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百家争鸣 教学课件 历史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课 百家争鸣 教学课件 历史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7课
百家争鸣
七年级历史 上册·统编版2024
学习目标
1、通过相关史料了解诸子百家思想主张,学会处理历史信息;通过比较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思想,培养历史思辨能力。(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体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唯物史观)
3、通过领略古人卓越政治智慧,感受中国文化一脉相承,树立赓续传统、复兴民族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
“百家”为虚指,形容学派多,主要分为:儒、墨、道、法、兵家、阴阳家等。
“争鸣”是指各家学派聚众讲学,著书立说,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
各学派相互抨击又相互影响,这一思想文化繁荣局面史称“百家争鸣”。
概念解释
观察他们的称呼,有何相同之处?
“子”是先秦时期的一种尊称。春秋前期,一般称卿、大夫为“子”。春秋后期,由于学者著书立说和讲学之风兴起,人们也用“子”来尊称著名的学者和老师。
一、道法自然:
老子《道德经》的宇宙密语
一、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经》的宇宙密语
任务一:将老子名片卡中缺失的信息补全
【姓名】
【时期】
【籍贯】
【地位】
【著作】
李耳,字聃
春秋后期
楚国人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又称《道德经》
【经历】
周朝的史官,掌管王室的典籍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全文五千余字,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
王弼《道德真经注》
一、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经》的宇宙密语
任务二:读《道德经》中老子的言论,归纳他的主张。
材料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材料二: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材料三: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材料四:所以有道的人治理政事,要净化人民的心思,……常使人民没有伪诈的心智,没有争盗的欲念……以“无为”的态度处理世务。
——摘自陈鼓应白话今译《道德经》
(1)核心思想——“道”是孕育万物的总根源,也是万事万物运行的总规律,人们要顺应事物内在规律来行事。
(2)哲学思想——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3)处世之道——提倡安于柔弱的地位,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朴素的辩证法
(4)政治主张——主张“无为而治”,追求“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地干预、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以无为、清静之道去治理国家,以不扰害人民而治理天下。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史记·孔子世家》(节选)
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逐渐)进(增多)焉。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yé)!
阅读上述对话,结合课本P39导语部分以及《孔子见老子画像石拓片》,回答下列问题。
“礼”
春秋晚期
反对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你所说的那些圣贤,他们的人和骨头都已腐朽了,只有言论还在耳边。)
问题1:以上这段对话,最可能发生于哪段历史时期?
问题2:联系上下文,推断这段对话的主题是什么?
问题3:结合老子言论,说明其对孔子思想的态度。
二、仁心传世:
孔子与儒家学说的千秋教化
二、仁心传世:孔子与儒家学说的千秋教化
任务一:将孔子名片卡中缺失的信息补全
【姓名】
【时期】
【籍贯】
【地位】
【作品】
名丘,字仲尼
春秋后期
鲁国人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二、仁心传世:孔子与儒家学说的千秋教化
任务二:读《论语》中孔子的言论,说说其中蕴含了哪些思想?
材料一:“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人”。
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
用自己的感受推及他人
优良品德与行为准则
材料二: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外在的道德规范
子张问仁,子曰“恭、宽、信、敏、惠。”
材料三:“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均节选自《论语》
社会层面:
人与人关系的最高
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个人层面:
要有爱心和同情心
内在的自觉
(1)核心思想:
二、仁心传世:孔子与儒家学说的千秋教化
任务二:读《论语》中孔子的言论,说说其中蕴含了哪些思想?
材料一: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论语》
材料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
①恢复西周礼乐文明,按西周制度文化重建社会秩序。
材料三:“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
曰:“无苛政(残酷剥削、压迫人民的政令)。”夫子曰:“小子识(zhì)之,
苛政猛于虎也!”——《论语·檀弓下》
②反对苛政,“为政以德”。
(2)政治思想:
积极意义:这体现了孔子的重民思想,有利于统治者减轻压迫,改善民生,缓和社会矛盾,营造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
内在核心
外在表现
实现 手段
内在的自觉
外在的约束
政治的外化
二、仁心传世:孔子与儒家学说的千秋教化
任务三:了解孔子在教育上的成就和主张。
①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促进教育公平性;②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子渊
出身贫贱
子牛
出身贵族
子贡
出身富商
子路
出身农民
思考:商周时期,只有贵族和王室才能接受教育。春秋后期,为什么不同出身的人可以拜孔子为师?带来了什么影响?
(1)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学在官府
学在民间
二、仁心传世:孔子与儒家学说的千秋教化
任务三:了解孔子在教育上的成就和主张。
材料一:樊迟问仁,子日:“爱人。”
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仁,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思考:为什么同一个问题,不同学生提问,孔子就有不同的回答?
樊迟:求知心切、学问不高
仲弓:好高骛远、忽略眼前
子贡:以德著称、严于律己
因材施教
(2)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实事求是
温故知新
学思结合
谦虚好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矣。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晚年时十分喜欢研读《易》。当时书籍主要写在竹简上,再用绳子将这些竹简按顺序编连起来。为了深入学习这部书,孔子把《易》翻阅了许多遍,甚至编连竹简的绳子都被磨断了好几次,不断换上新的再读。孔子还谦逊地说:“如果给我增加几年寿命,到50岁时去学习《易》,便可以不犯大的过错了。”
二、仁心传世:孔子与儒家学说的千秋教化
任务四:知道孔子在文化上的成就
孔子晚年回到鲁国后,“述而不作”,搜集、整理和修订古代重要典籍,如《诗经》、《易经》和《春秋》等,对传承我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
韦编三绝
我们可以向孔子学习哪些精神品质?
我们应该培养热爱的学习态度、坚忍不拔的品质、创新的意识。
二、仁心传世:孔子与儒家学说的千秋教化
任务五:了解孔子与儒家思想的重大意义
①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古代政治与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② 孔子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仁爱、和谐等)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三、群英荟萃:
战国诸子的智慧交响
三、群英荟萃:战国诸子的智慧交响
任务一: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文,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
材料一: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史记》
战国时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
材料二: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 ——《史记》
材料三:旧有制度逐步消亡,新的社会制度正在形成。
材料四: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左传》 (学在官府——学在民间)
(1)经济大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进一步推广,生产力提高。
(2)政治大变革:王室衰微,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
根本原因
(3)文化大繁荣:私学兴起,为学术繁荣提供了阵地,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
经济发展和政治变革促进了思想的繁荣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三、群英荟萃:战国诸子的智慧交响
百家争鸣 学派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代表作
儒家 孟子 ① 实行 ___ ,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民众② ___ 贵 ___ 轻 ③ 拥护 _____ 之战,强调“仁者无敌” 《孟子》
荀子 提倡 _____ 并用,明确尊卑等级 《荀子》
墨家 _______ 《墨子》
道家 庄子 ① 顺应 __________ ②人生应该追求精神自由,保持人格独立 《庄子》
法家 韩非子 ① 反对空谈仁义,强调 __________ ② 树立君主权威,建立 ________ 专制统治 《韩非子》
兵家 孙武(春秋)、吴起、孙膑 研究军事理论 ________
仁政


正义
礼法
墨子
自然和民心
以法治国
中央集权
《孙子兵法》
任务二:根据课文,梳理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的基本信息。
兼爱
非攻
尚贤
节俭
三、群英荟萃:战国诸子的智慧交响
任务二:根据课文,梳理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的基本信息。
孔子的“仁者爱人”,是人与人相处的关系准则;孟子的“仁”是要求君主实施仁政,是一种治国理政的策略。
个人层面→群众、国家层面
思考:孔子的“仁”与孟子的“仁政”有区别吗?
学史崇德
孟子在与人探讨什么是“大丈夫”时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在孟子看来,不会被富贵扰乱心智,不会因贫贱改变操守,不会被威武屈服意志,这才是真正的大丈夫。这种精神对后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有重要影响。
三、群英荟萃:战国诸子的智慧交响
任务二:根据课文,梳理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的基本信息。
头戴斗笠
身穿蓑衣
脚蹬草鞋
思考:孔子的“仁爱”,墨子的“兼爱”,这两种爱是一样的吗?
“仁爱”是有等级的爱,推己及人,由亲及疏,由近及远的。
“兼爱”是无差别的、普遍的爱,对于社会成员一视同仁。
三、群英荟萃:战国诸子的智慧交响
任务二:根据课文,梳理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的基本信息。
关于“墨子疑似穿越者”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有网友列举了三条证据和对应关键词。
证据一:墨子的科学理论极具前瞻性,发明创造超越时人的认知水平。
关键词:科圣;连弩车、籍车、四轮车;
原子论、小孔成像、杠杆原理、日月退位运动
证据二:墨子的思想能运用于当今的国际时局。
关键词:和平协商;巴以冲突;俄乌战争
证据三:其学派一度风靡又神秘消失。
关键词:非儒即墨、儒墨之争、显学
中国国防部长董军在“中国的全球安全观”主旨发言中指出,中国的战略文化强调“兼爱非攻”,中方始终坚持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
三、群英荟萃:战国诸子的智慧交响
任务二:根据课文,梳理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的基本信息。
前期法家



代表:商鞅,强调以法令为治国之根本。
代表:申不害,君主以权术驾驭掌控臣民。
代表:慎到,强调威势,树立统治者权威。
韩非将法、术、势三者结合起来,成为法家学说集大成者。
三、群英荟萃:战国诸子的智慧交响
任务三:重生之“我加入了诸子百家”……
【生活情境】
【任务设置】
每次收历史作业时,小明同学总是不做或不交,屡教不改。
假如你是历史课代表,请选择诸子学派中的一个理论劝说他。
示例:(理论依据+现实措施)
我会采纳XX学派的理论。因为XX学派主张“XXXX”的思想,(+措施陈述)。
三、群英荟萃:战国诸子的智慧交响
任务四:诸子百家的学说,有孰优孰劣之分吗?
儒家
法家
道家
国家稳定之后
(汉武帝尊崇儒术)
动荡年代
(秦始皇一统中国)
动荡之后
(汉高祖清静无为)
契合不同时代需要
(1)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高峰,
(2)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百家争鸣的影响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要深入挖掘和阐发其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
——习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的讲话
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课堂小结
百家争鸣
老子
思想主张
著作
“无为而治”;
事物有对立面,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孔子
政治思想
教育思想
地位和影响
百家争鸣
背景/原因
“仁”、为政以德
代表人物
及主张
《道德经》
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儒家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
荀子:礼治
墨家 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道家 庄子:顺应自然和民心、无为而治
法家 韩非子:以法治国、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影响
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情境练习
1.(2025·安徽·中考真题)春秋战国时期,某学派主张“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该学派是( )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2.(2025·四川广安·中考真题)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主张( )
A.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B.“无为而治”
C.“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D.“兼爱”“非攻”
C
C
3.(2025·吉林·中考真题)春秋战国时期,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扩大了受教育范围的大教育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
B
情境练习
4.(2025·浙江·中考真题)有学者认为,战国时期某学派创始人部分接受了孔子“仁者爱人”的说法,但提出了对于仁的新理解,形成了“兼爱”的学说。这一学派应是( )
A.道家 B.法家 C.兵家 D.墨家
D
5.(2025·四川遂宁·中考真题)朱绍侯等主编的《中国古代史》中写道:“到了战国时期,夺权胜利的地主阶级为了巩固和扩展利益,先后开展了社会改革,掀起了变法运动。面对当时的社会大变革,人们提出不同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作者意在说明( )
A.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承担者 B.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C.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D.社会变革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D
布置作业
1、完成第七课作业单
2、现实连线:现代社会哪些现象体现了百家思想?
思想争鸣对文化发展有什么意义?
THANKS!
谢谢观看
七年级历史 上册·统编版202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