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自查八年级历史注:全卷考试时间80分钟,满分100分。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不按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共产党对建政工作多有调整,其中一项是把“新政治协商会议”改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反映了( )A.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B. 人民当家作主成为时代呼声C. 政治协商制度已正式确立 D.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初步形成2. 1949年10月22日,北京市人民体育大会隆重召开。3万余名首都工人、士兵、学生、干部等齐聚会场,8000名运动员接受检阅。这场大规模体育盛会的政治意义在于( )A. 热烈庆贺新中国成立 B. 展现人民的精神风貌C. 象征体育事业新开端 D. 丰富人们的文体活动3.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政府集中发展少数民族人口密集的中心区域,根据民族地区特点,实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农业政策。这些措施旨在( )A. 完善基层治理 B. 减轻农民负担 C. 促进工业发展 D. 增强政权认同4. 1950年,湾杖子村成立农会,对土地进行重新分配,并登记造册,还发给土地证,实现户户有地种目标,结束了贫农祖祖辈辈给富农扛活的历史。材料反映土地改革( )A. 改变土地所有制 B. 摧毁封建土地制度 C. 解放农村生产力 D. 促进农业生产恢复5. 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在北京正式签订。该协议的签订,标志着( )A. 祖国大陆的统一 B. 西藏废除封建农奴制C. 西藏自治区设立 D.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6. 1952年,中央军委规划沿海国防工事,第一步是重点建设东北与胶东半岛。该规划( )A. 初步建立起完整工业体系 B. 保障了国际航运安全C. 服务于社会主义改造需要 D. 受到了朝鲜战局影响7.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解放战争虽已取得基本胜利,但国民党残余势力仍然存在,国内通货膨胀严重,国际上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这反映了当时( )A. 恢复国民经济的艰巨性 B.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要性C. 巩固新生政权的紧迫性 D. 大规模经济改革的合理性8. 无论国家大小都是以平等的地位参与国际事务,不承认有特殊成员,更不承认霸权。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不是零和博弈,不是你死我活,而是大家相互合作,同舟共济,共同获益。材料彰显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的( )A. 和平共处 B. 互不侵犯 C. 平等互利 D. 互不干涉内政9. 日内瓦会议期间,中国代表团安排放映《梁山伯与祝英台》,并将其翻译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展示了新中国的文化魅力和开放姿态,成为公共外交的成功典范。这说明日内瓦会议( )A. 改善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B. 加强了亚非各国的团结C. 标志着中国外交的成熟 D. 消除了国家之间的隔阂10. 1956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工厂安全卫生规程》,初次把能有效预防劳动者在高温环境下发生热痉挛的盐汽水纳入防暑降温防护措施,汽水里加的糖更是当时的战略物资。此举( )A. 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B. 助推社会主义工业化完成C. 反映工厂生产效率的提高 D. 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11. 1956年,以措辞严谨著称的傅雷在家书中发出感慨:“原始、落后、手工业式的矿场,在解放以后的六七年中,一变而为赶上世界水平的现代化矿场,怎能不叫人说是奇迹呢?”“奇迹”一词折射出当时( )A. 工业化建设成就显著 B. 中国成为制造业强国C. 机械化生产逐渐普及 D. 矿业人才培养系统化12. 有数据显示,1949—1959年同仁堂的职工从194人增加到540人,生产总值也从1948年的16万元增加到1251万元。与该数据变化相关的时代背景是( )A. 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 B. 工商业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C. “大跃进”助推企业发展 D. “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13. 有学者认为,“三大改造与一五计划同步推进,前者变革生产关系,后者发展生产力,共同奠定社会主义制度基础。”该观点表明“三大改造与一五计划”( )A. 相互独立毫无关联 B. 完全由市场机制主导C. 导致国民经济衰退 D. 共同服务于制度转型14. 1956年,我国制定《十二年科技发展规划》,提出“重点发展,迎头赶上”方针,对于原子能等少数重要的空白和薄弱学科的研究机构,必须优先给予支持。这表明( )A. 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工业 B. 计划经济体制得到推广C. 科研适应国家发展需要 D. 高等教育改革迫在眉睫15. 毛泽东在中共八大的开幕式上告诫全党:即使各项工作取得了极其伟大的成就,但也没有任何值得骄傲自满的地方,一定要牢记“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个真理。这体现出中国共产党( )A. 发展工业的愿景 B. 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C. 实事求是的态度 D. 重视党风党纪建设16. 下表呈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代表及其名言。表中信息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英雄模范人物 名言王进喜 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钱学森 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袁隆平 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能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A. 民生保障与人民福祉 B. 个人成就与自我实现C. 创新精神与科技强国 D. 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17. 下图是1978年《光明日报》发表的一篇文章。该文章所引发的大讨论( )A. 冲破“两个凡”束缚 B. 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C. 宣告改革开放正式开始 D. 标志拨乱反正胜利完成18. 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村存在经营管理过于集中等弊端,农民最大的愿望就是吃饱饭或把红薯换成粮食。改革开放后,农民愿望的实现主要得益于( )A. 农业集体化程度不断提高 B. 人民公社化运动热烈开展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 D. 农村土地所有权发生变更19. 下图是新中国第一张工商个体户营业执照。这一文物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 )A. 实行包干到户的新制度 B. 允许个体经济合法发展C. 设立经济特区吸引外资 D. 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20. 1983年,外交部举行首次新闻发布会,开创了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制度。此后发布会频率从每周一次演变为每日一次,并增加了电话答问、移动电话值班等机制。这些举措旨在( )A. 增进与世界大国的联系 B. 适应中国对外开放形势C. 加强中国文化的吸引力 D. 推动民间外交事业发展21. 下表呈现了1978—1993年中国进出口总额情况(部分)。表中数据变化主要原因是( )年份 按人民币计算(亿元)进出口总额 出口额 进口额1978年 355.0 167.6 187.41985年 2066.7 808.9 1257.81993年 11271.0 5284.8 5986.2A. 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 B. 计划经济优势的凸显C. 对外开放的逐步扩大 D. 城乡改革的全面展开22. “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对此,“啃硬骨头”需要( )A.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B. 全面深化改革C. 全面依法治国 D. 全面从严治党23. 始建于1935年的东莞糖厂是第一批广东老字号,2002年改制为民营企业,形成集制糖、热电、制浆造纸与食品生物工程四大主营业务于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东莞市东糖集团有限公司。东莞糖厂的发展,表明( )A. 沿海经济开放区已设立 B.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C.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 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深24. 从全球产业结构来看,中国制造已实现了以服装、家具、家电为代表的“老三样”大量出口,到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外贸“新三样”扬帆出海的转型升级。这种“新旧之变”反映了我国( )A. 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B. 国内消费市场潜力巨大C. 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 D. 文化领域出现繁荣景象25. 近年来,一些自媒体创作者通过短视频方式呈现中国非遗文化,让传统技艺以时尚、新颖方式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东方美学的独特韵味也跨越国界,传播至全球。这一现象反映了( )A. 自媒体成为文化传播主流 B. 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C. 传统媒体已退出历史舞台 D. 互联网技术改变人们生活26. 在2021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中国作为主席国宣布出资15亿元人民币设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旨在支持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这体现出我国( )A. 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贯彻独立自主外交政策C. 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 D. 努力构建新型大国关系27. 八年级某同学在课堂笔记中记录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关键词。据此推断,该同学学习的主题是( )A.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B.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巩固C.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8. 2024年,香港举行首届“中华文化节”之“多彩华艺”嘉年华,涵盖多项非遗技艺,包括广彩制作、粤剧头饰制作等,并设有龙舟及粽子折纸和端午节香包制作摊位,吸引约13500人次到场参与。该活动有助于( )A.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B. 建立粤港经济贸易纽带C. 促进中外科技教育交流 D. 推动香港对外贸易发展29.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衡量一个国家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下表数据综合反映了我国( )年份 人均预期寿命1949年 34.7岁1981年 67.9岁2024年 79.0岁A. 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B. 国防实力有效提升C. 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完善 D. 法律保障不断健全30. 2025年马来西亚兰卡威国际海事与航空展上,中国自主研制的全天候、多用途三代改进型战斗机“歼-10CE”成为焦点,吸引众多国外嘉宾观众拍照“打卡”,20多个军政代表团密集到访展台。材料反映我国( )A. 完整的工业体系形成 B. 空军装备开始走国产化道路C. 海军现代化快速发展 D. 科技强军战略实施成效显著二、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1小题11分,第32小题14分,共25分。31. 历史宣传画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发挥着“时代镜像”的重要功能。某校历史社团的同学举办了一场历史宣传画展览。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材料中三幅宣传画都是创作于同一年代,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创作年代,并说明理由。(2)从材料中任选一幅宣传画,结合所学知识为其设计一篇解说词。(需从创作背景、相关史事及其影响、时代作用等方面展开解说,不少于100字)32. 《人民日报》中关于东莞城市形象的报道,是中国改革开放历程的生动见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78—1988年《人民日报》报道东莞的类别占比情况——整理自陈丹萍《改革开放四十年<人民日报>报道中的东莞城市形象变迁(1978—2020)》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人民日报》有关东莞报道(节选)标题 内容 日期《深圳和东莞是最受港商欢迎的投资地点》 香港工业总会内部调查显示,东莞已成为最受港商欢迎的投资地点之一。 1992年2月1日《外向带动看东莞》 1998年,东莞出口总额在全国大中城市创汇排序中名列第三,仅次于深圳和上海。 1999年9月17日材料三 目前,东莞已成为“创新基地”,去年平均每天诞生高新技术企业超5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预计达4077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入库预计达2400家,高科技企业数和入库数稳居全省地级市第一名。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比已突破50%。——摘自《昔日依靠三来一补如今主攻高新技术东莞用创新为城市“换脸”》(《人民日报》,2018年3月6日)(1)根据材料一,指出1978—1988年《人民日报》报道东莞主要类别,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时期东莞发展的政策背景。(2)根据材料二,归纳20世纪90年代东莞经济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时代背景。(3)根据材料三,概括21世纪以来东莞的城市新形象,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你对东莞城市发展的认识。三、小论文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3小题2分,第34小题3分,第35小题10分,共15分。33. 材料一 东莞党史人物——李任之人物 简介李任之(1919—1983) 东莞市常平镇横江厦村人,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华中野战军九纵队八十一团政委,安徽省常务书记,湖北省委书记兼任武汉市委第一书记等职,被誉为“影响中国的东莞人”。 ——摘编自《走进李任之故居及生平事迹陈列馆 追寻红色记忆》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李任之的主要事迹时间段 主要事迹1955—1956年 在合肥、芜湖、蚌埠等市建成了针织、陶瓷、金笔、电池、制革、日化、橡胶、仪表、机电、食品、玻璃等一批企业,填补了安徽工业的一个又一个空白,安徽轻纺工业的发展基础由是奠定。1956—1978年 主持安徽的工业建设,主管开发两淮煤矿,建设马钢、铜陵铜矿、安庆石油化工总厂等,是安徽工业的卓越领导者。1979—1983年 调往湖北省担任领导工作,紧抓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整顿社会秩序、调整改革经济结构等工作。主持武汉工作当年,就使武汉的工业产值跃居全国十大城市的第四位。1983年,病逝于武汉。——摘编自中共东莞市委宣传部主编《影响中国的东莞人》等(1)根据材料一,指出李任之享有的赞誉。(2)从材料二中任选一个时间段,并结合时代背景简述党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包括东莞地方史),以“党史人物引领历史进步”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标题自拟,语句通顺,言之有理,字数不少于150字)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自查八年级历史注:全卷考试时间80分钟,满分100分。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不按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题答案】B【2题答案】A【3题答案】D【4题答案】B【5题答案】A【6题答案】D【7题答案】C【8题答案】C【9题答案】A【10题答案】D【11题答案】A【12题答案】B【13题答案】D【14题答案】C【15题答案】C【16题答案】D【17题答案】A【18题答案】C【19题答案】B【20题答案】B【21题答案】C【22题答案】B【23题答案】B【24题答案】A【25题答案】B【26题答案】C【27题答案】D【28题答案】A【29题答案】C【30题答案】D二、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1小题11分,第32小题14分,共25分。【31题答案】(1)年代:20世纪50年代。理由:图1反映的是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图2反映的是1953—1956年三大改造的进行;图3反映的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筹备与召开。(2)示例:选择:图1。解说词: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我国建设了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等重大项目。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绝大部分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画中人物斗志昂扬,传递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宣传画不仅鼓舞了人民群众的劳动热情,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坚定决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历史价值。选择:图2。解说词: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国家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到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推动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画中人物热情洋溢,传递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宣传画不仅表达了人民对丰收的喜悦之情,也充分表达了人民对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拥护和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历史价值。选择:图3。解说词: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加紧进行。1953年,新中国进行了全国规模的基层选举,许多工业、农业和其他各方面的优秀人才被选为人民代表,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体人民参加的普选。在此基础上,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图中胸带红花的代表受到选民的热情拥护,传递出“当家做主”的主人翁精神。宣传画不仅彰显公民行使选举权的庄重感,也充分表达了当家做主的喜悦之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历史价值。【32题答案】(1)主要类别:经济类。政策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2)特点:发展外向型经济(或“出口主导型经济”)。历史背景:邓小平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思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3)新形象:注重科技创新(创新基地)。认识:东莞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抓住政策机遇实现经济腾飞;东莞是创新驱动的践行者,通过科技创新提升竞争力;东莞是城市转型的典范,为其他城市发展提供宝贵借鉴。三、小论文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3小题2分,第34小题3分,第35小题10分,共15分。【33题答案】(1)赞誉:影响中国的东莞人。(2)示例:时间段:1955—1956年。推动作用:1953—1957年,我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安徽工业基础薄弱,李任之主持建成针织、陶瓷、电池等轻工企业,奠定安徽轻纺工业基础,改善民生经济,为安徽工业化起步提供有力支撑。时间段:1956—1978年。推动作用:1956年中共八大以后,我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李任之在主持安徽的工业建设期间,勇挑重担,主管开发两淮煤矿,建设马钢、铜陵铜矿、安庆石油化工总厂等,有力提高安徽的工业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是安徽工业的卓越领导者,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杰出贡献。时间段:1979—1983年。推动作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调整与城市改革起步。李任之主持武汉工作期间,政治上拨乱反正,经济上推动工业改革及经济结构调整,使武汉产值跃居全国十大城市的第四位,助力我国经济转型。(3)观点:党史人物引领历史进步。论述:李任之,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他历任华中野战军九纵队八十一团政委等职,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赫赫战功。他的英勇无畏和坚定信念,激励着无数战友奋勇向前,为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一五”计划时期,李任之在安徽积极作为,在合肥、芜湖、蚌埠等市建成了一批企业,填补了安徽工业的空白,推动了安徽工业从无到有的发展,为地方经济的崛起注入了强大动力。结论:李任之的一生,是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展现了党史人物的担当和风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