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3张PPT)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七年级历史 上册·统编版2024“这封信来自西晋一位绝望的官员。作为‘历史侦探’,你们能否帮他找出西晋由盛转衰的真相?”情境导入——“小小历史侦探”“永兴元年(304年),并州大旱,匈奴人抢掠粮仓,太守王育无力镇压……朝廷诸王混战,援兵不至。城中汉胡百姓相攻,死者枕藉。乞求后世贤者告知:我晋朝一统天下不过三十载,何以至此?”一封来自1700年前的求救信学习目标新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人口迁徙,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核心素养目标◆1.通过设计大事年表、政权交替示意图等方式,梳理三国到西晋的历史发展脉络,认识西晋统一全国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时空观念、唯物史观)◆2.结合教材表述,了解西晋王朝统治下的危机;依据《材料研读》说明西晋时期的社会风气,进一步分析八王之乱爆发的原因,学会依据史料分析西晋王朝短暂而亡的原因。(史料实证、唯物史观)◆3.通过识读《西晋北方各族内迁分布图》,了解东汉以来北方各族不断内迁的史实,认识到这一时期各族人民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加深了了解,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伟大历史。(时空观念、家国情怀)西晋的建立与统一壹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贰北方各族的内迁叁探究新知西晋的建立与统一壹西晋疆域(281年)探究新知◆ 分析柱状图: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三国中哪一国比较有完成统一的优势?在蜀汉,蜀汉人才非常缺乏,不断对曹魏用兵,大大消耗了国力。陈祗当政后,对上逢迎取悦于后主,对下与宦官黄皓勾结,黄皓开始干预政事,蜀汉的政治在下坡路上越走越远。在孙吴,孙权晚年政局动荡,孙权去世后,后继者昏庸无能,孙吴无力配合蜀汉抗曹。在曹魏,以司马氏为代表的世家大族势力崛起,在镇压了一系列政治上的反对势力后,政治上日趋稳定,军事上日益强大,对名存实亡的吴蜀联合各个击破。发展不均衡,曹魏最强◆ 角色扮演:请几位同学分别扮演司马懿、司马昭、司马炎,结合地图,展现司马氏家族在曹魏时期的崛起、西晋建立、统一全国的过程。263年,魏灭蜀266年,司马炎称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魏灭蜀之战晋灭吴之战司马昭司马炎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王濬伐吴司马懿控制曹魏的军政大权司马懿探究新知探究新知历史意义:西晋统一全国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州牧割据的分裂混战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小组讨论:观察地图,思考西晋统一全国有什么重要意义?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199年)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西晋疆域(281年)分裂割据局部统一统一全国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贰西晋持刀陶俑探究新知◆ 阅读史料:描述自己对西晋统治阶层的印象,分析西晋的统治面临哪些挑战 西晋人鲁褒作《钱神论》讥讽道:(钱)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 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 生可使杀……凡今之人,惟钱而已。——《晋书 · 鲁褒传》崇拜金钱,唯利是图西晋初年,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后来,晋武帝又陆续 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诸王手握重兵,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统治集团豪华奢侈,追求享乐分封诸王,势力强大探究新知◆ 小组讨论:观察地图,讨论“西晋为什么会发生八王之乱?八王之乱给西晋带来了哪些影响?”八王之乱形势直接原因:晋惠帝昏庸无能,皇权旁落外戚与皇后贾氏,贾后挑起八王之乱的祸端。八个宗室亲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危害:这场战乱给北方社会造成巨大灾难。中原人口大量纷纷逃往南方,出现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这场战乱严重削弱了西晋的国力,成为西晋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探究新知西晋灭亡原因:政治上,西晋所封皇室诸王在地方具有强大的政治、军事权力,威胁朝廷中央集权。经济上,由于政治动荡,八王之乱破坏生产所需安定局面,人口锐减,经济凋敝。民族关系上,西晋的民族政策激发了内迁各族的反抗。上述矛盾都冲击着西晋王朝的统治。西晋的灭亡:316年,内迁的匈奴人攻陷西晋都城,西晋王朝在八王之乱和内迁各族武力进攻的双重打击下灭亡。◆ 观看视频:西晋是如何灭亡的?为什么西晋的统治会如此短暂?观看视频——西晋的灭亡北方各族的内迁叁西晋北方各族内迁分布图探究新知◆ 观察地图:找出内迁的主要少数民族有哪些?他们从什么地方迁到了哪里?西晋北方各族内迁分布图鲜卑族迁到辽河流域南部;迁到河套、河西走廊及河湟一带匈奴、羯漠北、西北地区——由北向南迁到汾河流域氐、羌西北地区——由西向东迁到关中地区西晋时,关中人口有100多万, 其中内迁各族占据一半。迁到汾河流域的匈奴人多达数万户, 超过迁居当地的西北各族人口之和。探究新知◆ 小组讨论:北方各族的内迁带来哪些影响?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西晋时,山西南部的羯人大部分从事农耕生产,与各族杂居的汉族人民也学习到了先进的牲畜选种、改良和畜病防治技术。据史料记载,西晋时期内迁各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牧马图》影响:北方各族的内迁促进民族交融,体现内迁各族对“中华”“中国”的认同。游牧农耕拓展提升◆ 跨学科主题学习——历史+地理:李华认为是气候波动导致了西晋灭亡,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情景再现:李华在学习完本课后,找到如下材料:据气象学家竺可桢研究,东汉到南北朝时期气候寒冷,年平均温度比现在低1—2摄氏度。225年,淮河发生有历史记载以来的第一次结冰。对比《齐民要术》中的记载,黄河以北的杏花盛开时间与现在相比推迟了两周至四周。学者多认为,东汉到南北朝时期600多年的气候转寒,也是当时北方各族内迁的一个主因。气候波动对于王朝兴衰、经济发展有很大影响,但并不是决定性因素。西晋迅速灭亡的原因是由于统治阶级的腐朽,统治集团发生内乱,晋惠帝昏庸无能,以及统治阶级压迫内迁的北方各族,激起他们的强烈反抗。用唯物史观视角看待历史问题,认识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西晋的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西晋的建立与统一北方各族的内迁建立:263年,魏灭蜀,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统一: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时间:东汉、魏、晋时期内迁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课堂小结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八王之乱:晋惠帝时发生,西晋由盛转衰西晋灭亡:316年,被匈奴和内迁各族所灭促进民族交融情境练习1.【新情境·时空观念】如图示意图反映出( )A.东汉末年封建割据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C.魏晋时期民族交融D.统一趋势不断加强D【解析】根据图片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它主要控制北方地区;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它主要控制西南地区;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主要控制东南地区;266年,司马炎(晋武帝)建立西晋,都城洛阳;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所以示意图反映出统一趋势不断加强,D项正确;东汉末年封建割据反映的是魏蜀吴三国分立,排除A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仅是中间图片的主题,不够全面,排除B项;魏晋时期民族交融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C项。故选D项。2.【新情境·历史解释】晋武帝为了拱卫皇室,大封同姓诸王;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这说明“八王之乱”的起因是( )A .连年不断混战局面 B .西晋分封的弊端C .晋惠帝的昏庸无能 D .北方各族的内迁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晋武帝为了拱卫皇室,大封同姓诸王,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说明“八王之乱”发生的原因是西晋采取分封制弊端。B项正确;连年不断混战局面,题干内容没有体现,排除A项;晋惠帝的昏庸无能、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CD项。故选B项。情境练习3.【新情境·史料实证】司马光《资治通鉴》记载:“时海内大乱……中原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这反映的是西晋末年 ( )A .赤壁之战 B .三国鼎立C .中原人口南迁 D .西晋政治腐化C情境练习【解析】材料中“时海内大乱……中原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的记载,直接反映了西晋末年中原人口大规模南迁的历史现象。这一现象与C“中原人口南迁”完全吻合。 赤壁之战 发生于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与西晋末年时间不符,排除A;西晋于公元280年统一全国,结束三国鼎立局面,题干描述的“西晋末年”混乱局面发生在三国时期之后,排除B;西晋政治腐化虽然可能是人口南迁的背景原因,但题干史料仅直接描述迁徙现象,未涉及政治评价,排除D。故选C。4.【新情境·史料实证】下图是西晋朝廷给鲜卑首领封爵的印信,“归义”是西晋政府给予其统辖的边远少数民族首领的一种封号。“侯”在古代指爵位,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治理少数部族的措施往往是分封其首领为“王、侯、君、长”。此文物可见证( )A .鲜卑民族的政治认同B .西晋朝廷的奢靡腐化C .八王之乱后王朝分裂D .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A情境练习【解析】根据材料对“归义侯”的解释可知,“晋鲜卑归义侯”印反映了鲜卑族当时对西晋王朝的归附,也体现出其对汉文化及其政权的认同, A 项正确。 B 、 C 、 D 三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故答案选 A 。“晋鲜卑归义侯”印探究作业1. 作业内容:以“假如我生活在西晋时期”为主题,写一篇300 - 500字的小短文,描述自己在西晋时期的生活经历,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入手,要求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体现西晋时期的时代特点。2. 作业要求:文字通顺,内容合理,能够运用历史知识进行描述,下节课上课前提交。THANKS!谢谢观看七年级历史 上册·统编版202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