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靖远县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甘肃省靖远县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甘肃省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
历史模拟试题
本试卷共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考古发现,海岱地区(与今山东省境大体相同)最早的稻作农业遗存属于大汶口文化时期,但大汶口文化时期的稻作农业遗存集中分布在鲁中南和苏北地区。到了龙山文化时期,稻作农业遗存已经遍布山东半岛全境。据此可知,海岱地区( )
A. 是中国稻作农业的源头 B. 重视区域间技术交流
C. 已具备社会分化的基础 D. 先民生产工具较先进
2. 下图所示东汉时期不同地域隐逸士人数量变化概况。这一变化反映了东汉中后期( )
A. 士人对政治的失望 B. 道教势力影响广泛 C. 儒学地位出现动摇 D. 区域文化差异增大
3. 下表所示是白居易写《宿紫阁山北村》一诗。该诗可用于印证,当时( )
晨游紫阁峰,暮宿山下村。村老见予喜,予开一尊。举杯未及饮,暴卒来入门。紫衣挟刀斧,草草十余人。夺我席上酒,掣我盘中飧。主人退后立,敛手反如宾。中庭有奇树,种来三十春。主人惜不得,持斧断其根。口称采造家,身属神策军。主人慎勿语,中尉正承恩。
A. 中央集权的强化 B. 基层治理的混乱 C. 农民赋税的沉重 D. 军人势力的增长
4. 南宋的叶适指出“富人者,州县之本,上下之所赖也”,认为富民在底层社会起到了一种中心的作用,离开富民,社会经济关系很难正常运行。南宋陈亮则发文指出:富民不能通过科举入仕,是人未能尽其才,物未能尽其用的体现,乃国家一大缺憾和损失。这些言论( )
A. 强调了富民对国家的贡献 B. 折射出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
C. 凸显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D. 说明了宋代财政危机的加深
5. 清代陆稼书记载了“毁人名节判”:有朱姓女,貌美,其表兄欲求婚而不得,遂散布谣言,虚构事实,毁其贞节。朱姓女欲自缢以证自身清白,被家人阻拦,“然朱终不释,哭诉于县”。最终,其表兄被判处“杖一百,徒十年”的重刑。这一判决折射出( )
A. 社会价值观对司法的影响 B. 清代司法重视维护女性权益
C. 清代司法审判标准的紊乱 D. 法制儒学化进程走向新阶段
6. 陈旭麓先生指出: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不是从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等人的思想中直接孕育出来的,是以转述西方思想及其政制为起点,是从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畲的《瀛寰志略》和梁廷枏的《海国四说》等介绍西方民主制度的著作开始的。据此可知( )
A. “师夷之长技”侧重民主思想的传播 B. “西学东渐”利于民族意识觉醒
C. “开眼看世界”有利于晚清社会转型 D. “开眼看世界”批判了清朝政体
7. 南京国民党政府所创报刊某一时期报道篇目(部分)如下:《南昌委员长行营告剿匪军全体士兵》《赣匪四面楚歌崩溃在即》《赣行营报告剿匪捷讯剿抚兼施进展甚速》《湘赣匪巢即完全收复》《匪二万余由瑞金南窜》《黔军布置乌江防务堵匪遁川》。这可用于研究( )
A. 北洋军阀统治的瓦解 B. 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 C. 国民党政府抗日成果 D. 解放战争的迅速发展
8. 1937年战前工厂登记中(东三省除外),机器工业厂数仅占总厂数的8.6%,冶炼工业厂数占总厂数的1.5%。1942年,后方的3758家工厂中,机器工业厂数占总厂数的19.30%;冶炼工业厂数占总厂数的3.76%,但冶炼工业的资本和工人数,成为仅次于纺织和化学工业的第三大工业部门。这一变化( )
A. 证明中国已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过渡 B. 有利于民族解放战争的持续推进
C. 得益于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支持 D. 凸显了实业救国思想的积极作用
9. 美国学者南希·塔克在其论文《孤立中国:第一任艾森豪威尔政府的亚洲政策》中说:“几十年后披露的文件表明,(1955年)由(美国)中央情报局和中国国民党人策划的爆炸周恩来乘坐的印度航空客机的阴谋是确实存在的。”他们策划此次阴谋旨在( )
A. 帮助国民党反攻大陆 B. 打乱中国经济发展进程
C. 破坏中印之间的关系 D. 阻挠中国参加亚非会议
10. 下图所示是2000—2012年湖北农村剩余劳动力变化情况。图中现象对当地政府提出的要求是( )
A. 优化产业结构 B. 落实依法治国 C. 健全基层民主 D. 推进土地流转
11. 埃及新王国第十九王朝《伟大的霍连姆赫布敕令》提道:“陛下任命神庙的神父、预言家以及这片土地上的法官和诸神的祭司们,他们组成了全体官员,他们将审判每一个城市中的市民。”据此可推知,当时( )
A. 埃及注重社会公平的建设 B. 埃及法老集神权和政权于一身
C. 神庙拥有司法机构的职能 D. 神庙祭司侵夺世俗法官的权力
12. 1351年2月,在英格兰议会召开的会议上,下院议员抱怨说,(如果没有之前2—3倍的工资)“劳动者不愿意劳动,也不接受国王和御前会议同意的工作,这造成人们的极大不幸”。这一时期,导致这一状况出现的因素最有可能是( )
A. 封建经济的发展 B. 工人阶级的抗争 C. 价格革命的出现 D. 欧洲鼠疫的流行
13. 有学者指出:从社会整体来讲,文艺复兴时期仍然是一个信仰虔诚的时期,少数怀疑者可能斥圣物为假,但并没有反对教会存在,每逢大赦之年,仍会有大批信徒和香客前往罗马。几乎每家都有圣母玛利亚和耶稣受难像,教会仍然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要的主要场所。这一观点( )
A. 忽视了人文主义对神学的冲击 B. 否认了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作用
C. 强调了天主教会在欧洲的地位 D. 指出了文艺复兴影响范围的局限
14. 1839年,英国的419560名工厂工人中,有242296名是妇女。恩格斯调查了412家工厂,发现每家工厂都有两三个靠妻子劳动过活的男子。由此,下列结论合理的是,英国( )
A. 传统的婚姻价值观瓦解 B. 男女平等的观念已确立
C. 妇女解放基础初步具备 D. 女性的政治影响力增强
15. 1939年9月6日,德国驻苏大使在其报告中写道:“在多年宣传反对德国侵略后,苏联的政策发生了突然的转折,居民还不完全清楚。官方宣传动员的声明引起了人们对德国不再是侵略者的普遍怀疑。”这里的“突然的转折”( )
A. 肯定了英法的绥靖政策 B. 打击了法西斯侵略气焰
C. 改善了苏联在欧洲的处境 D. 造成苏联民众思想动荡
16. 美国小布什总统曾明确表示,巴以之间不可能回到1967年的边界。2011年,奥巴马在演讲中提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边界应以1967年的界限为基础,并加以双方同意的土地互换,从而为两国建立起安全和公认的边界。”奥巴马对巴以边界的认识( )
A. 根源于美国两党间利益的分歧 B. 体现了美国中东政策的收缩性
C. 折射出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D. 表明美以同盟出现了重大危机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2年,孙中山在向参议院提出的建议设立稽勋局的咨文中说:盖闻劝扬之典,莫要于赏功,服务之官,必望其称职。是故官惟其才,赏惟其功,截然为两事,断未有以官为赏,论功授职者也。溯我民国,自造谋光复、称兵统一以来,殉义与积功者,既已不可殚数。夫在个人私愿,尽分子之劳,决非市赏。然准建国通法,造公家之利,必当酬庸。此赏恤之规制,未可不定。况赏恤之制未建,军兴之际,将佐官属,杂以有功与有才者兼任,国人之观听易淆,必有以为既树建国之勋,例应得官。故有立功而已官者,更望因功迁擢,其尽命而不及官者,亦议按事赠荫。如此则帝王以官赏功之流毒不塞,竞可以不止。现在统一之局大定,干戈待偃,国家之设官有限,而论功者众,借官为酬,与有功不录,皆伤国本,是以急咨贵院,务请速行建议,在临时政府时代,特设一开国稽勋局。俟所议通过,即委任专官,领受局事……于是议赏议恤,可以不漏不滥,任官与赏功之界限,亦得厘然分析。
——摘编自朱晓东《民国北京政府选官制度研究》
材料二 1928年10月,南京国民党政府公布的《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考试院为国民(党)政府最高考试机关,掌理考试铨叙,所有公务员,均须依法律经考试院考选铨叙,方得任用。”南京国民党政府的文官品级按大小依次分为特任、简任、荐任和委任四级,特任官为中央一级大员,没有法定考试的要求,直接由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任命。1934年3月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规定,简任官也无须考试,而是由“曾任荐任职最高等三年以上者”升任,或从有“特殊著作”或“特殊贡献”者中遴选。1947年1月公布的《中华民国宪法》,没有把公职候选人列入“应经考试院依法考选铨定”范围之内,同年再次修订的《考试法》也剔除了公职候选人考试的内容。
——摘编自徐辉《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及其践行失败根源论析》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提出该咨文的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咨文进行简要评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京国民党政府文官考试践行失败的原因。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90—2005年中国实际利用美国对华直接投资额(单位:万美元)及其占实际利用外资总额比重。
时间 实际利用美国对华直接投资额 占实际利用外资总额比重 时间 实际利用美国对华直接投资额 占实际利用外资总额比重
1990年 45599 13.08% 1998年 389844 8.57%
1991年 32320 7.40% 1999年 421586 10.46%
1992年 51944 4.64% 2000年 438389 10.77%
1993年 206785 7.50% 2001年 443322 9.46%
1994年 249080 7.38% 2002年 542392 10.28%
1995年 308373 8.22% 2003年 419851 7.85%
1996年 344417 8.25% 2004年 394114 6.50%
1997年 346117 7.16% 2005年 306100 5.07%
——摘编自马明申、庄宗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对华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材料二 美国对华直接投资一般通过三种途径对中国产生技术外溢:一是美国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后使得中国本土商品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中国当地企业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不得不加大投资力度进行技术创新;二是美国跨国公司进行的劳工培训和管理培训也会产生溢出效应,即使简单生产也需要对劳工进行培训,而复杂的生产活动(如产品的设计等)则会产生更多的技术外溢;三是为了满足对产品质量和物流周期等方面的高标准要求,美国跨国公司不得不培训中国的本土供货商,这也实现了美国跨国公司对中国的技术外溢。
——摘编自范海君《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对中国出口竞争力的影响》
材料三 投资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秘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从资本匮乏国家变为资本输出国家。中国企业“走出去”已有一段时间,最近几年则呈现出加速态势。中国资本输出的增速和总量都很快。联合国的数据显示,中国是世界第三大投资国。
——摘编自孙兴杰《世界迎来“中国资本”时代》
(1)根据材料一,简述1990—2005年中国实际利用美国对华直接投资额及其占实际利用外资总额比重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利用外资对中国经济的积极影响,谈谈你对中国从资本输入发展到资本输出的认识。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联邦德国成立以来,阿登纳政府坚持通过融入西方阵营,依靠西方盟国同苏联谈判,最终将东德统一到联邦共和国。但是随着柏林危机的发展,西方国家在德国统一问题上的立场,与联邦德国统一政策的差距越来越大。1969年,勃兰特当选联邦德国总理后,全力推行“新东方政策”,主张改善与苏联和东德的关系。在勃兰特的推动下,联邦德国虽然在国际法上不承认民主德国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但承认民主德国存在的现实,主张改善和发展同民主德国的关系。“新东方政策”使西德可以自由地与东方阵营进行政治、经济上的往来,为实现东西德的统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摘编自邹耀勇《第二次柏林危机与联邦德国统一政策的转变》
材料二 在德国统一问题上,英国本来一向是表示支持的。但当这个问题由“纸上谈兵”变为具体行动时,英国的态度立即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公开表示德国统一问题“尚未提上议事日程”,“在东欧经济和政治改革未完成之前,英国反对德国实现统一”。但是,英国在看到德国统一进程的发展速度要比它预计的快得多时,意识到公开反对很可能会使自己陷入孤立,于是转而表示同意讨论德国统一问题,但强调“反对匆忙统一”。舆论表示,这是因为英国有很多顾虑。
——摘编自周文《英国对两德统一的忧虑与对策》
材料三 1989年,包括民主德国在内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了剧变,这为联邦德国提供了一个大好的历史机遇。鉴于德国统一会危及苏联在东欧的地缘政治利益,所以苏联压根儿“不希望德国统一”。因此,从1987年至1989年底,戈尔巴乔夫一直对两德合并“持断然拒绝态度”。但是,在这以后,他的态度却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1990年1月30日,戈尔巴乔夫对应邀访问苏联的民主德国总理莫德罗明确表示:“德国人有权统一”,“不排除今后两个德国重新统一的可能性”。
——摘编自李华《戈尔巴乔夫与1990年的德国统一》
(1)根据材料一,比较阿登纳政府与勃兰特政府统一德国政策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三,简述英国撒切尔政府和苏联戈尔巴乔夫政府对德国统一态度的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两国对德国统一的态度的因素。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任何事件的形成和发展都不能脱离历史而孤立存在,忽视研究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就难以深入理解事件全貌、把握事件发展的规律,从而难以作出科学的评价。如新文化运动,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与变迁是这场运动产生的必要条件之一。时代的变迁推动了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思想解放的进程,使他们明白了只有冲破封建思想的枷锁才能建立西方的民主制度。同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属于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如果忽视研究这场运动兴起的经济基础,则无法从根本上理解它兴起的历史原因。
——摘编自鲁俊茹、胡国胜《近年来新文化运动研究综述》
根据上述视角,运用所学知识,选取中国古代某一文化现象,自拟题目,并展开评述。(要求:史论结合,观点正确,结构完整,逻辑严谨,表述清晰,不得抄袭示例。)
2025年甘肃省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
历史模拟试题
本试卷共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题答案】
【答案】C
【2题答案】
【答案】A
【3题答案】
【答案】D
【4题答案】
【答案】B
【5题答案】
【答案】A
【6题答案】
【答案】C
【7题答案】
【答案】B
【8题答案】
【答案】B
【9题答案】
【答案】D
【10题答案】
【答案】A
【11题答案】
【答案】C
【12题答案】
【答案】D
【13题答案】
【答案】D
【14题答案】
【答案】C
【15题答案】
【答案】D
【16题答案】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题答案】
【答案】(1)意图:要建立赏恤制度,酬谢为民国建立作出贡献之人;澄清吏治,杜绝以官赏功的流弊;明确任官与赏功界限,合理安排人才。
评析:体现了其民主共和的理念,试图改变封建时期以官赏功的陋习,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建立赏恤制度有助于激励民众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对稳定新生的民国政权有一定积极作用;明确任官与赏功界限,有利于选拔真正有才能的人担任官职,促进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在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下,民国面临诸多内忧外患,政权尚不稳固,这一设想在实践中可能面临诸多困难,难以完全实现。
(2)原因:考试制度受政治势力干预,无法真正独立运行,沦为维护其统治的工具;文官考试制度存在诸多漏洞,使考试制度不健全,难以选拔出全面合格的人才,无法保证文官队伍的质量;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缺乏推行完善文官考试制度的稳定社会环境,制度难以有效实施。
【18题答案】
【答案】(1)变化:1990—1992年,中国实际利用美国对华直接投资额呈先降后增趋势,但总量变化不大;1993—2002年,中国实际利用美国对华直接投资额总量快速增加,增速较快;中国实际利用美国对华直接投资额在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中的比重基本维持在7%到10%的范围内;2002—2005年,中国实际利用美国对华直接投资额呈逐年下降趋势,其在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中的比重也在逐年下降。
(2)积极影响:有利于学习美国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利于解决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资金缺口问题;有利于中国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出口竞争力的提升;等等。
认识:中国对资本从“引进来”发展为“走出去”,说明中国改革开放成就显著,综合国力明显提升;中国从资本输入发展到资本输出有利于提升中国经济对世界的影响力;中国从资本输入发展到资本输出是中国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体现;等等。
【19题答案】
【答案】(1)不同:阿登纳政府依靠西方盟国与苏联谈判;勃兰特政府推行“新东方政策”改善与苏联和东德关系。
相同:都致力于实现德国统一。
(2)变化:英国撒切尔政府态度从支持到反对再到同意讨论但反对匆忙统一;苏联戈尔巴乔夫政府态度从拒绝到同意。
因素:英国:欧洲大陆均势政策和德国统一进程;苏联:地缘政治利益和国内形势变化。
【20题答案】
【答案】
题目: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奠定了百家争鸣兴起的基础。
评述: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任何时期的文化现象都是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出现本质上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产物,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制生产工具的出现和牛耕的使用,新兴的小农经济逐渐产生并发展起来,而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的奴隶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以奴隶制经济为基础的分封制也日益受到冲击,诸侯之间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不安,贵族的政治地位日益动摇。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推动社会阶级结构的变迁,新的阶级-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形成,登上历史舞台,在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下,变法运动此起彼伏。面对社会变化,以老子、孔子等为代表的“士”阶层崛起,他们通过讲学、著书立说、授徒等方式,宣扬解决社会问题的理念,于是出现了百家争鸣这一文化盛景,同时也奠定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