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社会历史的主体题目 社会历史的主体 重点展示技能类型 讲解技能 演示技能学科内容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区分群众史观与英雄史观; 2.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能力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小组讨论形式,让学生探讨“谁创造了历史”,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让学生乐于承担社会责任,激发“善”的基因,树立“在平凡中铸就不平凡”的人生态度; 2.通过思考议题和听取讲授,理解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的深层原因,树立群众史观,使学生养成理性分析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精神。技能训练 目标 1.理解讲解技能的涵义,把握其应用要求,着重增强讲解的生动性、新颖性,向学生传递知识,启发学生思维、表达思想感情,努力实现教师的“真”讲解; 2.明确演示技能的课堂作用,掌握其注意事项,着重提升课堂展示的直观性,努力实现教师的“美”演示。教学重点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理念。教学难点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因。教学过程时间 教师行为 预设学生行为 教学设计 意图环节一:诗词导入引新知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课。在前面语文课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沁园春·长沙》,其中毛主席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景色,不由得发出感慨,“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他是在思考: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谁来主宰这一问题。 【多媒体演示】 (板书:历史的创造者) ●学生兴趣初步被激发,紧紧跟随老师的问题,对课堂形成期待,主动进入学习状态。 ●意图:通过介绍伟人诗词,利用提问导入法展示本课主题,吸引学生兴趣,为下面课程开展做铺垫。环节二:百家争鸣辩新知 【教师引导并提问】 那么同学们两两为一组,思考一下谁主宰着历史,历史又是被谁所创造的呢?我们请这组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为什么呢?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中的大多数人,他们力量较为强大。那么第二小组的同学你们怎么看,(我们的观点一致)。 【教师介绍不同观点】 尽管同学们想法相同,历史中针对这一问题存在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观点:“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强调谁创造了历史呀?(人民群众);而另一种是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强调的是谁创造历史呢?(英雄→关键人物)。那么,究竟是谁创造历史呢?我们一起来探索。 【多媒体演示】 (板书:人民群众、英雄人物、?) ●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向老师分享自己关于“谁创造了历史”这一问题的看法。 ●学生根据教师引导,主动融入课堂,进一步思考问题,分析两种观点的不同,学习热情、积极性高。 ●意图:运用合作探究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合作探究能力,达成能力目标。 ●意图:通过介绍两种不同的观点,自然过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为下一个活动作铺垫。环节三:知行合一学新知 【感性认识——团结力量大】 下面呀,我们进行一个小游戏,请一位同学上台协助老师完成。同学们请看这里,老师左手拿的是一根普通的筷子,右手拿的是一根较结实的筷子,我们将左边这根筷子比作是人民群众的一员,而右边这根比作英雄人物。显然,右边的筷子折起来比左边的难,这表明人民群众中的单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可是,人民群众是社会中的绝大多数成员,(让演示同学折一把筷子),想要将这一把筷子折断,是极其困难的,这就说明人民群众的力量是巨大的。 【多媒体演示】 【理性认知——合力计算】 光是有感性认识还不够,同学们跟随老师进行一个理性分析。在物理学中,我们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比如这个力我们记作F1,我们将这里的F1比作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员,人民群众绝非只有一个,因此我们再作一个力F2。根据求合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分别作它们的平行线,形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力的作用点出发作出该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这个力就是二者的合力,我们记作F3,我们可以看出F3的力要大于F1、F2。正如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全民族抗日战争,他们所形成的合力就是坚如磐石的磅礴力量。因此,谁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 【多媒体演示】 (板书:分别作表示人民群众的力F1、F2、F3,并将“人民群众”打圈) ●学生兴趣极高,积极观看教师展示“折筷子”的同时,仔细聆听教学重点、难点的讲解,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理念及原因有了感性认识。 ●学生进一步从理性层面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理念及原因,加深了对教学重、难点知识的理解。 ●利用活动教学法。学生在“做”中“学”,通过“折筷子”演示,使学生初步感知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 ●意图: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使学生从理性层面也能感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成知识目标。【多媒体演示】给学生展示沂蒙红娘的故事的视频,在革命战争的年代无数平凡而又伟大的女性,他们以爱党爱军、勤劳勇敢、忠诚坚韧、无私奉献的精神,哺育了革命,播撒了大爱,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红嫂”。提问沂蒙红嫂的感人事迹说明了什么?并引出人民群众的概念,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算是人民群众。提问大家算人民群众吗? 【材料展示】以我们国家的茶文化为例子,展示习近平“那杯茶”的故事。从茶文化入手,讨论茶叶、茶具的从何而来,引导学生说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同时喝茶喝的不仅仅是茶,还是一种文化,引导学生说出人民群众同时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进一步举例子,人民群众通过物质生产实践,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设施。举例陶渊明没有劳动人民供他吃喝住用,也就没有所谓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说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精神产品的源泉。 环节四:联系实际践新知 【教师讲解】 陈毅元帅曾形象地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的胜利也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这就是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的利益至上、密切联系群众的根本原因所在。 【教师联系实际】 现在进入新时代,熟悉的各个角落,仍然有无数辛勤劳动者的身影。一杯纯净的水,一缕升起的炊烟,跨越天堑的江上通途,鳞次栉比的城市天际线。我们习以为常的美好,都是用劳动者们的匠心与汗水铸造的。他们用双肩扛起责任,用汗水致敬职责,用良心回馈社会,用努力装点世界。他们的名字各不相同,他们工作的岗位各有千秋。他们是医生、教师、警察、环卫工人……他们兢兢业业、努力奉献,平凡的人做着伟大的事情,伟大的梦想需要踏踏实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实践主体”,“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 ●学生从情感层面感受到人民群众舍生忘死的精神,感受到沂蒙红嫂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到人民群众的力量。 ●学生进一步掌握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使学生感受到人民群众的伟大。 ●学生仔细观看图片、视频,同时认真聆听教师讲解。通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致敬人民的英雄,更致敬英雄的人民;接着,悉心感受老师列举各行各业劳动者的辛勤付出,理解劳动者的伟大。 ●采用情感陶冶法,将书本知识与历史故事相结合。利用视频,展示人民群众的价值,使学生理解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原因,树立群众史观,部分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采用举例分析法,将书本知识与历史故事相结合。利用视频,展示人民群众的价值,使学生理解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原因,树立群众史观,部分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采用情感陶冶法,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利用学生所熟知的行业,展示劳动者的价值,使学生理解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的深层原因,树立群众史观,部分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环节五:归纳总结巧升华 【情感升华】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人生际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担当。同学们,我们作为中华儿女、作为人民群众,更是要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发挥我们的力量,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振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共同书写时代壮丽篇章! ●学生深受鼓舞,坚定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信心。 ●意图:教师以饱满热情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鼓舞,培养学生的政治核心素养,激发学生“善”的基因,达到“知、信、行”的统一,主动为社会主义事业奉献。设计思 路说明 【设计思路】 (一)学科内容学习目标设计思路 本教学设计中学习目标设计建立在对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认真钻研和领会及对该年龄段学生及社会现实状况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具体步骤如下: 1.在分析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三框第一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基础上,厘清本课时教学内容。并根据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课程标准中,“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使学生坚定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因此制定出本学习目标; 2.找出该框教材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社会生活实际的结合点:生活中默默付出的劳动人民的价值被很多同学所忽视,而人民群众的力量、价值是不能够忽视的,因此,本框根据学生此现实生活状况制定出本学习目标。 本学习目标把握系统性和全面性,注重具体性和科学性,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并在此基础上贯彻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设计思路 本教学重点、难点目的是使教师在教师过程中把握知识的主要方面和关键问题,同时,有利于引导学生有重点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教学重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理念 (1)该理念为唯物史观的重要规律; (2)从现实来看,广大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者。 2.教学难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因 (1)课程目标要求学生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因,为后文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创造者的表现以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做了铺垫; (2)学生当中存在对劳动人民不尊重、无视人民群众的付出的现象,据此思想理论认识问题确定此为教学重点; (3)本课的知识较为抽象。容易形成“记住容易、理解难,答题容易、相信难”的情况,需要学生具备较广的哲学、历史、社会知识基础和较强的观点练习能力。因此,需要使学生真听、真懂、真信。 (三)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本教学过程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运用讲授法、活动教学法等教学方法,采取合作探究法等学习方法,包括五个环节。 1.环节一:诗词导入引新知 根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一目的教学内容,教师通过伟人诗句进行导入,利用提问导入法展示本课主题,吸引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2.环节二:百家争鸣辩新知 教师通过展示历史学家、哲学家关于“谁创造了历史”这一问题的两种不同代表性观点,引出了群众史观与英雄史观,运用合作探究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合作探究能力,引导学生思考两种观点的正确性、科学性,为下一个活动作铺垫。 3.环节三:知行合一学新知 教师采用活动教学法,从感性认识“团结力量大”与理性认知“合力计算”两方面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进行论证,使学生深刻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正确性,突出教学重、难点。 4.环节四:联系实际践新知 教师利用情感陶冶法,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利用学生所熟知的行业,展示劳动者的价值,使学生理解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的深层原因,树立群众史观,部分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5.环节五:归纳总结巧升华 教师以饱满热情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鼓舞,培养学生的政治核心素养,达到“知、信、行”的统一,使学生乐于承担社会责任,树立“在平凡中铸就不平凡”的人生态度,实现课堂情感升华。附: 板书设计附: 教学流程图1.文字资源:本节课以统编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为主要的文本资源,并将伟人诗词《沁园春·长沙》中的相关诗词求引入课堂教学,同时将恩格斯的“社会历史观合力说”作为理论支撑。 2.图像资源:本节课引用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的图片资料以及新时代各行各业劳动者对社会奉献的视频资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