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如下图为中国古代时间轴图,其中阶段③的突出特征是(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民族关系发展与社会变化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2.北宋苏辙在论科举取士时说:“凡今农、工、商贸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当代学者通过研究明清12226名进士的出身,发现其中有30.2%的进士前三代皆为平民,这说明科举制( )A.促进了文学的发展 B.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C.导致了门阀政治的形成 D.有利于社会的稳定3.下表为某同学阅读《贞观政要》时所做的读书摘要。这体现的思想理念是( )读书摘要(节选)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A.变革创新 B.重用贤能 C.以民为本 D.虚心纳谏4.下面两首诗歌反映出由唐到宋社会风气的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唐)杨炯《从军行》节选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北宋)汪洙《神童诗》节选A.宋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B.宋朝对其他政权采取妥协退让的策略C.宋朝推行保守封闭的政策D.宋朝推行崇文抑武的方针5.某校举办“中华文明历史图片展”,其中出现这样一组图片(如下),为这组图片确定主题,最合适的是( )A.宋代商业繁荣 B.民族政权并立 C.宋代国家统一 D.宋代民族交融6.《史籍举要》一书中提到:五代以前诸史,编纂之初的搜集史料是个大问题。《宋史》的情况和以前诸史则显然不同,元修《宋史》,虽在宋亡后六十余年,但有关史料保存较多。出现上述情况的关键因素在于宋朝( )A.市民阶层的壮大 B.发达的商品经济C.文人的史料意识 D.印刷技术的发展7.司马光在完成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后,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将其赐名为《资治通鉴》。据此可知,《资治通鉴》的价值在于( )A.详细记录帝王将相的活动 B.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C.意在使君主借鉴经验教训 D.对科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8.“廓清了东西方海上交通道路,沟通了东西方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增进了当时中国对国外的了解”,“在中外文明交流史上谱写了崭新的篇章”。材料评价的历史事件是( )A.玄奘西行 B.鉴真东渡 C.郑和下西洋 D.戚继光抗倭9.如果给“拔剑光寒倭寇胆,拨云手指天心月”和“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除荷虏一代英雄”这两副对联加一个共同的横批,下列最恰当的是( )A.民族英雄 B.科技巨匠 C.一代文豪 D.史学大家10.黄宗羲称:“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他认为做官应该“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这表明黄宗羲( )A.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 B.否定传统伦理道德C.宣扬西方的民本思想 D.反对君主专制制度二、材料题11.在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与中央集权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向商旅征税设场,本是政府的事情。而(▲)后,各地方节度使、观察使“多率税商贾,以充军资杂用。”……长庆年间,武宁军节度使王智兴拥兵自重,向中央政府强行要求在泗口设立税场,之后其继任者充分领受了这个税场的好处,便“不革前弊”。——摘编自张剑光《唐代藩镇割据与商业》(1)材料一“▲”处为唐代某一重大史实,请将其补充完整。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初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应对材料中反映的现象。材料二 元朝在行省边界划分上,主要呈犬牙交错布局,以防地方借地理天险自重。行省权力虽重,但权力行使上仍受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等中央机构的节制。行省官员内部也呈现互相牵制、分权制衡的状态。正因如此,元朝行省没有重蹈唐代节度使的覆辙。——整理自宁可《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等(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行省制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历史意义。材料三 清朝时期的中国人“生活在最卑鄙的暴政之下,生活在恐惧之中”。——法国学者佩雷菲斯(3)列举出可用于支撑材料三观点的历史史实(至少两个)。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主要发展趋势。12.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源远流长,成就辉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代曲辕犁既总结吸取了汉魏以来我国耕犁的优秀成果,也有创新和发展。犁辕由直辕变为曲辕,犁架小巧,改变了古老笨重的二牛抬杠法。犁辕末端设有能转动的犁槃,耕田时可以左右摆动和控制方向,耕作时可控制犁铧入土的深浅,减少阻力。——摘编自宋兆麟《唐代曲辕犁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曲辕犁的“创新”之处。请再列举一个同时期的先进工具。材料二(2)材料二中图1历史人物的哪一发明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图2指南针最早用于航海事业开始于哪个朝代?指南针的发明产生了怎样的世界性影响?材料三 (旧药物著作)名称多杂,时珍病之。乃穷搜博采……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书,曰《本草纲目》。——《明史·李时珍传》(旧药物著作)名称多杂,时珍病之。乃穷搜博采……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书,曰《本草纲目》。——《明史·李时珍传》 宋应星青年时曾考取举人,45岁以后不再追求科举功名,面对流民遍地的现实,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潘吉星《宋应星评传》宋应星青年时曾考取举人,45岁以后不再追求科举功名,面对流民遍地的现实,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潘吉星《宋应星评传》(3)根据材料三,概括李时珍和宋应星创作的共同点,并分别阐述他们的著作所具有的历史意义。材料四 古代科技发明统计表(部分)年代 世界科技发明总量(件) 中国 世界其他国家件 百分比 件 百分比公元1—400年 45 28 62% 17 38%公元401—1000年 45 32 71% 13 29%公元1001—1500年 67 38 57% 29 43%公元1501—1840年 472 19 4% 453 96%——摘自《自然科学大事年表》(4)根据材料四,指出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在公元1500年前后世界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三、综合题13.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交往、交流和交融,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从材料一中找出能说明以下主题的文物。(写序号即可)中央政权对边疆地方的管辖: ;民族政权间的和平相处:材料二 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与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成熟办法”,并举例说明。材料三 辽宋西夏时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呈现出 的特点。在辽朝,契丹族上自皇帝下至臣僚百姓,大都向往汉文化。西夏王室同样重视吸收汉族文化。虽然宋朝自以为是文化大国,但仍然吸收了辽夏的某些文化成分。——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3)依据材料三,简析辽宋西夏时期民族交往呈现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辽与西夏在学习汉族文化方面的共同之处。材料四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多对边疆地区“因俗而治”,清朝前期统治者更是将“修其教而不易其俗,齐其政而不易其宜”作为治理边疆方略。在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度;在新疆的汉族聚居区实行郡县制,在维吾尔族地区尊重当地习俗,只对原有的制度稍加改制……这些多元化的边疆管理体制在清朝前期对维护边疆稳定和边疆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摘编自陈跃《“因俗而治”与边疆内地一体化》(4)依据材料四,指出清朝前期边疆治理的特点。结合所学,概括清朝统治者为了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采取的措施。参考答案1.D2.B3.C4.D5.A6.D7.C8.C9.A10.D11.(1)史实:安史之乱。措施:派文臣任知州;加强对地方税收控制,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设通判分知州权力。(2)特征:呈犬牙交错布局;行省制权力虽重但受中央限制;行省官员互相牵制。历史意义:元朝的行省制维护了中央集权(维护了统治);提高了行政效率;成为我国省制的开端;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3)史实:设置军机处;开展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政策。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皇权不断加强。12.(1)创新:曲辕犁小巧;可控制方向、减少阻力。先进工具:筒车。(2)发明:活字印刷术。朝代:北宋。影响:对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为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3)共同点:关注现实问题;大量搜集材料;创作过程艰苦。历史意义:《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天工开物》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4)变化:明中期以前中国科技处于领先地位,明朝中期以后至清朝,中国的科技逐渐落后于世界。原因:封建专制与文化禁锢使得科技发展缺乏必要的政策和环境支持;清朝实行的闭关政策,使中国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导致当时的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13.(1) ③ ①②(2)“成熟办法”:与少数民族真心相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说明:设置管理机构,如设安西都护府;实行通婚或和亲,如文成公主入吐蕃。(3)特点:文化相互吸收。共同之处:模仿制度;创制文字;发展农耕;订立法律等。(4)特点:因地制宜,因俗而治。措施:册封达赖和班禅;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设立噶厦,授达赖喇嘛和驻藏大臣管理政教事务;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规范了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实行金瓶掣签制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