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又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经过蒙古西征等途径传人欧洲。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