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8张PPT)第7课 百家争鸣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学习目标(1)掌握老子和孔子及诸子百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比较各家学派的思想主张;掌握“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背景、概况及影响。(历史解释、史料实证)(2)知道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兵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理解百家争鸣的意义。(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唯物史观)(3)认识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之间的关系。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感受诸子先贤们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发展和人类命运的崇高抱负和理想。。(史料实证、家国情怀)一、老子和《道德经》百家争鸣:“百家”泛指数量多,“百家争鸣”指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先秦诸子皆为忧世之乱而思以拯济之,故其学皆应时而生。——胡适《说儒》“子”:先秦尊称。春秋前期,一般称卿、大夫为“子”。春秋末期,用来尊称著名的学者和老师。战国时期,“子”成为对一般学者的尊称。一、老子和《道德经》1.简介:老子,即李耳,字聃(dan),春秋后期鲁国人。是道家学派创始人,学说集中在《老子》一书中(《道德经》)姓名 时期 籍贯 地位 经典李耳,字聃春秋后期楚国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道”1、思想核心:2、主要主张:(1)哲学上:万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丢马得马断腿保全性命坏事好事坏事好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孕育万物的总根源与万事万物运行的总规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一、老子和《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核心思想—“道”是孕育万物的总根源,也是万事万物运行的总规律,人们要顺应事物内在规律来行事。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2)哲学思想— 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双方可以互相转化。满齿不存 舌头犹在 大道无形 道在口中(3)处世之道—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应顺应自然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4)政治主张——主张“无为而治”,追求“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2、主要主张:老子被世人称为哲学之父、智慧之父,是世界文化名人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二、孔子和儒家学说姓名 时期 籍贯 地位 经典孔子,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儒家学派创始人、著名思想家、大教育家《论语》1.孔子生平孔子简介:生平:著作:地位:姓孔,名丘,字 仲 尼,春秋后期鲁国人伯仲叔季曾收徒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不为各国采纳,晚年主要从事教育工作。下层没落贵族《论语》(其弟子整理)自学礼乐从政失败周游列国献身文教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二、孔子和儒家学说2.孔子的思想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译文:自己不喜欢的,不要强加于别人。有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指立身),也让他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事业通达),也让他人行得通。①思想核心:“仁”a.提出“仁者爱人”,要有爱心和同情心;b.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译文: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译文: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②政治主张:a.提出“为政以德”b.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文明,按西周的制度和文化重建社会统治秩序二、孔子和儒家学说孔子部分弟子家庭情况贵族子弟:孟懿子、南宫敬叔、司马牛出身贫寒:颜回、子路、伯牛、闵子骞、卜商、原宪、冉求、仲弓家境富裕:子贡、冉有③教育主张:a.创办私学有教无类b.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总结教育规律,提出教学原则和方法。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颜渊素质很高,孔子对他提出了儒家道德修养的最高要求)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司马牛个性急躁,饶舌话多,孔子跟他说:说话谨慎就是仁)——《论语》因材施教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2.孔子的思想主张作用:①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②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二、孔子和儒家学说④文化贡献孔子在晚年精心整理和修订古代重要典籍(《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被后世称为“六经”),其思想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对传承我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二、孔子和儒家学说明清之际,儒家思想传入欧洲,《四书》被翻译成拉丁文,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开始展现在欧洲人面前。1687年,柏应理所著《中国哲学家孔子》一书在巴黎出版。左为书影。1994年山东曲阜孔庙、孔林、孔府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孔子是世界上公认的教育家和思想家,被后人看为“万世师表”,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并名列第一。三、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①铁犁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经济)②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士阶层崛起(政治)③私学兴起,为学术繁荣提供了阵地(思想)经济、政治决定文化反映2.概念: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学在官府”的格局被打破,私学兴起,学术思想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百家争鸣各学派之间展开激励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百”是泛指,数量多。其中,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影响最大。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百家争鸣学派 人物 思想主张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兵家 孙武(春秋)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主张顺应自然和民心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依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制专制统治。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主张“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兼爱”、“非攻”;提倡节俭墨子小组合作,完成下列表格内容并划在书上。3.各派的代表人以及观点体现了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孔子:有差等的爱;墨子:无差别的博爱百家争鸣中,各学派观点各异,他们的关系如何?墨子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孙武相互抨击又互相影响,取长补短百家争鸣3.影响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三、百家争鸣我想灭六国,成为一统天下的君主,最终要采纳哪一派的主张呢?仁政;民贵君轻兼爱;非攻;尚贤孟子庄子韩非子顺应自然和民心;精神自由,人格独立以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墨子采纳法家学派的主张。其思想符合了统治者要控制政权,加强统治的政治要求,成为秦王攻灭六国建立专制体制的理论基础。孔子讲“仁爱”,墨子主张“兼爱”,二者有区别吗?墨子像尊为“科圣”孔子讲仁爱是有等级的爱。以血缘关系的亲情为出发点,先爱父母子女,之后再爱他人,是一种有秩序的关爱。意在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和社会秩序。墨子的兼爱是不分亲疏远近、尊卑贵贱,是一视同仁的博爱。这种爱没有任何附加条件,源于人性本善的大爱。“非攻”墨子反对战争。他的兼爱理想太高贵,卑微时代根本没有准备好迎接他。亚圣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中华民族的气节,即做人要顶天立地,刚正不阿。体现了坚守信念,矢志不渝的精神。荀子孟子主张不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合作探究】启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战国时期,齐国为招揽人才,在都城临淄稷门附近设置讲堂的专门场所,被称为“稷下学宫”。聚集在这是的学者,来自道家、儒家、法家等学派,兴盛时有成百上千人。他们在此讲学、辩论、著书,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形成局面。据说荀子曾在这里游学,成为当时颇有威望的学术领袖。稷下学宫对促进战国时期的学术繁荣起了重要作用。稷下学宫稷下学宫知识拓展三、百家争鸣课堂小结百家争鸣老子思想主张著作“无为而治”;事物有对立面,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孔子政治思想教育思想地位和影响百家争鸣背景/原因“仁”、为政以德代表人物及主张《道德经》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儒家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礼治墨家 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俭道家 庄子:顺应自然和民心、无为而治法家 韩非子:以法治国、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影响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课堂练习1.“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是以不去。”老子这句话反映的是( )A.无为而治 B.为政以德 C.兼爱非攻 D.民贵君轻2.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动荡的时期,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各种学说蓬勃兴起。以下不属于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活跃的原因的是( )A.私学兴起,下层人民可以接受教育 B.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不安C.统治者重视人才培养 D.社会生产力进步A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