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渝北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重庆市渝北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 年春季学期学业质量监测
七年级历史试题
(闭卷,全卷共两个大题,满分50分,和道德与法治学科共用90分钟)
注意事项:
1.试题的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不得在试卷上直接作答。
2.作答前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
3.考试结束,由监考人员将试题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
1. 有学者认为,隋朝有四大成就,第一是完成统一,第二是创新制度,第三是重大工程,第四是选人制度。对此,理解不准确的是( )
A. 统一——隋文帝 B. 制度——行省制
C. 工程——大运河 D. 选人——科举制
2. 唐太宗说:“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材料反映了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是( )
A. 吸取隋朝灭亡教训 B. 以农为本,爱惜民力
C. 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D. 虚心纳谏,知人善任
3. 饮茶本是南方风俗。北魏时,北方人以浑名“漏扈”“水厄”等称呼嗜茶者;然而,唐中期前后,“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南北地区交流加强 B. 农业生产发展迅速
C. 江南地区的进一步开发 D. 南北饮食差异消失
下面是唐朝诗人杜甫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两首诗歌。请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忆昔》(节选)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无家别》(节选)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4. 诗史互证,这两首诗反映出唐朝( )
A. 由集权到分权 B. 由开放到闭关
C. 由繁荣转衰落 D. 由开明到专制
5. 出现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 安史之乱的爆发 B. 北方人口的南迁
C. 民族矛盾的激化 D. 内轻外重的局势
6. 《文献通考》记载:“王安石变法后,熙宁(宋神宗)十年,国家财政收入与治平(宋英宗)时相比增长了4倍……中央积蓄的钱粟,数十百巨万,作为户部的经费,可以支二十年之用。”这反映了王安石变法( )
A. 加剧了土地兼并 B. 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C. 增强了军事力量 D. 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7. 下表所示为对澶渊之盟的评价,由此可见( )
观点 观点来源
锐旅怀忠节,群胡窜北荒。坚冰消巨浪,轻吹集嘉祥。继好安边境,和同乐小康 北宋皇帝宋真宗《北征回銮诗》
不为长久之计,而用最下之策 《苏轼集·卷四十六》
以屈辱换取苟安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1941年在延安出版)
对宋辽关系的影响并非全部是积极的,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赵永春《试论“澶渊之盟”对宋辽关系的影响》(发表于2008年)
A. 历史认识并没有确切定论 B. 时代背景决定了历史评价
C. 时代和立场影响历史认识 D. 观点越新,评价就越客观
8. 当代学术界认为宋朝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有信息革命、金融革命、商业革命等。以下图片所示内容能为“信息革命”提供依据的是( )
A. B.
C. D.
9. 下列不同时期的形势图体现出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 藩镇割据的局面在不断重现 B. 各民族间交融趋势受到阻碍
C. 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时断时续 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不断发展
10. 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下列史料能够为此提供佐证的是( )
A. B.
C. D.
11.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这样评价郑和下西洋:“东方的航海家……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李约瑟意在说明( )
A. 当时中国的富强 B. 郑和船队的实力
C. 郑和人品高尚 D. 中国的和平外交
12. 戚继光《止止堂集·凯歌》如下:“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号令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这首军歌表现了( )
A. 为民请命,不畏权贵的凛然正气 B. 勇于钻研,顽强进取的担当精神
C. 廉洁自律,厚以待人的宽仁品质 D. 同仇敌忾,誓死卫国的坚强意志
13. 中国古代行政改革通过内部体制的调整进行权力的重新配置。下图内容反映出的主要趋势是( )
A. 君主专制强化 B. 监察制度完善
C. 实行分权制衡 D. 加强对官民监视
14. 山西人擅长经商。有人说,凡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的足迹。晋商的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远到俄国和日本。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 晋商形成于明清时,并逐渐发达
B. 晋商资本雄厚,经营的物品十分齐全
C. 晋商经商的范围广泛,远至海外
D. “晋商精神”是开拓创业、讲究诚信
15. 书籍整理的方法和归类是保持阅读环境整洁、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步骤。下面横线处最恰当的是( )
科技名著类:《本草纲目》 《农政全书》 文学作品类:《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A. 《金刚经》 B. 《天工开物》
C. 《千金方》 D. 《资治通鉴》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4分,第18题7分,共计35分。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的泉州,随着来华使节和商人的增多,已呈现“船到城添外国人”“市井十州人”的繁荣景象,成为海内外商人汇集的一个都会。为此,唐朝政府在泉州设置参军事,专门管理外国使节和外商事宜。
——摘编自夏秀瑞、孙玉琴《中国对外贸易史》
材料二 宋元时期,随着政治、经济重心的南移,位于东南沿海的福建造船业与航海技术发达,开辟了多条远洋航线,海外贸易达到空前繁荣。泉州港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大港之一、南宋政府曾采取奖官的办法鼓励发展海外贸易,如在泉州设置市舶司。泉州设置市舶司以前,福建商船须到广州领取往海外的贸易公凭,而设市舶司以前泉州已是“舶商岁再至,一舶连二十艘,异货禁物如山”……两广到福建间繁荣的航路运输是海盗生存的基础,因此海盗尤其猖獗。
——摘编自黄纯艳《宋代近海航路考述》
材料三 元朝,与泉州贸易的国家与地区由南宋的50几个增加到100多个,福建海商遍及南洋各地、印度洋各国,并越过波斯湾,到达非洲东海岸。大量的外国商人从南宋末年开始,也纷纷来到泉州,有的候风驶帆,做完生意即行离去,有的就在泉州长期住下来。
——摘编自林仁川《福建对外贸易与海关史》
材料四 清朝初年,清政府强迫沿海居民一律内迁,称为“迁界”。泉州是迁界的重点地区,受祸更惨,使泉州港的海外交通出现了时断时续的状态。1757年,清廷下令关闭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摘编自《泉州港与古代海外交通》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泉州地区对外贸易繁荣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归纳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空前繁荣”和宋朝在泉州设立市舶司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与南宋相比,元朝泉州对外贸易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元朝时期泉州海外贸易发展的历史意义。
(4)根据材料四,概括清朝时期泉州港面临的状况。
(5)综上,谈谈你从泉州对外贸易发展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
17. 中华传统文化深入到中国人的骨髓里,也一直是世界关注的焦点。某校七年级历史社团的同学以“中华传统文化”开展主题探究活动,现邀你一起完成探究任务。
任务一 【文物见证】
图一含嘉仓粮食遗址 含嘉仓是隋唐时期国家最大的粮仓,被誉为“天下第一粮仓”。经考古发掘,含嘉仓遗址面积达40多万平方米,其中160号仓,保存有50万斤炭化谷粒。 图二 唐朝三彩釉陶胡人俑
胡人尖鼻深目,双睛圆睁,唇施朱,留上翘八字胡。双手握拳,腰系带,足穿靴,直立在方板上。此俑以施黄釉为主,仅在翻领处略见绿色。
任务二 【文明延续】
图三 唐朝长安城平面图 图四明朝北京城平面图 图五 天坛祈年殿 图六 清紫禁城畅音阁大戏台
任务三【___________】
第一节 中国数学在日本 一、日本人眼中的中国数学 二、日本与隋唐数学中的“九九乘法表” 第二节 指南针之西传 一、阿拉伯人关于指南针技术的运用 二、指南针与阿拉伯航海技术 第三节 冶金、纺织和染色技术传入欧洲 一、18、19世纪欧洲人对镍白铜的研制 二、纺织和染色技术传入法国
(1)图一、图二所示文物从类型上都属于___________(A.口述材料;B.实物史料。在答题卡上只填字母番号),图一能够证实隋唐经济发展具体表现有___________。从图二中我们还能获得唐朝哪些相关历史信息?
(2)请结合所学,指出图三长安城在当时历史地位。从以上建筑(群)中归纳我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3)上图是某学者的专著目录节选,请依照前两个任务的主题,在任务三的横线处概括一个恰当的主题。结合所学回答指南针技术对世界文明的重要影响。
(4)综上,谈谈你的认识。
18. 阅读材料,完成任务。
时期 概述
隋唐时期 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交往中留下许多历史佳话
出现了三百多年的统一
元明清时期 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阅读上表,围绕“国家统一”“民族交融”主题,任选一个方面,自拟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并以两个及以上的史实,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2025 年春季学期学业质量监测
七年级历史试题
(闭卷,全卷共两个大题,满分50分,和道德与法治学科共用90分钟)
注意事项:
1.试题的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不得在试卷上直接作答。
2.作答前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
3.考试结束,由监考人员将试题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
【1题答案】
【答案】B
【2题答案】
【答案】B
【3题答案】
【答案】A
【4~5题答案】
【答案】4. C 5. A
【6题答案】
【答案】B
【7题答案】
【答案】C
【8题答案】
【答案】C
【9题答案】
【答案】D
【10题答案】
【答案】D
【11题答案】
【答案】D
【12题答案】
【答案】D
【13题答案】
【答案】A
【14题答案】
【答案】C
【15题答案】
【答案】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4分,第18题7分,共计35分。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
【16题答案】
【答案】(1)表现:来华使节和商人多,呈现“船到城添外国人”“市井十州人”景象,成为海内外商人汇集都会,政府设参军事管理外国使节和外商事宜。
(2)海外贸易繁荣原因:政治、经济重心南移;福建造船业与航海技术发达,开辟多条远洋航线。设立市舶司原因:泉州海外贸易繁荣(设市舶司前已“舶商岁再至,一舶连二十艘,异货禁物如山”);政府采取奖官办法鼓励海外贸易。
(3)变化:贸易国家与地区数量增加(由50几个到100多个);福建海商活动范围扩大;外国商人在泉州长期居住的增多。意义: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泉州城市发展;提升中国在海外的影响力。
(4)状况:受“迁界”影响,海外交通时断时续;清政府闭关锁国,仅开放广州通商,泉州港贸易受限制。
(5)启示:开放促进发展,闭关导致落后;要重视海外贸易,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政策支持对海外贸易发展至关重要。
【17题答案】
【答案】(1)B.农业生产发达,经济繁荣,粮食储备充足。唐朝陶瓷业发达;民族交融等。
(2)长安城既是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也是闻名中外的国际大都市。
特点:木制结构为主;建有装饰与减少剪力的斗拱;组成庭院建筑组群。
(3)文明传播。指南针的发明和使用,对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同时它也为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4)我国古代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文明传播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等
【18题答案】
【答案】论点: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交融。
论述:隋朝统一南北:589年,隋文帝杨坚派军南下灭陈,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中国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实现统一、之后,隋朝推行一系列措施,如创立三省六部制、推行科举制等,加强中央集权,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国家统一;元朝的大一统:元朝疆域空前辽阔,统治者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元朝还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此外,元朝打通了欧亚大陆的交通,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综上所述,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交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