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综合复习优化集训10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一、选择题1.(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综合复习优化集训10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是(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C.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D.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综合复习优化集训10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下图为“1978—198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曲线图”(单位:亿吨)。造成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全国范围内完成土地改革 B.进行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3.(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综合复习优化集训10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加快了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这一做法的根本目的是( )A.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 B.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C.实现社会的安定团结 D.彻底消除“左”倾错误4.(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综合复习优化集训10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下列城市和地区开放顺序与之相对应的是( )A.大连——上海——长江三角洲——九江B.浦东——大连——闽东南地区——九江C.深圳——珠海——珠江三角洲——武汉D.厦门——大连——长江三角洲——武汉5.(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综合复习优化集训10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9年7月,中国通过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20世纪80年代相继颁布《涉外经济合同法》《外资企业法》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等。这些文件的发布( )A.表明中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B.主要是为了发展市场经济C.增强了政府对外开放政策的可信度D.巩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6.(2020高一下·宜丰开学考)1979年7月,中央提出了国有企业改革方案:一是给企业一定比例的利润留成;二是给企业一定的生产计划、产品购销和资金运用的权力,以打破企业是政府机关附属物的体制。该方案实际上是( )A. 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B.放权让利以调动企业积极性C.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把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7.(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综合复习优化集训10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某同学在设计“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巨变”网页时,设计了“思想解放的历程”“开放格局的形成”“农村的新变化”等并列的栏目。如果再增加栏目,最合适的应该是(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B.“中国举办博鳌论坛”C.“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D.“从复关到入世”8.(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综合复习优化集训10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功;同时,“一国两制”在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了新情况新问题,有的甚至严重挑战“一国两制”原则底线。“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底线是( )A.保证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B.维持特别行政区的现行法律不变C.坚持在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D.保障国家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9.(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综合复习优化集训10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据统计,1980年中国进出口贸易仅占全球的2.0%;1990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全球占比上升至3.4%,居世界第14位;到了2000年,占比扩大至7.3%,居世界第7位。这些变化主要得益于( )A.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C.世界贸易体系的健康发展 D.世界政治局势持续稳定10.(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综合复习优化集训10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下图为新中国不同时期国民经济成分比例变化示意图,对图中变化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B.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程C.反映了新中国生产力快速提升D.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政策的调整11.(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综合复习优化集训10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进入21世纪,中国文学艺术得到空前的发展。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技术性因素是( )A.改革开放的进行与社会经济的发展B.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行和思想解放C.影视艺术、互联网技术的影响日益广泛、深刻D.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获得世界关注12.(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综合复习优化集训10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下图为2009年2月24日下午,“海口”号导弹驱逐舰舰载直升机从当天上午刚刚驱离海盗船袭扰、成功解救的意大利商船“MT LIA”号上空巡逻后返回。亚丁湾护航( )A.表明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B.使中国与意大利形成了战略伙伴关系C.是为了打击恐怖组织D.彰显中国履行职责和反恐的外交政策13.(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综合复习优化集训10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以上思想共同的本质特征是( )A.一脉相承而且与时俱进 B.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C.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D.中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14.(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综合复习优化集训10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重点实施“以市场换技术”发展战略,技术引进成为科技发展的主要途径;2002年,印发《关于进一步增强原始性创新能力的意见》;2006年,我国提出和实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这种变化表明( )A.我国科技由模仿走向了创新 B.我国科技过于落后C.欧美对中国技术封锁日益严格 D.“以市场换技术”战略失败二、非选择题15.(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综合复习优化集训10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开放后的深圳,1984年共与客商签订885个项目,协议投资额达51亿港元,其中中外合资合营的投资额占总投资额的90.3%。与此同时,深圳人口激增,到1983年底就从原来的2万增至30万,蔬菜供应空前紧张。当时国家统一定价青菜0.05元/斤,深圳种菜成本是0.3元/斤。后来开放市场,让市场决定菜价,菜价飙升至1.2元/斤,后稳定在0.4元/斤。——摘编自戴北方《深圳口述史》材料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1)结合所学,写出二例除深圳外的经济特区。根据材料一,概括深圳经济特区的建设经验。(2)概括材料二的核心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改革”和“开放”两个方面说明南方谈话带来的深刻变化。16.(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综合复习优化集训10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口号是一个时代的鲜明印记。用口号解读历史,别有一番历史的“味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每个时期,都留下过许多有着时代特色的口号。20世纪五六十年代,“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革命加拼命”“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大干了再大干,超产了再超产,奉献了再奉献”“备战、备荒、为人民”等众多口号深深铭刻在中国人的心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要想富,先修路”“家养一只兔,不缺油盐醋”“少生孩子快致富”“发展才是硬道理”“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口号,成了大街小巷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不少口号还成了口头语,广为流传。(1)根据材料分别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口号的显著特点。(2)分析上述口号形成各自特点的主要原因。(3)某班同学围绕“社会是否需要口号”展开辩论。有人说,社会不需要口号,要的是淡定有为;有人说,社会需要口号,要的是激情涌动。你同意哪种观点 并说明理由。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意义【解析】【分析】据材料“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A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是改革的开端,B错误;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是对外开放的具体措施,C片面;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2001年,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表现,D与材料无关。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考查了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于识记能力。2.【答案】C【知识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析】【分析】从图中可知,1978-198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呈上升趋势,主要是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C正确;A是1952年,排除;B是1953-1956年,排除; D是2001年,排除。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978-198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曲线图”。3.【答案】A【知识点】拨乱反正与平反冤假错案【解析】【分析】党和国家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加快了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主要是为了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故A正确;BC不是根本目的,排除;D太过绝对,排除。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解题的关键要注意“根本目的”需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时代背景及内容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4.【答案】D【知识点】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解析】【分析】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经济特区;后来,又开放了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增设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现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厦门属于开放最早的经济特区,大连属于沿海开放城市,长江三角洲属于沿海经济开放区,而内地武汉开放则最晚。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以沿海地区开放顺序为考查背景材料,考查对对外开放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需要准确识记对外开放相关城市的地理位置;解答排序题需要准确识记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或逻辑关系。5.【答案】C【知识点】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解析】【分析】以法律法规形式保障中外合作,反映出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可信度已上升至法律层面,故C项正确;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刚刚起步,与世界联系日益密切,但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是在加入世贸组织后,A项错误;市场经济指的是市场在经济运行中起主导作用,而材料体现的是关于中外经济合作领域的法律法规,体现不出发展市场经济,B项错误;材料中法律法规规范的是中外合资企业及外资企业,体现不出公有制经济,故D项错误。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改革开放,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材料中以法律形式保障中外合作,有利于提高对外开放的可信度,推进对外开放。6.【答案】B【知识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解析】【分析】材料信息“一是给企业一定比例的利润留成;二是给企业一定的生产计划、产品购销和资金运用的权力”说明政府为了调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一定程度上下放权利,故B项正确;国民经济结构指的是农、轻、重的比例,故A项不符合材料信息;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故C项错误;1984年确立了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原则,故D项错误。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了新时期的中国经济 ,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一是给企业一定比例的利润留成;二是给企业一定的生产计划、产品购销和资金运用的权力”的分析,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难度一般。7.【答案】A【知识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解析】【分析】根据题意,所要增加的栏目应与材料中所列栏目均为并列关系,入手的角度应为中国国内的“改革”,故A正确;而BCD项均属于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与题干所列项目不存在并列关系,排除。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解题的关键是根据“设计了《思想解放的历程》《开放格局的形成》《农村的新变化》等并列的栏目”结合改革开放史实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8.【答案】D【知识点】“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解析】【分析】一国两制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保障国家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故D正确;ABC是一国两制的内容,均排除。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一国两制构想,解题的关键是“前提和底线”,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生需有扎实的基础知识。9.【答案】A【知识点】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1980~2000年这20年间,我国进出口贸易占全球比重和地位都大幅提升,这主要是由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导致的,故A正确;中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错误;此项属于外部原因,不是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故C错误;这一时期,世界政治局势和平与动荡并存,故D错误。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改革开放,解题的关键是“ 1980年中国进出口贸易仅占全球的2.0%;1990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全球占比上升至3.4%,居世界第14位; 到了2000年,占比扩大至7.3%,居世界第7位”。考查了考生正确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10.【答案】D【知识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解析】【分析】A.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是三大改造完成以后,不能完全涵盖材料的主旨,故A错误。B.材料中体现的是国民经济成分比例变化,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故B错误;C生产力快速提升显然与材料中经济政策的调整信息不符合,故C错误。D.观察图片可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952年到2006年,国民经济成分比例不断变化。国民经济成分体现的是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与产品的支配权,属于生产关系范畴,所以图片整体反映了新中国经济政策的不断调整,故D正确。故答案为:D。【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建国后经济体制的发展变化,解题关键是看清图例,并结合所学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政策调整的史实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11.【答案】C【知识点】现代信息技术与社会信息化【解析】【分析】结合所学,中国文学艺术借助影视艺术、网络电视、数字出版等手段,不断探索开拓对外宣传的新思路、新举措,取得空前发展,故C项正确。A项是经济原因,排除;B项是政治和思想原因,排除;D项是政治原因,排除。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 技术性因素 ”。12.【答案】D【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解析】【分析】“导弹驱逐舰舰载直升机从当天上午刚刚驱离海盗船艇袭扰、成功解救的意大利商船“MTLIA”号上空巡逻后返回”表明亚丁湾护航彰显中国履行职责和反恐的外交政策,故D正确;ABC.材料未体现,排除。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解题的关键是“导弹驱逐舰舰载直升机从当天上午刚刚驱离海盗船艇袭扰、成功解救的意大利商船“MTLIA”号上空巡逻后返回”。考查了考生正确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13.【答案】C【知识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解析】【分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者共同的本质特征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故C正确;ABD不是本质特征,排除。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根据所学可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者共同的本质特征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考生需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14.【答案】A【知识点】改革开放以来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技术引进成为科技发展的主要途径”“2006年,我国提出和实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可以看出我国科技由模仿走向了创新,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题意和史实,应排除。CD两项不符合史实,应排除。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科技,需要掌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发展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技术引进成为科技发展的主要途径”、“2006年,我国提出和实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的分析理解,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15.【答案】(1)特区:厦门、珠海、汕头(任意两个即可)。经验:吸引外资;引入市场调节机制。(2)观点: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变化:改革——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放——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知识点】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的举例,结合我国建立的经济特区解答即可,如厦门、珠海、汕头。第二小问的经验,依据材料一“议投资额达51亿港元,其中中外合资合营的投资额占总投资额的90.3%”可以得出吸引外资;“后来开放市场,让市场决定菜价,菜价飙升至1.2元/斤,后稳定在0.4元/斤”可以得出引入市场调节机制。(2)第一小问的观点,依据材料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可以得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可以得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第二小问的变化,结合南方谈话的影响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分析改革;从对外开放性格局分析开放。故答案为:【点评】本题考查改革开放。(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议投资额达51亿港元,其中中外合资合营的投资额占总投资额的90.3%”、“后来开放市场,让市场决定菜价,菜价飙升至1.2元/斤,后稳定在0.4元/斤”分析概括;(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分析概括。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和对外开放性格局分析。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6.【答案】(1))特点: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主观热情高、革命性强、政治色彩浓厚、群众运动色彩明显、极富鼓动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贴近社会实际、更加理性务实、语言朴实、发展经济意识浓厚、多为经验性总结。(2)原因: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高涨;“左”倾错误和情绪滋长;国际、国内形势紧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3)观点:不需要。理由:口号属于意识的反映,带有主观性;口号具有较强的鼓动性;不切实际的口号对公众有负面引导作用;社会发展需要务实理性。观点:需要。理由:口号反映社会现实;口号流传快,有较强的宣传力和号召力,对公众影响大;切合实际的口号能激发公众的热情;切合实际的口号对公众有积极的引导作用。【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意义【解析】【分析】(1)特点:20世纪五六十年代;根据材料“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可知体现的是主观热情强烈;根据材料“革命加拼命”可知体现的是革命性和政治色彩;根据材料“大干了再大干,超产了再超产,奉献了再奉献”可知体现的是群众运动色彩明显、极富鼓动性。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根据材料“要想富,先修路……家养一只兔,不缺油盐醋”可知体现的是理性务实和贴近实际:根据材料“少生孩子快致富”“发展才是硬道理”可知体现的是发展经济意识浓厚;根据材料“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可知体现的是经验的总结。(2)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六十年代的激进的口号出现原因需要从“左”倾错误、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国内外形势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特点根据材料信息从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等角度归纳。(3)关于“社会发展是否需要口号”的观点表述言之成理即可。若答“不需要”,可从口号的主观性、鼓动性回答;若答“需要”,可从口号的宣传、号召和激发热情等方面回答。故答案为:(1) 特点: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主观热情高、革命性强、政治色彩浓厚、群众运动色彩明显、极富鼓动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贴近社会实际、更加理性务实、语言朴实、发展经济意识浓厚、多为经验性总结。(2) 原因: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高涨;“左”倾错误和情绪滋长;国际、国内形势紧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3) 观点:不需要。理由:口号属于意识的反映,带有主观性;口号具有较强的鼓动性;不切实际的口号对公众有负面引导作用;社会发展需要务实理性。观点:需要。理由:口号反映社会现实;口号流传快,有较强的宣传力和号召力,对公众影响大;切合实际的口号能激发公众的热情;切合实际的口号对公众有积极的引导作用。【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社会主义十年探索、改革开放。第一问结合“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等信息分析;第二问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影响概括;第三问结合“社会发展是否需要口号”来总结。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1 / 1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综合复习优化集训10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一、选择题1.(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综合复习优化集训10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是(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C.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D.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答案】A【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意义【解析】【分析】据材料“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A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是改革的开端,B错误;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是对外开放的具体措施,C片面;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2001年,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表现,D与材料无关。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考查了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于识记能力。2.(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综合复习优化集训10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下图为“1978—198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曲线图”(单位:亿吨)。造成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全国范围内完成土地改革 B.进行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答案】C【知识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析】【分析】从图中可知,1978-198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呈上升趋势,主要是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C正确;A是1952年,排除;B是1953-1956年,排除; D是2001年,排除。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978-198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曲线图”。3.(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综合复习优化集训10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加快了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这一做法的根本目的是( )A.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 B.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C.实现社会的安定团结 D.彻底消除“左”倾错误【答案】A【知识点】拨乱反正与平反冤假错案【解析】【分析】党和国家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加快了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主要是为了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故A正确;BC不是根本目的,排除;D太过绝对,排除。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解题的关键要注意“根本目的”需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时代背景及内容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4.(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综合复习优化集训10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下列城市和地区开放顺序与之相对应的是( )A.大连——上海——长江三角洲——九江B.浦东——大连——闽东南地区——九江C.深圳——珠海——珠江三角洲——武汉D.厦门——大连——长江三角洲——武汉【答案】D【知识点】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解析】【分析】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经济特区;后来,又开放了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增设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现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厦门属于开放最早的经济特区,大连属于沿海开放城市,长江三角洲属于沿海经济开放区,而内地武汉开放则最晚。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以沿海地区开放顺序为考查背景材料,考查对对外开放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需要准确识记对外开放相关城市的地理位置;解答排序题需要准确识记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或逻辑关系。5.(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综合复习优化集训10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9年7月,中国通过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20世纪80年代相继颁布《涉外经济合同法》《外资企业法》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等。这些文件的发布( )A.表明中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B.主要是为了发展市场经济C.增强了政府对外开放政策的可信度D.巩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答案】C【知识点】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解析】【分析】以法律法规形式保障中外合作,反映出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可信度已上升至法律层面,故C项正确;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刚刚起步,与世界联系日益密切,但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是在加入世贸组织后,A项错误;市场经济指的是市场在经济运行中起主导作用,而材料体现的是关于中外经济合作领域的法律法规,体现不出发展市场经济,B项错误;材料中法律法规规范的是中外合资企业及外资企业,体现不出公有制经济,故D项错误。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改革开放,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材料中以法律形式保障中外合作,有利于提高对外开放的可信度,推进对外开放。6.(2020高一下·宜丰开学考)1979年7月,中央提出了国有企业改革方案:一是给企业一定比例的利润留成;二是给企业一定的生产计划、产品购销和资金运用的权力,以打破企业是政府机关附属物的体制。该方案实际上是( )A. 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B.放权让利以调动企业积极性C.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把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答案】B【知识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解析】【分析】材料信息“一是给企业一定比例的利润留成;二是给企业一定的生产计划、产品购销和资金运用的权力”说明政府为了调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一定程度上下放权利,故B项正确;国民经济结构指的是农、轻、重的比例,故A项不符合材料信息;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故C项错误;1984年确立了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原则,故D项错误。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了新时期的中国经济 ,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一是给企业一定比例的利润留成;二是给企业一定的生产计划、产品购销和资金运用的权力”的分析,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难度一般。7.(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综合复习优化集训10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某同学在设计“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巨变”网页时,设计了“思想解放的历程”“开放格局的形成”“农村的新变化”等并列的栏目。如果再增加栏目,最合适的应该是(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B.“中国举办博鳌论坛”C.“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D.“从复关到入世”【答案】A【知识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解析】【分析】根据题意,所要增加的栏目应与材料中所列栏目均为并列关系,入手的角度应为中国国内的“改革”,故A正确;而BCD项均属于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与题干所列项目不存在并列关系,排除。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解题的关键是根据“设计了《思想解放的历程》《开放格局的形成》《农村的新变化》等并列的栏目”结合改革开放史实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8.(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综合复习优化集训10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功;同时,“一国两制”在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了新情况新问题,有的甚至严重挑战“一国两制”原则底线。“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底线是( )A.保证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B.维持特别行政区的现行法律不变C.坚持在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D.保障国家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答案】D【知识点】“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解析】【分析】一国两制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保障国家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故D正确;ABC是一国两制的内容,均排除。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一国两制构想,解题的关键是“前提和底线”,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生需有扎实的基础知识。9.(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综合复习优化集训10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据统计,1980年中国进出口贸易仅占全球的2.0%;1990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全球占比上升至3.4%,居世界第14位;到了2000年,占比扩大至7.3%,居世界第7位。这些变化主要得益于( )A.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C.世界贸易体系的健康发展 D.世界政治局势持续稳定【答案】A【知识点】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1980~2000年这20年间,我国进出口贸易占全球比重和地位都大幅提升,这主要是由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导致的,故A正确;中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错误;此项属于外部原因,不是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故C错误;这一时期,世界政治局势和平与动荡并存,故D错误。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改革开放,解题的关键是“ 1980年中国进出口贸易仅占全球的2.0%;1990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全球占比上升至3.4%,居世界第14位; 到了2000年,占比扩大至7.3%,居世界第7位”。考查了考生正确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10.(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综合复习优化集训10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下图为新中国不同时期国民经济成分比例变化示意图,对图中变化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B.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程C.反映了新中国生产力快速提升D.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政策的调整【答案】D【知识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解析】【分析】A.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是三大改造完成以后,不能完全涵盖材料的主旨,故A错误。B.材料中体现的是国民经济成分比例变化,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故B错误;C生产力快速提升显然与材料中经济政策的调整信息不符合,故C错误。D.观察图片可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952年到2006年,国民经济成分比例不断变化。国民经济成分体现的是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与产品的支配权,属于生产关系范畴,所以图片整体反映了新中国经济政策的不断调整,故D正确。故答案为:D。【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建国后经济体制的发展变化,解题关键是看清图例,并结合所学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政策调整的史实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11.(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综合复习优化集训10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进入21世纪,中国文学艺术得到空前的发展。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技术性因素是( )A.改革开放的进行与社会经济的发展B.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行和思想解放C.影视艺术、互联网技术的影响日益广泛、深刻D.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获得世界关注【答案】C【知识点】现代信息技术与社会信息化【解析】【分析】结合所学,中国文学艺术借助影视艺术、网络电视、数字出版等手段,不断探索开拓对外宣传的新思路、新举措,取得空前发展,故C项正确。A项是经济原因,排除;B项是政治和思想原因,排除;D项是政治原因,排除。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 技术性因素 ”。12.(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综合复习优化集训10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下图为2009年2月24日下午,“海口”号导弹驱逐舰舰载直升机从当天上午刚刚驱离海盗船袭扰、成功解救的意大利商船“MT LIA”号上空巡逻后返回。亚丁湾护航( )A.表明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B.使中国与意大利形成了战略伙伴关系C.是为了打击恐怖组织D.彰显中国履行职责和反恐的外交政策【答案】D【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解析】【分析】“导弹驱逐舰舰载直升机从当天上午刚刚驱离海盗船艇袭扰、成功解救的意大利商船“MTLIA”号上空巡逻后返回”表明亚丁湾护航彰显中国履行职责和反恐的外交政策,故D正确;ABC.材料未体现,排除。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解题的关键是“导弹驱逐舰舰载直升机从当天上午刚刚驱离海盗船艇袭扰、成功解救的意大利商船“MTLIA”号上空巡逻后返回”。考查了考生正确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13.(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综合复习优化集训10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以上思想共同的本质特征是( )A.一脉相承而且与时俱进 B.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C.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D.中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答案】C【知识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解析】【分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者共同的本质特征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故C正确;ABD不是本质特征,排除。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根据所学可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者共同的本质特征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考生需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14.(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综合复习优化集训10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重点实施“以市场换技术”发展战略,技术引进成为科技发展的主要途径;2002年,印发《关于进一步增强原始性创新能力的意见》;2006年,我国提出和实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这种变化表明( )A.我国科技由模仿走向了创新 B.我国科技过于落后C.欧美对中国技术封锁日益严格 D.“以市场换技术”战略失败【答案】A【知识点】改革开放以来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技术引进成为科技发展的主要途径”“2006年,我国提出和实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可以看出我国科技由模仿走向了创新,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题意和史实,应排除。CD两项不符合史实,应排除。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科技,需要掌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发展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技术引进成为科技发展的主要途径”、“2006年,我国提出和实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的分析理解,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二、非选择题15.(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综合复习优化集训10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开放后的深圳,1984年共与客商签订885个项目,协议投资额达51亿港元,其中中外合资合营的投资额占总投资额的90.3%。与此同时,深圳人口激增,到1983年底就从原来的2万增至30万,蔬菜供应空前紧张。当时国家统一定价青菜0.05元/斤,深圳种菜成本是0.3元/斤。后来开放市场,让市场决定菜价,菜价飙升至1.2元/斤,后稳定在0.4元/斤。——摘编自戴北方《深圳口述史》材料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1)结合所学,写出二例除深圳外的经济特区。根据材料一,概括深圳经济特区的建设经验。(2)概括材料二的核心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改革”和“开放”两个方面说明南方谈话带来的深刻变化。【答案】(1)特区:厦门、珠海、汕头(任意两个即可)。经验:吸引外资;引入市场调节机制。(2)观点: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变化:改革——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放——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知识点】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的举例,结合我国建立的经济特区解答即可,如厦门、珠海、汕头。第二小问的经验,依据材料一“议投资额达51亿港元,其中中外合资合营的投资额占总投资额的90.3%”可以得出吸引外资;“后来开放市场,让市场决定菜价,菜价飙升至1.2元/斤,后稳定在0.4元/斤”可以得出引入市场调节机制。(2)第一小问的观点,依据材料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可以得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可以得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第二小问的变化,结合南方谈话的影响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分析改革;从对外开放性格局分析开放。故答案为:【点评】本题考查改革开放。(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议投资额达51亿港元,其中中外合资合营的投资额占总投资额的90.3%”、“后来开放市场,让市场决定菜价,菜价飙升至1.2元/斤,后稳定在0.4元/斤”分析概括;(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分析概括。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和对外开放性格局分析。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6.(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综合复习优化集训10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口号是一个时代的鲜明印记。用口号解读历史,别有一番历史的“味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每个时期,都留下过许多有着时代特色的口号。20世纪五六十年代,“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革命加拼命”“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大干了再大干,超产了再超产,奉献了再奉献”“备战、备荒、为人民”等众多口号深深铭刻在中国人的心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要想富,先修路”“家养一只兔,不缺油盐醋”“少生孩子快致富”“发展才是硬道理”“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口号,成了大街小巷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不少口号还成了口头语,广为流传。(1)根据材料分别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口号的显著特点。(2)分析上述口号形成各自特点的主要原因。(3)某班同学围绕“社会是否需要口号”展开辩论。有人说,社会不需要口号,要的是淡定有为;有人说,社会需要口号,要的是激情涌动。你同意哪种观点 并说明理由。【答案】(1))特点: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主观热情高、革命性强、政治色彩浓厚、群众运动色彩明显、极富鼓动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贴近社会实际、更加理性务实、语言朴实、发展经济意识浓厚、多为经验性总结。(2)原因: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高涨;“左”倾错误和情绪滋长;国际、国内形势紧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3)观点:不需要。理由:口号属于意识的反映,带有主观性;口号具有较强的鼓动性;不切实际的口号对公众有负面引导作用;社会发展需要务实理性。观点:需要。理由:口号反映社会现实;口号流传快,有较强的宣传力和号召力,对公众影响大;切合实际的口号能激发公众的热情;切合实际的口号对公众有积极的引导作用。【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意义【解析】【分析】(1)特点:20世纪五六十年代;根据材料“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可知体现的是主观热情强烈;根据材料“革命加拼命”可知体现的是革命性和政治色彩;根据材料“大干了再大干,超产了再超产,奉献了再奉献”可知体现的是群众运动色彩明显、极富鼓动性。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根据材料“要想富,先修路……家养一只兔,不缺油盐醋”可知体现的是理性务实和贴近实际:根据材料“少生孩子快致富”“发展才是硬道理”可知体现的是发展经济意识浓厚;根据材料“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可知体现的是经验的总结。(2)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六十年代的激进的口号出现原因需要从“左”倾错误、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国内外形势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特点根据材料信息从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等角度归纳。(3)关于“社会发展是否需要口号”的观点表述言之成理即可。若答“不需要”,可从口号的主观性、鼓动性回答;若答“需要”,可从口号的宣传、号召和激发热情等方面回答。故答案为:(1) 特点: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主观热情高、革命性强、政治色彩浓厚、群众运动色彩明显、极富鼓动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贴近社会实际、更加理性务实、语言朴实、发展经济意识浓厚、多为经验性总结。(2) 原因: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高涨;“左”倾错误和情绪滋长;国际、国内形势紧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3) 观点:不需要。理由:口号属于意识的反映,带有主观性;口号具有较强的鼓动性;不切实际的口号对公众有负面引导作用;社会发展需要务实理性。观点:需要。理由:口号反映社会现实;口号流传快,有较强的宣传力和号召力,对公众影响大;切合实际的口号能激发公众的热情;切合实际的口号对公众有积极的引导作用。【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社会主义十年探索、改革开放。第一问结合“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等信息分析;第二问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影响概括;第三问结合“社会发展是否需要口号”来总结。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综合复习优化集训10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学生版).docx 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综合复习优化集训10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