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公元前513年,赵鞅和荀寅率领晋国军队在今天的河南中北部汝水之滨修筑城防工事,同时,向晋国民众征收“一鼓铁”铸造铁鼎,并在鼎上铸上范宣子所拟订的“刑书”,将其公之于众,史称“晋铸刑鼎”。晋国的这一举措( )
A.推动了法治思想的普及 B.标志礼乐制度彻底消亡
C.顺应了社会转型的要求 D.动摇了分封制的基础
2.据《后汉书》记载:“安帝永初中,鲜卑大人燕荔阳诣阙朝贺,邓太后赐燕荔阳王印绶,赤车参驾,令止乌桓校尉所居宁城下,通胡市,因筑南北两部质馆。”据此可知,东汉政府( )
A.沿袭西汉在西北设置护乌桓校尉 B.通过政治经济手段促进与周边民族的交融
C.推行郡县制加强对鲜卑族的管理 D.推进了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与贸易的繁荣
3.钱穆在《国史大纲》里指出:“贵族世袭的封建制度在战国、秦、汉时期就被打破。然而东汉以来的士族门第到魏晋南北朝时,其地位几已成为变相的封建,……它是从皇权政治而来,又依一定的条件向皇权政治转化,向皇权政治回归。”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
A.官僚政治逐渐瓦解 B.举士的方式不利于澄清吏治
C.割据势力日益膨胀 D.门阀政治是历史环境的产物
4.安史之乱后,南方有户184万,垦田162万顷。按相同的标准,如果此时继续推行租庸调制,可得租330万石米,而实行两税法,则可得1620万石米。故当时尽管受到一些人的反对,德宗还是坚决实行了两税法。由此可知( )
A.推行两税法是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经济重心南移是实行两税法的原因
C.南方地区是国家赋税收入主要来源 D.推行实物税收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5.如表是南宋王朝在今湖北、江苏、河南等地设置的一些榷场的开放时间段。该表可用于研究( )
建置地点 开放时间
盱眙军场 1142-1161年1164-1206年1208-1234年
光州光山县中渡市场 1151-1159年1165-1206年1208-1234年
安丰军花靥镇场 1152-1159年1165-1206年1208-1234年
随州枣阳县场 1142-1159年
襄阳邓城镇场 1165-1203年1208-1234年
A.宋辽互市贸易的情况 B.南宋市镇经济的概况
C.宋蒙之间的朝贡贸易 D.宋金绍兴和议的影响
6.乾隆《汉阳府志》记载,汉阳所产棉布“四方来贸者辄盈千累百捆载以去”,销售范围远至秦晋、滇黔;孝感、应城等县为又一棉布产区,“四时舟车负贩不绝”;荆州府监利等县所产布匹则“西走蜀黔,南走百粤”,主要销往西南。这一现象表明,清代湖北地区( )
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趋势 B.商品区域化生产的特征明显
C.雇佣关系得到普遍发展 D.区域间存在不同的市场需求
7.清末维新人士谭嗣同针对某不平等条约指出“和约中通商各条将商务税务权利一网打尽,随地可造机器,可制土货,将来占尽小民生计,并小民一衣一食皆当仰之以给,自古取人之国,无此酷毒者”。据此判断该和约( )
A.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损害中国的司法主权
C.使列强获得片面最惠国待遇 D.是在鸦片战争后签订
8.1940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公布《优待外来难民和贫民之决定》,规定:“移难民在居住、垦荒、贷款、医疗、选举权方面都有一定的优惠政策。”据1943年统计,边区5年扩大耕地面积240万亩,其中200万亩是移民开荒增加的。该政策的实施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深入开展 B.突破了国民政府的军事封锁
C.改变了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 D.有利于开发边区与支持抗战
9.1956年,中共中央强调不要把各民主党派协商确定的重点分工理解成为机械的划分范围,要求摒弃“以大城市为主、以阶级中上层为主”的狭隘视域,重视在省和省属市以上的城市及相当于县的市、镇设立地方统一战线组织,从而在地域外延上形成中央与地方、城市与乡村的横向联动、纵向衔接的党际协商体系。这一要求( )
A.夯实了政治协商民主基础 B.体现了我党的群众路线
C.扩大了爱国统一战线范畴 D.促进了干部制度的改革
10.2004年以来,每年新粮上市后,农民随行就市出售粮食,而当主产区市场价格下跌较多、低于最低收购价时,国家则指定企业按照最低收购价格入市收购,引导市场粮价合理回升。这表明我国( )
A.提升储粮技术增加粮食储备 B.加强立法保障食品安全
C.努力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D.积极应对粮食安全问题
11.据学者统计,公元前5世纪雅典存在170余种不同职业,其中大部分来自手工业,绝大多数职业依据其所创造的产品而命名。色诺芬称当时的雅典公民大会中充斥着漂洗匠、制革匠、木匠、铁匠、面包师、造盾工。由此可知,雅典这一时期的手工业生产( )
A.主要服务于商品贸易 B.工艺种类多分工细
C.受到民主政治的影响 D.以家庭手工业为主
12.15世纪,西班牙、葡萄牙运用罗马法的条文规定对尚未被发现的土地享有占有、使用、统治等权利,在非洲和美洲殖民地,西、葡两国通过宣读教皇诏令和法律文件、树碑、升皇家旗帜等仪式,宣告殖民地为“新发现”土地。西、葡两国此举旨在( )
A.维护全球殖民霸主地位 B.传播宗教及西方价值观
C.宣示殖民占地的合法性 D.缓解殖民地土著的反抗
13.19世纪中期,在自由贸易的倡导者和支持者看来,殖民地对宗主国没有多大价值。1858年,维多利亚女王称“不愿继续扩张领土”;狂热的殖民主义者保守党领袖迪斯雷利也提出“放弃除印度和地中海领地以外的一切殖民地”。这表明( )
A.资本输出取代商品输出 B.英国经济发展模式发生转变
C.世界殖民体系趋于瓦解 D.马克思主义影响力日渐扩大
14.法国在1853年颁布文官退休保障法律;英国在1859年制定《年老退休法》;美国在1920年通过公务员退休金法案,法国在1924年制定文官退休金制度。据此可知这些法案( )
A.利于国家治理水平提高 B.保证社会保障体系完备
C.实现了政治和管理分离 D.提高了文官的权威地位
15.1956年10月,日本不顾美国阻挠,与苏联恢复外交关系。1960年 1月,日本促使美国签署《日美安全保障条约》(一般称为“新安保条约”),废除了旧条约中“美国可以镇压日本国内暴动和骚乱”的条款。1971年6月,美日签订《归还冲绳协定》。日本外交政策的转变反映出( )
A.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流 B.两极格局受到冲击
C.美国已丧失霸主地位 D.日本成为政治大国
16.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社会服务的决策权限下放到地方政府甚至社区,服务的提供也不由政府全包,而是由政府、民间组织和志愿者团体共同承担。这一调整使得英国
A.地方治理的效率更低效 B.社区承担更多政府功能
C.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加强 D.政府公共开支日益增加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镌刻在甲骨上的史诗
封邦建国的礼乐世界
大国争霸与士的崛起
百家争鸣的大变革时代
大一统王朝的确立
灿烂辉煌的开放世界
从游牧部落到世界性帝国
沉暮与新生
上表是由著名史学家李学勤、郭志坤主编的《细讲中国历史》(全套12册)标题(节选),对应中国古代史上十二个时期。请选择其中一个标题,运用具体史实对标题予以阐述并指出其对应时期。(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9年,国民党发动了第一次反共高潮,共产党内的“左”倾错误重新抬头,有些同志认为国共合作已经破裂或很快要破裂,党应该重新建立严格的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结果在实际工作中,抵触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严重破坏了根据地已经建立起来的团结抗日的政治局面。为此,党中央提出实行“三三制”的原则。它“可以用铁一般的行动证明新民主主义政治远优于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政治,使广大人民在其政治生活的实践中体验和了解民主政治远比专制政治为好”。
——摘编自王顺喜《试论陕甘宁边区的“三三制”原则》
材料二 现在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可能成立由资产阶级领导的而有无产阶级参加的政府。中国如果成立联合政府,可能有几种形式。其中一种就是现在的独裁加若干民主,并将存在相当长的时期。对于这种形式的联合政府,我们还是要参加进去,进去是给蒋介石“洗脸”,而不是“砍头”。走这个弯路将使我们党在各方面达到更成熟,中国人民更觉悟,然后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1945年8月23日毛泽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三三制”原则的内容,阐释该原则实施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抗日战争胜利后毛泽东关于建立新中国的思想。结合解放战争前夕的史实,指出中国共产党贯彻毛泽东上述思想的行动。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解决贫困问题,近代早期英国地方政府的治安法官开始探索济贫之道。16世纪末济贫法令出台之后,教区成为济贫管理的基本行政单位。教区组织募捐,救济无谋生能力和因粮食歉收而生活贫困的人。由于经历了剧烈的社会变动,身体健壮的流民数量剧增。亨利七世初期,地方“根据法令对流民进行囚禁或公开惩罚”,诺里寺市在1570年设立流民感化院或救养院。各市镇通过警告不雇佣帮工的雇主、惩罚懒惰者等措施,强制流民劳动。同时,通过建立纺织厂和磨坊、购买大麻和羊毛等原材料、建立劳动救济所等途径,为穷人提供工作。随着法令的颁布,英国济贫法的基本框架逐步形成,一直沿用到19世纪。
——据初庆东《近代早期英国治安法官的济贫实践》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英国自由主义盛行,主张实行有限度、有条件的救济。1834年,按照新济贫法成立专门的中央机构,打破郡的边界,把之前的15000个教区组合成为700个教区联盟。教区联盟在中央济贫法专员的监督下提供济贫服务。新济贫法允许不同教区间的贫民自由流动,还规定贫民如要得到救济必须进入济贫院。但进入济贫院的贫民没有选举权。济贫院大多为混合济贫院,按照贫民年龄和身体状况强制性隔离。济贫法局对患病者和儿童提供贫民医疗救济、济贫法学校。据统计,1844年,英国全部公共支出为699万英镑,济贫支出占全部支出的比例为72.69%;到1874年,两者分别为1285万英镑、59.64%。
——据丁建定《英国新济贫法制度的实施及其评价-19世纪中期英国的济贫法制度》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早期英国济贫实践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英国济贫实践的新变化。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的拉丁美洲某种程度上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工农结合的香蕉种植园和现代采矿区,都普遍采用机械化生产,这些技术深远地改变了巴拿马和拉美民众的生活方式。1821年,摆脱了西班牙殖民统治的巴拿马人已经开始参与共和制下的政治选举,不同肤色的公民均享受法律上的平等,这完全是对美国种族歧视的一种挑战。
——摘编自拉索《被抹去的历史——巴拿马运河无人诉讼的故事》
材料二 拉丁美洲国家延续并放大了殖民时期社会结构的断裂,社会普遍存在上层权贵集团与底层民众巨大的两极分化,中间阶层人数较少且能力羸弱。在发展与公平之间无法平衡,使得政府的政策选择处于“钟摆”似的周期性变动之中,最终导致政府的频繁更替与政局的动荡。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多个拉美国家年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近半个世纪之后,阿根廷、乌拉圭、墨西哥、巴西等国家依然属于中等收入国家,成为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
——摘编自刘持全《拉茨陷阱初探》
材料三 东亚国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市场经济+强有力的政府干预”模式,依靠“看得见的手”加速实现现代化,有人形容为“孔子+斯密”。东方儒家文化有利于激发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出现了“经济爱国主义”盛行的局面。东亚地区几乎无一例外地重视人的因素要大于重视物的因素,视教育为民族经济发展的“立国之术”。人才的涌现弥补了发展的后发劣势。种种因素的合力使以韩国为代表的东亚国家迈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
——摘编自刘燕《东亚现代化发展的因素分析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分析19世纪巴拿马“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的含义。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东亚国家与拉美国家现代化结果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D A D B A D A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C B A B B
17.【示例一】
标题:封邦建国的礼乐世界
阐述:西周实行分封制,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形成了“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级秩序。同时,西周制定了严格的礼乐制度,以维护宗法分封制下的社会秩序,不同等级的贵族在祭祀、宴饮等活动中使用不同的礼仪和音乐,如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等。这一时期对应西周时期。通过分封制和礼乐制度,西周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成为一个地域辽阔的奴隶制国家,但后期随着诸侯势力的壮大,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分封制和礼乐制度遭到破坏。
【示例二】
标题:大国争霸与士的崛起
阐述:在中国古代,列国纷争、诸侯争霸的时代是春秋时期。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室的衰微,分封制和宗法制逐渐崩坏,“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演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诸侯争霸称雄的战争接连不断,各国争相招揽人才,原来处于贵族底层的士阶层逐渐崛起,社会流动增强,成为活跃在春秋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春秋时期是大国争霸与士阶层崛起的时代。
【示例三】
标题:百家争鸣的大变革时代
阐述: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制度逐渐确立,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新兴的地主阶级崛起,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他们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试图影响现实政治:儒家提倡以德治国、仁政、以民为本;道家希望无为而治,崇尚道遥自由;墨家提倡兼爱、非攻、尚贤、节用,代表平民利益;法家代表韩非子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各国统治者出于兼并战争的需要,礼贤下土,争相招揽人才。士人周游列国,顺受重用,荀子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祭酒。他们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各学派各自提出了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但各家学说的中心和归宿,都是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及理想的人生道路。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不仅是大变革时代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示例四】
标题:大一统王朝的确立
阐述:中国古代史上大一统王朝的确立是从秦汉时期开始的。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实现富国强兵,最终统六国。秦始皇创设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巩固了中央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汉承秦制,在秦朝制度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统治,汉武帝时期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加强了思想统一。这些都为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制王朝的建立和巩固奠定了基础。因此,秦汉时期是大一统王朝的确立时期。
【详解】本题是评论解说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题干要求,从材料给出的标题中任选其一,如选择标题:封邦建国的礼乐世界。其次,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封邦建国”“礼乐”描述的是西周分封制和礼乐制,围绕西周分封制、礼乐制度的目的、内容、影响等进行阐述。还可以选择标题:大国争霸与士的崛起。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争霸”“士的崛起”描述的是春秋列国纷争、诸侯争霸,据此阐述春秋时期的政局动荡、礼乐崩坏、士阶层崛起等史实即可。还可以选择标题:百家争鸣的大变革时代。结合所学可知,材料“百家争鸣”描述的是战国时期的文化现象,从百家争鸣的经济政治背景、各学派思想思想主张、百家争鸣的地位和影响等角度进行阐述。还可以选择标题:大一统王朝的确立。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大一统王朝的确立”描述的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从秦朝大一统确立的背景、大一统局面创立和巩固的具体措施及历史意义等角度进行阐述。
18.(1)内容:在抗日根据地政权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意义: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根据地民主政权建设;提高了共产党在全国的威望;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
(2)思想:主张建立包括资产阶级在内的联合政府;认为这是一个长期过程;参加联合政府是为了促进民主发展,最终建立新民主主义中国。行动: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确定了和平建国的方针,参加政治协商会议,与各民主党派合作,为实现民主建国努力。
19.(1)特点:地方政府主导﹔以教区为基本管理单位;救济方式多样化(包括募捐、惩罚与救济相结合、提供工作等),注重对流民的管理和劳动强制;具有法律保障;形成了基本框架并长期沿用。
(2)新变化:自由主义思想影响;成立中央机构统一管理;打破教区界限;允许贫民自由流动;实行院内救济且有严格规定(如选举权限制、年龄和身体状况隔离等);救济与教育、医疗等相结合;济贫支出占比有所下降。
20.(1)含义:经济上实现了机械化生产,推动了工农产业发展;政治上建立了共和制,公民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打破了种族歧视。
(2)差异:东亚国家实现了快速发展,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经济持续增长﹔拉美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经济发展停滞,政治动荡不安。原因:政府治理能力不同:东亚地区政府能够立足国情,制定适合国情的战略,拉美国家的政府缺少战略定力,政策变动频繁,政策失误;国民素养不同:东亚地区深受儒家文化影响,重视教育,国民认同感强,拉美社会结构不合理,底层民众多,对国家缺少认同;社会环境不同:二战后,东亚地区政局相对稳定,拉美则政局动荡,受外部势力影响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