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案-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案-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2《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案
项目 内容
核心素养(课程)目标 1.政治认同:通过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深入剖析,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解决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信仰,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政治认同,认同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从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2.科学精神: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分析哲学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以客观、理性的态度探究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准确把握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以及哲学基本问题在不同哲学流派中的具体体现,敢于批判和纠正错误的哲学观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3.公共参与:鼓励学生将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运用到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够运用哲学智慧进行分析和判断,积极参与社会讨论、公共决策等活动,如在探讨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科技创新等社会热点问题时,能够从哲学角度提出合理建议,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和水平,以哲学思维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教材分析 本框题是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一单元第一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接上一框 “追求智慧的学问”,进一步深入探讨哲学领域的核心问题 —— 哲学的基本问题,为后续学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等内容奠定基础。教材首先阐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以及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两个方面,让学生明确这一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是一切哲学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接着,详细分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以及它们各自的基本形态,帮助学生学会辨别不同哲学派别的观点,理解哲学思想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通过本框学习,学生将构建起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系统认知,培养哲学思维能力,提高对哲学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在整个哲学课程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 精准掌握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明确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其中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了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区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不可知论则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至少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例如,在探讨宇宙的起源问题时,唯物主义认为宇宙是物质的,是客观存在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而唯心主义则可能认为宇宙是由某种精神力量创造或决定的,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在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探索中,可知论者相信通过科学研究和实践,能够逐步揭示自然规律,认识自然的本质;不可知论者则对人类能否真正认识自然规律持怀疑态度。2. 清晰辨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基本形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其基本形态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等,具有直观性和猜测性;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原子看作世界的本原,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其基本形态包括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等当作世界的本原;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本原。例如,“心外无物” 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将人的主观精神 “心” 视为世界的本原;“理生万物” 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把 “理” 这种客观精神当作世界的本原。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一问题不仅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首先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如人们在进行科学研究、制定工作计划、规划人生道路等活动时,都需要处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即主观想法与客观实际的关系;而且是贯穿于哲学发展始终,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制约着其他哲学问题解决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从哲学的本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等多个角度去思考,理解这一问题在哲学体系中的基础性和决定性地位,克服对这一抽象问题理解的困难。2. 准确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不同形态,并能够对一些复杂的哲学观点进行正确判断和分析。不同形态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观点表述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迷惑性,例如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都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但在对物质的理解上存在差异;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都强调意识的第一性,但对意识的界定和来源有所不同。学生需要准确把握各种哲学形态的核心特征,通过对具体哲学观点的深入剖析,如对柏拉图的 “理念论”、贝克莱的 “存在就是被感知” 等观点的分析,培养细致入微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避免在区分哲学形态时出现混淆和错误。
教学过程 导入:情景:展示 2025 年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重大突破,如某科研团队研发出新型人工智能算法,能够更高效地处理复杂数据,在医疗影像诊断、智能交通管理等实际应用中取得显著成效,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确性;同时呈现一些关于人工智能发展的争议,如部分人担忧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会超越人类智能,引发一系列伦理问题和社会风险,质疑人类是否能够真正掌控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另外,展示甘肃兰州市榆中县等地遭遇连续强降雨引发山洪灾害的相关报道,包括救援人员在灾害救援过程中,如何根据实际受灾情况制定救援方案,合理调配救援物资和人员,以及一些受灾群众对灾害原因的不同看法,有的认为是自然的不可抗力,有的则认为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关。教师活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人工智能突破及灾害救援与思考的资料,提问:“在人工智能的研发与应用中,以及在面对自然灾害时,人们遇到了哪些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与哲学中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有怎样的联系?” 通过这些问题引发学生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兴趣和思考,自然导入本节课主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学生活动:认真观看展示内容,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如在人工智能方面,涉及到人类思维创造的算法与客观实际应用效果的关系,以及对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主观担忧与客观发展趋势的关系;在灾害救援中,救援方案的制定要基于客观受灾情况,而对灾害原因的不同看法反映了人们主观思维与客观事实的关系等,初步感知哲学基本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议题式教学:议题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情景:以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为例,从古代人们凭借肉眼观察星空,对宇宙的本原产生各种猜测,如中国古代的 “阴阳五行说”,认为宇宙万物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构成;到现代科学家利用先进的天文望远镜、探测器等设备,对宇宙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宇宙中存在着暗物质、暗能量等未知物质,不断更新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同时,给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场景,如人们在购买商品时,会根据自己的需求(主观思维)和商品的实际价格、质量(客观存在)来做出决策;在规划旅游行程时,要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主观想法)和旅游目的地的实际情况,如交通、天气、景点开放时间等(客观存在)。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这些情景中所涉及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知识,思考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邀请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深入讲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以及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两个方面。学生活动:分组讨论,结合情景材料,分析在宇宙探索中,对宇宙本原的不同认识体现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现代科学对宇宙的深入研究反映了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在日常生活场景中,购买商品和规划旅游行程时,主观需求、想法与客观实际情况的考量也体现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总结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内容,并理解其在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议学提示:从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出发,分析其中主观思维与客观存在的相互作用,把握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具体表现。议学总结: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出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认为存在决定思维,唯心主义认为思维决定存在;二是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不可知论则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至少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哲学的基本问题贯穿于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全过程,无论是科学研究、日常生活,还是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都离不开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思考和处理。议题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情景:展示不同哲学派别的观点,如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家泰勒斯认为 “水是万物的本原”,这一观点基于当时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水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万物生长离不开水,河流的流动等现象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原子看作世界的本原,认为原子的属性决定物质的属性,这与当时自然科学对原子的研究成果相关。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贝克莱提出 “存在就是被感知”,认为事物的存在取决于人的感觉,一个事物只有被人感知到才存在;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认为 “绝对精神” 是世界的本原,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 “绝对精神” 的外化和表现。同时,给出一些现实生活中体现不同哲学观点的例子,如一些人在面对困难时,相信通过自身的努力(基于物质决定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克服困难,这体现了唯物主义观点;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困难是命中注定的(将意识看作决定因素),消极等待命运的安排,这体现了唯心主义观点。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哲学观点的本质和特点,组织学生讨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以及它们各自的基本形态。教师结合学生讨论,深入讲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内涵、基本形态的特征及代表观点,帮助学生学会辨别不同哲学派别的观点。学生活动:研读哲学观点和生活实例,分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本原问题上的对立,理解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演变,以及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通过讨论,总结出辨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观点的方法,提高对哲学观点的分析判断能力。议学提示:从哲学观点的内涵、产生背景、对世界本原的认识等方面,分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形态。议学总结: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它们的根本分歧在于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其基本形态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具有朴素直观的特点;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将原子看作世界的本原,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基本形态有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当作世界的本原;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本原。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哲学观点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我们要学会运用科学的哲学思维,正确辨别和分析各种哲学观点,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情景:展示 2025 年我国在制定经济发展政策时,充分考虑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客观存在),如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内产业结构调整需求等因素,制定出一系列符合实际的经济政策,如加大对科技创新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消费升级等(主观思维),以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呈现科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如何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实验数据(客观存在),提出假设和理论(主观思维),并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和观察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如在研究新型材料的过程中,根据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客观存在),提出新的材料合成方法和应用设想(主观思维),经过反复实验最终实现材料性能的突破。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情景中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师结合学生讨论,从哲学的产生、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等方面,深入讲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学生活动:分析经济政策制定和科学研究过程中,主观思维对客观存在的依赖以及主观思维对客观存在的能动作用。通过讨论,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首要问题,它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制约着其他哲学问题的解决。议学提示:从哲学与实践的关系、哲学对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作用等角度,思考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必然性。议学总结: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首先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无论是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工作学习,还是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治理,乃至科学研究、文化创作等各个领域,都需要处理主观思维与客观存在的关系。其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哲学作为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其核心任务就是探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因此,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哲学中具有基础性和决定性的地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深入探究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明确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以及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两个方面,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出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以及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理解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和基本形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明白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贯穿于哲学发展始终,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首要问题,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运用哲学思维思考问题,正确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观点,坚持唯物主义,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
知识点整合 1.2 哲学的基本问题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⑴内涵: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注意】“思维”和“存在”相搭配,“意识”和“物质”相搭配,不要混淆使用。⑵内容:①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②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⑴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⑵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是一切哲学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⑶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⑴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一标准(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⑵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①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②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⑶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都坚持了唯物主义方向,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a.基本观点:认为金、木、水、火、土、气等具体形态是世界本原。即: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b.局限性:把物质混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带有明显的朴素和直观色彩,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②近代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a.基本观点:认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即:自然科学中的物质结构 = 物质。原子的属性 = 物质的属性。b.局限性:机械性(否认联系的多样性);形而上学性(即否认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否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即不能把唯物主义观点贯彻社会历史领域去,把人的思想和意志当作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从而在历史观上陷入了唯心主义)③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物质 = 客观实在)a.哲学的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b.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c.评价: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注意】唯物主义并不都是正确的,有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非科学(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之分。⑷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例如:“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我思故我在”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鬼神、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例如:“未有此气,已有此理”、“死生有命,富贵在天”(5)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
课后练习 1.下列各选项中,体现围绕哲学基本问题而产生的哲学基本派别对立的是( )①“人是万物的尺度”与“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②“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与“自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③“人是机器”与“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④“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与“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著名的哲学家以赛亚·伯林认为世界上没有什么是绝对的正义,他说:“历史告诉我们,不同文化有不同标准,我们无法知晓普世答案。”从哲学的基本问题看,下列观点与之一致的是( )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B.仁义礼智,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也C.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D.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3.下列选项中,体现围绕哲学基本问题而产生的哲学基本派别对立的是( )①“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与“天不变,道亦不变”②“人病则忧惧,忧惧则见鬼出”与“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③“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与“形存神存,形谢神灭”④“水者,万物之本源也,诸生之宗室也”与“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也”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方言词汇学致力于研究方言中词语及其指代事物的关系。在方言世界里,“名堂”一词,在某些地区表示“花样、道理”,在另一些地区则意为“成就、结果”;同是“玉米”,各地又有“苞谷”“棒子”“玉蜀黍”等不同叫法。这种名实关系的复杂性,既反映了地域文化的独特性,也体现了社会生活的变迁。这表明( )①不同领域的学术研究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解决方式各有特色②方言词汇学研究无法绕开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这一基本问题③语言作为社会现象,其形式与内容完全由地理环境决定④探究方言名实关系是为了实现主观认知与客观实际相契合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5.哲学史上一直存在“两个对子”,但从独立的基本派别上看,只能是两大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下列说法能体现哲学两大基本派别对立的是( )①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②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③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④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参考答案:CDCDB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