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山东省菏泽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龙山时代,对天极之神的崇拜和沟通为核心的宗教思想发生变化,如山东日照出土的玉圭、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的皇城台石刻,都出现了天极神兽的拟人化和与神鸟互通的神巫退居次要位置的新现象。对该现象的推测和解释最合理的是( )A.中华文明由部落向国家演变 B.宗教权力与世俗权力相结合C.中国已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D.血缘政治与神权政治的交织2.“六经”不仅是儒家经典,也是战国“诸子百家”的思想资源,士子们从古代经典理论中各取所需,加以发挥,各论短长。说明战国时期A.百家争鸣既根植传统又融合创新 B.诸子百家都是由儒家衍生而来C.传统典籍数量有限制约思想发展 D.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3.秦代民田占有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对有爵者实行赐田制,二是对无爵者实行授田制。无论是赐田制还是授田制,皆为土地私有制。该政策的推行( )A.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 B.推动国家统一的实现C.打击了地方贵族势力 D.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4.据《史记·吴王刘濞列传》载:“吴有豫章郡铜山,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富饶。”这一现象A.增加了中央政府的收入 B.加剧了地方割据的隐患C.反映了江南经济的发达 D.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5.《历史的终结》一书的作者福山指出,中国制度具有“强大的国家能力”,中国从秦汉开始就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现代国家”,先于欧洲1800年。“现代”是指A.严密的法律体系 B.精细化的基层管理C.理性化官僚体系 D.大一统的儒家政治6.曹操在求贤令中提到吴起“杀妻自信”是不仁,“散金求官”是无节,“母死不归”是不孝,但同时认为吴起“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这一认识主要是基于A.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B.治国理念的调整C.对历史经验的借鉴 D.现实形势的需要7.如表是五代时期的政权更替情况。据此可以推知当时政权 存在时间 都城 建立者 建立者身份后梁 907—923年 开封 朱温 宣武节度使后唐 923—936年 洛阳 李存勖 沙陀族,河东节度使后晋 936—946年 开封 石敬瑭 沙陀族,成德、天平军节度使后汉 947—950年 开封 刘知远 沙陀族,天雄军节度使.枢密使后周 951—960年 开封 郭威 忠武军、河东节度使A.定都开封成为统治者的共识 B.节度使的权力进一步扩大C.北方民族矛盾日益尖锐 D.统治者缺乏稳固政权的有效举措8.唐代前期,租庸调制的主要纳税对象是21至59岁的成年男子,而中后期的两税法规定“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据此推知,两税法( )A.体现了税负公平原则 B.解决了国家财政困难C.抑制了土地兼并进程 D.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9.唐朝士人存在请托以求举用的“觅举”风气。时人薛登批评说:“方今举士,明诏方下,固已驱驰府寺之廷,出入王公之第,陈篇希恩,奏记誓报。故俗号举人皆称觅举。”“觅举”反映了当时( )A.官员选拔途径多样化 B.科举选官制度尚不成熟C.世家人仕占绝对优势 D.荐举是选官最重要途径10.宋朝政府颁布“刻书之式”,以律令条文规范书籍印刷出版,不按条文出版的书籍视为假货和盗版。南宋罗樾刊刻其师段昌武《从桂毛诗集解》一书,段昌武的侄儿诉状要求严惩。朝廷即发出公文要求当地官府“治罪罗樾”,并声言再有不守规约者,“追版劈毁,断罪施行。”南宋政府的这一行为A.蕴含着政府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B.规范了雕版印刷业C.体现出对文化传播内容的控制 D.加快了儒学的传播11.宋初的统治者以路作为高层行政区,按照交通路线为主划分。每路设转运司、刑狱司、常平司和安抚司四个机构,隶属中央各部,分别负责地方财赋、监察司法、粮食储备平抑物价、治安边防的职能。据此可知,路的设立A.体现重文轻武的理念 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C.对后世体制影响深远 D.削弱地方割据的基础12.唐后期至五代时,枢密使一职先是以宦官充任,曾一度左右宰相任免,插手皇帝废立,后多为武将,权倾将相。宋初,枢密使多以文臣出任,专掌军政,与宰相分权。宋初统治者此举意在A.削弱宰相权力 B.结束藩镇割据 C.防止权臣乱政 D.提高行政效率13.《元史·地理志一》中记载,“元朝大一统的成果,不仅表现为版图辽阔,而且表现为对边疆控制的强化……因地制宜地实施了有效的行政管理。”关于元朝的行政管理表述正确的是①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②在漠北设置岭北行省③行省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④“腹里”由行省管辖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14.宋代吕大钧说:“为国之计,莫急于保民。保民之要,在于存恤主户;又招诱客户使之置田,以为主户。主户苟众则邦本自固。”材料意在强调( )A.主户与客户间具有一定流动性 B.实施民本思想的必要性C.基层生产关系对统治的重要性 D.进行个体经营的艰难性15.王昭君是汉代和亲的一位女子,汉代之前歌咏昭君的作品哀伤凄凉是主调。宋代以后,长期为泪水浸泡的昭君,也有悲壮慷慨亮丽的一面,常与屈原连在一起被诗人们咏叹,成为国家气象的象征。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新文学风格更能表达丰富情感 B.政治化的情感性引申与附会C.文人的际遇与家国天下的抱负 D.伦理道德教化的逻辑和理想二、材料题16.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三辅是汉代对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的统称,其辖区对应关中的核心区域。自秦至西汉,作为两朝都城咸阳、长安所在地,三辅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亦是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秦朝令六国贵族、富豪大户徙居咸阳。多元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促使三辅地区形成了文风浓厚、笃学重教的地域文化气质,造就了两汉王朝三辅人才鼎盛的辉煌局面。材料二 在两汉之际的频繁战乱中,三辅地区受创甚重,长安变为荒地,关中残破。刘秀定洛阳为东汉王朝首都。鉴于三辅地区不仅是西汉诸帝陵寝坐落之地,而且在地理上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价值,东汉政府仍高度重视对三辅的经营。随着东汉政权逐渐稳固,三辅地区也很快重现繁荣殷实的景象。材料三 东汉中期以后,三辅地区陷入持续的动荡不安之中,除了各类频繁的自然灾害,羌族军队的屡屡袭扰,还有在对抗羌族过程中形成的凉州军阀势力对三辅地区构成的威胁日益严重。东汉末年,董卓挟汉献帝和群臣西迁长安,史称“尽徙洛阳人数百万口于长安”。迁都长安的董卓继续实行恐怖统治,“法令苛酷,爱憎淫刑,更相被诬,冤死者千数,百姓嗷嗷,道路以目”。与此同时,董卓还毁废五铢钱而滥铸小钱,使三辅地区通货膨胀严重。后来在曹操集团的悉心经营下,三辅地区进入了短暂的相对安定的恢复期。——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林智《汉末至三国初期三辅地区的社会变迁》(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至西汉时期三辅地区繁荣的表现。(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辅地区两度恢复发展的共同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秦汉时期的国家治理对三辅地区社会发展的影响。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中外历史纲要(上)》赵国居北方,东与中山国相连,东北邻东胡;北方、西北与林胡、楼烦、匈奴接壤。战国以来,赵在与边族“胡人”的战争中,屡遭失败,以致成为各国中国势较弱的一个。赵武灵王是赵国第六位国君,他奋发图强、立志变法,决心推行“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晁福林《中国古代史(上)》材料二 史臣曰:高祖……钦明稽古,协御天人,帝王制作,朝野轨度,斟酌用舍,焕乎其有文章,海内生民咸受耳目之赐。——(北齐)魏收撰《魏书·高祖纪》自孝文定鼎伊洛,务欲以夏变夷,遂至矫枉过正,宗文鄙武,六镇兵率多摈弃之,有同奴隶。边任浸轻,裔夷内侮。魏之衰弱,实肇于此。——(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兵考三《兵制》材料三 展开历史长卷,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从边疆民族习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裤”、胡衣胡帽,以及今天随处可见的舞狮、胡琴、旗袍等,展现了各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1)根据材料一,归纳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两则文献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文献的史料价值。(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各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对中华优秀文化发展的意义。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唐代前期府兵制材料一 府兵出身资历左右卫之亲卫 左右卫之勋卫及率府之亲卫 左右卫之翊卫及率府之勋卫 诸卫及率府之翊卫 卫士二品以上孙 二品以上曾孙 — — —三品子 三品孙 三品曾孙 — —— 四品子 四品孙 — —职事五品子孙;勋官三品有封者及国公子孙 五品以上子孙;柱国有封爵兼带职事官子孙 —— — — — 六品以下子孙及白丁无职役者材料二 隋末府兵系统已逐渐被破坏。唐朝建立后,府兵制才得以重建。唐朝选拔府兵的标准是“财均者取强,力均者取富,财力又均,先取多丁”。府兵一般在所在地附近服役,如宿卫的卫士多来自京畿周边地区。服役时,兵器、装备和马匹均由自己准备……府兵番上有月赐,在边疆镇戍值勤也有官府供给的粮食,他们从国家得到服役期间的生活费用,这一点与其他番役相同。府兵在战争中立功可以获得勋官,进而获得政治上进步的阶梯,其社会地位的变化过程从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迁。——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国刚《唐代兵制的演变与中古社会变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唐代前期重建府兵制进行历史解释。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宋代社会阶层的流动材料一 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各地举送礼部省试的贡生达17000余人;南宋时期,曾到京都临安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达10万之众。在公元1100年,科举出身人数达35800人,占全国当年总人口的0.036%;在公元1200年,科举出身人数达64500人,占全国当年总人口的0.101%。——摘编自余保中《宋代科举制对社会分层和垂直流动的作用探析》材料二 宋代对土地实行“不抑兼并”、自由买卖的放任政策,土地交易愈加频繁,“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前年田换八百主”“人家田产只五六年间便自不同,富者贫,贫者富”。——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材料三 促织盛出,都民好养,或用银丝为笼,或作楼台为笼,或黑退光笼,或瓦盆竹笼,或金漆笼,板笼甚多。每日早晨,多于官巷南北作市,常有三五十伙斗者,乡民争捉入城货卖,斗赢三两个,便望卖一两贯钱。苕生得大,更会斗,便有一两银卖。每日如此。——摘编自西湖老人《西湖老人繁胜录》分析说明宋代社会的阶层流动现象。参考答案1.B2.A3.A4.B5.C6.D7.D8.A9.B10.A11.D12.C13.D14.C15.D16.(1)表现:政治地位重要,是全国政治中心;经济发达,是全国经济中心;文化昌盛,地域文化气质鲜明;人才鼎盛。(2)原因:三辅地区政治、军事战略价值较高,具备快速恢复的根基;统治者的重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为恢复发展创造了条件(3)影响:秦汉定都与精细化行政设置,使三辅成为全国政治核心;国家主导的水利工程、手工业管理及商业政策,推动三辅成为经济枢纽;多元文化交融与官方教育推行,塑造了三辅文风鼎盛、人才辈出的格局;依托关隘防御体系与军事部署,三辅成为拱卫都城的战略要地并带动区域发展。17.(1)赵国四周皆有强敌,需练强兵以自立;赵武灵王心怀大志,欲使赵国富强。(2)评价:《魏书·高祖纪》肯定了北魏孝文帝改革,认为改革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文献通考》否定了北魏孝文帝改革,认为改革引发内乱,造成了北魏分裂。史料价值:《魏书·高祖纪》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修史书,政治性强,成书年代距北魏孝文帝较近,史料价值较高;《文献通考》属于元朝个人编著文献史料,情感色彩较强,且成书年代距北魏较远,史料价值逊于前者;历史研究应综合运用多种史料互相印证,以趋近客观事实。(3)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为中华文化注入新活力;推动了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价值和心理认同,有利于树立文化自信;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让中华文化以独特的魅力走向世界。18.唐代前期重建府兵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隋末府兵系统遭到破坏,唐初需要重建军事力量以巩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唐朝选拔府兵的标准兼顾了财力、体力和家庭人口等因素,这有利于保证兵源质量,同时也体现了对不同阶层的考量。府兵一般在附近服役,减轻了士兵的负担,兵器、装备和马匹由自己准备,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国家的军事开支。府兵服役有生活费用,立功还可获得勋官,这提高了士兵的积极性,为士兵提供了晋升通道,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府兵制的重建使兵农合一、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保障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巩固了唐朝前期的统治。但随着时间推移,府兵制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后期均田制遭到破坏,府兵的经济基础动摇,最终导致府兵制走向崩溃。19.原因角度:科举考试身份资格的放宽,录取人数增加;土地所有权流转加快;抑商、贱商价值观念改变,出现重商言论(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等。影响角度:阶层固化现象有所改变,有利于增强社会阶层的流动性;缓和了社会矛盾,增强了社会活力和开放性;有利于政治清明和经济发展;大批农民进入城镇,有利于城镇化的发展,催生了新的市民阶层;随着社会阶层的流动,文化进一步世俗化、平民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