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课件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学习目标
1.知道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历史解释)
2.阅读地图,知道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重要遗址,了解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通过两者的对比认识到中国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异同。通过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理解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3.通过考古发现,了解河姆渡、半坡、仰韶、大汶口等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生产生活情况。通过中国原始农耕遗址的重要出土文物,说明我国出现了最早人工栽培的农作物。我们的先祖为人类文明作出重要的贡献,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一.原始农业的兴起与发展
1、农业起源
了解原始农业的兴起发展过程。
①地位:
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
②进程:
远古采集生存时期
距今约
1万年
距今约
2万年
对各类可食用植物认识逐渐加深
开始对一些野生植物进行管理
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稻、粟、黍
稻(去壳后称大米)
粟(sù)
(俗称小米)
黍(shǔ)
(去皮称黄米)
南稻北粟
一.原始农业的兴起与发展
1、农业起源
③表现:
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均发现于我国。
④意义:
水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历史基础:是我们的祖先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浙江义乌桥头遗址
出土的炭化稻粒
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出土的炭化粟粒和黍粒
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社会的重要依据。
一.原始农业的兴起与发展
问题:观察左图,你能看出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在地域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①分布广,数量多。
②沿河流(水源)分布
③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
问题:在图中找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并在课本中做好标记。
结合地图和材料思考:中华文明在起源上具有怎样的特点?
多元一体
重要遗址:
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半坡)
大汶口文化
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
良渚文化
2.原始农作地区分布:
一.原始农业的兴起与发展
3、原始农业兴起与发展的标志:
①定居生活
②磨制石器
③制作陶器
④饲养家畜
原始农业兴起与发展的标志
意义:
促进了人类的定居生活;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一.原始农业的兴起与发展
时期:
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0000——5000多年前。
表现:人们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饲养家畜
前提:人们的主要生产工具是以磨制石器为主,自此原始社会进入“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农作物的种植
定居生活
保障
磨制石器,制作
陶器,饲养家畜
更多时间
、空间
多人定居,
渐成规模
形成聚落
半坡遗址鹿纹陶盆
4、定居生活:
一.原始农业的兴起与发展
随着农业的起源和初步发展,人们开始了定居生活。这种定居生活与之前比较有那些变化呢?
使用磨制石器
(新石器时代:约一万年—约5000年左右)
使用打制石器
(旧石器时代:约一万年以前)
刀耕火种
耒耜耕作
磨制石器:表面光滑,更加锋利,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我们开始使用更先进的
①磨制石器
影响: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
从“刀耕火种”到“耒耜耕作”
相关史事: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发明。远古先民在生活中发现泥土有可塑性,经过火烧后会变得坚硬。受此启发,他们把用泥捏成的容器放在火堆中烧烤,于是最早的陶器出现了。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片经科学测定,可早至约2万年前,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陶器。此外,我国北京、河北、河南、山东、湖南地,都出土了距今1万年以上的陶器。陶器发明后,人类不仅可以用它烧煮食物,而且能储存食物和饮用水。这有利于人类定居,从事农业生产。因此,陶器的制作和使用,对人类的生活有重要意义。
半坡遗址·鹿纹陶盆
(距今约6000年前)
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猪纹陶钵
(距今约7000年前)
马家窑文化旋纹尖底瓶
(距今约5000 4000年左右)
~
①烧煮食物;
②储存食物和饮用水;
③有利于人类定居,从事农业生产。
江西万年仙人洞
出土的绳纹陶罐
(距今约10000年左右)
【教材研读】阅读教材p10的相关史实,思考陶器的发明对当时的人类具有怎样的价值呢?
一.原始农业的兴起与发展
二、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
距今时间
生活地区
房屋类型
原始农业 农作物
农 具
原始畜牧业
原始手工业
距今约7000年
浙江余姚河姆渡村;长江下游
水稻
骨耜(磨制石器)
猪、狗
干栏式建筑
①使用天然漆
②会制作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③会雕刻技术,出土了我国最早的象牙雕刻器
淮河流域
长江中下游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绑藤条的骨耜
河姆渡干栏式房屋想象图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黑陶钵
木结构水井
1.河姆渡人的概况:
地位: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是我国史前稻作农业经济兴盛的区域。
二、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
2.河姆渡人农业和手工业
(1)农业:大量水稻遗存,先进生产工具骨耜广泛使用,稻作农业具有相当规模。
(2)畜牧业:以猪、狗为主,还狩猎野猪等
(3)手工业:会使用天然漆,制作陶器、玉器、骨哨和 会雕刻技术,会用象牙和兽骨雕刻成艺术品。
玉珏 骨哨
二、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
3.河姆渡人的房屋建筑
(1)观察图片,回答问题:河姆渡居民的房屋样式有何特点及意义?他们为何要这样建造房屋?
干栏式建筑(河姆渡遗址的建筑是以大小木桩为基础,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
房屋特点
建筑意义
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
建造原因
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可避潮湿,下面还可养殖家禽家畜。
河姆渡遗址中的干栏式建筑遗存图
湖南土家族的吊脚楼
河姆渡人干栏式建筑复原图
水井和草棚复原图
左图出土文物能让我们了解河姆渡居民的哪些历史信息?
①河姆渡人已经掌握制陶技术/原始手工业有所发展
②河姆渡人的生活中有猪这一动物
③河姆渡人已经具有审美意识
玉器
玉器
朱漆碗
二、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
二、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
4.舞阳贾湖遗址
相关史事今河南中部的淮河上游地区,有一处距今约9000—7500年的原始村落遗址——舞阳贾湖遗址。贾湖居民能够制作精致的石器、陶器和骨器。遗址中出土了炭化稻粒和家猪骨骼,证明当时农业和畜牧业已经有了初步发展。墓葬中随葬的部分龟甲,上面刻画有符号。出土的骨笛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能够吹奏七声音阶的笛子。
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1. 仰韶文化
区域:
时间:
由来:
情况:
特征:
代表:
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
距今约7000-5000年
彩陶是仰韶文化的重要特征
①半坡遗址
②河南灵宝西坡遗址
首次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
从事粟作农业生产,过定居生活
仰韶文化博物馆
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2.仰韶文化早期——半坡遗址文化
距今时间
生活地区
房屋类型
原始农业 农作物
农 具
原始畜牧业
原始手工业
其他
距今约6000年
陕西西安半坡村 黄河流域
半地穴式房屋
粟、黍
磨制石器
猪、狗
乐器;陶器(彩陶);纺织制衣(纺轮)
渔猎、采集
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
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
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合作探究: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房屋建筑不同的原因?
湖南土家族的吊脚楼
今天的黄土高原窑洞
河姆渡人居住在长江流域,属于南方地区,气候湿润炎热,降水量大。房屋架高,底层架空,既可以防潮防水又能够通风,防虫蛇猛兽,饲养家畜。
黄河流域气候相对比较寒冷,风沙大,半地穴式房屋有利于挡风保暖,冬暖夏凉。
原因:
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差异。
智慧:
顺应自然,因地制宜
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由氏族成员之间地位平等,没有明显的贫富分化到出现明显差别(贫富分化)
考古学家还发现多处仰韶文化的公共墓地,阅读P13,分析仰韶文化中期和晚期墓葬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河南灵宝西坡遗址
仰韶文化时期是氏族社会的兴盛时期。
河南灵宝西坡遗址发现的面积超过200平方米的大房子,位于成组房屋的中心位置,可能是氏族首领居住或处理部落事务的场所。
是原始社会以血缘关系结合的社会群体,其成员一般有共同的祖先
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黄河下游
淮河中下游
①.所属地区:
分布于黄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地区
②.距今时间:
距今约5900—4400年
④.原始手工业:
①制陶技术有较大发展,②精美的玉器
山东焦家遗址小型墓葬
山东焦家遗址大型墓葬
成套陪葬玉器
成套陪葬陶器
一无所有
⑤.陪葬品多少反映了:
大汶口文化出现了贫富分化
4.大汶口文化
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2)考古:
①河南灵宝西坡遗址发现的大房屋;
②距今约6000年墓地。
大房屋发掘场地
大房屋复原建筑>200平米
公共墓地
(1).发展:仰韶文化是氏族社会的兴盛时期。
5、原始氏族发展:
①时间:距今约7000-5000年
②发现地点:黄河中游
③典型代表:半坡居民、双槐树遗址、灵宝西坡遗址
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①大房子:可能是氏族首领居住或处理部落事务的场所。
②公共墓地:规模和随葬品无显著差别,说明氏族成员之间地位平等,没有明显的阶级分化。
河南灵宝西坡遗址的大房子基址
(3).发展规模:河南灵宝西坡遗址发掘了面积超过200平米的大房子,位于成组房屋的中心位置,可能是部落首领居住或处理部落事务的场所。
原始社会人们以血缘关系联结起来为特征的共同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4).特点:
仰韶文化彩陶的跨区域发展是我国史前文化大繁荣的一个重要表现,也是黄中游地区史前文化对周围影响的反映。
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相关史事:龙山文化
大汶口文化的后继者
距今约4400-3800年
表明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已经达到较高水平。
贫富分化、部落联盟、私有制产生、阶级出现
生产力低下,
劳动成果共享,
尚未产生贫富分化
母系氏族社会
新石器时代早期代表—仰韶文化
新石器时代晚期代表—龙山文化
父系氏族社会
新石器晚期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的现象,私有制产生,社会阶级分化已相当明显。
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知识拓展:
仰韶文化之彩陶
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
陕西渭南鸟纹陶钵
陕西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
河南巩义六角星纹陶罐
山西临汾回旋勾连纹陶盆
各遗存各具特色、交流融合
中华文化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
甘肃甘谷鲵鱼纹陶瓶
课堂小结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长江流域
黄河流域
时间:距今约7000年
房屋:干栏式建筑
农业:水稻、骨耜
时间:距今约6000年
畜牧业:猪、狗
房屋:半地穴式房屋
农业:粟、磨制石器
自然地理环境
河姆渡人的生活
半坡居民的生活
河南
影响
影响
畜牧业:猪、狗、水牛
手工业:陶器等
手工业:彩陶、纺织等
新石器时代
大汶口文化:农业发展→剩余产品→贫富分化、私有制→阶级出现、国家出现
农作物种植
家畜饲养
定居生活
磨制石器
课堂练习
1.象牙雕刻制品作为商品在我国有悠久历史,《诗经·鲁颂·泮(pàn)水》:“元龟象齿,大赂南金。”《左传》曰:“象有齿,以焚其身,贿也。”中国最早的象牙雕刻制品应出土在( )
A.陕西西安市 B.北京房山区 C.云南元谋县 D.浙江余姚市
2.中国原始农耕文明具有差异性特点。河姆渡人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屋,半坡人种植粟,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生活饮食习惯的迥异 B.生产技术水平的不同
C.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D.历史发展程度的区别
D
C
3.距今5000年前后,长江和黄河流域进入了早期文明社会。山东大汶口晚期的墓葬,有的有百余件随葬玉器等精美工艺品和日常器物,有的却一无所有。这说明当时( )
A.原始居民还未走向定居 B.原始手工业品种类单一
C.已经出现贫富分化现象 D.使用铁器生产水平很高
4.考古是研究历史的最可靠的途径。下图所示的文物最适合用于共同探究( )
A.国内最早人类起源 B.原始的农耕生活
C.夏、商、周的更替 D.灿烂的青铜文明
C
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