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烟台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诊断
高三历史试题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的答案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第Ⅱ卷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选择题4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秦征服南郡后,南郡居民仍保留楚地风俗,包括热衷商贾、崇奢靡等,秦律在南郡始终未能推行和落实。对此,公元前227年,南郡守腾发布《语书》,要求各县、道啬夫“凡法律令者,以教导民,去其淫僻,除其恶俗”,通过传播法令的方式教化百姓。南郡守腾这一做法( )
A. 有利于建构国家认同 B. 确立了中央对地方的绝对控制
C. 引导了民间舆论方向 D. 反映了国家统一推动法律落实
2. 下表是《汉书·百官公卿表》中对西汉诸侯国中“相”主要职能变化的相关记载。这反映出( )
时期 主要职能
汉高祖时期 在诸侯国中,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设置模式如中央
文景时期 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
汉武帝时期 侧重于在诸侯王国推行中央“汉法”
成帝时期 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
A. 中央集权强化 B. 贵族制向官僚制的转变
C. 君相矛盾的缓和 D. 选官制度影响社会变动
3. 《新唐书·百官志》记载: “凡十道巡按……其一、察官人善恶。其二、察户口流散,籍帐隐没,赋役不均。其三、察农桑不勤,仓库减耗。其四、察妖猾盗贼,不事生业,为私蠧害。其五、察德行孝悌,茂才异等,藏器晦迹,应时用者。其六,察黠吏豪宗兼并纵暴,贫弱冤苦不能自申者。”这说明唐朝( )
A. 监察范围比较广泛 B. 法律体系已经完备
C. 监察程序公正严谨 D. 豪强地主势力壮大
4. 相比唐朝,宋朝的户籍制度不再将民众区分为“良民”与“贱民”,而是根据居住地的不同,将民户划分为“坊郭户”与“乡村户”。又根据居民有无地产,划分“主户”与“客户”,而按宋朝立法,“客户”要退佃离开,地主是不可以阻挠的。这一变化
A. 反映中央集权趋于弱化 B. 表明政府鼓励民众迁移
C. 体现宋朝户口管理的开放性 D. 说明宋朝户籍制度已经完善
5. 明朝嘉靖《宁波府志》记载了所谓“豪民作奸”的一些现象,“乃有飞洒、诡寄、虚悬诸弊,故无田之家而(黄)册乃有田,有田之家而(黄)册乃无田”。这些现象( )
A. 造成人地矛盾日益加剧 B. 表明土地关系转让频繁
C. 推动政府变革赋役制度 D. 导致自耕农数量锐减
6. 晚清时期,有学者认为“科举制在成千年中缓慢演进,但(现在)它需要移植一些西方的理念以使之适应变化了的现代生存环境”。符合该观点的措施是( )
A. 废除科举制,采用学堂选官 B. 裁减冗官,瓦解六部建制
C. 设学部,统一管理全国教育 D. 加设经济特科,选经世济变之才
7. 如表是1953-1955年国民经济各部门在沿海与内地的投资比重表(资料来源:《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与人民生活》)据如表推知,当时( )
1953—1955年合计 其中★
沿海 内地
总计 100 44.5 52.4
工业 100 44.7 55.3
建筑业 100 47.6 47.0
地质勘探 100 22.5 76.2
交通运输 100 29.3 52.1
农林水利 100 37.7 62.3
文教卫生 100 55.4 44.6
沿海与内地的比重相加,不等于100,因为少数单位的部分投资不按地区划分。
A. 社会主义改造政策实施的效果明显
B. 国民经济的地区不平衡性有所改善
C. 国家注重国民经济比例的综合平衡
D. 工业建设地区分布失衡得到了扭转
8. 专业户是指我国农村专门从事某种农副业的家庭或个人。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农村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出现的专业户,带头勤劳致富,是农村发展中的新生事物,应当积极支持。这里说的“新”是指它( )
A. 改变了农村生产主要经营形式 B. 引领着土地所有制调整的方向
C. 反映了农村经济市场化的趋势 D. 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启
9. 1980年12月建成的中山温泉宾馆,是广东省首家引进外资兴办的现代化宾馆。宾馆率先引入港澳酒店的管理模式,采用灵活工资机制,员工收入与工作业绩挂钩,在当时引起全国极大反响,也引发了一些质疑。材料反映出当时( )
A. 城市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 对外开放层次日益深化
C. 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 D. 原有经济体制逐渐打破
10. 狮子山遗址位于两河流域北部,该遗址6B层(约公元前3080-2900年)T1号墓由一个椭圆形墓坑和一具石棺组成。棺内随葬品有大量铜制矛头和剑以及一顶刻有浮雕图案的精美头冠。这反映出当时两河流域( )
A. 手工业生产实现专业化 B. 社会矛盾有所缓和
C. 早期国家政权职能形成 D. 国家统一基本实现
11. 阅读如图,图中所示路线反映的史实最有可能的是( )
A. 白银世界性流动 B. 玉米的传播
C. 西方的殖民扩张 D. 新航路开辟
12. 伏尔泰在小说《如此世界》里把社会发展的希望寄托在企业主身上,孟德斯鸠提出在君主制政体下推行不横征暴敛和发展工商业的政策,魁奈在其代表作《经济表》中提出国家应该取消干预政策,放弃工业法规,废除行会制度,倡导自由竞争和自由进行对外贸易。这说明启蒙运动( )
A. 对未来社会制度设想一致 B. 倡导自由主义经济思想
C. 直接推动法国大革命爆发 D. 有力地冲击了封建体制
13. 罗伯特·欧文(1771—1858)认为,实施普及教育和人道主义的社会制度可以改变个体的道德和社会行为。对此解释合理的是,欧文这一观点主要是针对( )
A. 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 B. 工厂制度下的无序生产
C. 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D. 统一大市场的初步形成
14. 《凡尔赛和约》曾被德国人称为一种专制独裁或一项奴隶条约。1924年开始,英国和美国放宽对德国赔款要求。1926年,德国加入国际联盟,并成为国联行政院常任理事国。这反映了( )
A. 德国摆脱了凡尔赛体系束缚 B. 世界大国之间矛盾错综复杂
C. 德国成为二战爆发策源地 D. 国际联盟大力推行绥靖政策
15. 如图为1950—1982美国黄金储备变动曲线图(单位:亿盎司)。针对如图所示问题,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最重大的应对措施是( )
A. 结束侵略越南战争 B. 大幅缩减福利开支 C. 增加货币发行量 D. 使美元与黄金脱钩
第Ⅱ卷(非选择题5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16题15分,17题14分,18题12分,19题14分,共55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1 清代前期至中期财政收入(税银单位:万两)
时间 地丁银 盐课银① 商税:常关② 总额
岁入 比重(%) 岁入 比重(%) 岁入 比重(%)
康熙24年 2727 85 276 9 120 3.78 3190
雍正3年 3007 82 443 12 135 3.7 3653
乾隆18年 2938 70 701 17 430 10.3 4174
道光21年③ 2943 69 747 18 435 10.2 4245
——摘编自何本方《清代商税制度刍议》
注:税收总额中还包含其他杂税。①盐课银是政府对食盐产制运销所征的税。②常关税是清代征收的长途商品贸易税。③即1841年。
材料二 表2 清代后期财政收入(单位:万两)
年份 田赋 盐税 关税厘金 杂税项收入 总计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849 3281 76.40 499 11.62 470 10.98
——
—— 4250
1891 2367 26.39 717 8 3711 41.08
——
—— 8968
1903 3546 33.80 1250 11.91 5340 50.90 356 3.39 10492
——摘编自《清史稿》《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清代续文献通考》
注:④这一时期国内关税逐渐减少,国境关税不断增加。⑤厘金于1853年开始实行,最初是地方筹集饷需的方法,是对华商征收的商业税,税率为1厘(1%),故名厘金。在全国通行后,课税对象广,税率不一致,且不限于百分之一,有的高达百分之二十以上。
(1)据表1概括清代前期至中期各项财政收入变化趋势并分析原因。
(2)表2中的信息对我们认识晚清经济转型的艰巨性有什么帮助?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建国初期,《人民日报》相关报道勾勒出当时中国社会变迁的轨迹。
《人民日报》承载历史的记忆
1月3日 发表题为《为新企业准备生产人员》的社论。社论说,我国即将有很多规模巨大的新建或改建企业陆续投入生产。这些企业是……在现代最新技术的基础上建设起来的。……社论指出,要使新企业顺利投入生产,调配和培养训练生产工人、技术人员、管理干部乃是极其重要的一环,但这是一件十分艰巨的工作。
1月6日 发表题为《推广新式畜力农具》的社论:“推广新式畜力农具,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改革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和促进合作化运动的一个根本性的措施……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农业机械的推广还只能以新式畜力农具为主,有重点地试办机器拖拉机站,并注意增补、修配和改良旧农具。”
7月20日 发表社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波兰人民共和国技术与技术科学合作协定,经过双方在友好的气氛下商谈后,在华沙签字。”
8月24日 发表题为《支持印度人民收复果阿的斗争》的社论:“我国首都各界人民举行了支援印度人民收复果阿大会……印度人民的正义斗争必然获得亚非地区广大人民的普遍同情和支持。”
——摘编自许嘉璐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日史·1955年》
提取材料中相关信息,对《人民日报》社论所反映的社会变迁加以分析说明。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有关英国17—19世纪人口变化的统计情况(单位:万人)
——根据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制图
材料二 就人口的流向看,据统计,1701年和1831年的人口,农业区分别是194.9万、369万,工商业区分别是195.4万、631.8万;1750年城市人口占全国的比例是1/4,1801年上升到33.8%,1851年,英国总人口2780万,其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51%,首次超过农村人口。
人口重心的转移,使原来落后但煤、铁等矿产资源丰富的北部和西北部地区得以开发,这样就形成了分布较广、各具特色的多个经济发展中心。如1861年时,西北部的利物浦人口44万、曼彻斯特36万,都为棉纺织中心。伯明翰人口40万,瓦特在这里改造成功蒸汽机,使其成为工矿业中心。
——摘编自黄光耀《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口发展的特点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对18世纪以来英国人口变化趋势进行合理解释。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拉丁美洲国家独立后,发展道路艰难曲折,任重道远。
材料一 拉美各国在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的领导下,实现民族独立。然而,依附状态并未扭转,封建土地制度得以延续,土生白人地主阶级成为继王室之后的统治者,实行精英独裁统治。
——林被甸董经胜《拉丁美洲史》
材料二 法国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说,拉丁美洲“挣脱了与宗主国的隶属关系后,并不等于就此从欧洲的控制下解脱出来。……它只是摆脱了长期监视它、剥削它的两个主人中间的一个”。
——刘蕊作《环球时报》
材料三 按照自然条件、要素禀赋和国际市场需求,阿根廷、乌拉圭成为粮食、肉类等温带农产品主要出口国,巴西、哥伦比亚等国是咖啡等热带农产品出口国,智利、委内瑞拉、玻利维亚等则是矿产品出口国。……到20世纪初,拉美粮食出口量占世界粮食出口量的17.9%,畜产品出口量占11.5%,咖啡、可可、茶叶均占62.1%。
表:工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单位:%)
国家 1929年 1945年 1955年
阿根廷 22.8 25.0 25.0
巴西 11.7 17.0 23.0
智利 7.9 23.0 23.0
哥伦比亚 6.0 11.0 15.0
墨西哥 14.2 19.0 19.0
——摘编自李晓宇《从被动依附到主动独立——拉丁美洲第三条道路的尝试》
结合材料,以“拉丁美洲的困境与展望”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诊断
高三历史试题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的答案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第Ⅱ卷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选择题4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题答案】
【答案】A
【2题答案】
【答案】A
【3题答案】
【答案】A
【4题答案】
【答案】C
【5题答案】
【答案】C
【6题答案】
【答案】D
【7题答案】
【答案】B
【8题答案】
【答案】C
【9题答案】
【答案】D
【10题答案】
【答案】C
【11题答案】
【答案】A
【12题答案】
【答案】D
【13题答案】
【答案】C
【14题答案】
【答案】B
【15题答案】
【答案】D
第Ⅱ卷(非选择题5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16题15分,17题14分,18题12分,19题14分,共55分。
【16题答案】
【答案】(1)变化趋势:地丁银:从康熙24年到雍正3年有所增加,从雍正3年到乾隆18年及道光21年基本稳定在2900万两至3000万两左右,但占财政收入比重从康熙24年的85%持续下降到道光21年的69%。盐课银:从康熙24年到乾隆18年及道光21年呈明显上升趋势,收入从276万两增至747万两,占财政收入比重从9%上升到18%。商税(常关)整体呈上升趋势,康熙24年为120万两,到乾隆18年和道光21年稳定在430万两左右,占比从3.78%上升至10%左右。
原因:地丁银:清朝前期推行摊丁入亩政策,将丁银摊入田赋征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口增长和土地开垦,所以前期地丁银有所增加。但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其他税种收入增加,以及人口增长导致人均土地相对减少,地丁银占比逐渐下降。盐课银:清朝人口不断增长,对食盐的需求量增大,食盐作为生活必需品,政府加强了对盐务的管理和税收征收,盐的产量和销量增加,使得盐课银收入上升。商税(常关)清代前期至中期,国内长途贸易不断发展,区域间经济联系加强,商品流通规模扩大,政府对商业活动的管理和征税制度逐渐完善,使得常关税收入不断增加。
(2)直至清末,田赋仍占重要地位,新的经济因素发展不充分,阻碍着经济结构向近代化的转型;财政收入中,关税厘金比重增长过快,表明工商业者分担加重,影响扩大再生产;清政府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军事、赔款等方面,用于实业所占比重小,未能为工业化提供发展动力;中国财政经济被西方列强控制,民族工商业发展缺乏政治、经济的充分保障。
【17题答案】
【答案】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中国正处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制定并实施“一五计划”,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国际上美苏冷战,民族独立运动高涨。
在工业方面: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所以国家重视“企业新建、改建”、“生产工人的培训”,逐渐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在农业方面:“以新式畜力农具为主”反映了建国初期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为此国家“试办机器拖拉机站”,改革农业技术,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促进合作化运动”反映了推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推动农业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确立。
在外交方面:中国和波兰的技术合作说明重视与社会主义国家的交往,为国内建设提供良好的国际环境及技术支持,有利于巩固政权。“支援印度人民收复果阿”反映中国支持亚非拉反对殖民主义、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斗争。
【18题答案】
【答案】18世纪以来,随着工业革命开展,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速加快;随着棉纺织业的发展和蒸汽机的应用,煤铁丰富的工矿城市和棉纺织业城市规模迅速扩大,促使英国人口重心从东南部向西北部转移;“圈地运动”的发展和工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使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城市化以及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城市人口增速远大于农村。
18世纪以来英国人口的变化,为工业革命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和国内市场;推动英国城市化;改变英国经济格局(有利于英国经济发展区域性平衡)。
【19题答案】
【答案】拉丁美洲国家独立后,虽然取得一定成就,但仍然面临着继续民族民主革命和发展经济艰巨任务。
拉丁美洲独立后土地私有制延续,出现独裁统治;虽然摆脱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但是仍受英美等国的经济侵略和政治渗透,没有实现真正的独立;长期的殖民统治,导致拉丁美洲经济结构单一,依赖农产品和矿产出口,工业基础薄弱;在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下,处于国际贸易的劣势;这一系列因素影响了拉丁美洲国家独立后的发展。
拉丁美洲要实现真正独立发展,各国必须积极推进民主化改革;摆脱西方的控制,实现真正的民族独立;改变单一经济结构,大力发展民族工业,推进国家间的经济合作;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